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8959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docx

中医按摩专业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时间:

2009年8月12日到2010年4月30日

地点:

北京按摩医院

实习内容:

可以用推拿治疗的常见和多发的内科、儿科、伤科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实习目的:

理论联系实践,学习和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实习要求:

对实习内容要求做到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

通过1年的学习,我掌握了以下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

第一部分伤科疾病

一,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无菌性炎症的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其临床表现为肩部弥漫性疼痛,日轻夜重,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本病简称“肩周炎”,属于中医“肩痹”、“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兼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导致血不荣筋,痰浊瘀阻经脉等所致。

【检查程序】

(一)专科检查

1.初期(疼痛期):

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特别是外展内旋受限最为显著。

肩部外观正常。

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附着处,冈上肌附着处、大圆肌、小圆肌区。

2.中后期(粘连期):

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少,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多见于三角肌、肩胛带肌。

压痛轻微。

(二)辅助检查

X线检查:

患者上肢下垂位,肩关节前后位平片与最大上举位照片对比,划出肩胛内轴线与肱骨干轴线夹角小于140度,作为肩周炎X线检查的客观指标。

【鉴别诊断】

1.肩关节创伤:

肩部骨关节或软组织因急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常伴局部明显肿胀和瘀紫,通过询问外伤史即可鉴别。

2.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其压痛点多在肩关节前方结节间沟处,作屈肘抗阻力试验时引起上述部位疼痛加重,部分病例在结节间沟处有摩擦感,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无痛感。

3.冈上肌腱炎:

肩外侧疼痛,肩峰外下方(冈上肌肌腱抵止点大结节处)有明显压痛。

肩关节被动活动不受限,但在肩部外展60度-120度范围时疼痛剧烈,偶有弹响声,甚者影响活动。

4.肩部骨病:

如骨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肱骨上段骨肿瘤等疾病,可通过询问病史、X线摄片及实验室检查等方法鉴别。

5.肩关节脱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

搭肩试验阳性,可通过询问病史、X线摄片等方法鉴别。

【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

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亏虚型:

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推拿治疗】

一,以右侧肩关节为例)

1.初期(疼痛期)

(1)患者仰卧位。

医者用右手掌根按揉患者肩前部(相当于胸大肌上缘、三角肌前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喙肱韧带区)。

反复施术2-3遍。

点按抬肩穴。

(2)医者用双手在患者上肢做拿揉法,重点施术于肱二头肌、三角肌、肱三头肌,反复施术2-3遍。

随后医者用双手拇指沿锁骨下缘喙突处由内向外做连续按压法,重点施术于喙肱韧带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施术半分钟。

(3)患者健侧卧位。

医者站其后,用双手拿揉三角肌、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随后,一手点按肩髃穴,另一手点揉曲池穴,并且做肩关节外展、内收及旋转动作,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时间半分钟。

(4)患者俯卧位。

医者用双手拇指拨揉冈下肌、肩胛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背阔肌、斜方肌,反复施术2-3遍。

随后,取肩井、肩贞、天宗、肩髎等穴。

(5)患者坐位。

沿颈部两侧及肩部至三角肌区域做拿揉法1分钟。

然后医者以双手虎口呈对称性沿桡尺神经走行区反复做环行叩打,时间1分钟。

2.中后期(粘连期)

因肩关节部分软组织粘连造成功能活动受限,具体施术方法如下(以右侧为例)。

(1)前屈上举受限

①医者用左手拇指沿肩关节前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喙肱韧带区自上而下做拨揉法。

同时,右手握住患者手部做屈伸运动2-3遍。

②点按抬肩穴(肩峰前缘1.5寸)、尺泽、鱼际穴。

(2)外展上举受限

①医者用双手拇指自肩井穴至三角肌滑囊交替做拨揉法2-3遍。

随后拿揉三角肌半分钟。

②点按肩髃、曲池、合谷、巨骨穴。

(3)内旋摸脊受限

①患者正坐,患肢自然下垂,医者用多指和拇指,弹拨、捻揉大圆肌、小圆肌、背阔肌、腋后筋,反复施术2-3遍。

随后,医者用拇指拨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同时令患肢做后伸内旋动作2-3遍。

②点按天宗、小海、肩髎、肩贞穴。

3.对证治疗

(1)风寒湿型:

