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5387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docx

第五章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

第五章:

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

物理教育活动是广义的文化活动。

物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物理教育,物理文化的传播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物理文化的熏陶,文化与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系统地研究物理文化,并从文化视角去探讨物理教育问题,会给物理教育工作者以新的启示,有助于丰富物理教育理论,提高物理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人们无不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活,教育传递文化,选择文化,创造文化;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规定教育的基本倾向,使教育健康发展。

弄清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物理教育观念。

1、学校教育是实现文化传递的基本途径

人类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产生以后教育也随之产生了。

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由一代人所创造的文化,能部分地留存,在下一代人的手里得到延续,这便是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另一方面任何一代人的文化创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他们或多或少都要吸取前辈的文化成果,作为自身文化的基础和起点,这便是文化的继承性。

产生这种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基础在于,文化是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的,老一代人创造的文化成果终将成为文化遗产,通过文化传递,这些文化遗产会被新一代有选择地接受。

文化的发展便因此显现出连续性和继承性。

人类社会的文化传递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学把这种形式称作社会化,它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以后,通过社会的传授和个人的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生存技能,由一个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从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家庭的影响,同辈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等,而学校教育作为现代人类文化传递的基本途径,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是一种系统地传递文化的形式。

学校教育同家庭影响不同,它传递的文化不是零碎的,而是完整、系统的。

各门课程内容上互相呼应,以及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便是这种有机性的表现,而其他社会化形式则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第二、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传递文化的形式。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且是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培养方案有序地进行的。

学校的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专家根据这个大纲再编写相应的教材,然后,教师在消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以传递人类文化。

第三、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文化传递形式。

与其它文化传递方式不同,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者进行的,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懂得教育规律,明确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传递文化成果是他们的职业活动。

学校则作为社会分工系统中专门从事教育的部分,学校由统一的教育制度组织起来,一切教育活动都在这种制度的规范下进行。

2、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从时间的角度看,文化在传递过程中,必然有所淘汰,有所舍弃,后代决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接受前代的所有文化遗产,总会有批判、有选择;从空间角度看,文化的传播、交流的过程中,某种文化体系对于其它文化体系也不可能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而只能是取人之所长,为我所用,这就是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是整个社会集团的取向行为,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是有意识的。

学校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在文化选择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具体而言学校教育通过、以下方式对文化进行选择。

第一、通过培养目标来选择文化。

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者要鉴别和选择适合社会需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劳动观等,作为德育内容来教育学生,而这些方面正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德育的实现是高等教育文化选择的核心内容;而根据社会为人才制定的目标来进行学校教育的知识结构、技能选择与培养,是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

学校培养目标,为教育活动导向,确立对文化遗产选择的指导思想。

第二。

通过课程和教材来选择文化。

学校课程和材料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的编制,既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需要的影响,课程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而教材的编写是对传统的文化遗产和现阶段科技新知识进行全面分析,从知识形态的文化中摘取符合目标要求的内容。

第三、通过教师来选择文化。

教师是文化选择的参与者,他们在教学内容、方法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同时教师的价值观、道德品质、智能结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而社会对教师的选择、培养具有文化选择的意义。

第四、通过校园环境选择文化。

校园环境对文化的选择,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学风、教风建设上。

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即软环境)对学校的学风、教风有知道和规范作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对社会文化进行全面的选择,为校园创造了硬环境。

学校的软、硬环境容纳了观念的、制度的、行为的、物质的、知识的多种文化形态,弥补了学校课程上的不足,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实现文化选择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学校教育不仅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学校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中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递,对文化的创造是不明显的,而高等学校既是教学中心(即知识推广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知识创造中心),因而对文化的创造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高等学校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高校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把社会上最优秀的青年人,吸引到学校接受系统的学习和培养,高等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好,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大学的本、专科教育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提供他们进行科学实践的场所,训练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科研技能,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批具有高智力、高度创造活力的人才,在社会各个方面施展才华,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

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学术人才,他们不仅接受科研训练,而且往往直接参与高校的科学工作,硕士、博士论文不少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成果。

第二、高等学校系统地进行着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校直接创造文化的重要渠道。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都是边从事教学,边从事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作为物理文化主要创造者的杰出物理学家,基本上都是大学教授,他们的重要创造成果大都是在大学生涯中完成的,更有甚者奥斯特在讲台上偶然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个重要的物理现象。

