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4460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病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病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病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病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docx

《病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docx

病理学

病理学名词解释 2007-12-1301:

32

分类:

医学考试宝典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名词解释

1.坏死:

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萎缩:

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再生:

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肉芽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病理性钙化:

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

8.炎症: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增生:

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12.水肿:

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淤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充血:

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肉瘤: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溃疡:

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机化: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1.脓肿:

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异型性: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3.畸胎瘤:

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具有向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大多数肿瘤含有至少两个或三个胚层组织成分。

24.交界瘤:

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25.原位癌:

指限于上皮层内的癌,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原位癌累及腺体导管内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

26.假小叶:

肝硬化时,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呈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

27.绿色瘤: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白细胞细胞在颅骨.椎骨.硬脑膜和肾等部位形成孤立的瘤结节,即绿色瘤。

肉眼呈绿色,因瘤细胞含过氧化酶,接触空气后,瞬息氧化而褪色。

28.渐进性坏死:

在多数情况下,坏死是由受损组织.细胞的变性逐渐发展而来的。

29.败血症: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30.槟榔肝:

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31.肿瘤: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32.肉芽肿:

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33.炎性息肉:

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及肉芽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突出粘膜表面的带蒂的炎性肿块。

常见于鼻粘膜和宫颈。

34.炎性假瘤:

慢性炎症时局部组织和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快。

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35.毒血症:

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

36.生理性再生:

在生理情况下,有些细胞和组织不断的老化.凋亡,由新生的同种细胞和组织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与稳定。

37.假膜性炎:

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

38.血栓机化:

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

39.褐色硬化: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肺质地变硬;同时大量含铁血黄素在肺泡腔和肺间质沉积,使肺组织呈棕褐色,称之为~。

40.结核结节:

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41.嗜酸性变:

是肝细胞变性的一种形式。

光镜下见病变肝细胞由于胞浆脱水浓缩,使细胞的体积变小,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性消失。

42.风湿小体:

为风湿病的病理诊断依据。

Aschof小体略呈梭形,中心部为纤维蛋白样坏死,附近出现成堆的Aschoff巨细胞,外周有少量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43.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4.气球样变:

为肝细胞的水样变性,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所致。

肝细胞肿大变圆,胞浆几乎完全透明。

45.嗜酸小体:

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进一步发展,胞浆浓缩,胞核也浓缩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

46.早期胃癌:

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未浸及肌层的胃癌。

47.桥接坏死:

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肝炎。

48.角化珠:

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之为角化珠或癌珠。

49.干酪样坏死:

主要见于结核病灶。

这时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

由于坏死组织含有较多脂质故肉眼观略带黄色,质细有油腻感,加之脂质又阻抑了溶酶体酶的溶蛋白作用,结果形成了状如奶酪的物质。

50.碎片样坏死:

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51.菌血症:

病灶局部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血流,血液中查到细菌,但全身并无中毒症状。

52.积脓:

化脓性炎症发生在浆膜或胆囊.输卵管的粘膜时,脓液则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内蓄积。

53.漏出性出血:

由于微循环内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自血管壁漏出于管腔外。

54.变性:

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改变,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常伴有功能下降,旧称变性。

55.虎斑心:

慢性中毒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56.Mallory小体:

在酒精中毒时,肝细胞内亦可出现不规则的红染玻璃样物质。

57.脂褐素:

是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的混合体,源于自由基催化的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

58.凝固性坏死:

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59.液化性坏死:

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

60.脑软化:

发生在脑组织的液化性坏死。

61.气性坏疽:

也属湿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所致,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

62.出血:

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

63.干性坏疽:

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64.湿性坏疽:

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也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且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65.不典型增生:

主要指上皮细胞异常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现象;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可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被覆处皮,也可发生于腺体上皮。

66.纤维腺瘤:

除腺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腺体外,同时伴随大量的结缔组织增生,共同构成瘤的实质。

67.炎症介质:

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

68.蜂窝织炎:

