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7195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

《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流动.ppt

第七章劳动力流动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分析第二节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第三节劳动力(人口)流动理论第四节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第五节人才流动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分析一、劳动力流动的的概念与类型

(一)劳动力流动界定劳动力流动的含义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的所选择的迁移或转移行为。

劳动力流动与一般商品流通商品不流通就无商品市场;货币不流动就没有货币市场;劳动力不流动也就没有劳动力市场。

但是劳动力流动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流通,一般商品在被拿到市场上待价而沽,而劳动力商品则是自己进入劳动力市场;一般商品通过流通会转移其所有权和使用权,而劳动力流动只是让渡自身的使用权并不让渡自身的所有权。

劳动力迁移与劳动力转移的区别劳动力迁移和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如下的区别:

(1)含义不同。

劳动力迁移是指劳动者以改变定居地为目的,超过一定的地界的流动;而劳动力转移除此之外,还包括不改变居住地的劳动力就地产业转移。

(2)劳动力迁移一般要改变常驻地(户口所在地),而劳动力转移不一定改变常驻地(如就地转移)。

(3)劳动力迁移的流动程序是单向性的,即“迁出常驻地迁入常驻地”,只要迁出很少有复归;而劳动力转移的流动路线既可以有单向流动,也可以具有往返流动,即“流出常驻地流入临时居住地回流常驻地”。

(4)劳动力迁移前后,常驻时间和常驻地是一致的,而劳动力转移之后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人不在常驻地工作和生活。

(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劳动力流动的类型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类:

1.按流动的时间可以分为:

(1)永久性迁移

(2)常年型流动(3)季节型流动(4)临时型流动2.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上看,可分为:

(1)聚集型流动

(2)扩散型流动(3)替代型流动(4)水平型流动(5)垂直型流动(6)跨越国境型流动3.从流动的意愿上,可分为:

(1)自愿型流动

(2)非自愿型流动4.在劳动力流动方向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单向型流动

(2)往返型流动(3)对流型流动5.从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和职业上来看,可以分为:

(1)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

(2)职业间的流动(3)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4)劳动力的产业流动(5)劳动力市场间的劳动(6)地区之间的流动(7)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8)角色转换流动6.在流动的目标特征上,威廉姆帕特逊(Williampetersen)把劳动者流动分为创新型流动和保守型流动两种。

二、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与必要条件

(一)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劳动力流动是劳动者的自主选择行为,在明确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劳动力流动的两个基本假设: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地选择流动行为。

2.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有流动的选择性,而雇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

(二)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如果劳动力要流动,就要依赖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构成了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

如果一个社会或地区同时具备了以上四个必要条件,劳动力市场就会呈现出较高的流动性。

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两个条件,那么只会出现有限的劳动力流动。

如果条件不稳定或条件不成熟,如一个时期政策限制流动,一个时期不限制流动,或经济福利差别甚微或社会分工程度低等,都会使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与劳动力流动的规律

(一)劳动力流动的机制1.劳动力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1)工资机制

(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4)风险机制2.政府调节机制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地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国家还必须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劳动的流动进行调节,以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二)劳动力流动的规律1.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3.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

4.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5.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流动。

第二节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自愿流动的劳动力中多数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而经济动机是个人自愿流动的最直接原因。

决定劳动力流动的则是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

所谓合理性是指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大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时,劳动力流动的愿望才会付诸实施,否则,不可能产生劳动力的流动。

(一)劳动力流动成本1.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直接成本。

这是流动者为实现流动而直接支出的各项费用所组成的货币成本,它包括信息费、交通费、安家费等。

(2)机会成本。

这是指劳动者因流动而放弃的原有工作收入加上就业选择费用。

()心理成本。

这是劳动者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离别亲戚朋友及同事所付出的心理代价。

()风险成本。

这是劳动者在流动中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所可能造成的某些损失,如失业风险、伤病风险、劳动过程风险等。

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个人与社会对流动涉及的成本与收益存在一定偏差,这种偏差可以用流动的外部性加以解释。

(1)流动影响与地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税收水平,即存在劳动人口净流入的地区,其人均承担的与此相关的税收将下降,而人口净流出地区则人均税收上升(当公共服务由固定规模的公共设施提供时)。

(2)流动使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的公共服务出现供求不平衡现象,从而影响流入地原居民所接受的服务质量。

