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3373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docx

《心理学导论》第六章

第六章 知觉

【学习目标】2

【学习建议】2

【学习重点】2

【关键词】3

第一节 知觉概述4

一、知觉的含义4

二、知觉中的组织过程5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9

一、知觉理解性9

二、知觉选择性10

三、知觉整体性11

四、知觉恒常性12

第三节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14

一、时间知觉14

二、运动知觉15

三、深度知觉16

四、方位知觉22

第四节 知觉的信息加工24

一、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24

二、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24

三、模式识别理论25

第五节 错觉27

一、错觉的含义27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32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知觉、知觉组织原则、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以及知觉品质、错觉和相关知觉理论,了解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知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知觉的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知觉的定义、知觉的分类、知觉组织原则、知觉的基本特征和时间知觉特征、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的基本过程和特点,以及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对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解释过程和知觉研究和知觉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人将感觉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事物并加以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2.知觉的组织原则包括接近或相邻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和同域原则。

3.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人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同时还受到言语指导的影响。

4.知觉选择性是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选择性主要受客观刺激物特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5.知觉整体性是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它不是对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把各种属性有机结合组成整体并体现新的意义的过程。

6.知觉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影响的过程。

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7.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环境中时空信息的加工处理。

时间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对运动物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反映。

是对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以及自身运动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

8.深度知觉的线索包括双眼知觉线索和单眼知觉线索。

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双眼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遮挡、纹理梯度、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相对大小、相对位置以及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9.方位知觉是人对自身或某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它主要是由视觉、听觉、动觉、触摸觉和平衡觉来实现的。

视觉的方向定位由视觉信息确定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来判断上、下、左、右、前、后。

听觉的方向定位的重要线索有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10.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包含觉察、辨别和确认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并分为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它们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信息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关键词】

知觉(perception)

知觉组织(perceptualorganization)

知觉选择性(selectiveperception)

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constancy)

时间知觉(timeperception)

运动知觉(motionperception)

真动知觉(realmovementperception)

空间知觉(spaceperception)

运动视差(motionparallax)

似动知觉(epsilonmovement)

深度知觉(depthperception)

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

错觉(illusion)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含义

(一)什么是知觉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分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不同,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不同,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空间知觉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根据知觉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把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分为错觉。

(二)知觉的特点

知觉不同于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1.知觉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知觉的形成离不开过去知识经验的参与;

3.语言在知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知觉受到个体诸多心理特点的影响与制约。

(三)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

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主要表现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3)感觉和知觉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3.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

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二、知觉中的组织过程

在心理学中,将由感觉信息转化为知觉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称之为知觉组织过程。

(一)感觉信息被组织成有意义的知觉

1.图形与背景

图形与背景又称为形基(figure-ground),即“形”为图形,“基”为背景。

图形在视野中具有明显标志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即为背景。

两者在知觉的性质上是不同的,图形轮廓较分明,容易定位,组织完整;背景一般不够确定,缺乏完整的结构。

个体在知觉范围内对图形与背景的辩识反映了知觉的选择特性。

从背景中选择图形的特征有:

(1)图形有形状,背景相对而言则没有形状;

(2)背景似乎是在在图形的背景的背后连续伸展,没有分界的轮廓线;

(3)图形具有某些物体的特征,背景看似无形的东西;

(4)图形凸显在前面,背景似乎衬托在后面;

(5)图形往往具有一定的意义,容易被记住。

2.封闭与主观轮廓

由于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是作为整体作用于人的,因此,客观事物作为一个复合刺激,其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它们之间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联系,并在人脑中保存下来。

形轮廓称为主观轮廓(SubjectiveContour)或错觉轮廓(IllusoryContour)。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

个体因主观经验的影响使客观刺激情境带有强烈的组织倾向。

知觉组织的原则如下:

 

1.接近或相邻原则

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更易知觉为整体,这是由于在知觉过程中,当刺激物之间的辨别性特征不明显时,人经常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合乎逻辑或有意义的知识经验。

