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情感适应心理辅导策略.docx
《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情感适应心理辅导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情感适应心理辅导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情感适应心理辅导策略
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情感适应心理辅导策略
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情感适应心理辅导策略【摘要】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孩子们成长所面临的已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精神生活的渴求。
在需要特别关爱的年龄,他们情感上承受着拔节的阵痛。
从家庭生活到寄宿生活的情感适应影响着学校管理和个体成长两方面,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校园内的支持系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和家庭生活周期的改变认识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寄宿生活中达到情感上的适应状态,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情感适应的主要心理辅导策略。
【关健词】寄宿制,情感适应,心理辅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去读书。
这些孩子有的一星期回家一次,有的则要一个月乃至一年才能和家人团聚一次。
寄宿生活在锻炼了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在情感上经历了远离亲人甚至远离亲情的考验,经历了环境变化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的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一个人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且会影响人际间的交流、沟通和关系的发生、发展。
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与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相联系,比如依恋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美的需要等,伴随着这些需要的情感有依恋感、归属感、自尊感、朴素的美感等[1]。
适应指个体为排除障碍、克服困难、满足自己的需求、与环境保持和谐而改变自己的一切内在观念(如态度)和外在行为的历程[2](心理学大辞典1155页)。
由于每个个体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来到学校面对新的环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也有所不同。
面对这些身心正在发育中的孩子,如何帮助和引导他们快速适应寄宿生活是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如果能从满足学生的基本社会需要入手,在情感上帮助和引导他们更好更快的达到适应状态,将会更好的帮助他们开始寄宿生活。
可见情感适应是孩子们适应寄宿生活的核心。
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帮助同学快速建立校园内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寄宿生活的良好开端:
社会支持是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同学、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2](心理学大辞典1078页)。
社会支持能帮助人们减轻应激反应,抚平创伤,促进情感交流,增强适应性。
一个人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最先体验到的是陌生和孤独。
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同学内心更是体验深刻。
有的同学因此出现失眼、记忆力减退,有的出现社交回避,特别小的同学会哭闹不止,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在学生到校的最早时间内组织新生熟悉周围环境,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同伴或师生间的亲密关系。
当大家都熟悉了,特别是有了新的好朋友之后,好朋友之间情感上的体贴、抚慰、理解和接纳就会给他们精神上注入阳光和温暖,同时获得自尊和归属感。
(一)、生活区:
宿舍是休息和放松的场所,不管学校对生活区是军事化管理还是人文管理,宿舍内部团体氛围非常重要。
每个孩子身上都带着个性的烙印,经常组织一些团体小游戏,使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合作精神、学习宽容和接纳,正确引导他们在这里相互磨合、互敬互爱、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将为他们的寄宿生活打开美好的篇章。
生活老师就是这里的家长,有困难找生活老师妈妈,这样的称号是生活老师的工作象征,也是对他们工作的尊重和肯定。
他们像父母一样体贴和周到,会使学生减轻对父母的依恋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减少他们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快速融入这个团体。
(二)、教学区:
鼓励班主任老师在开学之初的班会上多组织活动,让全班同学相互认识和沟通交流,将会消除孩子们的陌生感,增强归属感,比如认识新朋友、找优点的游戏。
同时也使孩子们在别人的肯定和欣赏中获得自信,感受到从尊重和欣赏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大家在游戏中以最快的速度相互熟悉和开放自己、结识新的伙伴儿。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属于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满足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其他情感的需要,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寄宿生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学校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
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认识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达到情感适应: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
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一年级的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周围环境、作息时间、学习任务的改变都对孩子们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些都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退缩行为,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或人格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1、接纳安抚:
有的同学在家和幼儿园是中心角色,受家长、老师和小朋友的高度关注,优越感很强,入学后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心里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容易埋下自卑的种子。
有的小朋友在家里还喜欢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怀抱,在这里却要开始适应许多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许多困难都要自己面对,简单的吃饭穿衣、洗澡列队可能都是一种挑战。
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母爱或父爱般的接纳是极为重要的,温暖的拥抱或其他肢体上的安抚都会使他们获取安全感,减轻对父母的依恋,从而减少恐惧、焦虑的情绪,而逐渐适应新的生活。
2、鼓励表扬:
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情感体验容易受事物的外部特征所牵引,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多来自父母或老师,所以对于他们做出的任何一种亲社会行为随时随地的给予表扬,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自信心的一次正性的强化,而一个人的自信心关系到他的社会交往、个性发展、工作学习等社会化过程的方方面面,是生命中的阳光,是快乐的基石,是一个人情感健康的一个标志。
