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28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8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

《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

.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概况

第二节、编制依据及技术规范

第二章、造林作业设计概况

第一节、生态公益林造林

第二节、生态经济林造林

第三章、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及方法

第一节、施工总体思路

第二节、施工要点

第三节、施工准备

第四节、施工组织部署

第五节、施工方案及关键技术

第四章、工程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第一节、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第二节、工期保证措施

第三节、奖罚措施

第五章、主要机具设备品种及数量

第六章、本项目所用核桃苗木来源安排、保障措施、进场及施工计划

第一节、苗木来源安排及质量保障措施

第二节、进场及施工计划

优质范文.

.

第七章、劳动力配置及保障措施

第八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第一节、质量保证体系

第二节、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节、克服质量通病措施

第四节、工程技术资料及图纸管理

第九章、安全及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第一节、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第二节、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节、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第四节、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章、秋冬季、雨季造林和补植方案及措施

第一节、秋冬季、雨季造林措施

第二节、补植方案措施

第十一章、养护方案及措施

第十二章、森林防火措施

优质范文.

.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工程名称:

植被恢复项目。

二、工程地点:

*******

二、工程内容:

招标文件及作业设计图中规定的内容。

本工程承包内容包括苗木采购、组织调运、转运、整地打窝(含放炮客土)、苗木栽植,抚育管护两年(自苗木栽植结束后开始计算)、植物检疫、安全责任、按合同约定的成活率,面积保存率和合格率、迎接工程检查验收的所有工程内容。

三、质量要求:

1、整地及苗木栽植:

整地及苗木质量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树种配置及苗木定植要按设计技术要求及规范执行。

苗木栽植要做到及时,深度合理(一般高于原土痕处3-5cm),根系伸展,填土密实,覆盖表土,密度合理,设计区域尽量栽尽种满。

经济林苗木在栽植前,每株必须施硫酸钾型有机无机复合肥1斤作底肥。

2、抚育管护要求:

乙方要搞好浇水、除草、覆土、扶正、防火、防病治虫、防人畜损毁等后期抚育管护工作,以保证苗木成活并生长良好。

栽植的经济林苗木,每年还应在3月、5月、8月各施追肥1次,每次每株施用复合肥0.3斤。

3、成效质量要求:

管护期满后(即项目终结验收时),按面积结算的造林项目:

小班内所栽植苗木的平均成活率达90%及以上,且经济林苗木平均冠幅大于等于80厘米的视为合格小班,合格小班的有优质范文.

.

效面积才作为竣工结算面积,同时,面积合格率(验收合格面积占实际栽植面积的比例)要达到85%及以上才予以办理竣工结算,否则,乙方要对不合格小班继续进行补植补造,待补植苗木经过一个生长期(一年)后再申请验收,再办理竣工结算。

4、按《作业设计》的质量要求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四、工期:

苗木栽植必须在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

抚育管护期:

二年(自苗木栽植全部完成后开始计算)。

五、现场条件:

1.地形地貌与土壤

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土和山地黄壤成,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项目区域在最低海拔175米至第一层山脊可视范围内。

项目建设区大多数地方都存在山大坡陡、土地脊薄、土壤保水能力差的情况。

2.气候与水文

项目区气候与县域整体气候相似。

初夏雨量充沛,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少日照。

年平均气温18.4℃。

1月平均气温7.2℃。

7月平均气温29.1℃。

年平均日照数1484.8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1100.1毫米。

无霜期304天。

第二节、编制依据及技术规范

一、编制依据

1、本工程施工招标的《招标文件》及《施工招标补遗》;

2、《***县2011-2015年度三峡后续工作植被恢复项目补植作业优质范文.

.

设计》;

3、其他有关本工程的资料、文件。

二、技术规范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LY/T2252-2014);

《白蜡造林技术规程》(LY/T2753-2016);

《造林树种与造林模式数据库结构规范》(LY/T2271-2014);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LY/T2645-2016);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

《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2015);

《造林绿化苗木起运技术规程》(DB14/T643-201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574-2008);

《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499-2009);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渝林[2013]19号);

《重庆三峡后续工作实施规划》(渝府[2012]72号);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国三峡办发库子[2012]32号)等。

优质范文.

.

第二章、造林作业设计概况

第一节、生态公益林造林

一、造林地块设计

生态公益林地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原三峡后续工作植被恢复项目本身就是生态公益林,由于自然、人为或牲畜等原因,导致造林成效达不到《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标准需要进行补植或重造的地块;另一种是原三峡后续工作植被恢复项目为经济林,由于无人管护导致造林成效差、地块荒废,为了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将这部分地块变更为生态公益林。

二、造林方式设计

造林方式采用植苗造林。

三、造林树种设计

1.设计目标

通过对造林地块实地勘察,每个小班根据苗木保存情况,综合立地条件和水、热、光照等因子,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树种,目标是通过本次设计造林后构建形成稳定森林群落、提高生态屏障区生态防护能力和改善生态景观质量,确保三峡后续工作植被恢复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2.设计原则

原生态公益林造林小班中针叶树种保存较好但阔叶树种需要补植的地块,设计阔叶树种以营造针阔混交林,针对立地条件较差,阔优质范文.