两个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邻或接近,人可能对其产生因果关系的知觉。

这种按照时空关系进行组织的知觉倾向,符合知觉组织的接近或相近原则。

2.相似性原则

人倾向于把在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按照刺激物相似特性进行组织的知觉倾向,符合知觉组织的相似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知觉的续性原则是指即个体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物,或即使其间并无连续关系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

人具有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间有断缺之处,也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

5.同域原则

人倾向于将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形状,这种知觉组织原则称为知觉的同域原则。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理解性

(一)什么是知觉理解性

 

(二)知觉理解性的特点

知觉理解性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觉理解性是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

2.知觉理解性受言语指导的重要影响。

二、知觉选择性

(一)什么是知觉选择性

 

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对双关图形的知觉来说,通过不同的知觉选择,既可以把它知觉为一种图形,也可以把它知觉为背景,这是知觉选择性的重要特征,它使人能够在繁杂的刺激信息中迅速形成清晰的、准确的、完善而又丰富的知觉内容。

 

(二)知觉选择性的特点

知觉选择性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觉选择性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

2.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3.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4.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即图形具有简明性、对称性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5.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闭合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视野中封闭或趋于闭合的部分容易组组织为图形而成为知觉的对象,它符合知觉组织的闭合原则。

6.知觉选择性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

人的知觉选择性不仅依赖于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还与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三、知觉整体性

(一)什么是知觉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将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各种属性有机结合起来,组成整体并体现新的意义的过程。

因此,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知觉整体性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觉整体性不仅与刺激物本身的特征;

2.刺激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对个体产生整体知觉的作用不同。

四、知觉恒常性

(一)什么是知觉恒常性

 

在视觉范围内,知觉恒常性的种类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亮度恒常性等。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亦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其知觉映象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公式:

2.形状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象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3.方向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是指个体不随身体部位或视像方向改变而感知物体实际方位的知觉特征。

4.明度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是指当照明条件改变时,人知觉到的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征。

5.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第三节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什么是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不同于空间知觉,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如下:

1.空间知觉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

2.空间知觉有规定刺激;

3.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即时反映。

衡量时间的媒介有两种,即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它们为时间知觉提供线索,是形成时间知觉的依据。

(二)时间知觉的依据

1.自然界的周期现象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和其它客观自然现象及计时工具是时间知觉的外在标尺,人类根据自然界中的周期现象作为媒介知觉时间。

2.生理节律

时间知觉的内在标尺主要指人体本身有许多生理活动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

例如,人在正常情况下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7次;心跳和脉搏每分钟约60-70次;女性月经周期约为28天;进食到饥饿约为4-6小时;睡眠到清醒一般周期是24小时。

包括人的消化与排泄、血压与血糖等都是周期性的、有节律的生理活动,人们就依据它们来估计时间的长短。

人身体内部的生物节律性活动或生理生化过程,形成了“生物钟”,它能够时刻给人提供时间信息。

除此之外,人主动进行的节律性运动,或者有意计算某种活动过程,也能够用来估计时间是短暂或长久,并由此促进大脑皮层对时间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从而提高个体对时间知觉的知觉能力。

3.周期性的社会活动

人类有许多活动具有社会周期性,如清晨锻炼、午间休息、晚看电视等;每天工作八小时;学生每学期考试;每年正月欢度春节等。

个体从出生开始,不断地重复这些活动而逐渐发展出时间知觉。

(三)时间知觉的特征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它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时间知觉对时间间隔判断的精确性受感觉通道性质的影响;

2.时间知觉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个体差异;

3.时间知觉受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的数量与性质的影响;

4.时间知觉受个体情绪、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是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个体对以一定速度和轨迹发生连续位移的物体运动的知觉,即物体按照一定速度或加速度,从某个位置向另个位置连续位移,由此引起个体的知觉过程。

2.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把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的刺激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位置向后面一个位置运动的现象,或把相继呈现的、没有连续位移的刺激物,知觉为在空间作连续的位置移动。