在国内外重点大学没有不搞教学的研究者,也没有不搞科研的教授,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

当今世界,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在各国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多学科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中显示出其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济济的优胜;在高技术研究中高校也占有一席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已成为现代科学文化创造中心。

3、学校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日益方便,通讯日益迅速,以及经济开放趋势的加强,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渠道日益畅通。

在现代文化交流中,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自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高等教育就有国际化的特点,。

而近代大学国际化的特征更加突出。

国际间互派留学生,就是大学国际化的一大特点。

我国有接纳留学生的悠久历史,远在隋唐时期,就大量接受朝鲜、日本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把当时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带回本国,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我国大量向国外派出留学生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开始主要是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甲午战争后转向日本,这时留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最多时每年达到万人,这批留学生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和文化制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果没有这种文化交流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知还要滞后多少年。

50年代,我国大批青年学子赴苏联和东欧留学,形成我国青年学生的第二次留学高潮。

80年代以来,我国大批青年学生纷纷到世界各国留学,其数量已达到数十万之巨。

这种文化交流活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科研和教学骨干,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除了留学人员这种文化交流形式以外,我国的学者、教授经常出席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也常在我国召开,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形式;我国许多重点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术联系,如定期或不定期的学者互访,交换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大学图书馆之间建立信息网络,互相交换著作,期刊,以及最新学术成果,计算机联网使得国际科学信息共享成为现实。

此外我国的一些重点中学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

二、物理教育与文化背景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我国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正如贝尔纳指出的那样:

“科学描绘的世界面貌虽然不断地变化,但是每经历一次变化就会变得越加明确和完整,在新的时代会成为一切形式的文化背景。

”那么,我国物理教育的文化背景有哪些变化呢?

1、物理学从辉煌到平淡

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100年来物理科学成就辉煌,充当了科学技术的带头学科。

物理学的发展一直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对技术的发展也起了奠基作用。

从20世纪40年代原子核理论与原子武器的研究震惊了世界。

从那时开始核物理学家的地位异常地高。

各个大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核武器。

我国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文革期间成功地研制了两弹一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是了不起的学问,能干大事业,因而建国后的17年和恢复高考的头几年,物理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科地位,吸引了大批高水平的青年人投身物理学的学习和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战略性的转变,经济建设成了社会的主旋律。

近十年来不断出现的社会热点,如:

“下海”、“房地产”、“炒股”、“信息产业”、“网络经济”、“政府上网”、“西部开发”等等,再也没有和物理学沾上边。

物理学逐渐冷下来了,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除了中学生用的物理辅导资料外,国内非常繁荣的图书市场上很少见到物理学书籍。

物理书籍出版的种类很少,通常发行量小,仅在很小的范围交流与传播。

2、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生活

计算机、网络、手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银行、车站、邮局、超级市场、书店、医院到处都是计算机的应用天地。

网络、手机改变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

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一场信息化的革命,这场革命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进入学校为标志。

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善学校的管理和学生课堂教学的环境。

我们看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不仅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教育的传统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往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主要是依据他再现知识的速度和数量。

记忆力强,掌握和背诵知识多的学生,就能够取得好成绩。

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

人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一项本事,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发展知识。

只靠背书来获取高分的人,将是没有出息的。

因特网这个个性化的、互动式的、包罗万象的新媒体一经普及,就象磁石一样紧紧地吸住了青少年。

这就对抽象性、学术性很强的物理科学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生着迷变化无穷、富有刺激的网络,厌倦传统物理教学的大量数学推导和无穷无尽的解题,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行其道,多媒体教室,PPT课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校教育的现代化,电脑、网络进课堂,不管信息技术能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它动摇了传统物理学科的重要地位。

3、从专家教育到素质教育

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定向输送专家,那时上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就终身成为国家的专业人才或管理人才。

大学是典型的事业单位,大学实行免费教育。

因为国家的财力有限,招生数量一直很少,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物理教育目标是培养物理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和物理教师。

物理学系一直很热门,因为毕业后他们就成为国家干部,生老病死就有人管了,这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多大的诱惑力啊!

