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2484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26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人教新课标版

周次

内容

课时数

1

《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

6

2

《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5

3

《诗词曲五首》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

6

4

《小石谭记》《岳阳楼记》

6

5

《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5

6

《诗五首》 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

6

7

《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6

8

《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

3

9

《再塑生命》 第一单元作文检测

5

10

复习 期中考试

3

11

《雪》《雷电颂》

4

12

《短文两篇》《海燕》

5

13

《组歌》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

6

14

《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6

15

《旅鼠之谜》《大雁归来》 

4

16

《喂――出来》 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

4

17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 

4

18

《吆喝》《春酒》

4

19

《俗世奇人》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7

20

复习检测

21

复习、期末考试

中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中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精品。

因为这些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浓厚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沓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

教学方法:

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文言文,我们都提出背诵的要求。

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一定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也就具备了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了。

其次,要用心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意义或用法,有关的名物典章制度和特殊背景,教科书一般都有注释。

尽管我们在“有关资料”里附上了“参考译文”,但我们并不主张学习文言文时完全依赖译文。

再次,要引导学生动手积累语汇。

特别是保存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汇,文言常用语汇,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教学时间:

本单元计划用17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各用三课时,《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各用两课时。

《诗词曲五首》用三课时,写作、口语交际与检测共用三课时。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具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课件。

教学方法: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

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

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

①风烟:

指烟雾。

②共色:

同样的颜色。

③俱:

都。

④许’:

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

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

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

青白色;缥,音piǎo。

②急湍:

急流的水;湍,音tuān。

③直视无碍:

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

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

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

互相和鸣。

⑥戾天:

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

筹划、治理。

⑨忘反:

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

好像,如同。

交映:

互相掩映。

见:

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

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

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

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二、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四、板书设计:

二十一 与朱元思书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这篇课文时,能借助课文注解理解文章的内容。

但是学生的联想、想像不够到位。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

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

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

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

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g)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三、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二十二 五柳先生传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上还欠功夫,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还不够到位。

朗读课文的语感不够强烈。

23.马 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

“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教学方法: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

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

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

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

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马 说

 

“其真不知马也!

” 埋没人才

托物      言志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掌握了了千里马的寓意,但对文言虚词的积累还不够。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方法: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ì)怠(daì)叩问(kòu)绮秀(qǐ)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

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

指抄书。

(3)硕师:

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

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

态度一直严肃。

辞色:

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

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三、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得书

从师  (三难)  求学

结论:

专心、勤奋

教学后记:

学生能将作者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情况相比较,懂得了现在应该把握美好时光努力学习。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