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3539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docx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27

课下限时集训(六)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说:

“太平天国……不仅是一场政治、军事事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之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  )

A.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精神对后世的启迪作用

B.《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思想

C.创立拜上帝教,从文化层次上向西方寻求真理

D.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不同的天象:

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D.增强核心领导层的凝聚力

3.《剑桥中国晚清史》载: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材料中的“太平天国的社会革命”(  )

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

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5.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

“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他认为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6.(2018·衡阳质检)“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尽管武昌首义的1911和金田起义的1851都是辛亥年,但两个‘辛亥’并不可‘同日而语’。

此辛亥不是彼辛亥,孙中山也不是洪秀全……”造成“此辛亥不是彼辛亥”的主要原因是(  )

A.武昌起义比金田起义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D.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充分暴露,日益不得人心

8.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曾言:

“有必要从我们的关于革命阴谋的故事,转入革命政党存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去。

只有在那种情况下,才能理解辛亥革命运动突飞猛进的原因,以及当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时,人民的其余部分愿意接受革命的原因。

”这主要表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武昌起义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C.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讲究斗争策略D.中国同盟会具有坚强的领导力量

9.(2018·银川检测)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

“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民国纪年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10.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两部法律实践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是(  )

①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崇尚专制 ②美国有着民主的传统,崇尚法治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忽视了人民的权利 ④1787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④

11.历史学家田玄认为:

“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

”这种“状况”说明(  )

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具有斗争精神

C.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多为南方人

D.北方比南方的社会矛盾较为缓和

12.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

《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材料能说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使书刊立场变化无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5分,第14题25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节内容后所做的读书笔记的部分内容。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1)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开启了思想的近代化。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4)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①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

②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

③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万国通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笔记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

(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即可)(15分)

14.(2018·石家庄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的专业立场对“光荣革命”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大众的版本是:

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上台后大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迫害清教徒,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结盟;而以清教徒为主体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团则扶植不信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之女玛丽和她丈夫荷兰执政王威廉联合执政。

托克维尔在历史研究著作中,把英国人的性格和理性能力等都带进了分析要素。

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教授则分析了英国“光荣革命”背后的商业背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各国国王都通过增税、贷款、卖爵位、印币和征用,在有限的疆土上不断扩大王权的经济力量。

詹姆斯二世为了应付战争,不断增设新的税种,提高税率,完全绕开议会推进,导致议会怨声载道。

政治家和法律学者则再上溯至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不得不订立的《大宪章》,这是封建贵族与王室的政治权力契约,法律规则高于国王个人意志成为社会共识。

“光荣革命”后,新国王不得不与支持他们上台的英国资产阶级代表的议会签署了《权利法案》。

……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在斗争中妥协,是英国文化模式的显著特色。

这种方式和缓、平稳、渐进,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摘编自王巍《金融可以颠覆历史》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实现了国家的制度性改变,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国政权,其中最发人深省的就是革命中的妥协策略及运用。

辛亥革命中的妥协主要包括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妥协与和解,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孙中山和袁世凯两大政治“巨头”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

但这决不意味着和平妥协是无原则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共和底线。

第二个原则是“五族共和”,国家统一。

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

第三个原则是宪政原则,孙中山坚决地要求:

“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权受事。

”可见,革命是妥协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这是我们今天在肯定妥协的价值时,更要肯定更高意义上的革命价值的原因。

——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发生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的重要“基石”。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派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中其妥协策略成功实施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12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选C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而且从文化层次上向西方寻求真理,创立拜上帝教。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现象,故选C项。

2.选C 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层借助神权建立等级秩序,C项符合题意。

3.选B 由题中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的社会革命”主要指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偏离题意,排除。

4.选B 《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D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故选B项。

5.选D 据题干材料分析并结合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没有找到与国民心理相适应的指导思想,即信仰出现危机而无法支撑其政权,D项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阐述两者的对立,排除A项;B、C两项均与题意无关。

6.选D 题干所给材料中“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D项符合题意。

A项与材料中“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不符,排除;B、C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7.选D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其腐朽的本质充分暴露,日益不得人心,革命的客观条件日益成熟,故D项正确。

缺乏群众基础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壮大,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A、C两项排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不是原因,B项错误。

8.选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题干材料强调武昌起义的爆发有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由此推理可知,武昌起义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而是必然,B项正确。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A项错误;C项无法体现;中国同盟会组织涣散,D项错误。

9.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A项错误,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B项错误,中国此后主要采用农历和公历纪年;C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

孙中山当时面对内外压力,不得不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D项符合题意。

10.选C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这与封建主义的影响有关,①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给美国带来了稳定与繁荣,这与美国有长期的民主传统和法治精神有关,②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尊重人民权利的条款,③不符合史实;1787年宪法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但是这与题目要求无关,④排除。

由此可知,C项正确。

11.选A 近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入侵较早,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较早,民族工业等新经济因素形成较早,近代化发展水平较高;根据材料“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北方城市落后”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城市近代化发展水平较低,故答案为A项。

革命发展的程度与人群的地域分布没有关系,B、C两项错误;北方临近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北京,社会矛盾也比较激烈,D项错误。

12.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从材料信息看,书刊从强调平民政治、国粹到强调共和,这一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项。

13.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目要求、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评价较多,因此可增加对太平天国局限性的评价,可从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以及《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上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

增加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内容。

理由:

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

14.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民主和辛亥革命。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大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迫害清教徒”“英国人的性格和理性能力”“‘光荣革命’背后的商业背景”“不断增设新的税种,提高税率”“《大宪章》,这是封建贵族与王室的政治权力契约”等概括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实现了国家的制度性改变,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国政权”“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坚持共和底线……‘五族共和’,国家统一……宪政原则”“孙中山坚决地要求”等概括得出;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实现制度转型、避免大动荡和流血牺牲、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

清教与天主教的矛盾;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国王的权力之争;宪政传统;国民性格;王室擅自征税。

基石:

政治上,最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树立榜样;经济上,最先开展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进入工业化时代;思想上,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确立近代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影响;科技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完成了人类历史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2)达成妥协的原因:

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革命力量的壮大;革命阵营致力共和,协调内外;革命派长期的宣传与准备,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妥协中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杰出领袖人物的作用。

积极影响: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避免了大范围、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流血牺牲;民族妥协、五族共和基本上保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