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12308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5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5页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5页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5页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5页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2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docx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

建设方案

 

2017年x月x日

 

 

1.平台概述

1.1.建设背景

信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近年来,市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强化信用信息整合应用,推进诚信文化和诚信环境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完善我市现代市场体系,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建设,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在加力构建诚信体系。

在消费市场秩序领域,诚信问题尤为突出,“天价虾”“天价鱼”“天价茶”等事件层出不穷,个别经营者唯利是图,宰客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

xx省政府下发了《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x政发〔2015〕20号)

政府下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1.2.建设目标

以打造诚信XX、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为基础,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主要内容,到2017年,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

信用基础性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并得到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公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和完善,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完成对接,政府内部信用信息实现共享,信用监管体系基本确立,信用服务市场初具规模,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重点领域发挥作用。

到2020年,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国内领先、体现我市特色、法制健全、监管有力、服务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

创建“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有效运行,对各领域失信行为发挥明显制约作用。

全社会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独具特色的XX诚信文化,为加快建设品质活力XX,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1.3.建设原则

政府推动,社会共建。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

政府负责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健全法规和标准,培育和监管信用服务市场。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协调并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力。

健全法制,规范发展。

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和信用标准体系,加强信用信息管理,规范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维护信用信息安全和信息主体权益。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全局,系统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重点突破,强化应用。

选择重点领域开展信用建设示范。

积极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促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参考:

xx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17年

2020年

1

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公开比率

90%

100%

2

政府部门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比率

80%

100%

3

食品药品企业诚信档案覆盖率

80%

100%

4

工程质量监理企业诚信档案覆盖率

100%

100%

5

电子商务诚信档案覆盖率

100%

100%

6

司法部门信息报送率

95%

100%

7

社会组织信用档案覆盖率

80%

100%

8

中介类、公益性岗位人员诚信档案覆盖率

80%

90%

9

公务员诚信档案覆盖率

90%

100%

10

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覆盖率

100%

100%

11

信用服务企业诚信档案覆盖率

100%

100%

12

信用服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覆盖率

100%

100%

13

市州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率

90%

100%

14

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率

90%

100%

15

建成的各级平台互联互通比例

80%

90%

1.4.建设内容

●信用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管理

根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的规定,目录体系包括涉及提供方、管理方和使用方,包括编目、注册请求、注册、发布、检索、维护等活动。

●信用信息数据质量管理

解决业务系统运行、数据仓库建设及数据治理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

要求以标准化的数据质量规范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作流、评分卡、可视化等技术帮助组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及时性、一致性、逻辑性,降低数据管理成本,减少因数据不可靠导致的决策偏差和损失。

●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查询

共享数据经过汇总程序汇总后,企业信息汇总于企业公用基础信息资源库。

信息查询实现对汇总后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查询。

●信用信息统计分析

商事主体信息、许可结果信息、处罚信息、荣誉信息、经营异常企业信息、严重违法企业名单信息、抽查检查结果信息的查看、查询,包括统计报表、分析对比等。

●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及监控

实现自然人、企业法人、社会组织等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以及交换统计分析,主要包括:

总体情况、数据提供情况、数据获取情况等。

1.5.建设依据

《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x政发〔2015〕20号)

xx省商务厅关于贯彻执行《xx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x商秩〔2016〕4号)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方案》

2.平台需求分析

2.1.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2.1.1.信用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

中办、国办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把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

另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80%的全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其中包括与经济、社会以及政务活动密切相关的信用信息资源。

有效整合政府部门掌握的各类信用信息资源,是建设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性工程。

从实际需要看,主要有资源整合、数据交换、质量监控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目录体系的信用信息资源整合

信用信息资源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特点,并且大部分信用信息资源随着业务活动不断产生和变化,是一种动态信息资源,不能盲目地整合,需要基于信用信息资源目录,统一格式标准、统一流程规范、循序渐进地开展。

具体需求如下:

(1)通过对信用信息资源的分类管理,使得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有序化;

⑵通过描述和记录各类信用信息资源的名称、处务属性、主题、分类、来源、提供部门等各种属性(即元数据),满足通过元数据描述协同政务流程的上下环节关系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3)满足对信用信息资源元数据(资源目录)直接查询和定位,支撑信用信息资源的幵发与利用;

(4)满足信用信息随並务处理而动态变化的要求,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基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交换

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因此应充分利用政务数据交换中心的各项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

对信用数据交换主要有以下需求:

(1)借助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将各行业、各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向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汇集;

(2)实现将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工整合后的信用信息分发给各行业各部门(按需)使用,满足相关使用部门对信用信息的使用需求。