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69.肿瘤的异质性:

恶性肿瘤在一长过程中瘤细胞的不同亚克隆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第三性等方面的差异。

70.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71.癌肉瘤:

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

72.粘液癌:

腺癌时,有些癌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堆积在腺腔内,并可因腺体的崩解而释放到间质中,形成“粘液湖”,癌巢或癌细胞飘浮其中,肉眼见癌组织呈半透明胶冻状。

73.印戒细胞癌:

腺癌中癌细胞内含有粘液,胞核因粘液挤压而位于一侧,呈印戒状。

74.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

是指某些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疾病及病变,如不及时治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75.向心性肥大:

高血压时,肉眼观左心室壁明显增厚,可达1.5-2cm,乳头肌和肉柱增粗,但心腔扩张不明显。

76.马氏斑:

由于风湿病反复发作,瘢痕形成越来越多,在左心房后壁的心内膜可增厚.粗糙和皱缩。

77.动脉瘤:

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

78.夹层动脉瘤:

血流从动脉内膜口处进入动脉的中膜,将中膜劈开,形成一个套管样的假血管腔。

这种假血管腔可通过下游内膜第二裂口再次与真血管腔连通。

79.绒毛心:

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当大量的纤维蛋白渗出时,心包的脏.壁两层间的纤维蛋白因心脏不停波动而成为绒毛状。

80.矽结节:

是矽肺的特征性病变,结节境界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质硬,触之有砂样感。

81.心肌梗死: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82.肺气肿:

是末梢肺组织因含气量过多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膨大.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状态,是支气管和肺部疾病最常见的合并症。

83.慢性肺心病:

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或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84.肺肉质变:

大叶性肺炎时,因渗透出的白细胞少,功能缺陷或纤维蛋白渗出过多,肺泡腔内的纤维蛋白等渗出物不能完全被吸收清除,则由肉芽组织加以机化。

85.毛玻璃样肝细胞:

HE染色光镜下,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和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内常可见部分肝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86.蚤咬肾:

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表面及切面见散在小出血点。

87.大红肾:

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双侧肾弥漫性肿大.充血.被膜紧张.表面光滑.色红。

88.新月体:

在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多出现,由明显增生的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围绕毛细血管袢所组成。

89.筛状软化灶:

病毒性脑炎时,由于灶性神经组织的坏死.液化,形成镂空的筛网状软化灶。

90.葡萄胎:

是妊娠期胎盘绒毛的疾病,以绒毛间质高度水肿.滋养层细胞不同程度增生为特征,形成许多水泡,呈葡萄串状,不见胎儿。

91.脓毒败血症:

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并继发引起全身性.多发性小脓肿灶。

92.R-S细胞:

为多核瘤巨细胞。

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呈双向染色,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

核圆形,染色质常浓缩在核膜上,使核膜增厚,每个核中央有一大的嗜酸性核仁,形成病毒包涵体,周围有透明晕。

R-S细胞是诊断HD的诊断性细胞。

93.蕈样霉菌病:

为皮肤CD4细胞NHL,瘤细胞有脑回状核,侵犯真皮上部和表皮。

进展时侵犯内脏。

94.Wallerian:

(Waller变性)中枢或周围神经纤维离断后,其远端和部分近端的轴索及其所属髓鞘发生变性,崩解并被细胞吞噬的过程。

95.噬神经细胞现象:

坏死的神经元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96.格子细胞:

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神经组织崩解产物后,胞体增大,胞质中出现大量小脂滴,HE染色呈空泡状,苏丹染色呈阳性反应。

97.伤寒肉芽肿: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及红细胞.坏死的细胞碎片称之为伤寒细胞,多个伤寒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节称之为~。

98.结核球:

又称结合瘤,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99.深部真菌病:

真菌侵犯皮肤深层和所有的内脏器官。

100.卫星现象:

是指神经元胞体被5个以上的少突胶质细胞所围绕形成卫星样结构。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和损伤性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变化。

