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4352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 共54页.docx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

6.1物体的质量

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6.3物质的密度

6.4密度知识的应用

6.5物质的物理属性

7.1走进分子世界

7.2静电现象

7.3探索更小微粒

7.4宇宙探秘

8.1力弹力

8.2重力力的示意图

8.3摩擦力

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9.1二力平衡

9.2牛顿第一定律

9.3力与运动的关系

10.1压强(课时1)

10.1压强(课时2)

10.2液体的压强

10.3大气压强

10.4浮力

10.5物体的浮与沉

《6.1物体的质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

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三、教学资源

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

块、托盘天平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

物体是由物

质构成的.

2.质量的单位

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

提问:

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

引出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千克(kg)

(2)其他单位:

吨(t);克(g);毫克(mg).

进率:

1吨

=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学生活动:

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

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

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

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

毫克,合___千克;

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

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

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

(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

(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

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

质量大小的影响.

指导学生讨论概括:

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

6.完成巩固案

五、教学反思

《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

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

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

三、教学资源

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

四、教学设计

1.熟

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

铭牌上标的:

“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

(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

2.问题探究:

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

你的方法又是什么?

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

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

让学生明白:

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

3.问题探究:

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

合理的顺序应该是:

(1)测空杯的质量

(2)把水倒入杯中

(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

(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

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

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完成巩固案

五、教学反思

《6.3物质的密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

三、教学资源

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

四、教学设计

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

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

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

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

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

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

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

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

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

(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

(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铁块1

铁块2

铝块1

铝块2

2.密度概念的建立

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

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1)密度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2)密度公式:

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单位:

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3kg/m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

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

3.例题(学生板演)

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4.课堂小结:

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

5.完成巩固案

五、教学反思

《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

计算

.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

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资源

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

四、教学设计

复习:

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

1.量筒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那么1L=____mL=____dm3

提问:

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

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

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

2.提问:

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

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

3.提问:

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两种方案的比较:

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

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

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

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

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

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

(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

公式:

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

(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

公式:

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

(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公式:

ρ=m/v.

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6.完成巩固案

五、教学反思

《6.5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

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

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

三、教学资源

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

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

四、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

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铁钉、

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

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

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

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

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

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

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

(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

验方案.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

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

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

5.课内小结

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

6.完成巩固案

五、教学反思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

三、教学资源

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

四、教学设计

师:

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

生:

回答.

师:

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

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

介绍物理方法:

建立模型法

实验1

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

师:

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师:

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

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

猜想一下.

实验2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

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

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

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

实验3

师: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

师:

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师:

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

生:

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

师:

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

样的程度?

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

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

内容:

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

师:

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

板书:

物质是由大量

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例1:

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

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落叶飘零D.冬天,雪花飘飘

例2:

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

师:

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

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

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

师:

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

说明:

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

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学生分析诗句:

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

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

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

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

板书:

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

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

回顾实验3

设问:

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

实验:

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

结论: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

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

板书:

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例4:

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

例5: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

师:

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

师: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

五、教学反思

7.2《静电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学资源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设计

一、摩

擦起电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

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

----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

再如:

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

----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

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

----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塑

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

纸屑吸起来了.

即:

经过

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小组探究活动7.5:

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结论:

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

如:

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活动:

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小结

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

3

.摩擦起电的实质.

五、作业

www第一题

五、教学反思

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子及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

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

塑料尺

、毛皮、纸屑、塑料绳

四、教学设计

师:

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

可不可以再分呢?

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得出结论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师:

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石墨、金钢石、富勒烯都是碳原子组成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吧!

大家请看,我这边有一根

塑料尺,这里还有一些纸屑,现在当我用塑料尺靠近纸屑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

你能不能凭借讲台上的仪器使这根塑料尺能吸引纸屑呢?

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的知识尝试完成实验.

师:

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师:

我们可以看到摩擦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某种作用,这种作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师:

下面请大家利用带来的塑料绳做这样一个实验:

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而下的摩擦几次塑料绳.实验前大家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

(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提问]

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

师:

1897年,汤姆生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原子中含有电子,后来人们经实验

研究还发现原来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

师:

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

这个问题也是卢瑟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卢瑟福对原子内部结构早就建立了一个模型,他认为原子核是由粒子组成的,可是如何知道里面的具体情

况呢?

卢瑟福就想用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方法,把粒子轰出来.

谁来说说看他是怎么做的?

他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了什么粒子?

师:

假如当时他认为原子核是像实心球一样的,可能质子就不会是他发现的了.

师:

原子核里面还会

不会有其他粒子呢?

师:

如果有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师: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

曾经就有人想象原子核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中,而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你会怎样想象它们在原子内分布呢?

师:

关于原子的内部情况在历史上也争论了较长时间,但经过实验证明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也叫核式模型)比较符合实际.课本图7-14

师:

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

如果能,它们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师:

谁来说一说夸克的设想首先

是由谁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了当时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设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使粒子获得巨额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