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330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

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此司法原则不能

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C.反映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亲属之间相互包庇不利于审判的公正公平,故“亲亲相隐”不利于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排除A。

“亲亲相隐”立足于中国的宗法社会的现实,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它不会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故“亲亲相隐”不能造成B项,故选B。

“亲亲相隐”是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族家人之间联系十分密切,这项法律原则是宗法制在司法上的投射。

故“亲亲相隐”能反映C项,排除。

“亲亲相隐”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增强宗族的凝聚力的表现,深刻体现了中国十分注重人情伦理的情况,故“亲亲相隐”能反映家庭在司法中的地,排除D。

2.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D.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答案】D

【解析】从1960——2000年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结果使得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故D项正确;观察表格,其数据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工业比重变化的趋势,AC项表格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3.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

这反映了

A.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B.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C.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D.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1948年到194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故C正确。

联合国属于政治组织,不等于区域集团化,故A排除。

独联体不是区域经济组织,故B排除。

材料没有说明发达国家占据主导经济,故D排除。

4.1935年,在“巴拿马炼油公司诉瑞安公司”案中,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第9条第3款违宪,因为该条款非法授予总统立法权。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以违反法律的手段渡过经济危机

B.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暂停

C.多项措施受到美国最高法院抵制

D.大大扩充了美国总统权力

【答案】D

【解析】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拥有立法权,材料中“因为该条款非法授予总统立法权”显然是扩大了美国总统的权力,故D正确;美国总统是在非常时期举措不是非法行为,故A错误;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权力较大,但没有违法,故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

5.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

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

据此可知

A.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普鲁士多数要职被贵族占据,主要是由于德国专制主义传统决定,这一现象说明贵族政治在德国得以延续,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德国议会的信息,故A错误;德国属于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权,故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德国行政效率问题,故D错误。

6.“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甚至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安娜·卡列尼娜》

D.《等待戈多》

【答案】A

点睛:

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

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7.我国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启蒙”,再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帝——救亡”……。

据此判断,“五四”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词最有可能是

A.迷信落后

B.爱国进步

C.救亡图存

D.正义理性

【答案】A

【解析】“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因此,有“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启蒙”这种说法。

那么这一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就应该是迷信落后的,故A正确;B是五四运动意义;C是抗战时期评价;义和团运动是非理性,故D错误。

8.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说明军机处的职责主要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成为皇帝的专治工具,故B正确;A属于军机处影响;此时宰相已经废除,故C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并没有借鉴欧美民主制度,故D错误。

9.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答案】A

【解析】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碎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农业生产,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故B错误;冶铁业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单纯农具为主,故C错误;D中全面说法绝对。

10.现实主义是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也指艺术的具体表现手法,它以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为旗号。

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现实主义是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也指艺术的具体表现手法,它以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为旗号”可知,题目要求从材料里选出现实主义风格作品。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罗斯列宾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故B项正确;《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排除A;《干草堆》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绘画作品,排除C;《舞蹈》是马蒂斯的著名作品之一,属于野兽主义,排除D。

11.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

“革命巨子,多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主要表明当时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B.生活方式的转变地域发展不平衡

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流时尚

D.革命党人均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1912年”“革命巨子”反映了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B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题干只是反映民国初期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12.下图反映出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A.商业利润的刺激

B.救亡的爱国情怀

C.政府政策的扶植

D.先进技术的引进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振兴国货,挽回利权”“中国兴”,体现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故B正确;A不能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政策的扶植”“先进技术的引进”,排除C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振兴国货,挽回利权”“中国兴”,联系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分析解答。

13.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A

【解析】以夷制夷是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夷制华是请政府利用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华制华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故A正确;其他三项顺序颠倒。

点睛:

《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

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

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4.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