搓揉肩关节周围,点按秉风、肩髃、曲池穴。

(2)瘀滞型:

弹拨三角肌前后缘及肱二头肌长头腱,拿揉肩关节周围及上臂,摇动肩关节。

点按肩井、曲池、云门穴。

(3)气血亏虚型:

拿揉肩关节及上肢,点按曲池、膈俞、天宗、极泉穴。

病例:

2009年11月9日

李某,男,42岁,自由职业者,2009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

左肩疼痛2月余。

检查:

肩部肿胀明显,功能受限,夜间疼痛加重,搭肩实验阳性。

X线检查:

无异常变化。

诊断:

肩关节周围炎

治疗:

拨揉肩部,牵扯肩部以拉开粘连。

每日1次。

结果:

5日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1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

体会:

肩周炎的治疗应以动法为主,每次治疗后,应让患者回家锻炼,以防撕开的韧带从新粘连。

二.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引起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

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

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

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

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

颈部是否僵直,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

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有无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有无椎间孔变小。

CT、MRI有无阳性提示。

【分型】

1.颈型颈椎病:

也称局部性颈椎病,是指头、颈、肩臂疼痛和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椎间隙狭窄没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间不稳和轻度增生等变化。

此型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

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没有手指串麻、肌肉萎缩等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有时二者不易截然分开。

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时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于此型。

【鉴别诊断】

落枕:

颈部一侧的肌肉因扭伤(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枕头不合适等),或感受风寒而引起痉挛,出现肿胀、疼痛,头部偏向患侧,下颌歪向健侧,头部活动受限,动则疼痛加剧。

疼痛呈牵掣状,可涉及肩背部和上肢,患处有肌紧张和压痛,多于起床后突然发病,轻者数日可愈,或拖延数周不愈和反复发作者。

反复落枕者和颈型颈椎病不易区别,二者治疗基本相同。

颈部扭伤:

有颈部外伤史。

颈部活动受限,局部肌肉痉挛,并有压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

(1)多数在30岁以上发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2)颈、肩部疼痛,可向前臂放射,手指呈神经根性分布的麻木及疼痛,症状多为单侧,可伴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等症。

(3)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棘突、棘突旁或沿肩胛骨内缘有压痛点。

(4)影像学检查:

X线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钩椎关节不对称、增生,棘突侧歪,椎间隙狭窄。

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连线中断、成角、反张。

CT、MRI检查有助于了解椎间盘突出,骨刺对椎管和椎间孔的侵占情况,以判断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程度。

【鉴别诊断】

颈椎间盘突出症:

多发生于青壮年,有明显外伤史,X线检查可能没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

脊髓空洞症:

①起病年龄较早,多见20~30岁;②一侧或双侧上肢乃至上胸部呈一致性的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和深感觉无改变;③常合并有脊柱后凸、颅底压迹等先天性畸形,而无椎体增生及椎间隙狭窄等退行性改变;④下肢椎体束症状出现较晚,霍夫曼反射多为阴性;⑤手部肌肉萎缩明显,出现较早,可呈鹰爪状;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以迷走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多有胃酸缺乏。

腕管综合症:

①疼痛麻木主要发生于桡侧手掌和拇、中、食指,以夜间发作为主,影响睡眠,常在反复甩手后缓解;②指压腕横韧带近侧缘,保持腕关节背伸位30~60秒,或侧血压时,仅将气压加至收缩压以上,可使拇、食、中指麻木、疼痛诱发或加剧;③无颈神经根压迫和放射性疼痛、麻木,压颈试验等阴性,颈椎X线片无改变;④腕管封闭后症状明显消退。