有关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上。

(2)对社会公共管理资产的影响。

(3)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

(二)劳动力流动的收益1.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直接收益。

劳动者流动的直接收益来自劳动者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净值差额的总和。

()间接收益。

它是指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所引起的劳动者部分开支的节省,如齐全的公共设施、便利的交通、负担的减轻等。

()心理收益。

这是指给流动者带来的非经济性效用,如社会地位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幽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劳动力流动通过市场和政府调节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

(1)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可以实现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

从长期看,可以减少劳动力闲置和浪费。

劳动力只有流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2)有利于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3)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劳动力流动可以减少地区发展差距。

一方面减少了一些地区过剩的劳动力,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返回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劳动力流动可以缩小收入差距。

劳动力流动可以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劳动者流动的决策取决于流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当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正数时,劳动者才可能做出流动的决策,劳动力流动才会发生。

如果流动成本大于流动收益时,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负数时,由于流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劳动者就不会做出流动的决策,流动也就不会发生。

流动净收益现值=流动收益现值流动成本NRP=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一)年龄年龄是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年龄越大,流动的行为越少。

(二)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三)受教育程度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劳动力流动大小的重要因素。

(四)流动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可能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力数量就会随之下降。

(五)失业率劳动力流动还要考虑失业的状况,根据人力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力流出,将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

(六)工会力量工会力量的强弱,能对劳动力流动决策起到一定的作用。

(七)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和地方政策影响着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1)高个人收入所得税将阻止劳动力的流动。

(2)政府花在服务上的人均费用状况将影响劳动力流动。

(3)政府吸引新行业的政策会导致特定地区劳动力的较大流动。

(4)职业许可证制度可能限制劳动力在地区之间和职业之间的流动等。

(八)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九)国际环境国际环境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国际决策。

如果跨国流动,对流入地来说,语言、政治压迫和战争会导致国际的劳动力流动。

三、劳动流动的优化决策优化的劳动力流动决策应该是能够实现宏观社会经济效益、微观社会经济效益与劳动个人流动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劳动力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要想使三者实现有机的统一,还需要国家利用政府干预机制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样劳动力流动决策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决策行为,还要受到宏观政策的调节以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

当然在其调节机制上,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补,如果政府对劳动力流动干预过多,我们又会重蹈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覆辙。

第三节劳动力(人口)流动理论一、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理论

(一)马克思和列宁对人口流动原因的考察1.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马克思认为,生产社会化大生产导致了人口的全面流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技术所引起的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位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并且他还把劳动的变换称之为“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

列宁也分析了社会分工和劳动社会化对人口流动形成的决定作用,城乡经济差异是造成城乡人口流动的经济原因。

他指出,19世纪后期的俄国,工人的状况比农民好,这就使得农业人口不断流动,变成了工人。

2.过剩人口。

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人口增殖造成土地不敷使用,或是由于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破产,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侵导致传统农业经济瓦解,都会出现过剩人口寻找谋生的门路。

因此人口流动是达到过剩人口与生产资料进行新的结合的必要途径和条件。

3.大机器工业化和城镇化。

在工业发展的第一、二阶段,工业制度本身并没有破坏生产者的定居生活和闭塞性。

相反地,大机器工业必然造成人口的流动性。

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向工业中心,又为城市进程输送了大量流动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4.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发展,繁荣与衰退交替出现,由此引发的产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增长或削减,也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二)拉文斯坦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英国统计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tein)在人口迁移规律(1889年)一文中认为:

(1)人口迁移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

制造业、商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明和运用,使得人口迁移规模日渐扩大。

迁移流动意味着生存和进步,而一个静止的人口则意味着停滞不前。

(2)在经济因素上,地区收入的差别和沉重的赋税负担是促使人口迁移的最重要的原因。

(3)其它因素促使人口迁移的原因。

他认为,人口过剩、受歧视和压迫的法律环境、沉重的赋税、气候不佳、生活环境恶劣等都可能促使人们迁移,但这些都比不上人们为追求物质生活条件改善而产生的迁移动力。

(三)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产业收入差异和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1.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Petty)较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在配第收益差异定理和费希尔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印证了配第早年的定理。

所以,后人把克拉克的结论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克拉克对其总结的规律提出了二点解释:

第一是需求因素。

第二是效率因素。

2.库兹涅茨法则。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在各国经济增长(1971年)中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