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上)英国教育、法国教育、德国教育.ppt
《第九章(上)英国教育、法国教育、德国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上)英国教育、法国教育、德国教育.ppt(2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第九章西方六国教育制度的沿革西方六国教育制度的沿革第一节第一节英国教育制度英国教育制度一、一、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作为岛国的英国,所受欧洲大陆专制主义的影响相对较弱。
17、18世纪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自由的积习。
革命后新生力量软弱,又逢内战起伏,政府难以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时期英国学校教育从整体上看仍然沿袭旧制,如国家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学制双轨、通行初等慈善教育等。
(二)初等教育
(二)初等教育1、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此时期,英国初等教育发展十分缓慢。
17世纪末年创办的”基督教知识促进会”等团体及其他个人大力从事办校活动,促进了18世纪初等学校的发展。
这些教育机构多为慈善学校,名称各异。
如“免费学校免费学校”贫儿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流动学校”等等。
18世纪后期出现的星期日学校星期日学校。
另有还有集中贫苦儿童或流浪儿童以职业劳动为主的“工作学校工作学校”、收容犯罪儿童的“感化学感化学校校”等。
1601年济贫法规定学徒制学徒制,即父母不能教养的儿童分配给手工业师傅管教。
2、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1)英国国家政权不关心教育;
(2)学校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极为简单,重宗教、阅读而轻计算;(3)教师不是专门职业,多由手工业者、教堂人员、伤残军人、老年人充任,地位很低。
(4)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则聘用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和中学预备教育。
(三)中等教育(三)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与穷困青少年无缘。
其类型主要是文法文法学校和公学,学校和公学,主要是私立寄宿的,也接受来自教会等社会团体的资助。
文法学校是沿用传统的名称,“公学公学则是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则是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
它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更高,是典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型的贵族学校。
英国私立男校伊顿公学(英国私立男校伊顿公学(EtonCollege)坐落)坐落在在温莎温莎小镇,由亨利六世于小镇,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
年创办。
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以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以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注重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四)高等教育(四)高等教育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后期牛津大学的设立。
古老的牛津大学(1167)、剑桥大学(1209)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象征。
两校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为两校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为英国造就了众多政治人才和学术巨匠,从英国造就了众多政治人才和学术巨匠,从而得到王室、贵族及政府的重视。
而得到王室、贵族及政府的重视。
18世纪初,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等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开始渗入教学内容,并开设了一些自然科学讲座。
牛津大学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建校于1167年。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
二、二、19世纪的英国教育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背景
(一)教育发展背景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19世纪也是英国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迅速增长的年代,仅前半个世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就翻了一番。
经济、政治、社会条件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观念和制度的变革。
(二)国家逐步干预教育
(二)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甚少,国民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里。
到19世纪初,国家干预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家干预教育,使工人阶级子女能接受一定的初等教育,从经济上看是符合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
其次,工人阶级把教育领域的斗争作为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另外,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主张政府确保国民受到合格的教育。
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一系列一系列法案的提出,法令的颁布和教育管理机构的设法案的提出,法令的颁布和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上。
立上。
1、有关法令、有关法令1807年,惠特布雷特(sWhitbriad)提出一项教区学校议案教区学校议案,建议政府在每建议政府在每个教区建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
个教区建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
此后,不断有人提议政府干预教育。
1816年,在布鲁厄姆(HBrougham)等人的努力下,国会成立了调查伦敦贫困国会成立了调查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在社会中造成巨大的反响。
1833年,英国国会决定,每年从国库每年从国库中拨出中拨出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万英镑的教育拨款,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2、教育管理机构建立、教育管理机构建立183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枢密院教育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委员会。
该机构负责教育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并有权视察一切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
1856年,英国政府第一个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局诞生,教育局诞生,由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改组而成,管理有关初等教育事宜。