似动是对运动知觉的较高级的组织过程,其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和诱导运动,它们都属于运动错觉。

(1)动景运动

动景运动又称为Phi现象,指视野内不同位置的两个静止刺激物,按一定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把它们知觉为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在空间连续运动的现象。

 

(2)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指当一个静止物体周围的其他物体运动时,该静止物体被知觉为运动的知觉现象。

三、深度知觉

(一)什么是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的形成,必须借助各种主客观条件,即深度知觉线索,它包括了视觉的生理线索和客观线索。

视觉的生理线索包括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调节、运动视差等。

客观线索包括物体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等。

根据双眼彼此协调来获取深度知觉的线索,称为双眼知觉线索。

运用单眼视物时,可以根据刺激物本身的特征来获取深度知觉的线索,称为单眼线索。

(二)双眼知觉线索

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晶调节、双眼视轴辐合、双眼视差和运动视差。

1.水晶状调节

人在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睛的水晶体的形状(曲度)会发生变化,以保证在视网膜上获得清晰的物体视像。

2.双眼视轴辐合

视轴是指视网膜上中央窝、节点和外界物体三点的连线。

辐合是指眼睛随物体远近将视轴聚集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3.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在两个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

距离和深度知觉,主要依赖于双眼视差,它是形成立体知觉的最重要依据。

(三)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又称为单眼深度线索,指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获得立体知觉时运用的有关线索。

1.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是指平面上的物体因各自在视网膜上所成视角的不同,从而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显出能引起深度知觉的线索。

2.遮挡

遮挡是指当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另一个物体,被遮挡的物体会自动地被知觉为比遮挡物离知觉者更远些。

3.纹理梯度

纹理梯度又称为结构级差,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有规律的、有层次的递缩或递增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远处密集和近处稀疏的视像,为深度知觉提供线索。

4.空气透视

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过滤和光线的散射等作用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使远处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个体据此推知物体的距离。

5.明暗和阴影

在光照条件下,物体会在背光的一面产生阴影,因此,阴影反映了相对于光源的位置,由此产生的物体各部分明暗差异,成为深度知觉或距离知觉的线索,可以帮助个体了解物体的三维形状。

6.相对大小

在平面上,相对大的物体看起来近,而相对小的物体看起来远。

人们可以据此来判断物体的距离或辩识立体物体。

7.相对位置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视野中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较高的物体显得远些,而位置较低的物体显得近些。

8.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运动视差又称为单眼运动视差,指观察者的视线,在横向移动时见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差异。

四、方位知觉

 

(一)视觉的方向定位

人靠视觉信息确定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判断上、下、左、右、前、后,当人用眼睛环视周围环境时,物体就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不同的投影。

(二)听觉的方位定向

人利用听分析器辨别声源的方向,并且在其他信息作用下与经验相互联系来知觉声源的距离。

如果没有其他分析器参与时,人对声源的方向定位表现为以下四条基本规律。

❑来自人体左右耳两侧的声音最容易定位,很少发生辨认混乱;

❑人对来自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声音容易混淆;

❑用连接耳朵的直线为轴,以直线的中点为顶点,向两侧各作一个圆锥体,圆锥围线与轴成45度角,这样每一个耳朵仿佛延伸出一个喇叭形圆锥面(甲—乙—丙—丁),在每侧耳朵圆锥面上的各个声音容易相互混淆。

听觉也分为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1.单耳线索

人耳在接受一定频率的声音时产生听觉,由单一耳朵获得的听觉线索,称为单耳线索。

2.双耳线索

由双耳获得的引起听空间知觉线索称为双耳线索。

双耳线索在听空间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两耳处于相互对侧位置,侧面声源的声波到达两耳时的距离不同,间距约为275厘米,这个距离差称为“两耳距离差”。

3.时间差

时间差是指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由于两存在着距离差,当声音来自右侧方向时,就比左侧耳朵先受到音波,声源就被定位在先获得刺激的一侧。

