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8715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x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阆中中学新城校区音乐教师刘洪莉)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音乐教学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改进和探索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健康而积极的音乐欣赏课程。

本文结合中学音乐课程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如何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较系统、全面地阐述。

全文共分四个章节。

第一部分对调整教学角色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淡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教学模式的突破;第四部分简要分析了教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课改给音乐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枯燥、填鸭式的教学,进行学科的综合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音乐为本”实施中小学新型音乐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原则。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真正科学、全面地把握音乐教育的价值,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施的新课题。

调整教学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

“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

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

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其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一、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

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

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

所以,在教学中,教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

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如欣赏《卡门序曲》时,我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音乐、舞蹈、舞台、服装等等,让他们讨论、发言、争执。

然后我引导讲述内容,配乐有哪些异同。

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

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

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

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

“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潜默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以及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

音乐课堂教学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变的更加活跃、宽松。

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

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

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

莎士比亚说: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

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著名音乐艺术团体不断来华演出,人们对高雅的交响乐和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已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年元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成为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此大环境中,我们如果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音乐欣赏熏陶,就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体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故事导入,如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的创作轶闻,使学生对作曲家的身世和创作风格产生兴趣,然后开始整体欣赏(初听),分段探索欣赏,更完整欣赏(复听),最后再介绍作者及乐曲背景。

使学生达到理解音乐,得到初步审美体验的目的,让学生从接触世界名曲活动中,打破外国音乐,尤其是名曲名品神秘论,对世界文明成果之一的外国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通俗歌曲正以其个性化、大众化、商业化的特点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通俗歌曲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正视通俗音乐在社会及生活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素养,撷取一定数量的优秀通俗歌曲进入课堂,积极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由于通俗歌曲多运用附点、切分、弱起节奏,与其用学生不太了解的艺术歌曲做范例,倒不如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示范。

在通俗歌曲中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但也有很多歌唱了其他的美好情感。

如《鲁冰花》、《常回家看看》都歌唱了母亲与亲情;又比如《祝你平安》、《爱的奉献》等歌曲唱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真诚真心的相处;通过欣赏此类歌曲,让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会关心他人,懂得做人的道理。

另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北京欢迎你》、《感恩的心》、《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等歌曲的欣赏,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歌曲旋律或高亢明亮或优美流畅,歌词或表达了爱国情感或歌颂了我国在新时期取得的新成绩,在歌声中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爱国热情,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及掌握知识的程度。

健康、优秀的通俗歌曲的教育作用已经被人们所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商品化、流行化等特点,有些歌曲不可避免地在创作中带有庸俗、腐朽的倾向,或者靠在演唱中声嘶力竭、有气无力等怪异的表现来吸引听众,这些糟粕都应该在进行欣赏教学之前加以剔除。

只要我们当好学生的指路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在流行通俗的潮流中不随波逐流,就一定能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受到良好的艺术启蒙教育,茁壮成长。

更新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创设情景,参与体验

构建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以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产生主动的直接的亲身的感悟、体会和反映。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的前提条件。

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

提倡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

例如:

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

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有种未听曲调先有情的感受。

这时候再仔细欣赏古筝多种技巧(如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演奏出的《渔舟唱晚》,同学们就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容易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并得到美的感受。

再如:

欣赏作曲家斯美塔娜(1824一1584捷克作曲家)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可以创设一种美的情景:

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

同时深情朗诵:

“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

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

月光下……”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所以,设置疑难,以疑启思,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经过初听的简单体验后,教师随即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设置问题并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自我领悟。

比较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讨论。

例如:

《摇篮曲》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完两首《摇篮曲》:

一首由舒伯特(l797一1828奥地利作曲家)作曲,一首是东北民歌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首摇篮曲的异同,学生们发现:

两首摇篮曲的共性是结构简洁,短小抒情,速度徐缓,曲调优美静谧,旋律平稳流畅,但由于调式不同,音乐风格也就截然不同。

接着,请同学们欣赏钢琴独奏《摇篮曲》(贺绿汀曲),边欣赏边思考摇篮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和歌曲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器乐演奏的摇篮曲,音域比声乐曲宽,结构比声乐曲大。

