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1542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docx

第八章应激来源及影响

第三部分

应激、应对与健康

应激是威胁健康的一大因素,现代社会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及其应对、干预和影响因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意义和作用,成为健康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一部分将介绍应激的来源和影响,以及应激的应对、管理和预防。

第八章应激:

来源及影响

20世纪前半叶,医学界关于病因学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生理病理过程的一对一关系的探讨上。

近20多年来,应激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一节应激与应激源

应激研究大师HansSelye曾经说过:

应激就像相对论一样,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却很少有人彻底了解的科学概念。

的确,当人遭遇到灾难、受到了强烈的刺激、非常紧张,或者经历了一系列令人心烦意乱的琐事的时候,都会体验到应激。

但是要给应激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并不容易。

一、应激的概念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对应激(stress)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物质力量的观点

在此观点下,应激被定义为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一种由外界施予的压力,是外在的客观刺激。

这是应激研究最简单的路径。

事实上,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希望,就像桥梁专家可以精确地计算一辆卡车作用于桥梁的压力有多大一样,心理学家也只需要作一些简单的测试就可以预计特定的事件对于一个人产生的应激强度是多少。

生活事件应激量表的制定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但是,准确地说,这种应激实际上指的是“应激源”(stressor)。

(二)心理学的观点

在此观点下,应激被定义为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这就将应激视为一种对特定压力性刺激的心理反应,偏重于应激事件之后的主观状态,特别是情绪体验。

应激是我们努力应对某些令人不知所措的事情时发生的内心的战争。

我们可能会利用诸如否认、退缩等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可能采取积极的应对去解决问题。

但不管何种方式,心理上的冲突都要消耗时间与精力。

如果冲突的时间持续太长,应激就会让我们心身疲惫、精力耗竭、动机丧失。

(三)生理学的观点

在此观点下,应激被定义为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这种观点最早由Selye(1956)提出,他认为应激是“躯体对所施加的任何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为了满足某些需求,身体会在某一高唤醒水平上来作出反应并消耗更多的能量。

这些身体反应的作用可能支持行为和心理的应对努力,也可能导致生理伤害。

鉴于此,有研究者把生理强健定义为一种对应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四)综合的观点

前面的几种观点,各自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应激的一部分重要内涵,但又都不尽全面。

目前最有影响的应激定义,是RichardLazarus及其同事在他们所建构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式中提出的:

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这样,应激被视为一个过程、一种关系,既包含刺激,也包含反应,但又不止于此;既有客观的需求,也有主观的条件,但更注重两者间的匹配,因此是一种综合的观点。

表8-1给出了应激所包含的各种成分。

表8-1应激的成分

S=Stressor:

一种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事件或对某一事件的主观认识。

T=Transaction:

个体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调整关系。

R=Resistance:

在努力处理应激源时个体的持续斗争。

E=Energyspent:

在应对应激源时要付出生理和心理的能量。

S=Strains:

在应对时所产生的身心疲惫不堪。

S=Solutionorslide:

应对的结果可能是解决应激源,但长期持续的应激可能导致能量与动机水平的逐渐降低。

转摘自PhillipRice著,胡佩诚等译:

《健康心理学》,p141

二、应激的性质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应激有时是不好的,而有时则是好的。

为了避免对不同应激情境的混淆,Selye用了两个术语:

烦恼与正应激。

烦恼是指那些有破坏性的或不愉快体验的应激。

愤怒、痛苦、恐惧、担忧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是其核心,所以通常是要尽力避免的。

而正应激表现的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如参加一个激动人心的演出、竞选等,都是一种积极的应激。

正应激是一种积极的唤起,是一种挑战,可以加深意识,增加心理警觉,还经常会启动我们的高级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不过,唤醒水平/动机与个体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律(Yerkes-DodsonLaw)揭示了唤醒水平/动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这个定律表明:

在到达某个点之前,

图8-1应激数量或唤醒水平与绩效间的关系

行为绩效将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唤醒水平处于一个最优值(而不是最高点)的时候,绩效最佳;但如果唤醒水平超过这个最优值,行为绩效反而开始下降。

而且,这个最优值的位置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如在简单任务中,最佳的唤醒水平就比在复杂任务中的偏高(见图8-1)。