3、游戏辅导:
由于一些行为矫正的方法要求学生克服一些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对于一些低自尊、有退缩行为的孩子来说尤其容易产生阻抗或放弃,有的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应激源,继发引起适应不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采用认知领悟法也容易使孩子们感到抽象枯燥。
综合比较其它辅导方法来说,游戏辅导比较适合他们。
当一个人回忆起他的童年时,不管是否幸福,游戏带给他的快乐永远都不能抹去。
游戏能消除孩子的防御、紧张和不安,并能通过游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体验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我并完善自我。
所以游戏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学会人际交往、掌握社会规则、情感表达、适应周围环境的重要手段。
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来达到辅导目的。
(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
随着自我认识水平的发展,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为了树立自我形象和维护自尊,他们一方面依恋父母,一方面又想挣脱父母的管束。
因为向权威挑战,一些思想和行为经常遭遇到现实的打击。
在情感上更多的体验愤怒、抑郁、孤独、自卑和焦虑。
这一时期的人际交往和友谊是他们获取支持的主要方式,精神安慰多来自同伴间的信任和理解。
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情绪波动剧烈,逆反心理萌芽,凡事爱钻牛角尖儿,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择辅导方式和方法。
运用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去辅导往往会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罗杰斯强调理解、关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而不是诊断、建议和劝说。
当事人在此基础上感到被尊重、被理解,才能促使他更加开放自己,充分渲泄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和辅导老师一起探索和挖掘个人成长的潜能,最终学会积极、自信、接纳和适应的能力。
(三)、高中阶段:
价值观的确立:
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初步确立,对自我的认识也更充分,由从前思考的我是谁转向我将要到哪里去,辩证思维的发展趋于成熟,社会责任感增强。
由于对现实社会还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对客观存在的社会弊端极为敏锐和反感,特别是在个体直接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强烈愤怒或自卑绝望的情绪。
情感体验深刻:
虽然学习任务繁重,但友谊甚至两性爱慕之情体验深刻。
共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交往对象,使他们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对待异性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严肃认真、有责任感,能够一起规划未来,比如考同一所大学或去同一个城市工作等,能够从人生观价值观中去发现与对方的和谐之美,这种爱的情感体验有可能成为他生活动力的源泉,引导他们积极热情的走向社会生活。
相反,也有的同学在这个阶段情感上遭遇挫折,导致自卑、萎靡不振、荒废学业。
由于高中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已接近成年人,而且他们主观上也希望外界把他们当成年人来对待。
他们渴望成长、渴望成功、渴望超越,而且自身正孕育着无穷的潜能,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把他们看成是一艘有强大动力的、暂时迷失方向的巨轮,只要给一个信号,或指一下方向,他们就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咨询辅导中多与之探讨、分析,多给予鼓励将会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认清发展方向,并重新振作,达到完善和发展自我的目的。
另外对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认知领悟和接纳能力都和成年人相似,所以多种咨询辅导方式都可以应用。
三、从家庭生活周期的改变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
(一)、父母离异:
分居与离异不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事情,而是一部分正常家庭的生活转折过程。
离异之前,夫妻之间的不良互动、负性认知以及负性情感都在不断增加,都会为父母带来压力和紧张,从而削弱他们一起满足孩子渴望获得支持的能力,在离异后的两年内,大多数儿童都会出现适应问题[3]。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是离异这一结果,还包括离异的整个过程中双方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纠葛和情绪冲突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冲击。
父母在经历感情考验的同时,孩子们也品尝着愤怒、焦虑、失落、悲伤、羞耻、窘迫等负面情绪,由此带来的学校适应不良、个性发展问题都给他们的成长过程留下了阴影。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级教育网络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心理辅导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学校应该了解这样的学生正在应对家庭生活的转折及其所带来的沉重的心理压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适应问题,他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修复伤口,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怀。
1、成立老师家长联合支持网络。
鼓励父母了解有关离异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家庭解体可能给家庭成员带来的心理冲击。
要特别向孩子指出,父母离异是婚姻关系出了问题,而不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因此儿童不应当为父母离异承担任何责任[4]。
帮助父母在情感上安抚孩子正确认识和接纳离异这一客观事实,让孩子认识到虽然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了,但双方还会对他有共同养育的责任,家庭关系改变了,但对孩子的爱并没有变。
并尽量不让婚姻解体产生的消极情绪干扰到孩子,特别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怨恨情绪不能传递给孩子,而且还应与孩子一起探讨家庭关系转变的应对措施,以便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父母积极的心态会给孩子以支持和力量,让彼此共同面对这个应激事件的同时,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最终使孩子从痛苦中走出来,变得更加坚强。
2、组织孩子成立支持小组。
小组的功能:
(1)、倾诉、渲泻。
倾诉本身就可以缓解痛苦。
通过小组成员的沟通,首先让孩子们倾诉自己面临父母离异的感受,他们大多会表达震惊、否认、愤怒,并试图改变父母离异的决定,对导致离异的主要责任人感到怀有敌意,有的孩子内归因,自责、沮丧、有被抛弃感,甚至感到绝望和无助,有的在经历了父母马拉松式的婚姻冲突之后感到解脱。
在小组里倾诉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自己并不是唯一那个不幸的人,相似的经历自然会把他们心灵的距离拉近,有的还会在小组里找到好朋友,伴随以后的生活,可谓患难之交。
(2)、讨论:
当大家能够敞开心扉以后,辅导老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孩子们接受家庭的现实,并组织讨论面对家庭变故时积极和消极行为的后果,最后得出积极的建议。
(二)、混合型家庭:
一部分父母离异或丧偶以后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一部分父母则在一段时间后再次步入婚姻殿堂,另有一部分父母则直接组成新的家庭,所有这些都是孩子不能左右的,反抗多数是无效的。
在快速的转变过程中,孩子的适应能力很难赶上父母的步伐。
在新的家庭背景下,新的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将会成为每个家庭成员必须经历和面对的事情。
有的孩子由于继母比她大不了几岁,她叫姐姐,有的叫阿姨,还没听说管继父叫哥哥的。
由于原生家庭的破裂而导致的伤心、悲痛、恐惧、自卑还没有充分的调适,新的家庭成员的进入将使孩子感到愤怒、嫉妒、被忽视,与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争斗将很自然的发生。