90年代末期,我国高校改革与国际接轨:

一是收费上学;二是大规模扩招;三是变按计划分配为面向市场自主择业。

办学观念上也出现了大的调整:

从专家教育到职前素质教育;从事业到高校产业化;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上大学对青年人来说不再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之一,而是将来求职谋生的投资。

因而许多物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求专业对口,能谋到收入高、生活条件舒适的工作就好。

在学生的心中“学物理只是一个过程,无须对它献出一生的忠诚”。

4、物理教育面临的挑战

美国物理学联合会(AIP)最近的调查统计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

在大学专科和研究生阶段选学物理的人数持续下降,是37年来的最低点。

更糟的是,原本开设普通物理的院系(主要是工程各系),对要求他们的学生统一学习这门课程提出了疑问。

报考物理专业的优秀学生已下降到了危机的水平。

许多有科学头脑、适合于学物理的学生看好其它专业,特别是IT产业和其他新兴工程专业。

因为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好,收入高。

美国物理教育专家们已经注意到,相当多的理工科的学生惧怕物理,原因是他们开设的普通物理课程针对的只是将来要读研究生的物理专业的学生,尽管这样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132(美国物理学会的估算)。

结果导致理工科系越来越对学生学这门课的作用产生疑问。

学习物理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呈下降的趋势,物理学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其原因之一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缺少联系,生活中常有媒体对当代物理研究进行令人振奋的介绍,而这样的课题在学校课程中甚至从未被提及;另一个原因是物理学科知识的认知难度,支持这种解释的事实是一般的学生几乎都是物理学得比其它科差。

许多物理学者承认这一事实,但发现要降低物理课程的难度却很棘手。

我国情况也大体相似,30年来大学物理系从大系逐渐变为小系,而且物理系的学生也不再是学校里最受人羡慕的学生,相反物理系的学生会羡慕其他热门专业。

物理专业课程体系非常固定,学术性强,本科和专科课程基本一致,专科只是在理论物理和选修课方面有所减弱。

物理专业的学生学得很辛苦,特别是“四大力学”压得智力水平差一点的学生喘不过气来。

学了几年的物理一直很难真正领悟物理学的美和文化精髓,很难有创新的冲动出现。

基础物理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物理教师,物理教师的补充主要靠师范大学和其他院校的物理系的毕业生。

而我国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现状是,只有物理教育专业已经很难生存,所以物理系纷纷改名为物理与电子科学系、物理与信息技术系,办学也在向技术方向靠拢。

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内心浮躁,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不强,职业威信不高,可以断言,相当多的新物理教师是带着无奈去工作,而不是带着热情去工作。

我国物理实验教学条件不佳,也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学好物理一定要接触大量的物理实验,而做物理实验首先要有实验设备,我国高学校长期经费投入不足,有限的经费,无限的需要,加之大量扩招,大学急需的是建校舍、更新图书馆、校园网、建计算机机房、建标准运动场等等,而上设备则放在了第二位。

杨振宁先生在比较中国和美国大学生能力时多次提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考试能力强。

我们认为这不是中国学生的能力问题,也不是中国教师的教育思想问题,归根到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理念及物理实验仪器缺乏造成的。

三、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目标

从文化的视角看,物理教育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因此,物理教育应充分体现物理学的文化价值。

物理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物理学知识体系,还应该了其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掌握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物理文化的熏陶。

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推出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界定“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这些知识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考虑怎样面对人生。

”并明确指出:

“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造就科学家,而且还应该帮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仔细地思考这些概念的重要性。

”这些结论总结了战后科学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与发展,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进行教育改革的成果。

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在《进入新千年的物理学》一书中,对二十世纪物理教育的目的提出了质疑。

其论点就是:

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物理,那么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大多数的未来公民的兴趣和需要上,而不是放在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

如果物理教育是为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那就应当重视物理学家的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技术上的应用;应当重视物理学的哲学和物理学的历史;应当重视蕴含于我们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应当重视物理学家这个专业群体的特点,如支持、贡献社会的方式等。

借鉴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物理教育的总体目标,第一是让学生珍惜我们居住的奇妙的地球,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妙;第二是学习物理学家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学习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第三学会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第四了解物理在工业、农业、医疗、交通、航天等各方面的应用;第五是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学习怎样动手做测量和计算,进而对人类的知识进步做出贡献。

本专科物理学教育,本质是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

其教育目标呈现三个层面,即:

为研究物理而学习物理;为应用物理而学习物理;为了解物理文化而学习物理,或者说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完善自己而学习物理。

3个层次成正三角形,底下的这层最大。

这第三个层面现在已经包含部分本专科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物理学专业之后并不从事物理方面的工作。