三、应激源的类型及特点

日常所说的应激,往往是指客观存在的威胁或挑战,我们将此称为应激源。

应激源是引发反应的实际事件。

对应激源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事件更容易引起应激。

(一)应激源的类型

虽然对于应激源的划分有各种说法,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物性应激源

这是借助于人的肉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在内的生物性刺激,如使机体不适的温度、强烈的噪音、病菌、病毒的侵害等。

这类应激源作用的特点一般是首先引起生理反应,然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识评价和归因过程,才会导致压力状态和心理反应。

而那些身体的自然反应,使人们能够更加有力地应对应激情境,但同时产生紧张感,在体内也形成对个体的压力。

2.心理性应激源

这是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失调及预期的或回忆性的紧张状态。

多种欲求难以兼顾、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障碍重重、与人关系不很和谐,如此等等,都会造成心理失衡,使人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

而且,对这些情境的想象、预期和回忆,也会引起与真实事件一样甚至是更大的应激。

3.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人的应激状态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应激源,尤其是急剧的社会文化的大变动,如战争、动乱、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移民等。

这些都需要人们作出调整和应对,从而造成身心的紧张。

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文化迁移的增多,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应激源也越来越突出。

(二)应激源的特征

当事件具有以下特征时,容易产生压力感:

1.负性事件

许多事件具有潜在的应激性,因为要处理好这些事件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给人们造成负担甚至挑战,如得到意外的提升或是结婚、生子。

不过,比起失业、离婚这些负性事件,前面的这些正性事件显然很少被认为是应激性的。

很多研究表明,负性事件与生理、心理障碍的关系更为密切(A.H.McFarland,Norman,Streiner,Roy&Scott,1980;I.G.Sarason,Johnson&Siegel,1978)。

这可能是因为负性事件导致潜在的或实际的个体自尊的丧失或损伤(Thoits,1986)。

不过,对于本身持有消极观念的人来说,正性事件似乎也会对健康有所损伤;而对高自尊的人的来说,正性事件则有利于他们的健康(J.D.Brown和McGill,1989)。

2.不可控性

一个人越是觉得一件事情无法控制,就越有可能将此事件视为应激。

亲人死亡、交通事故、失业,这些事件之所以会给我们造成应激,是因为我们不能控制它们,也没有办法防止其发生。

控制感不仅能减弱应激引起的主观感受,而且能影响应激的生理反应。

面对不可控的应激源,个体的儿茶酚胺、内源性阿片肽物质等的分泌似乎都会提高,可引起免疫抑制效应(Brosschot等,1998;Peters等,1999)。

3.不确定性

确定性是就能否预见事情的未来发展而言的。

能够预期应激事件的发生——甚至在个体无法控制时——也常常能降低应激的程度,反则相反。

例如,不可预测的噪音就比可预测的噪音更容易产生应激(D.C.Glass&Singer,1972);一些严重的疾病因为治疗结果无法确定,常常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压力;还有前途未卜、吉凶难料等,都是不确定性带给人们的应激体验。

4.模糊性

问题不清晰、任务不明确、角色不分明,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应激。

因为处于模糊状态下,人们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及其他资源去弄明白事情,而没有机会去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而具有采取抵抗行动的能力,则常常意味着痛苦较少,并能更好地应对(Billings等,1984;Gal等,1975;Kaloupek等,1985)。

5.挑战极限

一些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或预期的,但是可能仍然被看作是应激。

因为有些事情即使投入全力也感到难以对付,这就是在考验我们的极限,包括能力的、知识的或是体力的极限,而且可能挑战到我们的自我概念。

比如临危受命、时间紧任务重如蹦极等挑战性运动。

但是,这种挑战所带来的压力感往往是积极的,具有促进性,因为它可能激发出个体的潜能,使个体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

第二节应激反应与健康影响

应激之下,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负担,威胁到个体的健康。

一、应激反应

(一)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

在应激研究的最早理论之一、冯特-坎农(WalterCannon,1932)提出的“战斗一逃跑反应”中,坎农指出,当个体觉察到一个威胁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SAM)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躯体被迅速地激活和唤醒。