胸廓上口综合征:

常由于第七颈椎横突过大或颈肋所致,X线片可以显示。

可见上肢麻木、疼痛、肿胀,锁骨上窝前斜角肌附着点区有压痛,并放射到手。

斜角肌试验阳性(即医师摸住患者桡动脉,让患者深呼吸,同时头后伸,下颌转向患侧,桡动脉减弱或消失者为阳性,应与对侧比较)。

3.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上表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双目视物不清,甚至猝倒,但无意识障碍。

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

诊断比较困难。

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

美尼尔氏综合症:

突然发作的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发作时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震,有明显的缓解期,前庭功能减弱或迟钝,电测听检查,可有重震现象,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4.交感型颈椎病:

以头颈、上肢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1)多数病例有轻微的颈、肩痛等神经根刺激征,头痛、枕部痛、头胀、视物模糊、眼发涩或流泪、双侧瞳孔或睑裂大小不等,眼窝部胀痛等,耳聋、耳鸣,一侧面部无汗或多汗,手麻木、肿、发凉,心率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等。

(2)有上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并有神经根刺激征和颈椎病的X线征象,则可确定诊断。

无合并神经根刺激征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需同耳科、眼科、神经科共同会诊。

5.脊髓型:

以颈部脊髓受压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

(1)颈肩痛伴有四肢麻木、肌力减弱或僵硬,行走笨拙或双脚如踩棉花,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

病程较长,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2)感觉障碍以痛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手部肌肉萎缩,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

(3)脑脊液常规检查及生化检查正常,少数病历蛋白稍高。

(4)颈椎X线平片所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同,CT、MRI检查可以进一步判断对脊髓受压的程度及部位的确定。

【推拿治疗】

1基础手法

(1)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立于其旁,用双手拿揉颈部及两肩部,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以放松肌肉为主。

(2)医师用双手拇指拨揉项韧带,由轻而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

(3)医师用双手拿提两侧斜方肌,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

(4)医师用掌根部沿脊柱两侧(胸1-胸7)做揉法,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若局部有压痛点,可用双手拇指重点按压。

(5)医师用拇指揉点风池、风府、哑门、肩外俞、膏肓各穴约1分钟。

(6)患者取仰卧位,医师用小鱼际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做揉法,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颈中穴(风池与翳明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时间约1分钟。

(7)医师用双手拇指连续按压锁骨下缘3-5遍(由内向外),随后沿左右上肢桡侧做拿揉法,点按内关穴,时间约1分钟。

(8)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则采用颈椎定位扳动法(坐位)。

以右侧为例,医师用右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左手扶于头部左侧,嘱患者颈部前屈30°左右,左手向右侧推扳,此时可听到响声。

颈椎侧弯手法同前。

若颈椎间隙狭窄,采用颈部拔伸法,可听到响声(仰卧、坐势均可)。

2对症治疗

(1)颈型:

点按肩髃、曲池、天宗,时间各1分钟。

(2)神经根型:

点按大椎、颈根穴(风池穴直下平第七颈椎,在斜方肌骨腹前缘,肩井前2寸凹陷处)、神门,时间各1分钟。

(3)交感型:

医师用双手拇指连续按压郗门至内关,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肝俞、肾俞。

(4)椎动脉型:

推桥弓3-5遍,随后点按膈俞、太渊,时间各1分钟。

若头晕明显者,则加点按百会、率谷、后溪,时间各1分钟。

(5)脊髓型:

重症患者建议转院治疗,轻症患者对症处理。

如伴有下肢症状,则点按鹤顶、阳陵泉、委中、血海穴,另参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法进行加减。

【其他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

主要是在急性期时使用。

经常使用的药物有复方丹参注射液、甘露醇、地塞米松、葛根素等。

主要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2疼痛严重时可口服芬必得或在局部使用扶他林。

病例:

