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5869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新人教版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知识的基础。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算物体的长度。

3.初步认识线段,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P2例1,P3例2、例3)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1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例2借助实际大小的厘米尺,让学生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

例3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承前启后

比长短→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此基础上尝试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3.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重难点

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的方法。

难点: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能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分析归纳。

教学设计思路

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具准备:

橡皮、小正方体、1角硬币、曲别针、铅笔、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5分钟)

1.创设情境。

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忙重新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只好用手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

2.提问,引发思考:

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

你能用身边的小东西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3.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1.认真倾听,明确大头儿子的测量方法。

2.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用自己的方法测量课桌的宽。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0分钟)

1.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古代的人们最初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的。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数学书的长。

(2)全体学生用相同的小方块测量数学书的长。

(3)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组织学生讨论: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想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长的一段。

(2)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从尺子上你还能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3)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2cm、5cm和8cm。

(4)引导学生动手测量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并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的长度。

(5)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宽)度大约是1厘米?

4.用厘米量。

活动:

估一估、量一量油画棒、数学书封面和文具盒的长度。

师生总结测量物体的方法:

先要把刻度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1.

(1)观察情境图,明确古代的人用伸开的双臂(庹)、拃、脚长等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可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课桌的长。

2.

(1)分小组实际操作,分别用橡皮、小正方体、1角硬币、曲别针等测量数学书的长。

(2)统一用相同的小方块测量数学书的长。

(3)发现:

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测量的结果不同;用相同的标准测量同一个物体,测量的结果相同。

(4)明确测量物体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1)先独立找,然后同桌交流,得出: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观察尺子,思考后明确:

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

(4)动手操作、交流,得出:

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大约都是1厘米,并试着用手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5)交流、汇报。

一粒花生米的长、田字格的宽、橡皮的厚、透明胶带的宽大约都是1厘米。

4.估计后交流,动手测量,验证估测结果,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量方法。

2.用食指的宽量一量下面实际物品的长度。

的长大约相当于()个食指的宽度。

的宽大约相当于()个食指的宽度。

自己填一填。

3.观察尺子填空。

(1)在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3”是(3)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6”是(5)厘米。

(2)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4”是(3)厘米。

(3)在尺子上,从刻度

(1)到刻度(4)是3厘米。

(答案不唯一)

4.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

8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P5)

(1)亮亮的身高是120(厘米)。

(2)一个杯子高13(厘米)。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的“做一做”。

2.想一想,怎样用一把断尺测量一块橡皮的长?

1.巩固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小组交流,总结。

把橡皮的一端对准断尺的任意一个较小的刻度,再看橡皮的另一端对准了哪个刻度,用较大刻度减去较小刻度,就可以得到这块橡皮的长

6.算一算。

15厘米+4厘米=19厘米

28厘米-8厘米=20厘米

11厘米+7厘米=18厘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2.引导学生思考:

要量教室有多长,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可以吗?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课桌面3拃长

课桌面5拃长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要想知道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的尺子进行测量。

培优作业

1.下面这把尺子只有3个刻度,它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

可以直接量出3种长度,分别是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2.数学活动:

想办法测量手腕一圈的长度。

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就行了;还可以用皮尺量。

(方法不唯一)

名师点睛

本节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从而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设计微课。

认识米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年级:

二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P4例4、例5)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4通过分别用厘米尺和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体会引入较大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形成1米的表象。

例5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找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承前启后

认识厘米→认识长度单位米、用米量→千米的认识及各长度单位间的转化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2.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重难点

重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

找出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实际感知。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具准备:

学生尺、米尺、绳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

2.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

(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食指宽约

(1)厘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0分钟)

1.组织活动。

(1)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师:

在测量时有什么问题或想不通的地方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认识长度单位“米”。

师: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3.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活动:

用学生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小格有多长。

(3)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思考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4.用米量。

(1)实际体验:

1米到底有多长?

组织学生互测臂展长度。

(2)以小组为单位,量出绳子的1米、2米……给大家看。

1.

(1)独立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

(2)交流测量过程的疑问,并统一意见:

这把尺子太短,测量黑板的长度太麻烦,可以用大一点的尺子来测量。

2.认真倾听,认识单位“米”,明确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可以用“米”做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3.

(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汇报,明确:

米尺上的刻度是10,20,30,…。

(2)比较、测量,发现:

米尺上一个小格是1厘米。

(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得出:

1米=100厘米。

4.

(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展长度,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2)小组活动,各组对比,看看哪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2.填一填。

(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

(1)厘米。

(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6”是(4)厘米。

(3)黑板长约3(米)。

3.填一填。

3米=(300)厘米

500厘米=(5)米

8米=(800)厘米

200厘米=

(2)米

4.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室长约9(米)。

(2)小明的身高是124(厘米)。

(3)课桌高约70(厘米)。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动手量一量。

1.动手测量,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

2.根据形成的“米”的表象找实例,并测量。

5.判断。

(1)小红的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一根跳绳长3厘米。

(×)

(4)一支铅笔长13米。

(×)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长度单位很简单,米和厘米最常见,之间进率是100,灵活应用是关键。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培优作业

一只蜗牛从一口深10米的井底往上爬,它白天爬5米,晚上滑下4米,这只蜗牛几天才能爬上来?

5-4=1(米)10-5+1=6(天)

口答:

这只蜗牛6天才能爬上来。

名师点睛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米,用米量”设计微课。

认识线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