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5887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9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

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

“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A.宗法制B.世袭制C.中央集权制D.分封制

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    

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但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

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A.丞相  B.殿阁大学士C.尚书令D.军机大臣

3.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

过哪一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太尉负责监督百官,秦始皇缺乏可以担任此一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

4.某史籍记载:

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日: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

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

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B.内容:

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

C.结果:

尾大不掉,事与愿违D.意义:

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5.《吕氏春秋》记载: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之间的矛盾D.实现长治久安

6.“王沔,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汉朝人B、唐朝人C、宋朝人D、清朝人

7.商纣王,名辛。

历史记载:

帝乙死,欲立长子启。

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

遂少子辛为帝。

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

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

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9.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0.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11.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12.《史记》记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C.收藏玉玺,皇帝喜好D.皇帝防范丞相擅权

13.《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

1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 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8.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实行三公九卿制度D、修筑长城

19.“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符合这情况的实例有

①秦朝御史大夫②汉朝尚书令③明朝殿阁大学士④清朝军机大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何晟铭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剧,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

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回到秦朝当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回到唐朝任门下省官员,负责审议

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D.回到汉朝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

21.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

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       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22.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

A.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D.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

23.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扩大了统治基础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素养D.放宽了录取标准

24.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

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

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

C.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

25.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

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

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

“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26.《国史十六讲》认为:

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

这一现象 (  )

A.促使西周强盛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D.促成秦朝统一

27.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

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 (  )

A.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B.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C.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8.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

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

A.积极拥戴周天子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29.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

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30.顾炎武认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次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2题,40分)

31.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

 

32、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

这两朝在选官程度上有何不同?

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10分)

 

(2)汉、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6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

(7分)

 

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D

A

C

A

C

C

B

C

A

B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B

C

C

C

C

A

C

B

C

C

B

C

D

31.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9分)

32.

(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唐代科举制。

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0分)

(2)标准变化;汉代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魏晋则注重出身门弟;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

(6分)变化原因: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

隋唐时期,土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