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2.docx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课程标准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环境资源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
2.认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基础知识梳理]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基本国情:
发展中的大国,当前正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
(1)人口众多:
过多的人口,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
(2)资源相对短缺:
人均占有量较少,利用率较低。
(3)
3.行动: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1)概念:
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3)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4)资源利用方式:
环境友好方式。
(5)原则: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6)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1)环境效益: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
(2)经济效益:
有利于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
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原理
生态系统的观点
方式
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目的
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
1.清洁生产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哪些优势?
提示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可以带来更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2.为什么说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加迫切?
提示 我国人口数量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多,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较低等,使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清洁生产全部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废弃物?
为什么?
提示 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出。
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产生环境污染。
与末端处理相比,清洁生产的产污量明显减少,治理污染的费用明显降低,并消除了污染转移。
[预习效果自测]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我国虽然经济基础较薄弱,但发展速度较快。
答案 C
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增长方式上有很大差别。
读下图,完成2~3题。
2.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增长方式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3.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D.污水灌溉农田
解析 第2题,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增长方式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第3题,矿渣生产水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答案 2.C 3.B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是( )
A.大力提高工业产品的产量
B.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C.增加城市人口数量
D.提倡消费多元化
解析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循环经济,其中工业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发展清洁生产。
答案 B
5.为了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 )
A.扩大耕地面积B.提高粮食产量
C.发展生态农业D.控制人口数量
解析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循环经济,其中农业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
答案 C
探究点 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年来,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积极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清洁生产,既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取得生态效益,成为“江苏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目前,烟气脱硫系统在该公司投入商业化运行,系统脱硫率大于90%,同时,脱硫过程中生成的副产品脱硫石膏也是一种再生原材料,纯度高,可广泛用于石膏板、水泥缓凝剂的生产。
电力生产产生的大量粉煤灰,也成为制造砖瓦和水泥的原料。
该电厂清洁生产过程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北京留民营村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典范,下图为该村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
(1)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是如何在发电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的?
(2)清洁生产和传统工业生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从循环经济角度看,该发电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哪些?
(4)北京留民营村发展生态农业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5)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试简述其环境效益。
(6)从留民营村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该发电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排放量减到最小。
(2)清洁生产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对环境影响大。
(3)该发电企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煤炭发电的良性循环,向环境的排废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废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4)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
以循环经济为模式,实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以清洁生产为目的,开发新能源。
(5)降低污染,净化了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6)发展生态农业,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平衡,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反思归纳】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2)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①农业资源得到再生: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②综合效益突出:
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局部气候,减少灾害。
3.工业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4.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比较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
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
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
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
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
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结合
【即时巩固】 读“我国某地生态经济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选项的代码填入图中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①无公害水果 ②沼气 ③沼气池 ④养猪 ⑤避免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⑥生态旅游 ⑦月柿节 ⑧池渣、池液 ⑨富裕的生态家园 ⑩森林覆盖率提高
(2)请根据系统重要环节给此生态经济系统取名。
(3)阐述该地生态经济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生产过程和重要意义。
从生态经济示意图可以看出,该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围绕养猪而进行的,既获得了生态效益,又获得了经济、社会效益,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第
(1)题,填写关联图,要找准突破口,如“猪粪”相关联的②③④⑧,应当是养猪→沼气池→沼气→沼渣、池液。
第
(2)题,当地改变单一地发展种植业,而把养殖业、林果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环节是“沼气”及衍生物。
第(3)题,要点是循环经济中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了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答案
(1)见下图:
(2)养猪—沼气—林果。
(3)经济效益:
通过水果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生态效益:
池渣、池液入田,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又改善了该地的卫生环境;农民的燃料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保护了森林,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社会效益:
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城市化,同时又避免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带来的城市化问题。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2.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特点。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禁止碳的排放
④追求绿色GDP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第1题,该地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秸秆和薪柴的比重过大,这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影响农作物秸秆还田,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
第2题,“低碳经济”倡导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同时提倡开发清洁能源,减少碳的排放,以追求绿色GDP。
答案 1.A 2.C
下图示意某工业园的循环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工业园的核心企业是( )
A.化工厂B.发电厂
C.水泥厂D.煤炭
4.下列关于该工业园的生产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煤炭是工业园中的主要原料
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
D.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小
解析 第3题,该生产模式以煤炭为主要原料发电,电厂发电用于水泥和化工产品的生产,生产活动围绕发电厂展开,因此发电厂是工业园的核心企业。
第4题,废弃物实现了减量化排放,体现了持续性原则;水泥厂的尾气供给发电厂,可以减小燃煤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答案 3.B 4.B
5.2016年暑期,某校部分师生远赴甘肃定西偏远山村,为其发展出谋划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定西位于哪个大的地形单元,其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
(2)为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师生们引导当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如下。
请在图中填注:
A.牛、羊,B.沼渣、沼液,C.沼气池,D.肉、奶、皮毛
(3)除沼气外,当地还可以开发哪些清洁能源?