●质量监控

数据归集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及所归集数据的质量的好坏是关系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因素,为确保各单位各部门按要求及时提供信用信息资源,主要需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信用信息资源归集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引导和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督促其认真履行义务;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办法,公平、客观、实际地评价各政府部门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三是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引入行政电子监察,通过技术手段推进和保障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利用。

2.1.2.政府部门开展信用联合奖惩的需求

政府部门应用信用信息幵展联合奖惩,是加强工作协同、提高行政效能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信用监管奖惩体系的基础保障。

其需求呈现广泛性、及时性、多元性等特点。

政府部门在证照联动、综合治税、劳动监察、市场主体分类监管、联合执法、社会保险征缴、资质资格评定、信贷监管、招标投标、评奖评优等领域或环节,都存在着使用和应用信用信息的需求。

因此,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要提供开放的接口,要支撑各个部门幵展信用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共同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

大部分涉及联合监管奖惩的业务事项对信用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较髙,如前置审批、法人审验、纳税监管等方面的监管应用。

因此,通过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交换频率,争取实现数据实时交换;

部门之间对信用信息的需求交叉多元化,如工商需要税务、海关、公安等多个部门的信用信息,公安需要工商、税务、法院等多个部门的信用信息,财政需要工商、税务、科技等多个部门的信息,人民银行则需要所有部门的信用信息。

因此,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处理平台,避免少数部门局部建设,造成“一数多源”和重复投资。

2.1.3.社会公众信用信息化需求

为满足社会公众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较为方便获取信用信息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一站式”的信用信息服务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各项信用信息服务,具体需求如卞;

(1)社会公众可通过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了解各类社会对象的信用情况,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体之间了解,规避相关风险,如可以应用到商务往来活动中,降低合作风险;应用在招聘及求职活动中减少招聘双方之间的顾虑等。

查询的企业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情况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荣誉信息、奖惩信息等,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荣誉信息、奖惩信息、资质资格信息等,社会组织及事业单位的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运转信息、荣誉信息、奖惩信息等。

(2)社会公众查询获取信用信息既要方便、快捷,同时又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加强身份认证和使用授权验证。

个人信用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应在个人授权同意的情况下方可查看;

(3)信用信息的异议申诉。

对于有异议的信用信息,社会公众可以方便地提出异议申请,提高信用信息的质量,加强信用交流。

(4)提供信用信息自主申报通道,社会公众可以申报自身的信用情况,并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提供证据和担保;

(5)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投诉通道,社会公众可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遭遇到失信行为向公共信用平台申报投诉,并对投诉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以此,促进诚实守信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2.1.4.重点领域诚信建设信息化需求

已在纳税、信贷等领域的诚信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制定了信用信息记录、征集及信用评级应用等相关管理规范。

在项目建设中将满足信用建设重点领域诚信的信息化需求,建立重点领域专题信用业务模块。

2.1.5.重点人群诚信建设信息化需求

在个人信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开展对公务员、医务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律师、会计从业人员、农户等特殊人群的诚信建设,在项目建设中将实现对这些特殊人群的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并满足相关特殊人群信用评级及管理应用需求。

2.1.6.其它个性化的信用信息使用需求

主要为扩大信用信息使用范围方面的需求,这将有利于促迸信用信息共享和公开,对培养壮大现代信用服务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机构提供信用信息。

对于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未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的机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还应该在确保接入安全的前提下,为之提供信用信息接入服务,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为信用服务机构提供合法的批量信用信息查询。

信用服务机构如征信机构、评级机构在对外提供信用产品服务时,由于信息获取面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使其服务对象无法全面了解相关信用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合法的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批量的查询服务,解决其信息覆盖面不全的难题;同时通过培育扩张信用需求,带动信用服务业发展。

2.2.信用数据征集范围及来源分析

信用数据征集的范围、质量、数量等决定了系统提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系统建设成效,因此有必要对信用数据的征集范围及来源作出分析,以便最大可能地归集所有社会主体的各类信用信息、尽最大可能地归集各行业和部门掌握的各类信用信息。

2.2.1.信用数据的征集范围

信用记录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从记录对象来划分,分为个人和机构信用记录两大类。

从记录的内容划分,分为经济信用记录和社会信用记录两大类,经济信用记录包括履约、产品质量、纳税、偿还贷款等信用记录;社会信用记录包括教育、治安、科技、司法等信用记录。

从信用记录收集渠道划分,分为政务信用记录和非政务信用记录,政务信用记录是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执行公务活动中的信用信息记录;非政务信用记录是指企业和个人交易活动中的信用信息记录。

