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0001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docx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doc

谈谈干部考核工作

——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教学安排,7月初要进行一次班级交流(第三次全班交流),组长安排我代表第四小组发言。

考虑再三,觉得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干部考核工作,可能大家相对感兴趣些。

以下是我的发言准备。

根据组长的安排,今天由我代表第四小组来作个发言。

在上一次全班交流的时候,我们的组长表了态:

“下次我们第四小组带头发言”。

很显然,这句话我已经没办法重复了。

所以我今天就开个头,先抛出块砖头,并希望由此而引来后面发言同学的金石之论。

(一)

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意见》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大群众评议在考核中的分量,以促进科学发展。

为了制定这个《意见》,中组部进行了充分的试点和研究,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4年到06年7月,制定并试行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

第二阶段是06年到07年9月,主要是制定并试行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

第三阶段从08年初开始,开始研究制定“一个意见、三个办法”。

这次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就是“一个意见”,后面还会有“三个办法”与之配套,分别是《地方考核办法》、《部门考核办法》、《年度考核办法》。

我们江苏按照中组部的要求,在2006年党委换届期间选择南京、盐城和镇江的部分市县(区)进行了地方考核试点;2006年底,江苏又被中组部确定为部门考核办法的试点单位,我们选择南京、无锡、扬州三市和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和省质监局,于2007年3月至8月,进行了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试点;2007年下半年,我们又在省、市、县三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考察工作中,全面试行了这套办法。

当时我们江苏被中组部确定为部门考核试点省份后,省委组织部迅速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们处,我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

由于这一段经历,所以我一直对这“一个意见、三个办法”非常关注。

估计要不了多久,中组部干部一局就会印发《学习问答》之类的材料。

但目前我还没有拿到有关材料。

我想,今天我如果就谈新出台的《意见》,即使再加上“三个办法”,其内容还是会显得“空”了些。

所以我准备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的、真实的案例,并结合这“一个意见、三个办法”,来谈一谈干部考核工作。

说到干部考核,其实这是一个大概念。

我们常讲的干部考察,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重要的部分。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考察,一般都需要从德、能、勤、绩、廉这五个方面,特别是工作实绩的方面,请谈话对象进行介绍和描述。

“廉”,指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在我们班上,对这方面有研究、有发言权的同学太多了。

我不准备、也不敢班门弄斧。

我主要谈一谈在干部考察过程中,如何把握干部的“德”与“能”、“勤”与“绩”。

(二)

“德”与“能”,有时我们也讲“德”与“才”。

在干部工作中,我们经常讲的一句是: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大家好理解,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用人原则。

但如果细细地往下推,问题就出现了——你说“德”与“才”,那个领导干部没有?

应该讲,绝大部分的领导干部都有。

那么,是不是大家都具备这个条件,大家都是“德才兼备”了呢?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我们在干部工作中讲“德”与“才”,一般是指能够胜任某一项领导工作的“德”和“才”。

在干部考察中,“才”相对说来,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德”有时候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也难以考察和把握。

有时候,考察组明明已经知道这个人有“德”的方面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苦于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也没办法把被考察的人选给“PASS”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

1991年下半年,我当时在××县委组织部工作。

县委组织部和县纪委、县委宣传部在同一幢楼。

组织部在东头,占了半幢楼;纪委和宣传部在西头,纪委在二楼,宣传部在一楼。

宣传部当时有位科长,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才”是没问题的。

但这位老兄“德”行不好。

有一次,机关搞卫生,我和我们一位副部长在擦大门,这位老兄路过,我清清楚楚地请教了他一声“×科长”,可人家只是和副部长打了个招呼,对我连鼻子都没得哼一下,也没正眼看一下,就走了。

当时机关都用煤炉子烧水,有一次我亲眼看见,宣传部那边水壶沸得可能都快烧干了,他路过跟没事一样,不管!

就是这么一位仁兄。

有一天早上,我突然发现这家伙今儿个上班来得比我还早。

不光早上班了,还自觉地烧开水了;不光烧水了,还拿起一把大扫帚,在打扫办公楼前的自行车棚了!

不用问,办公室的卫生肯定搞定了。

这还没完。

搞完了卫生,也还没到上班时间,可见来得早呀。

我忙了一阵子,在办公室看看报纸,这家伙突然亲切地跑到我的办公室来,和我寒喧起来,然后又折回他自己的办公室,找来几本杂志和几张近期的报纸,上面有他发表的文章,请我指正!

吃惊吧?

我当时都快傻了!

但显然还没傻。

因为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当天早上的真实想法:

这家伙肯定是在“挣”表现,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表演给我看?

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更吃惊的事情,还在后头。

这家伙连续几天如一日,天天早上班,烧水、搞卫生,老远地看到我,就大声地打招呼。

完完全全地变了个人呀!

几天后一个下午,部里开会,决定组建几个考察组,进行干部考察。

我由一位副科长带着,跑10家单位,其中就有宣传部!

宣传部需要产生一名副部长人选,考察下来,这家伙排名第二,大多数同志推荐另一名科长,但常委宣传部长推荐他。

最后的结果是:

排名第一的科长,去了文化局做副局长;这家伙做了宣传部副部长。

宣传文化是一个口子,归宣传部管。

干部使用上的轻重,一目了然。

做了副部长之后,情况就变化了。

这家伙立马就“重新不认识”我了。

接下来不久,我就调来××了。

事情好像应该结束了,但实际上,这事还没完。

几年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和几个同学、朋友一块聊天。

他们告诉我:

宣传部的一位名叫×××的副部长出事了!