2、化生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也可见于间叶细胞。

3、化生有多种类型,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4、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5、由于钙磷代谢障碍所致正常肾小管、肺泡壁、胃粘膜等处的多发性钙化,称为转移性钙化。

6、细胞坏死时细胞核的改变有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7、脂肪坏死包括创伤性和酶解性两大类。

8、感染、中毒、缺氧时,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而使细胞内钠水潴留,引起细胞水肿

9、玻璃样变性有细胞内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三类。

10、纤维素样坏死组织的主要成分为崩解的胶原纤维、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三种。

11、常见的坏疽类型有干性、湿性、气性三类。

损伤的修复

1、再生时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

2、血管的再生是以生芽方式来完成的。

3、神经近端轴突以每天约1毫米的速度逐渐向远端生长。

4、能刺激细胞增殖的因子称为生长因子,能抑制细胞增殖的因子称为生长抑素。

5、肉芽组织成分有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细胞组成。

6、肉芽组织中没有神经,故无感觉。

7、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8、创伤愈合的类型有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痂下愈合。

9、骨折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

10、骨折愈合的过程依次分为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四个阶段。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2、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3、静脉性充血常见的原因有静脉受压、静脉阻塞、心力衰竭。

4、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

5、混合血栓呈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时称为层状血栓。

6、肺动脉栓塞的血栓栓子绝大多数来自下肢深静脉,尤其是股静脉、髂静脉、腘静脉等。

7、肺动脉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心肺功能的状况。

8、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栓形成。

9、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与受阻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

10、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两种。

炎症

1、炎症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

2、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4、白细胞渗出的步骤是边集、粘着、游出和趋化作用。

5、穿胞通道是由一些胞浆的囊泡相互连接所形成。

6、HOCL·是通过卤化或氧化细胞成分、蛋白和脂质而破坏病原体的。

7、炎症时渗出的白细胞称炎细胞,其进入组织间隙称为炎细胞浸润。

8、炎症依其病程经过分为两大类:

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9、有较强吞噬能力的炎细胞是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10、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

11、卡他是指渗出物和分泌物沿粘膜表面顺势下流。

12、化脓性炎常见的病变类型有脓肿、蜂窝织炎、表面化脓。

13、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

14、脓液中嗜中性白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为脓细胞。

15、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16、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痈是多个疖的融合。

17、出血性炎症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18、炎性肉芽肿可分为异物性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

19、炎性肉芽肿内的多核巨细胞是由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来。

肿瘤

1、肿瘤的组织成分可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

2、肿瘤的异型性包括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

3、胞核的多形性常为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4、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能力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

5、有些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转变为恶性肿瘤,称为恶变。

6、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三种。

7、腺癌分泌粘液较多的则称粘液癌。

8、深部组织的良性肿瘤常呈膨胀性生长生长,恶性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生长。

9、肿瘤扩散的方式有直接蔓延和转移两种。

10、肿瘤的转移途径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

11、交界痣的痣细胞在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生长。

12、某些逆转录病毒所含有的能够转化细胞的DNA片断称为病毒癌基因。

13、目前了解最多的肿瘤抑制基因是Rb基因和P53基因。

14、端粒可以称为细胞的生命计时器。

15、恶性肿瘤是根据其分化程度的高低、异型性的大小、核分裂像的多少确定恶性程度的级别。

16、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间接途径引起的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和弹力肌型动脉。

2、主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主动脉后壁和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动脉最重。

3、二尖瓣狭窄根据其病变程度分为隔膜型、漏斗型。

4、心肌梗死可分为心内膜下梗死和透壁性梗死梗死。

5、原发性高血压可分为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

6、高血压时心脏以左心室发生代偿性肥大最显著。

肾脏的主要变化是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肾。

7、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

多见于基底节区域。

8、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

9、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心内膜炎。

10、心肌炎最常见者为病毒性及细菌性心肌炎。

呼吸系统疾病

1、大叶性肺炎典型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即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