(4)与粮食作物相比,苜蓿的环境意义是什么?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定西在兰州以东、渭河以北,应属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第
(2)题,该系统的核心是沼气池,沼气池的沼渣、沼液可做肥料提供给紫花苜蓿,而苜蓿是牛、羊的饲料,牛、羊的肉、奶、皮毛可提供给农户。
第(3)题,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太阳能和风能丰富。
第(4)题,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
答案
(1)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B、C、D、A (3)太阳能和风能。
(4)更有利于保持水土。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压力
B深刻的环境危机
C.资源短缺
D.经济发展速度快
2.下列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多发使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B.从全国看,以大气污染、海洋污染、食品污染、噪声污染为重点
C.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D.生态破坏的范围、程度在减小
解析 第1题,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压力、深刻的环境危机和资源短缺。
第2题,从全国看,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答案 1.D 2.C
3.陕西榆林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但浪费了资源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由发展模式图可知,煤炭有发电、焦化、化工等多种模式,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和废气被回收利用,对废水进行处理,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答案 D
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可显示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四地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的地区是( )
A.京津地区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5.图中( )
①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最高 ②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 ③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 ④CO2减排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碳排放总量多,减排效率低,因此是四个选项地区中节能减排任务最重的。
第5题,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不是最高,南部沿海地区减排率最高,故①错;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西北和西南)均低于东南部故③错;我国工业结构北重南轻,故南部地区总排放量小,节能减排压力最小故②正确,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节能减排投入越大,再加上产业结构升级所以减排率较高故④正确。
答案 4.C 5.D
2016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我国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据此完成6~7题。
6.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提高了水价,其目的是( )
A.节约用水
B.与国际水价接轨
C.控制水污染
D.增加财政收入
7.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修建水库,改造不稳定的径流
B.进行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C.大力发展节水产业
D.大量抽取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
解析 第6题,水价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杠杆,提高水价,可节约用水。
第7题,大量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
答案 6.A 7.D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煤气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显示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
下图为“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
据此回答8~9题。
8.若W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水泥厂B.钢铁厂
C.玻璃厂D.砖瓦厂
9.该生产流程的优点有( )
①粉尘去除率高 ②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③热回收利用率高 ④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8题,水泥厂可利用粉尘为原料生产水泥。
第9题,该生产流程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答案 8.A 9.C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
读图回答10~11题。
10.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11.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10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
据此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
第11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10.D 11.B
下图为某制糖厂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判断该制糖厂的厂址可能位于( )
A.北京B.黑龙江
C.云南D.台湾
13.关于该厂生产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联系
D.重视从废物中回收有用成分
解析 第12题,该制糖厂的原料是甜菜,适宜在温凉的环境中生长,四省市中,只有黑龙江省符合题意。
第13题,从制糖厂的生产过程看,重视废弃物的末端处理,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答案 12.B 13.D
二、非选择题
14.图1为华北某地区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丙村建立的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表格为该地区2000年和2015年有关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时间/年
耕地面积/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mm
含沙量/%
人口/万人
2000
4
18
33
430
1.5
30
2015
4.4
10
38
370
4.5
35
(1)按照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和乙地分别发展了林果业和乳畜业,请你说明其理由。
(2)结合表格分析本地区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3)简述丙村建立的生态农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解析 第
(1)题,区域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区位选择。
仔细读图,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甲地位于丘陵地区,坡度较陡,发展林业,如种植果树等有利于保持水土:
乙地区靠近城市,经济比较发达,人口众多,对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第
(2)题,由表格中该地区2015年与2000年相比较可以发现:
由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可知森林锐减;由该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可知气候恶化;由河流含沙量增加了两倍可知水土流失严重。
结合表格中该地区人口变化可以推断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人口增加,为满足生存和生产的需要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其中滥伐林木,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导致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大大减弱从而出现气候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第(3)题,通过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可知该村把小麦、玉米的秸秆,养鸡场、养猪场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形成清洁能源沼气,而沼渣又可以肥田,这样既可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又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养鸡场、养猪场,蘑菇房、蔬菜大棚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答案
(1)甲位于丘陵地区,种植果树有利于保持水土。
乙靠近城市,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2)森林锐减;气候恶化(温差增大,降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了两倍)。
原因:
①人口增加,为满足生存和生产的需要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②滥伐林木,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大大减弱。
(3)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等。
1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B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m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11172.53km2,分为4、5、6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为10793.66km2,4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5级、6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二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材料三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送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湖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说出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简述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
(3)据图2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
(1)主要环境问题:
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
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
科技——促进畜牧业科学发展,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放牧方式——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数量——适度放牧;减灾防灾——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接近原料产地(矿产资源丰富);接近燃料产地(近水电站);交通便利(位于交通枢纽);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
(3)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
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
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