从信用记录使用的公开程度划分,分为公开信用记录和非公开信用记录。

借鉴以上信用记录的不同角度划分,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征集的信用数据范围大致如下:

从信用主体对象来看,包括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内容和收集渠道来看,信用数据首先要能反映信用主体的基本情况,如身份信息和经营管理或社会活动信息;其次能反映信用主体在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等的记录情况,即公共记录信息;最后还反映信用主体交易活动情况,即金融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信用信息平台,首要是归集国家机关掌握的各类信用信息,条件成熟时,在注明信息来源的前提下,可以归集公共服务机构等掌握的信用信息,做好信用信息查询和应用开发的补充。

2.2.2.信用数据的主要信源单位

根据以上信用数据的征集范围的划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信用主体的划定,信用数据主要信源单位大致如下:

1、企业信用信息方面。

工商部门主要掌握着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年检、变更、注销、吊销、股东、商标、行政处罚和荣誉等信息,质监部门掌握着组织机构(不含个体工商户的企业)的登记、代码变更等信息,税务部门掌握着企业地税注册登记、地税缴纳及欠缴等方面信息,其它相关部门掌握着企业行政处罚、荣誉、资质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企业信用信息的信源单位宜以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为基础,其它相关部门为补充。

2、个人信用信息方面。

人社、公安、民政、卫计委等部门分别掌握着个人有关社会保障、户籍、婚姻、人口等方面信息,人民法院掌握着法院裁决和执行信息等个人履行法律义务方面的信用信息,其它相关部门掌握着个人的处罚、荣誉、奖励等方面信息。

另外财政、司法、卫生等部门掌握着注册会计师、律师、医生等重点涉信人群的执业资格信息。

因此个人信用信息的信源单位宜以人社、公安、民政、卫计委、人民法院等部门为基础,其它相关部门为补充。

3、事业单位信用信息方面。

机构编制部门主要掌握着事业单位登记信息,质监部门掌握着组织机构的登记、代码变更等信息,人社部门掌握着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等方面信息。

其它相关部门掌握着事业单位行政处罚、荣誉、奖励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事业单位信用信息的信源单位宜以机构编制、质监、人社等部门为基础,其它相关部门为补充。

4、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方面。

民政部门掌握着民办非企业、基金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等信息,质监部门掌握着组织机构的登记、代码变更等信息,其它相关部门掌握着社会组织行政处罚、荣誉、奖励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信源单位宜以民政、质监等部门为基础,其它相关部门为补充。

2.3.系统主要功能需求分析

XX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包括信用信息资源编录管理流程、信用信息归集流程、信用信息服务流程和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流程。

2.3.1.信用信息资源编录管理流程

信用信息资源编录管理流程主要围绕目录内容编目、注册、管理、发布、查询及维护等环节,实现对所需归集的信用信息的编目和管理。

具体流程如下(见下图):

1.确定需归集的信用信息数据项;

2..各信用信息数据源单位对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进行编目;编目内容通过元数据注册系统进行注册;

4.发布已注册的目录内容;

5.信用信息的使用者通过信用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向管理者发送目录查询请求,管理者将查询结果返回给使用者。

2.3.2.信用信息共享流程

对于市直机构等政府类信息源,可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向市公共信闬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归集平台进行归集;而社会机构与信用组织等信息源可直接向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归集平台进行归集。

数据归集后,并进行数据校验、清洗、比对,存储到公共信用信息核心数据库中。

1、.市直机构等政府类信息源以及地市信用平台,可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向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归集平台进行归集;而社会机构与信用组织等信息源可直接向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归集平台进行归集;

2、对照信用信息资源目录,将交换过来的并纳入目录的信用信息,传输并存储信用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前端的原始库;

3、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对原始库中新接收到的信用信息进行数据校验、清洗、比对等一系列操作;

4、符合系统数据质量要求的信用数据将存储入核心库,不符合要求的信用数据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照信用信息目录)返回给数据源单位。

2.3.3.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流程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应用是信用信息查询,不同使用对象查看信用信息范围沾权限不同,其查看流程也各不相同。

系统投入使用后需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加以明确。

以下就不同使用对象查询流程进行初步分析:

1、政府部门查询服务流程。

政府部门查询信用信息的方式包括单笔查询和批量查询两种,单笔查询只需经过身份认证即可操作;批量查询需事先签订许可协议。

被查询的对象不同,安全控制级别也有差异:

经过CA身份认证即可查询重点涉信人群、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而查询除重点涉信人群之外的其他个人信用信息则需经信用信息管理机构审批。

主要环节如下(见下图):

政府部门使用信息信息流程图

(1)政府部门可通政府内部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或网上办事大厅等使用查询服务;