2009年12月12日

李某,男,54岁,军人,2009年12月12日初诊。

主诉:

颈部疼痛3年,2个月前出现左、右上肢放射性疼痛。

检查:

颈项部僵硬疼痛,C3-6棘突左侧有压痛,左侧上臂前内侧、前臂桡侧至拇、食指发麻,头部向左侧侧屈及后伸时,上肢麻木加重。

CT检查:

颈椎边缘唇样增生,后纵韧带增厚,C3、4,C4、5,C5、6椎间盘向后突出,硬膜囊受压。

诊断:

颈椎病(神经根型)

治疗:

点按拨揉颈部及上肢部,每日1次。

结果:

1疗程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2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4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

体会:

颈椎病多因劳累,受凉引起。

在治疗应嘱咐患者多注意休息保暖,也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以巩固疗效。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学认为,腰痛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

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或长期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完全恢复,均可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衰,或房劳过度,损伤肾气,“腰为肾之府”,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致腰痛。

一.【检查】

(一)专科检查

1.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

有无下腰部疼痛,或向下肢放射性疼痛,放射痛是否过膝,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麻木沉重,或因咳嗽、喷嚏而加重。

2.观察患者行走是否困难,或间歇性跛行,表情是否痛苦。

腰部皮肤有无皮损、红肿,脊柱有无畸形,腰椎是否侧弯、平腰或后凸畸形,或躯干偏歪于一侧,不能自如站立。

3.检查腰椎曲度是否正常,有无明显侧弯或后凸畸形,腰部是否触及到结节或条索状物,局部肌肉是否紧张,棘突旁有无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时是否疼痛加剧,病久患肢肌肉是否萎缩,感觉是否迟钝,拇趾背伸力是否减弱或消失等症。

4.检查腰部活动度。

腰部前屈、后伸、侧屈活动、左右旋转是否受限。

5.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屈颈实验。

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巴彬斯基氏征、奥本罕姆氏征、戈登氏征。

(二)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如X线片显示腰椎是否曲度变直,侧弯、增生、椎间隙不等宽或狭窄(包括正位、侧位片)。

CT、MRI有无阳性提示。

【临床分型】

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椎间盘各组成部分、小关节及相应椎体形态的变化及其发展过程各有不同,每个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的变化也各不相同,结合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可分为四个类型。

(一)青少年型(软骨板破裂型)

1.多有明显的外伤史,从事专业训练的少年运动员易得,或平时缺乏锻炼,突然加大运动量,腰部为各种运动的应力集中点,在过度扭曲、牵拉、顿挫或冲击应力作用下易发生此类损伤。

2.伤后腰背痛是主要症状,腰部及下肢活动障碍较疼痛更明显。

由于少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继续坚持运动或正常生活,往往在几天或几周后逐渐出现下肢窜痛,双下肢放射痛较单侧窜痛多见。

3.腰姿异常和直腿抬高试验受限明显,为少年患者的特点,表现为腰曲平直、反张及侧弯。

4.X线侧位片显示腰椎生理前凸消失,患椎椎体后下缘粗糙不平,后下角模糊不清,有时出现小骨片阴影,CT或MRI扫描可见到撕裂的软骨或骨片阴影。

(二)弹力型(弹力突出)

1.青壮年多见,发病多与跌、扑、闪、挫有关。

2.发病急,症状重,多数先有急性腰痛,腰活动受限,转侧困难,动则加重,几天或几周后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单肢窜痛多于双侧窜痛。

3.咳嗽征常为阳性,保护性腰椎侧弯,腰部活动受限。

4.X线正位片显示腰椎侧弯、骨盆倾斜、患椎偏歪或旋转。

X线侧位片显示患椎间隙前后平直或后宽前窄,但椎间隙高度正常。

CT扫描显示边缘整齐的突出块影。

(三)退变失稳型

1.中年人多见,往往在轻微的不随意的小动作情况下发病,突然腰痛,腰肌痉挛,在某种姿势下不敢活动。

经卧床休息,腰部痛点封闭,或适当的按摩手法,有时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易复发。