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新的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健立良好的安全和信任关系。
这类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固执、敏感,比其他孩子更多的体验痛苦和孤独,不愿提及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没有归属感,容易发生人际交往问题和学校适应不良,有的甚至有暴力倾向。
1、做父母的工作:
约父母和继父母会谈,讨论目前的家庭情况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孩子怎样在混合家庭中适应问题。
使家长理解并能感受孩子的负面情绪,鼓励家长把孩子从成人冲突之间解救出来,家庭成员多在一起参加活动,加强亲子沟通,努力使孩子在新的家庭中拥有安全感。
2、组织孩子形成新家联盟:
联盟的性质和小组性质一样,使孩子通过在团体中倾述和表达达到宣泄情绪的作用,同时获得支持和理解。
辅导老师在这里所需做的引导是让孩子体会和表达更多的对继父母积极的感受,列举混合家庭的成员为了创造和谐的家庭所做付出的努力,并且不把原生家庭的幸福和现在混合家庭的不和谐相比较。
支持和引导孩子以主人翁的姿态为新的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家庭的幸福欢乐填砖加瓦。
近年来寄宿制学校像雨后春笋般的多了起来,孩子们也被这股浪潮推进了寄宿生活的大集体中。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孩子们成长所面临的已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精神生活的渴求。
在需要特别关爱的年龄,他们情感上承受着拔节的阵痛。
从家庭生活到寄宿生活的情感适应影响着学校管理和个体成长两方面,就好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
如果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学校生活中达到情感上的适应状态,能在寄宿生活中学会沟通,拥有友谊,增长自信,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明天都将是充满希望的。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
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
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
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
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
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
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
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
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
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
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三)忧患意识不强。
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
有做太平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勤政廉洁意识有所弱化。
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约束标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些淡化,对奢靡之风的极端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诚然,造成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自身的固化思维方式,缺乏居安思危的深层次思考等。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查摆问题,剖析根源,关键在于洗澡治病、解决问题。
本人决心从党性原则出发,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立行立改,取得实效。
(一)求真务实办公室主任作为承上启下、协调全局、沟通内外的重要角色,要立足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以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品质做出表率。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
要站在全局高度想问题,立足本职岗位做工作。
要注重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及早提出比较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是增强超前意识。
要认真研究领会组织意图和领导思路,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情况和可靠依据。
要广泛搜集资料,研究各乡镇、机关单位的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借他山之石来攻玉,为领导提出决策预案。
因此,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赶前不赶后,尽可能早半拍、快半拍,提高敏感性,增强主动性。
唯其如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参谋才能参在点子上,助手才能助到关键处。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
要强化服务理念,做深、做透、做好服务工作;要以协调、配合作为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做到服务不越位;要围绕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切实通过服务和协调把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解决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勤政为民办公室既是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执行部门,也是督促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监督部门。
破除官僚主义,勤政为民应当做好四件事。
一是善于走进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各项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破解官僚主义,依靠的依然是人民群众。
工作中,要力戒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老爷做派,多与群众接触,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养成问计于民的好习惯。
二是勇于解难事。
务实从严,是每个党员干部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
要把这种态度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要戒除贪图淫逸、讲求舒适、怕吃苦、饱食终日、碌碌无为的不良作风,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做到为官一任,作为一方。
三是简化办事程序。
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尽最大可能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办事速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勤俭从政,效率为先。
四是接受监督。
联系群众更要相信群众,加强民主更要多听民声。
工作中时时处处应该考虑到群众利益,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工作开展得更有人气和活力。
(三)艰苦奋斗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
要结合治治病的要求,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边学边查边整改,对照镜子,深挖思想根源,净化心灵,摒弃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面貌赢取人民群众信任。
(四)廉洁自律作为党员干部,无论什么时候,群众本色不能变,群众情怀不能淡。
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净化思想、洗涤灵魂、增强党性、明确航向。
在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中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锻造健全和谐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