1899年成立了由国会直接领导的国家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取代了原来教育局、科学与艺术局和慈善委员会,统一对初等教育和统一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管理。
这样,国家对教育的干中等教育的管理。
这样,国家对教育的干预逐步加强。
预逐步加强。
(三)初等教育的发展(三)初等教育的发展1、贝尔、贝尔兰开斯特制兰开斯特制19世纪上半期,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关办理,教育质量低劣,由于师资匮乏,当时学校盛行导生制。
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
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monitor),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采用这种导生制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
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
这种方法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2、工厂法工厂法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为争取教育权利作出了不懈的斗争。
在宪章运动的压力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1833年,英国国会颁布了一个年,英国国会颁布了一个工厂工厂法法,该法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天应在岁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两小时的义务教育,工作时间内接受两小时的义务教育,工厂主雇用的童工必须持有厂医的年龄证明书和教师的入学证明书,否则要受到处罚。
工厂法的颁布,在推动工人阶级子女受教育上有积极意义。
3、福斯特法案福斯特法案在以上背景下,英国政府在1870年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它规定:
(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4)在缺少学校地区设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形成。
以后,英国又通过了一些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案。
1876年的教育法规定,家长有义务送子女入学。
1880年教育法将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龄定为510岁。
1891年教育法规定实施免费初等教育。
1899年教育法又将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2岁。
到1900年,初等学校招生人数超过四百二十五万,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四)中等教育改革(四)中等教育改革1、沿袭传统办学沿袭传统办学19世纪,英国中等教育在结构上基本沿袭18世纪的传统,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
19世纪初,英国约有六百所捐办文法中学。
捐办文法中学规模小、数量少,课程仍囿于传统的古典学科。
公学是从捐办文法中学发展而来,到19世纪30年代,温彻斯特、伊顿、威斯敏斯特、温彻斯特、伊顿、威斯敏斯特、查特豪斯、哈罗、拉格比、什鲁斯伯里、圣查特豪斯、哈罗、拉格比、什鲁斯伯里、圣保罗和泰勒商会学校已成为英国著名的九大保罗和泰勒商会学校已成为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
公学。
但公学课程陈旧、教学方法保守、弊端十分明显。
2、公学课程改革、公学课程改革18611864年,国会授命克拉雷顿委员会(ClarendonCommission)对九大公学进行调查。
1864年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对公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建议。
在该报告的影响下,公学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课程内容有所扩充。
虽然古典学科仍是主课,但英语、现代语、数学和科学等学科越来英语、现代语、数学和科学等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越受到重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3、三类设学的建议、三类设学的建议18641868年,汤顿学校委员会对九百余所捐办文法学校进行了调查,建议按社会阶层设立三类中学:
第一类中学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而设,12岁到18岁,以古典学科为主,为升入大学作准备;第二类中学为中产阶级子弟而设,12岁岁到到16岁,岁,培养商业、医学、法律等专业人才。
第三类中学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而设,12岁到岁到14岁,岁,培养从事普通职业的人才为主。
报告建议重视第三类中学的发展,但未被采纳。
(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五)高等教育的发展19世纪英国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主要体现在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上。
1、新大学运动、新大学运动城市学院的兴起城市学院的兴起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ofLondon)成立,揭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学院不进行宗教教学,重视学院不进行宗教教学,重视自然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与传统大学截然不同。
1829年,国教派成立英王学院。
1836年,两院合并为伦敦大学。
年,两院合并为伦敦大学。
1851年,约有六十所医学院和二十九所普通学院附属于该大学,学位向所有附属和不附属于它的学院开放。
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许多城市学院纷纷成立,如曼彻斯特(1851)、南安普敦(1862)、纽卡斯尔(1871)、利兹(1874)、布里斯托尔(1876)、设菲尔德(1879)、伯明翰(1880)、利物浦(1881)、雷丁(1892)等。
这些学院都是民办的,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
城市学院城市学院的兴起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传统。
从此,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特权,中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
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
2、大学推广运动、大学推广运动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50年代以后在大学推广运动中起关键作用。
大学推广运动影响广泛。
1891年,仅英格兰就开出了五百多门课程,参加学习的人数达六万多人。
大学推广运动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课程改革。
三、三、20世纪上半期英国教育世纪上半期英国教育
(一)教育改革背景
(一)教育改革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已居世界首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英国的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需要较快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适应经济竞争的需要,英国加快了教育发展步伐,多次提出教育改革报告和制定教育法令。
由于英国在教育上一贯采取放任的自由主义政策,并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统治阶级人才的培养上,故英国教育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又有其自身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教育行政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