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使得个体来对抗威胁或者逃跑。

这时候,肝脏释放出糖分以供给肌肉活动的能量,大量脂肪和蛋白质因为有了荷尔蒙的释放可以随时转换成蛋白质,身体的新陈代谢为生理所需要的额外的能量作出准备。

心率、血压,以及呼吸系统都大大加快和升高,肌肉紧张。

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例如,消化过程大大缩短;唾液和黏液不再分泌,从而使呼吸更加畅通。

因此。

对应激反应的早期信号是口干舌燥。

身体的天然镇痛剂隐藏起来,体表的毛细血管的血流量降低以避免受伤,脾释放出大量的红血球以帮助氧气的运输,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以防止感染。

这种“战斗一逃跑”反应,一方面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因为它使个体迅速地对威胁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这种应激反应也可能对个体有害,因为它损伤了个体的情绪和生理功能,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

研究发现:

长期严重应激之下的人们特别容易受感染(Cohen等,1998);对应激表现出高度反应性的人们比低反应性的人们在应激状态下对呼吸道感染更具高危性(Blucourf,Unrod&Adams,1996)。

应激使许多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与应激有比较密切联系的疾病有:

胃肠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多发性硬化、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感冒、头疼以及失眠等。

不少身体疾病曾经被认为纯粹是生理性的,现在看来,这些疾病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于长期或强烈的应激。

下列症状往往是应激所致:

1.肠胃反应:

诸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大肠炎、过敏性内脏综合征;

2.呼吸道反应:

包括哮喘、支气管痉挛、换气过度;

3.肌肉骨骼反应:

包括背痛、肌肉抽筋、磨牙;

4.皮肤反应:

包括荨麻疹、发痒和过度出汗;

5.心血管反应:

包括周期性偏头痛、头痛、高血压、心动过速;

6.免疫反应:

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

(二)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应激同样也会给人们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视个体知觉到的应激水平的高低而定。

一般说来,适度的应激水平具有促进性,强烈的应激则对人产生不利影响。

短期的应激可能干扰一个人对事情的正确判断,降低生活的乐趣,破坏人的积极性等等;长期的应激会引起焦虑、抑郁、敌对情绪,一些人通过酗酒、吸烟等行为来排解应激,结果造成身心反应的恶性循环。

1.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

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反应,其范围非常广泛:

当应对很吃力但能够解决时会产生兴奋的情绪;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则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如焦虑、愤怒、沮丧、抑郁等。

如果应激情境一直持续,可能会在几种情绪之间不断转换,直到能够成功地应对应激情境或是被应激所压倒为止。

(1)焦虑和恐惧

对应激源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刺激源范围很广的不愉快情绪,有人甚至认为苦恼、忧虑、紧张、恐惧等都是不同程度的焦虑,与不同的应激水平相关。

一般地,焦虑是指人们预期到将要发生危险或有不良后果的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在应激条件下,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增强人们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但如果焦虑过度,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

与焦虑是对潜在威胁的情绪反应不同,恐惧则更多被认为是由明确的、有特定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实际上,恐惧和焦虑往往同时产生。

(2)愤怒

对应激情境的另一种普遍的反应是愤怒。

愤怒是在感到挫折和妨碍时常有的反应。

愤怒也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愤怒可能有助于产生建构性的行为,比如,当看到一个亲人健康已经亮起红灯却仍然继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时会产生愤怒,这时的愤怒情绪会让其明白一些问题,并且促使人投入变革性活动;另一方面,愤怒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如攻击、暴饮暴食等,从而造成对自己或别人的身体和感情伤害。

一项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2002)进行的长期报告显示,无论有无家族病史,一个对应激情境作反应时愤怒水平比较高的年轻人,在55岁时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起不太容易生气的同伴高出六倍。

此外,患者的愤怒情绪往往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3)抑郁和孤寂

在失去重要的关系或快乐的来源时人们一般会产生抑郁,比如亲人亡故、失业、失学、失恋、竞争失败、长期患病等情境下,一般使人抑郁。

长期或强烈的抑郁会导致绝望,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念,甚至会自杀。

当个体失去了人际的情感交流和关照时会觉得孤寂。

比如被冷落、被忽视、被排斥或认为不被人理解的人,都会感到非常孤寂。

心情孤寂的人即使在人群里也仍然感到孤寂。

(4)冷漠

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个体会采用“情绪绝缘”的方法,降低对潜在伤害情境的情绪卷入,退缩至情感钝性状态。