2.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疼痛的强度随间盘纤维环破裂的程度,突出物的大小、形态及部位而定。

3.症状特点是多有慢性复发性腰腿痛病史,有时出现双下肢交替性放射痛,脊柱外形变化较轻,腰椎侧弯的方向时有变化。

4.X线显示患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密度增高(软骨板退变),立位前屈后伸时患椎间隙开闭程度较大,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正位片显示患椎向左或向左旋转移位,棘突旋离中轴线,小关节不对称。

CT扫描显示关节突错位、不对称,椎间盘纤维环呈不规则的破裂和弥漫性的向周围膨隆,有时表现为髓核突入椎管。

(四)增生狭窄型

1.中老年人发病率高。

2.腰腿痛病史长,常为轻重不等的反复发作,疼痛程度较轻,下肢麻木,胀、沉、酸、困的感觉较明显,气候变化、精神及身体疲劳时加重。

3.步行或久立后下肢麻木及放射痛加重,蹲下或坐位休息后好转可以继续步行,但不久又出现下肢麻木及窜痛的间歇性跛行为该型的症状特点,晨起时腰部发僵,活动后稍好转。

4.腰部曲线的改变较固定,常有代偿性腰形异常。

5.主观症状多于客观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较低。

6.X线显示患椎间隙变窄较明显,椎体边缘硬化骨赘形成,有时出现破裂或向椎管内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部分钙化。

椎间小关节突增生内聚,黄韧带肥厚、钙化。

椎管或侧隐窝变形或狭窄。

CT或MRI检查,可清楚显示椎间盘各部分的退变程度及其对椎管的影响程度。

【鉴别诊断】

1.急性腰扭伤:

有明显外伤使。

表现为腰肌痉挛,可出现保护性脊柱侧弯,下肢牵扯性疼痛,但放射痛不过膝关节,或直腿抬高牵扯性受限,但无椎旁的压痛放射症状,屈颈试验阴性。

2.坐骨神经炎:

常有感受风寒湿病史。

患肢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夜间尤为明显。

腰椎外观无畸形,椎旁无压痛。

患肢直腿抬高虽可出现阳性反应,但抬腿角度一般在50度以上。

3.腰臀部肌肉、筋膜炎:

可出现腰臀部疼痛,其性质为烧灼样疼痛,但无腰椎侧弯畸形。

4.梨状肌损伤:

可出现腰腿痛,或下肢放射痛,或直腿抬高50度-70度受限,大于70度则疼痛缓解,梨状肌挤压试验和抗阻试验阳性,腰椎外观无畸形,无椎旁压痛与放射痛症状。

5.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患者腰部惧怕震动,叩击患部可有剧烈疼痛,常有低热,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可能有肺结核史。

X线片显示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模糊不清,有骨质破坏、寒性脓肿,也可发现腰椎小关节破坏。

6.椎管狭窄症:

可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卧床、下蹲时症状减轻。

X线片显示腰椎间隙变窄,关节突肥大而靠近中线,椎管的矢状径和冠状径缩短,必要时行椎管内造影、或CT、MRI检查。

7.腰椎骨折:

有明显外伤史,X线检查一般能确诊。

【治疗方案】

(一)急性期

急性期患者应首先卧硬板床休息3-5天,排除腰椎骨折、肿瘤、结核等症。

如出现大、小便失禁,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期间,同时开展以下治疗。

1.静脉滴注:

采用静滴1组、2组、3组。

静滴1组

药物:

百分之五葡萄糖注射液25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

百分之二十甘露醇注射液250ml;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入壶);

天数:

3-5天;

适应症:

髓核突出,神经根明显受压,伴有水肿。

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放射痛的同时伴有刀割样疼痛,夜间疼痛更甚,难以入睡,活动严重受限。