赤条条地被人家丈夫堵在了家里,只得写下了因为什么什么的事情,暂欠两万五千块钱,等等。

就这么个条子,他还搞了一式几份,签名按手印并署年月日,格式准确,字迹还刚劲有力。

一个没有德行的人,一个有才无德的无耻之徒,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的,别人都笨得要死,因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花点钱就可以把什么都给搞定。

真是蠢到了极点!

人家丈夫哪是在要钱呀?

人家这是在取证!

就这样,第二天一上班,愤怒到极点的丈夫就把这样的一张条子拍到了县纪委书记的办公桌上。

从这一刻起,一个小丑,在××县的政坛永久地谢幕了。

所以,我们讲:

德才兼备,一定要以德为先。

华西的吴仁宝老书记讲:

“有德有才的人,要大用;有德少才的人,可以适当地用用;但有才无德的人,绝对不能用!

”因为无德之人,其才越高,危害就越大!

这是“德”与“能”。

(三)

关于“勤”与“绩”,我们强调:

注重实绩、群众公认。

当前对于实绩的评价和认定,存在这么几个难题:

一是出成绩的地方,容易形成班子成员“吃实绩的大锅饭”。

对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所取得的成绩,你怎么区分呀?

谁的功劳最大?

谁最没得功劳?

没法说。

讲起来,大家都有功劳,每个人都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

不是有这么句话吗:

100个人,99个人栽树,1个人毁树,1棵树都活不了。

所以功劳是大家的,是领导班子集体的。

怎么把实绩分解到班子成员头上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的办法和举措。

二是“实绩”有时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前两年股市大涨的时候,好多企业从股市“弄”来了不少钱,日子也都非常好过,企业的利润一下子高涨起来了,手头的资金也一下子充沛起来了。

这是班子的实绩吗?

这不是班子的实绩吗?

三是“实绩”有时还是前任干出来的、留下来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太多了。

问题在于:

那位栽树的前人,他的功劳在那个年代里面有没有得到认可呀?

有没有被当作反面典型而打板子呀?

第四,“实绩”有时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今天的“实绩”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败绩”;反过来,今天的“败绩”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实绩”。

有的同志要问,“注重实绩”后面还有一句“群众公认”。

是不是“群众公认”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

问题绝不会是如此简单。

还是举一个我在××县时遇到的实际案例。

有一次我到××镇考察干部,参加民主推荐会的共54人,镇党委的一位姓×的副书记得了49票,群众公认的程度够高了吧?

谈话下来,结果很奇怪:

镇党委书记,镇长,组织委员,就这三位表示这位副书记“不成熟”、“官架子大”,“作风飘浮”,不能用!

而其他谈话对象都说这位副书记很能干,工作有思路、有魄力,也比较年轻,应该提拔使用。

该听谁的意见?

在实际工作中,受种种因素影响,谈话人往往会对考察对象的前景作出预设,并由此判断这件事和自己的利害关系。

如果考察仅限于考察对象的亲戚、朋友、同学,那么,即使这个考察对象平时的工作表现再差,我相信持“关键时刻帮他一把”想法的人,仍会占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

前面的例子,就有这种因素在内。

××本身就是当地人,也是从当地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干部,大家不是远亲就是近邻,关系“铁”呀!

还有一部分人,原先是坚定的反对者。

这次组织部来考察了,他们认定,该同志如果提拔了,肯定不会是用在本镇。

因为书记、镇长都新来不久。

这样一来,干脆来个“送瘟神”!

当然了,可能还会有“准备接班”的、准备“接龙”的,等等。

这些林林总总想法,加在一块,从推荐票上看,简直就是高度一致的“群众公认”了。

套用当今最时髦的话就是,该同志“被公认”了。

还好,考察组的我们也不是“吃干饭”的。

于是,该同志就只有“被调整”了,后来也一直都没得用起来。

(四)

其实,“德”与“能”、“勤”与“绩”,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但这种联系只有相关关系,不存在线性关系。

有一阵子,有的地方提出“凭实绩用干部”的口号。

猛一听,好像还有点道理。

再往深处想,问题就出来了:

照这么办,是不是江苏的干部只能从苏南出?

所以我们讲,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

当前,关于干部考察、考核的手段、方式、方法等,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但这些研究,都属于干部任用的表层问题。

干部考察的目的是为了认准人、选准人、用准人,确保不用错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肯定不是组织人事部门一家所能办到的事。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干部的初始提名权,在于“一把手”。

江泽民同志说过:

县处级以上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是干部队伍的中坚。

按照这一说法,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干部队伍的中坚呀!

我们常讲,要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自己做起,对照德、能、勤、绩、廉这五个方面的有关要求,在践行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作出实绩,展示德才。

但话又得说回来。

实绩也好、德才也罢,都只是干部获得选拔任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各位同学!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已经攀登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

关于前面的路。

有人依然很长;有的人已经依稀快到了自己所能到达的顶点;更多的人,则根本就没细想过。

假使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因为不可抗拒的力量,我们必须放弃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那个理想、那个梦想时候,希望我们能一如今天般地坦诚,因为我们也曾为之努力过、奋斗过!

我们问心无愧。

谨以此与各位同学共勉。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