通过对上述同一题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的分析比较,最后请学生们总结中外摇篮曲的不同点,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环节,很好地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设疑摆惑要难易适度,生动有趣,要有画龙点睛之效。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把自己置于积极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引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使其敢想敢说,敢创新。

三、情感体验,实践创造

音乐是情感艺术。

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

例如:

让一位同学介绍一首他认为最好听的音乐,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从中获得表现音乐的极好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到深处想歌之,歌到深处想舞之。

手舞足蹈,自由欢歌起舞,即兴创作、编词、编曲、编动作、创编画,尽展其能,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还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讨论、演讲、表演、创编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见,各展所能。

例如:

在欣赏《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这两首歌曲时,由于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很接近,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析主题及乐曲的特点和演唱的情绪。

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声东击西灵活勇敢的一种英雄形象。

《保卫黄河》则是气势磅礴,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表现一种后继有人,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的情景。

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的特点是强弱分明,节奏感强,演唱时要反映出游击队员铿锵有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在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以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

学生几个一组,边唱边创,有的想到了游击队战士握着枪、拿着刀、猫着腰行军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场象征着游击队在灵活作战;有的设计了射击、骑马、挥刀等动作,还有的对演唱进行由远及近、由弱及强的艺术处理。

这样人人参与编排、个个动脑创造。

四、发挥多个感知通道,引导学生由审美向创编升华

音乐欣赏就是要学生“动”起来,“钻”进去,为学生创设高度想象和自由的环境。

例如,在给学生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我让学生欣赏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纤夫》,以及观看男声合唱《伏尔加船夫曲》的光盘,通过视与听结合,使学生产生联想与创造,并分析出作曲家运用什么音乐要素来表现伏尔加船夫套着纤索、拖着沉重的船只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甚至消失的艺术形象。

最后,还可以启发学生按照另一首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的内容和音乐特点,创作一幅像《伏尔加河纤夫》一样的图画。

虽然学生不能像著名画家列宾画的那么好,但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再如欣赏教材《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曲作者撷取了梁祝故事中的:

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相应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分别加以表现,融抒情与戏剧性为一体,通过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交响奏鸣,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音乐语言是抽象的,为了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借助于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

和煦的春光、清脆的鸟语、盛开的桃花、清粼的湖面——草桥结拜;阴暗的天空、凋零的树木、哀戚的孤鸣——英台抗婚;凛冽的寒风、纷飞的大雪、绝望的哀嚎——坟前化蝶。

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场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欣赏教学中还必须重视教学策略,例如,提供自由、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而毫无拘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包括幼稚荒诞的意见,延迟评价;用开放性的而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提问,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积极想象;允许学生独立地学习和工作;容忍学生的错误和失败;在评价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求异创新和直觉猜测等。

大量实践证明:

在民主、自由的支持性的环境与气氛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得到健全的发展;相反,在压抑或是过于散漫的气氛中,学生将缺少自由思考、反思与批判的思维空间。

这样,就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音乐欣赏课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以师生共创教学情景,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探究—创造的新教学模式中,使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来,让他们展开了创造思维的翅膀。

唤醒了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

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扩展能力。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淡化教学考核,鼓励师生自主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制约着教师,“一言堂”式的评价成为主要的课堂评价形式,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也在死板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消失殆尽。

近几年来,音乐的教学改革己逐步深入,音乐教师也应在教学改革中冲破旧框框、旧观念的束缚,学习并施行先进的教学理念。

下面来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针对学生们喜欢上音乐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的现象,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语言为主,通过评价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那就是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是最棒的,只要自己敢唱、敢想、敢说、敢动,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同学的认可,一句真诚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他人,通过互评,使学生能正视自己、尊重他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评价语言需要适当、合理、明确且不要过于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去耐心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不能急于求成。

我发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后,课堂气氛和谐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们学会了宽容、理解,增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

三、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性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找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时我们经常强调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但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一学生,是教师的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艺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这样的教学才是“活”的循环,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的音乐课堂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来架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桥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让学生徜徉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发展,并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真正快乐地享受音乐!

创新教育贵在教育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深入化。

中学音乐学科作为中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在理论认识上去旧呈新,在实践活动中勇于突破。

我们要大力发挥音乐学科、特别是音乐欣赏课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的优势,尽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进程,彻底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在实践中探索思考,使音乐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