脊柱明显畸形,腰肌、髋部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小于30度;

静滴2组:

药物:

七叶皂苷钠10-15mg;

百分之零点九氯化钠注射液250mlivdripqd(或百分之五葡萄糖注射液250ml;

天数:

10-14;

适应症:

髓核突出,神经根明显受压,伴有水肿。

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放射痛的同时伴有刀割样疼痛,夜间疼痛更甚,难以入睡,活动严重受限。

脊柱明显畸形,腰肌、髋部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小于30度;

静滴3组:

药物:

丹香葡萄糖滴注液100ml

百分之零点九氯化钠注射液250;

注射用赖氨匹林1.8 ;

天数:

5-10天;

适应症:

1.用静滴1组液治疗5次后,急性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后,改用本组液体。

2.慢性期。

表现为:

(1)腰腿部疼痛尚能忍受,翻身、行走等活动无明显受限;

(2)脊柱伴有不同程度的侧弯畸形,腰部活动功能某些方位受限,如前屈或后伸;

(3)挺腹试验、腰部叩击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拇背伸试验,上述4项试验1-2项呈阴性,其中直腿抬高试验大于30度,小于60度。

2.腰部轻手法推拿,配合远端穴位止痛。

推拿选穴:

阳陵泉、扭伤穴、委中、承山、涌泉内侧痛点。

3.配合服用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

痛甚可用少量的镇痛药,如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

4.针灸:

大肠俞、秩边、环跳、殷门、后溪、阳陵泉、委中、承山穴。

5.内服中药。

腰腿痛方,温服,150ml,每日2次。

6.物理治疗

短波或微波(无热量或微热量)、中频电疗。

7.局部拔罐。

隔日1次。

8.肌肉注射。

注射用腺苷钴胺0.5毫克,加2毫升注射用水,肌注,每日一次,10-15次。

9.封闭。

若疼痛较甚,可在腰部或下肢痛点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毫升,加百分之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2毫升,每周一次,共2-3次。

(二)慢性期

1.静脉滴注:

用静滴3组。

(见上表)

2.推拿治疗

患者俯卧或侧卧位,医者站其旁。

(1)在腰部、髋部及下肢部做揉、拿法以放松肌肉。

(2)在腰1-5棘突两侧连续按压(以痛点为主)。

髋部重点以梨状肌走行部位做按法、拨法。

下肢后侧、小腿后外侧以坐骨神经走行做按法、拨法。

(3)按压肾俞、志室、大肠俞、椎旁痛点(阿是穴),髋部居髎、上环跳、秩边、腰眼穴。

下肢承扶、殷门、委中、阴谷、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等穴。

(4)根据腰椎侧弯、后凸、棘突偏歪的病理现象,有针对性的采取矫正畸形法,如腰椎侧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法。

患者侧卧位,医者站其旁。

点按臀部酸痛点,前臂滚揉足少阳胆经路线1-3遍。

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

(1)拿揉下肢前侧3-5遍,点按足三里、阳陵泉、解溪、足临泣穴。

(2)适当活动髋关节。

3.对证治疗

(1)血淤型:

血海、膈俞穴。

(2)风寒型:

可用双手掌或单掌擦搓肾俞、命门、八髎、三阴交和涌泉穴。

用前臂自上而下滚揉下肢足太阳膀胱经3-5遍。

(3)痰湿型:

脾俞、丰隆、阴陵泉穴。

(4)肝肾亏虚型:

期门、肝俞、肾俞穴。

4.药物治疗

(1)中药内服

腰痛方(药物略)

功用:

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散寒止痛。

适用于腰腿痛。

用法用量:

温服,150ml,每日2次。

(2)中药熏洗

活血止痛洗剂(药物略)

功用:

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适用于腰腿痛、各种关节扭伤等病症。

用法:

煎汤乘热熏洗患处(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