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71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最新教育资料.docx

用好“相关链接”,提高教学实效

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强调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它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辅助文有三个栏目:

“名言”、“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其中的“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

根据《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

而“相关链接”与“名言”和“专家点评”相比,它与正文的关系最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处理相关链接?

《思想政治教师教

学用书》指出,“教师可以围绕正文内容,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使用这些内容”。

那么哪些内容属于“课堂需要”?

教师在课堂上哪些内容该讲?

哪些内容可不讲?

笔者经过二轮的教学实践,发现对相关链接进行归类选择运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里,拟以《生活与哲学》教材为例,根据相关链接的特点及与正文关系,对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进行初步归类并就如何运用这些相关链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类:

知识的重要性与正文相当的相关链接,课堂应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关链接中的少部分内容,其知识的重要性与正文相当,教师应在课堂上加以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书本第55页正文:

联系是客观的……相关链接:

中国的建筑从汉代以后……

该相关链接是用来补充说明“联系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

若教师在教学中只讲解正文中“联系客观性”哲理,学生在自学中又没能很好地掌握该辅助文知识,就容易造成知识体系的不完整,不能很好地掌握主客观辨证关系,造成知识的片面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又如书本第87页正文: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关链接(第88页):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标,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该处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诠释,关系到学生

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哲理。

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社会存在”与物质、实践,将“社会意识”与意识、认识概念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概念的理解。

但这些概念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作为初学哲学的学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毕竟是全新的概念,教师在课堂中加以解读,并对上述概念进行对比区分,更有助与学生科学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第二类:

难度大,以至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相关链接,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如:

书本第32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相关链接: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而走向了诡辩论。

克拉底鲁说: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惠施说: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僧肇说: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

”这段“相关链接”延伸了“正文”中关于相互静止和绝对运动关系原理的分析,克拉底鲁和惠施观点的引述,强化了学生对这个原理的辨析,从而进一步明确了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话,承认物质是运动的,是辨正唯物主义。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说的,否认相对静

止,是典型的诡辩论,是形而上学。

这一内容在教师看来并不难理解,但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纠结不清不容易理解的。

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给予适当的讲解和辅导。

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同时也加深了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类:

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相关链接,课堂应尽量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自学完成。

如,书本第19、20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相关链接:

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和植物学家施莱登……

第19、20页“相关链接”内容,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讨论。

然后老师点评:

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索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理论来源教师也只要点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即可。

这一类“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实例的引述,知识覆盖面广,但教学时间有限,加之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教师不必过多展开。

又如书本第23页正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相关链接:

第23页“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

对相关资料的引述,这一内容的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了的,可以留给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点到为止。

这样教学形式多变,讲究课堂艺术,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起来较轻松、愉快。

设置相关链接的本意就是为了“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材中的大量相关链接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

部分“相关链接”只为正文提供相应例子,均通俗易懂。

对待这类相关链接,教师均无需过多参与,只要提出学习要求,给予相应学法指导即可。

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突出重点。

教师应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到重难知识点的处理上,提高四十五分钟效率。

第四类:

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的相关链接,教师要通过课堂纠偏,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进入教材的材料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充分论证的,所以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的相关链接很少。

我这里之所以说是“缺陷”而非“错误”,是因为这类相关链接内容并无错误,只是与正文的不是很匹配,教师应指出其中的缺陷,并补充更好的材料对知识进行讲解。

如书本60页正文:

自然界是发展的。

……

相关链接: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距今2亿年前

——4000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才逐渐演化为高原地带。

今天,青藏高原仍然处于隆升过程中。

长江最初是由东向西,……,随着青藏高原的出现,才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滚

滚东流巨川——长江。

还配了“江水东流万里长——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图片。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青藏高原、长江的演化,能否说是“发

展”,笔者认为值得探讨。

哲学上讲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代替就事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青藏高原、长江的演化只是自然界的一种运动变化。

编者选用这一材料,不利于学生正确把握“发展”概念。

面对这类相关链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质疑,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讨,提高对知识理解的科学性。

教师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结合教材内容的实例来配合教学。

可见,用好“相关链接”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给人留下无穷的品味和进一步的反思,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加深对相关链接的探究和感悟。

当然,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待同一问题因每个人的认识角度、原有知识储备等的不同,会作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在政治学科新教材相关链接的运用选择上亦如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与同事的探讨和师生交流中,形成对教材相关链接运用上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进一步的纠偏、完善,愿请所有同行赐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