 

4.强度差

强度差是指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造成的强度差别。

5.位相差

声波位相差是指同一声源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声波位相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

第四节 知觉的信息加工

一、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觉过程有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概念。

直接知觉过程是知觉者从环境事物中获得的信息,无须对它们进行反映。

间接知觉过程是知觉者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对环境事物进行反映。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事物开始的信息加工,强调感官数据在决定知觉中的地位。

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信息的解释。

这种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又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Processing)。

自下而上加工的特点是在加工过程中,较低阶段的结果不受较高阶段的影响。

自上而下加工是指人在知觉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概念,来加工当前信息的过程。

由于是知识经验引导下的知觉加工,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加工的过程,因此又把它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Processing)。

概念驱动加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低阶段的加工输出,受到较高阶段加工输出的影响。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两者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

一般来说,在人的知觉活动中,当非感觉信息越多,即所需要的感觉信息越少时,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加工为主;相反,当非感觉信息越少,而所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时,往往是以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三、模式识别理论

(一)模板匹配理论

模板匹配理论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最简单的理论假设,其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各种各样来自于个体生活经历的外部模式的缩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Template),这些模板与现实世界中的刺激模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原型匹配理论

原型匹配理论是针对板匹配理论的局限和不足而提出来的。

其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是原型(Prototype),而不是与外部客观事物一一对应的模板。

原型不同于模板,它是人对某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人对某一类别或范畴中的所有个体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了某类客体的基本成分或关键性特征,因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抽象。

(三)特征匹配理论

特征匹配理论认为,由于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及其关系特征组成的整体,因此,任何模式都可以分解为诸多属性或特征。

各种模式在长时记忆中的编码,既不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模板,也不是某类事物的原型,而是以模式具有的各种基本特征来表征的。

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个体首先对刺激的各种特征或属性进行分析,抽取出刺激模式的有关特征或属性,然后将它们加以综合,再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了最佳的匹配,该刺激模式便得到识别。

(四)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人在模式识别时,由于刺激模式一般不是孤立地出现,总是处于与其它刺激模式的相互联系中,因此,模式识别与其所处的环境信息有密切联系。

模式识别过程中的这种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第五节 错觉

一、错觉的含义

(一)什么是错觉

 

错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与幻觉具有本质区别。

错觉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即在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主观歪曲的知觉。

当错觉产生时,客观事物的长度、方向、位置、运动和弯曲等特征受到扭曲而被错误地知觉。

幻觉则是无条件的,它是主体对脱离客观事物刺激的虚幻反映。

(二)错觉的种类

错觉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大小错觉、长短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运动错觉和时间错觉等。

 

1.大小错觉

大小错觉是指人对大小或长短一样的物体,在一些比它大些、长些的物体中,看上去显得小些或短些,而在一些比它小的、短的物体中则显得大些或长些等的视错觉。

(1)线条横竖错觉

两条线段长度相等,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垂直线看起来比水平线长一些的现象。

(2)缪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Illusion)

两条原本等长的线条,因两端箭头的朝向不同而看起来箭头朝内的线条比箭头朝外的线条要短些。

(3)庞邹错觉(PonzoIllusion)

庞邹错觉包括庞邹透视错觉和庞邹大小错觉两种。

庞邹透视错觉指等长的两条平行线,因受到两边纵向斜线的影响,看起来上面一条线比较长些。

(4)德勃夫错觉(DelboeufIllusion)

德勃夫错觉指因对比而诱发的一种在面积大小上的错觉。

实际上几个面积相等的圆环,在大小不同圆环背景的衬托下,看起来显得不相等的现象。

(5)贾斯特罗错觉(LastrawIllusion)

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环,当按图6-49上下排列时,因对比而看起来上面的扇形环小些,而下面的扇形环要大些的错觉现象。

(6)月亮错觉

月亮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同样大小,但在接近地平线附近时看起来显得大些,而在头顶上时则看起来显得小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