2、慢性支气管炎的晚期常并发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3、小叶性肺炎病变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发生于肺小叶范围的化脓性炎。

4、大叶性肺炎病变开始于肺泡,其病变性质为纤维素渗出性炎症。

5、引起慢性肺心病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其共同的病理过程肺动脉高压。

6、肺癌按其肉眼形态和发生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弥漫型三种类型。

7、硅肺的基本病变是肺组织内硅结节的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消化系统疾病

1、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2、溃疡病的溃疡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和胃。

3、溃疡底部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与疼痛有关。

4、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

5、细菌感染和阑尾腔的阻塞是阑尾炎发病的两个因素。

6、食管癌的发生部位以食管中段最多见。

7、胃癌好发部位是胃窦部。

8、急性普通肝炎的镜下病变特点是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

9、急性重型肝炎的死因主要为肝功能衰竭,其次为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10、慢性酒精中毒主要引起肝的三种损伤,即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

11、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引起门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12、原发性肝癌肉眼分为巨块型、多结节型、弥漫型三型。

13、胃溃疡病常见的合并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恶变。

14、肝硬化晚期门脉高压,可出现的体征有脾肿大、胃肠淤血水肿、腹水和侧支循环形成。

15、原发性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16、胰腺炎是胰腺因胰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肾炎综合征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和水肿,并出现高血压。

重症可有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在出现血尿和蛋白尿等尿改变后,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衰竭。

3、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4、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和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

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是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

6、肾盂肾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的为大肠杆菌。

7、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严重水肿。

8、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典型症状是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尿毒症。

9、肾盂肾炎是发生于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

传染病

1、能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人型和牛型。

2、结核病的典型病变是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干酪样坏死。

3、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

4、结核性胸膜炎根据病变性质可分干性和湿性两种,以湿性为常见。

5、肠结核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其病变大多发生于回盲部。

6、肺原发综合征是由肺的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

7、膀胱结核以膀胱三角区最先受累。

8、附睾结核结核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9、干酪样肺为按病变范围可分为小叶性和大叶性干酪。

10、骨结核多侵犯脊椎骨、指骨及长骨骨骺等处。

11、伤寒以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12、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属急性增生性炎症,其特征性病变是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形成。

13、菌痢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14、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其基本病变树胶样肿,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所形成。

15、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引起。

寄生虫病

1、肠阿米巴病主要发生于盲肠、升结肠,其次为已状结肠和直肠,严重者累及整个结肠与回肠下段。

2、阿米巴主要寄生于人体结肠。

3、溶组织内阿米巴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有形态。

4、肠阿米巴急性期形成特征的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

5、肺吸虫病以形成窦道和多房性小囊肿为其主要病变特点。

问答题

第一章

1、试述萎缩的肉眼观及镜下改变。

1.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包括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废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

肉眼观器官除体积变小外,质地常变得较坚韧,色泽变深、边缘变锐。

镜下细胞体积缩小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

在萎缩的细胞核两端可见脂褐素颗粒,即细胞器残体。

2、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2.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由于缺氧或中毒、感染、缺血、电离辐射的作用,细胞内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损或细胞膜直接受损时,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蓄,形成细胞水肿。

常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肉眼观病变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

镜下细胞变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较为透明、淡染。

如果整个细胞肥大如气球则称气球样变。

电镜下主要为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

3、化生常见于哪些情况下,有何临床意义。

3.较常见的化生有:

1)鳞状上皮化生,在气管支气管粘膜的纤毛柱状上皮,宫颈内口的柱状上皮和胆囊粘膜上皮由于炎症变为鳞状上皮,这是一种适应性表现。

2)肠上皮化生,在胃粘膜上皮受到萎缩性炎或溃疡及糜烂刺激时,胃小凹的干细胞分化而成小肠型或大肠型上皮。

3)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间叶组织损伤后,其幼稚细胞转化为透明软骨或骨组织。

化生的生物学意义利弊兼有。

例如呼吸道粘膜柱状上皮鳞状上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