实行“差遣”的主要目的是

A.笼络民心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皇权

D.剪除异己势力

【答案】C

【解析】A项从“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以及“主要目的”之限定都可以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北宋权职分离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但这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应是从皇权巩固角度分析,故C项正确;D项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不符合“主要目的”之要求。

故答案选C。

15.下列文献中,把救国救民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代下表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D项正确。

A项不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排除;B、C项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国的国情且时间上也与题意不符,排除。

点睛: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四个选项的时间、所代表的阶级;然后结合“代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发展方向”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6.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A

【解析】以夷制夷是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夷制华是请政府利用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华制华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故A正确;其他三项顺序颠倒。

点睛:

《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

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

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7.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

实行“差遣”的主要目的是

A.笼络民心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皇权

D.剪除异己势力

【答案】C

18.李贽说:

“嗟夫!

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这反映出李贽

A.宣扬男女平等

B.批判愚昧和迷信

C.挑战封建礼教

D.反对封建专制

【答案】C

【解析】李贽说:

“嗟夫!

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这反映出李贽

A.宣扬男女平等

B.批判愚昧和迷信

C.挑战封建礼教

D.反对封建专制

【答案】C

材料中李贽认为司马相如的做法比起那些遵守礼法但空负良缘的人来说明智得多,男女相悦,意气相投,愿意相互结合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也符合天理人情且与儒家经典并不相悖。

这说明李贽反对封建礼教,故C项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B和D不是李贽宣扬内容。

19.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

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内阁制初见端倪,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应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的分析理解,根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20.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中关于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时,毛泽东说:

“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

写成代表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那就不成其为党了”。

这说明了

A.中共七大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B.“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毛泽东不同意“毛泽东思想”这一槪念

D.“毛泽东思想”已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思想”并非自己一个人创造的,自己只能算“毛泽东思想”的代表,如果把“毛泽东思想”看做是他一个人的成果,那么其就不可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其强调的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个人成果,因此选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

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

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劳动力转移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分析对英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成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及观念浓厚;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2)转移情况:

受雇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向海外殖民地转移;少量转移至城市。

影响:

劳动力流向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与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工业化政策、传统观念以及劳动力素质思考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工业革命背景从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

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

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边界已以山川作为标志。

两汉魏晋的州界比起郡国边界来,要更符合山川界线。

隋代不但简化层级,省并州郡,而且郡界也都以山川形势而定。

秦汉时期萌芽的犬牙相入原则为历代所沿用。

即使隋唐大部州郡都遵从山川形便原则,犬牙相入的措施也并未弃而不用。

如以出琼花而名闻天下的扬州,隋炀帝时改为江都郡,该郡就地跨江南北。

又如以今江西抚州为中心的临川郡境也踞武夷山之东西,唐代的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也地跨黄河两岸,就是明证。

宋代的路比唐代的道更偏离山川形便的原则。

唐后期武宁军节度使虽辖有淮南北之地,但其所领四州,仅有一州在淮南。

北宋淮南东路虽以淮南为名,却有半路在淮水之北。

而且该路与其北面的京东东路边界还形成犬牙交错的曲折状。

两汉的豫章郡与唐后期的江南西道和今天江西省几近全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在宋代则把它一分为二,东北部归入江南东路,其余部分则与今湖北的东南角组成江南西路。

元代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且行省长官握有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

因此元代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任何一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据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材料二清代学者储大文说:

“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的行省区划造成的不良后果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秦朝之前,行政区划基本采用山川形便原则;秦朝至宋朝,山川形便原则越来越让位于犬牙相入原则;元朝开始,完全突破自然山川的走向来设置行政区,并且有意造成犬牙相入的局面。

(2)后果:

对镇压农民起义造成困难;地方无险可守,有碍治安;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发展带来不利;行省地域过大,不得不增设管理层次。

评价:

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立带来了一些社会弊端。

但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依据材料一从“秦朝之前、秦朝至宋朝以及元朝时期”三个时间段分析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统治、农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二小问评价结合行省制度意义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