(2)选择查询方式和查询对象分类;

(3)按照被查询对象的信用信息安全控制级别进行身份验证,使用批量查询的单位,事先需与信用信息管理部门签订许可协议方可使用操作;

(4)系统根据查询条件返回结果,供查询者下载或导出。

2、社会公众查询服务流程。

社会公众通过信用网可实时查询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重点涉信人群的相关信用信息,其中凭CA身份认证和授权码可查询到详细信用信息,匿名查询方式仅能查询有限的基本信息。

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需要事先到信用信息管理部门签订查询授权许可协议,其信息方可通过网上查询。

如没有上网条件者,可到市在县区设立的派出服务机构中出具身份证明后查询相关信用信息。

通过网上查询的主要环节如下(见下图)。

社会公众使用信用信息流程图

(1)登录信用网;

(2)选择查询对象种类:

查询个人信用信息(不包括重点涉信人群)和查询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重点涉信人群信用信息;

(3)通过CA身份认证、授权码等方式确认查询者的身份信息;

(4)根据查询条件,返回查询结果。

3、其它机构查询服务流程。

人民银行、商I银行和信用服务机构同样是信用信息的主要需求部门,以上机构经授权后可批量查询信用信息。

主要环节如下(见下图)。

信用服务机构等机构的使用信用信息流程

(1)符合批量查询条件的机构向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出批量查询请求;

(2)系统调用数据查询接口模块,进行请求合法性验证;

(3)如请求合法,则系统通过验证并返回查询结果,如请求不合法,系统将终止查询请求;

(4)当机构获得查询结果时,将向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反馈数据查询回执,写入日志留存系统备审计。

2.3.4.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流程

信用信息使用者在查询信用信息过程中对信息产生异议的,可通过系统设置的异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信用信息系统在政府内部信用信息服务系统、XX信用网、网上办事大厅、市民网页等应用中设置异议处理入口。

主要环节如下(见下图)。

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流程

信用信息使用者提交异议申请;

1、异议处理模块识别申请资料,判别异议信息归属;

2、系统将异议信息送达信源单位,由信源单位作最终核实;

3、若情况属实,信源单位更新数据库数据;信源单位更新数据时,将触动

数据交换模块,更改的数据将根据省、市归属,同步到省、市系统中,异议数据修改成功;

4、系统将异议处理结果告知信用信息使用者。

2.4.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4.1.系统性能指标

1.系统响应

a)各子系统单次Web请求的响应时间(扣除统计、分析)满足如下需求:

b)理想响应时间2秒;

c)理想平均时间4秒;

d)最大时间5秒;

e)最短响应0.5秒;

2.系统精度

a)所有子系统涉及金额的数据,数据精度为小数点后两位;

b)所有子系统涉及数量的数裾,精确到整数位;

c)所有子系统查询每页显示的记录数最多不超过30条,超过30条分页显示;

d)所有子系统涉及到时间的数据,数据最少精确到秒;

e)除非有特殊规定,所有子系统菜单层次不超过三级。

2.4.2.集群和负载均衡

所有子系统支持集群和负载均衡;

所有信息数据库支持集群和负载均衡。

2.4.3.可扩展性

釆用组件化技术降低系统耦合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经过封装的功能组件具备自我完备、独立运行等特性。

2.4.4.可靠性

1.稳定性

a)除例如离线备份数据库这类停止系统的临时操作外,系统提供24(小时/天)*7(天/周)的可用运行使用,正式上线一年内,每月因故障整个系统停止不能超过2次,正式上线一年以后,每月内有故障停止不能超过1次;

b)在系统出现非正常宕机的情况下,在10分钟内恢复系统运行。

2.健壮性

a)系统数据输入支持生僻字(公安部提供的生僻字库);

b)系统在数据录入要进行严格的数据格式与符合性验证与控制,以防止不正确.数据进入系统,从而引起系统出错或甚至于崩溃;

c)所有的规划参数都要指定一个缺省值,当输入数据丢失或无效时,就使用缺省值数据;

d)一些危险操作会明确提示用户操作所带来的后果,减少用户的误操作;

e)系统应对外部异常进行有效的捕获及处理,除非是系统硬件故障产生的致命错误,否则异常应仅仅影响单笔业务的正常执行,不对整个系统的有效执行产生影响;

f)系统发生异常会给予明确的反馈信息,使得用户、系统管理员清楚操作不成功的原因。

3.事务性

a)系统提供分布式事务处理能力,包括跨应用、跨服务器的事务处理;

b)对于未完成的分布事务,系统提供延迟提交事务的能力。

2.4.5.安全性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