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3596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docx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4)

一、选择题

1.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下列哪一个朝代以博大的胸怀,造就了盛世繁荣景象

A.秦朝B.西晋C.隋朝D.唐朝

2.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下列各项中,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句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大江东去液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寂寞天宝(年号,742——756)后,园庐但(只有)蒿藜(蒿草蒺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这首诗反映的是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B.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

C.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D.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

4.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朝政大臣

D.掌握重兵的武将

5.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温润的唐代某种瓷器,这种瓷器可能是()

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青花瓷

6.“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7.“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D.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A.政治清明B.科举兴盛C.民族融合D.经济繁荣

9.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10.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11.“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

A.魏征B.杜如晦C.房玄龄D.姚崇

12.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隋朝的建立B.开通大运河

C.开创科举制D.隋朝的统一

13.诗歌能反映历史现象。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14.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

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A.

B.

C.

D.

15.唐太宗曾说:

“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誎则圣。

”这说明他

A.鼓励手工业发展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D.关心百姓生活

16.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17.唐太宗说: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辖

18.一位唐朝官员说:

“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19.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20.骆宾王曾经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

“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说明

A.骆宾王很有文采B.武则天爱惜人才

C.宰相能力有限D.武则天不得民心

21.“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

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22.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B.

C.

D.

23.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221年C.581年D.589年

24.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5.我们要想了解唐朝时中亚、印度半岛及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风貌以及社会习俗,应该查阅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B.《史记》C.《西游记》D.《大唐西域记》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这些历史史实都显现出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因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曾有这样一句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暴政,A排除;西晋、隋朝在中外交往中没有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BC排除。

故选择D。

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指的是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标志着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的诗句--杜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情景。

B符合题意;A项出自出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属于送别友人的诗句,排除;C项是宋朝时期苏轼的词,排除;D项是宋朝时期辛弃疾的词,排除。

故选B。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天宝……蒿藜……世乱各东西……一二老寡妻”可知,755年,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它造成极大的灾难,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在907年以后,故A不符合题意;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是宋金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自陆龟蒙的《秘色越器》。

“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越窑的青瓷很有名。

故A符合题意;BC出现在唐朝,和题干诗句无关,不符合题意;青花瓷在唐朝还未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

由题干可知,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

B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提取关键信息:

“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史实,他们之所以会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诗句里的“小邑犹藏万家室”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小邑犹藏万家室”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繁荣局面。

故选D。

9.A

解析:

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隋炀帝创设了科举制度,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ACD三项符合题意;“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与本题所提到的朝代不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CD。

1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所以答案选A。

1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是魏征。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符合题干;当时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BC不符合题干;姚崇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故D项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1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A项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大运河,B项不合题意;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的大意为:

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无论国家还是私人的粮仓里,都盛得满满当当,这两句描写唐玄宗开元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国富民丰的情景,符合材料中“开元盛世”的景象,D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诗句,大意为:

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A不符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人们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B不符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扬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

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是图D。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说树木虽然弯曲,但在绳子的作用下就会变得笔直;君主有时候做事虽然出现失误,但要是能够接受意见并做出改正就会变得圣明,可见唐太宗这番话旨在强调君主要善于纳谏。

故选B。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可知唐太宗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唐太宗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本题选B。

考点:

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1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史学家肯定武则天,B符合题意;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属于客观因素,故A排除;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属于武则天统治措施的一部分,故CD排除。

故选B。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骆宾王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

“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说明武则天欣赏骆宾王的文采,爱惜人才,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期间破格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姚崇等,B项符合题意;AC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故选B。

2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使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曲辕犁因其辕曲,而被称为曲辕犁,区别于直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骨耜为原始社会工具,C项是东汉水排为鼓风冶铁工具,D项是西汉耧车播种工具。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判断题干主旨所示—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2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增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李刚高度评价“混南北为一区”的功绩主要就是结束了南北分裂,完成统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夏朝建立有关,排除;B项与秦朝建立有关,排除;C项是隋朝建立时间,排除。

故选D。

24.B

解析:

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所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文官”“读书人阶层”,由此可以想到科举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2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B项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项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