.

叶树种难以存活的地块则特殊对待,仍然补植容易存活的针叶树种柏木。

原生态公益林造林小班中阔叶树种保存较好针叶树种需要补植的地块,设计针叶树种以营造针阔混交林。

原生态公益林造林小班中苗木整体保存较差,需要重造的地块,首选柏木和栾树等阔叶树营造针阔混交林,针对立地条件较差,阔叶树种难以存活的地块则特殊对待,仍然补植容易存活的针叶树种柏木。

原经济林转变为生态林的地块,为了减少施工时来自老百姓的阻力,在选择树种时尽量根据老百姓意愿,选用当地老百姓愿意栽植的生态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

3.设计结果

生态公益林造林树种设计为:

针叶树种选择柏木,阔叶树种选择栾树、刺槐、桤木、女贞、枫杨等。

四、造林密度设计

1.设计原则

根据每个小班原造林苗木保存情况来确定造林密度,要求造林后小班苗木密度不低于原作业设计密度,经济林变更为生态林的重造小班则不低于原生态林新造林相对应树种的设计密度。

2.设计结果

重造设计密度为168株/亩,补植补造设计密度为84株/亩或42株/亩。

五、种苗设计

优质范文.

.

1.苗木规格及质量

根据当地苗木供应市场、造林状况,设计苗木规格如下:

柏木:

2年生容器苗,地径≥0.6厘米、苗高≥0.6米,无病虫害、根系发育良好、叶色正常;

刺槐:

1年生实生苗,地径≥0.8厘米、苗高≥0.8米,无病虫害、根系发育良好、叶色正常;

栾树/桤木/枫杨/女贞:

1年生实生苗,地径≥0.6厘米、苗高≥0.6米,无病虫害、根系发育良好、叶色正常;

2.苗木供应途径

苗木尽量由本地、本市各地苗圃和育苗基地供给,本地苗源不足时从周边区县调剂。

3.苗木验收

地径:

用游标卡尺测量,读数精确到0.1厘米。

苗高:

自地径至顶芽基部用卷尺测量。

苗木要求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不失水,有旺盛的生命力。

所有苗木要求具有一签两证。

外地调运的苗木,执行市外调苗准入制,通过市(县)林业部门现场检疫后调入。

六、清林整地设计

1.种植点布置

植点配置采用沿等高线带状品字形模式。

2.种植点确定

根据小班造林成效确定种植点,重造地块全面布点,补植地块块状布点。

优质范文.

.

种植点采用放线定点即拉绳定位的方式确定,在拟开挖种植穴处用石灰作标记。

定点要严格按照设计株行距进行,遇有不能整地的地段,应根据该种植点周边的土壤条件处理。

因立地条件限制在种植点距其它定植点距离一半范围内确属无法整地打窝的地段,须经现场监理确认后才能放弃整地和栽植,并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以确保总体工程量的完成。

3.造林地清理

整地前进行放线定点和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和整地可同时进行。

林地清理采用块状清理,即清理时以种植穴为中心,半径40厘米的范围内,清除四周灌丛和杂草,同时清除林业有害植物。

4.整地

综合考虑立地条件、苗木类型及规格,设计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

整地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

整地要在造林1个月以前完成。

小班整地完毕,要及时报告监理和业主单位申请验收,确定整地数量及质量。

七、栽植技术设计

1.回土

整地完毕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分层回土,表土在下,心土在上。

回土过程中,须除去杂草、石块。

对无土壤的地块,要进行客土回填,保证苗木栽植土壤需求。

回填土要高于地表3~5厘米。

2.苗木处理

优质范文.

.

选择生长良好、发育正常、无病虫害的苗木用于造林。

造林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

苗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

有必要时,可适当剪去部分枝叶。

对于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进行适当的修剪。

3.植苗

苗木栽植时必须做到苗正根舒,分层覆土压实。

定植苗木时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

苗木定植后要浇透定植水,以保证成活。

4.栽植时间

考虑项目特点,结合当地造林的实际情况,造林时间安排在2018年春季或秋季造林,施工方应把握好造林最佳时期及时保质保量完工。

八、未成林抚育管护设计

1.补植

补植结合春、秋抚育时进行,补植苗木数量按照设计密度的5%计算(即预备苗量)。

造林后成活率要达到90%以上。

当40%≤成活率<90%时,要进行补植。

如果成活率小于40%,则造林失败,要进行重造。

造林两年后的小班株数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株数保存率为造林两年后每个小班保存株数与栽植株数之比)。

如果两年后仍达不到保存率要求,则要再补植,或重造。

2.浇水

优质范文.

.

苗木栽植成活后,除在干旱季节,旱情严重影响苗木成活时可适当浇水外,可不再浇水。

3.松土锄草

对未成林造林地要及时开展松土锄草,采用锄抚方式。

在幼苗周围60厘米半径范围内进行除草、培土、清除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杂灌杂草等。

栽植后连续松土锄草两年,春秋两季各松土锄草一次,共松土锄草抚育4次。

4.未成林保护

为加强造林成效,要及时开展管护。

造林施工单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