比如对一些渴望成功的事情在结果未确定前不抱以热情,或者在与人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不冀期望,以免结果不如人意的时候受到伤害。

2.应激引起的认知损伤

除了以上的情绪反应以外,人们在面临严重的应激时常常出现认知损伤。

它的表现是:

难以集中注意力,很难合逻辑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所以完成认知任务,尤其是复杂思维任务的成绩会大大下降。

应激通过分散注意力、增加认知负荷、耗竭认知资源而加重知觉和认知负担(D.C.Glass&Singer,1972)。

比如考试容易焦虑的学生,既担心自己复习不充分,又担心失败的情形。

由于这些消极思想塞满了脑子,就很容易分心,或者忽视、误解题目所提供的一些明显信息,甚至曾经熟悉的知识一片空白。

(三)应激引起的行为反应

应激的行为反应常伴随于应激的心理反应,是机体为缓冲应激引起的心身紧张状态、顺应环境而采取的行动。

虽然适度的应激可能会激发个体的潜能,让个体急中生智,提高绩效,但应激也会引起许多消极的行为。

1.逃避与回避

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是指预见到要有应激源并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应激,排除烦恼。

比如拒绝讨论使自己不愉快的话题,避免参与可能遭遇失败的活动,忽视批评,忽视存在的问题,讳疾忌医等。

2.敌对与攻击

这也是面对应激时的基本行为反应类型之一。

其共同的心理基础是愤怒。

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友好、憎恨或羞辱别人。

攻击是以进攻的方式对应激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可能针对别人也可能针对自己,可能是口头的也可能是肢体的。

一项对美国工人进行的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42%的对象报告,吼叫和口头辱骂在他们的工作场所中是家常便饭,14%的人反映有设备和机器被愤怒的雇员损害(IntegraRealtyResources,2000)。

3.退化与依赖

退化是指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退回早期的发展水平,恢复使用比较幼稚的方式来应付事情或满足自己的愿望。

退化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

退化行为必然伴随产生依赖心理和行为,即事事依靠别人的关心照顾,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该自己去做的事情。

此类行为多见于重病后康复中的患者。

4.无助与自怜

当环境的要求被认为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时,无助就发生了。

当个体企图控制情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用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动机问题。

无助的人就可能不再采取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状况了,让自己陷于被动,且通常伴随抑郁的情绪。

当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不被赏识、无人关心的时候,往往会自哀自怜,比如怀才不遇。

此两者都会使个体对他人和环境产生怀疑、疏离甚至敌意,郁积消极情绪,且在再次遭遇应激的时候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也不会寻求社会支持的力量。

5.不健康行为

某些人在应激情况下,会借助于一些消极的方式来暂时麻痹自己,摆脱烦恼,如大量吸烟、饮酒、暴饮暴食、沉溺网络、开快车、酒后驾车、拖延疾病,甚至滥用某些药物。

这些行为对身体会造成损害,危险行为的后果更加严重。

此外,另有研究发现,应激还影响到帮助行为。

如在拥挤的环境中完成了困难购物的人,比起那些在宽松的环境中完成容易的购物任务的人,体验到更大的心理应激,之后碰到需要帮助的情境,前者通常提供的帮助更少而且帮助的时间更短(Cohen8Spacapan,1978)。

二、应激对健康的损害

应激反应会引起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因此应激会造成对生理心理的一系列影响。

如果应激情境持续的时间很长,而个体又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时,会引起广泛的生理心理失调,影响人的健康(见图8-2)。

环境需求

(应激源或生活事件)

 

需求及适应能力的评估

↓↓

良性评价

感受到的应激

 

负性情感反应

生理或行为反应

↓↓

患精神疾病的危险增加

患躯体疾病的危险增加

 

图8-2应激可致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转摘自SelleyETaylor著,

朱熊兆等译:

《健康心理学》,P181

(一)应激导致疾病的两种可能路径

1.直接路径

即应激直接造成机体生理上的变化。

研究已经发现应激时人们在心血管、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中表现出的反应性与疾病之间的明确关系:

人们在应激状态下,血液中含有高浓度激活的血小板和胆固醇等脂质,这些血液成分的变化往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因而增高了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的可能性。

应激反应还会使交感神经系统(SAM)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化,释放内分泌激素,尤其是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类固醇。

这些激素水平的骤然升高会影响到心血管系统,如出现心脏搏动不规律,并可能导致猝死,而这些激素水平的长期升高则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此外,某些激素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监督系统,它通过隔离和破坏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外来生物体来达到保护机体的目的。

当外来生物体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产生大量抗体来攻击或破坏它们。

皮肤、腹膜等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发炎就是抗体作用的结果。

如果第一道屏障的抵御失败,体液免疫系统,如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就介入进来保护机体。

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增高会降低淋巴细胞的活性,这又和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联。

2.间接路径

即应激通过影响个体行为来影响健康。

应激之下,人们更可能做出一些不健康或危险行为,如暴饮暴食、吸烟醉酒、起居不定等等,这就使得他们患病或是遭受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应激还会影响到个体对医疗服务的接受和利用,如遵医行为减少、寻求医疗服务延迟等,这又会导致疾病恶化和治疗延误。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20世纪70年代,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被提出,最初主要集中在对战争引发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曾被称为“越战综合征”,目前已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被认为是应激相关疾病中最典型的一种。

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各种恐怖袭击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等的不断发生,使得PTSD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使人们意识到有必要为犯罪和事故的受害人及其亲朋提供一些合乎情理的帮助。

PTSD始见于1980年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包括对死亡或严重伤害,或是有死亡或严重伤害威胁的事件的亲身经历(APA,1994)。

如战争、自然灾害或恶性事故中“虎口脱险”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及朋友,前线救援者、媒体工作者等事后介入现场的人群,甚至只是通过二手消息或经由媒体得到相关信息却如亲历其境般感到不安的敏感人群,都是PTSD的易感对象。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

1.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

•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

•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

2.对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及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

•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

•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

•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

3.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

•易激惹或易发怒;

•难以集中注意力。

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

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等因素的限制,常常无法叙述清恶梦的内容,但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在灾难后马上表现出来,也可能在几周、几月甚至几年以后因为一些小的应激事件引发出来。

它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国外有心理学家研究过二战中在纳粹集中营生活过的那些幸存者。

在离开集中营20多年后,焦虑仍然困扰着他们。

许多人仍在梦中回忆起那些可怕的往事,害怕梦魇会在伴侣或者孩子身上复演。

根据DSM-Ⅲ,可以将PTSD分为三种亚型:

1.急性PTSD:

指症状持续至少三个月;

2.慢性PTSD:

指症状持续三个月或更长;

3.延迟发生PTSD:

指在创伤性事件后至少六个月才出现症状。

此外,PTSD的危害还表现在会使重症抑郁症、惊恐症、焦虑症,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肥胖、肿瘤及其他心身疾病的患病的危险性增加,且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三、应激与疾病间关系的不确定性

应激会使许多疾病——特别是受免疫系统控制的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不过,应激的结果并不确定。

一方面,不同的应激因素可能与疾病的不同阶段(前兆、突发、发展)联系在一起,比如,应激会降低机体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抵抗能力,会加快艾滋病病情的恶化,也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甚至导致猝死。

另一方面,存在着一些中介因素,调节着应激性生活事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首先,应激事件本身的一些特点会影响到它们对于个体健康的威胁程度。

比如应激事件的客观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以及事件发生的方式等。

应激事件的强度越大,对个体提出的需求就越高、越多。

不过,即使应激强度很小但如果持续作用的时间较长,由于积累的作用也可能要造成应激状态。

而突如其来、不曾预料到的外界因素,刺激效应最大;反复出现、事先已有预料、做好了精神准备或自己已能应付的外界刺激造成的应激就较小。

另外,应激事件的后果还与应激承担者自身的一些因素紧密关联。

如个体对于刺激的生理、心理的反应阈限与反应强度、先前遭遇应激及处理应激的经验、个体对于身心症状及寻求医疗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