这个主要的学习群体需要接受物理文化的熏陶,或者说他们是为学文化而学物理。

近些年,国际国内物理学界大力倡导并开设文科物理课程。

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文化的和谐,物理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的成熟的科学,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最直接的作用,物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从非常广泛的领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影响。

人文学科受到物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影响。

为了促进文化的交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提升青年一代的科学素养,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的观念。

开设文科物理,让文科大学生理解物理,亲近物理,用简单、生动、有趣的物理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国2003年出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全方位地改革基础物理教育,提出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物理文化的精髓,换句话说,物理文化概念可以作为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理论基础。

如何理解物理文化概念是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理论基础呢?

物理文化概念的提出,使得物理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统观念,得到了发展和提升,物理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文化体系;我们物理教育目标不仅仅要更突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要把握物理文化的内涵,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建立科学的方法论、物理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物理教育要重视分析物理问题的人文精神。

要把物理概念、公式、数学推导构成的知识体系中隐含的精神挖掘出来,物理文化是有血有肉的活的文化,物理学家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物理教育要促进人本身的发展。

社会越发展就更加要求人的发展,人们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利用自然、支配自然,人才有力量。

可以这样认为,物理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自然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理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

四、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育理念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不想学,无论老师怎样想去教他,有效的学习都不会发生。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要把要求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自愿去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要与学生进行智力碰撞,点燃学生头脑中创造的火花。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提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就是独立地学习或靠自己去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学习者把握自己的学习,也就是在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l)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

(2)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计划,(3)学习者依靠自己学习,有责任心,(4)学习者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更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者具有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和方法,并确定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的能力。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提昌学生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内涵有三层:

一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究和解决问题;二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自己去探索、去分析、去解决问题,从中感悟和获得知识;三是使学生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具有目的性和指导性,不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旨在使学生经历过程、感悟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以学生本的教学观在教育思想上有一个非常精辟的口号:

为学生学会而教,不是为教完而教。

2、建立物理教学的大众观

我国高校大量扩招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他们的智力水平、科学基础、学习期望都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应懂得一些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各类大学生都要不同程度地接受一点科学教育。

物理学是包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最多的学科。

因而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要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学习的课程。

既有系统的物理课程,又有比较开放物理科普活动。

总之我们要建立物理教育的大众观。

国外和台湾物理学界在物理教育走向大众作了有益的探索。

日本的一些物理学家提出“为所有人的物理学”的口号。

国际物理教育协会ICPE99年年会(中国桂林)的一个议题就是在大学的运动场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物理实验表演。

日本教师的“水火箭”非常吸引人,利用低成本材料极好地模拟了火箭的升空原理。

其他各国物理教师利用一些日常废弃的材料表演物理实验,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现象,领悟到物理现象的本质。

现在,我国的物理学会和教师也开始组织类似的物理表演和比赛,对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物理系提出“街头物理”①的概念。

他们走入人群,把教室搬到户外,自动使自然科学亲近民众;材料来自生活废品,实验设计简单;活动通过竞赛、游戏方式进行,发挥创造潜力又好玩;生活化’题材取自生活,结果应用于生活。

他们通过“街头物理”企图营造现代化的物理教育环境,培养现代化教学观的师资研发现代化的物理教学资源,让题材生活化,物理有用化,来源容易化。

长期以来,我国物理学界重理论,在大学物理系搞理论的地位比搞实验的高。

搞高深理论的看不起搞简单应用的,论文要看不懂才算有水平。

我国的这种倾向把物理教师引导到偏爱高深的东西,数学化的东西,而把自己与大众隔离开来,自我清高,孤芳自赏。

虽然现在一部分学校如同济大学物理系的物理教师,开始在做物理面向大众的工作,但远没有形成氛围,还有待不断地努力推广。

3、建立物理教材编写的人本观

物理教育是物理教师通过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活动。

教学媒体包括:

教材、实验设备、软件等。

物理教材对教师教学制约很大,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很大。

国家教育部早已启动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感觉到高校物理教材的体系还比较单一,难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要。

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关心学生。

我国也在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发展。

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很不相同。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就要让他们有选择课程和教材的权利。

因而编写教材不但要考虑物理学自身的学术体系,还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习者为本的思想。

要编写出适合各种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多样化的物理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物理教材基本上只有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