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8589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docx

河南社旗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评价2

第三章保护原则、保护内容与保护重点4

第四章总体保护策略与镇域保护5

第五章古镇保护区划与保护控制要求6

第六章传统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保护8

第七章重点历史地段与历史街巷保护11

第八章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12

第九章建筑分类保护14

第十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5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调整与人口疏散规划17

第十二章人居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9

第十三章道路交通改善规划21

第十四章基础设施规划23

第十五章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与发展规划26

第十六章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29

第十七章保护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0

第十八章附则3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背景

社旗县赊店镇是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为强化并提升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的地位,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镇的可持续性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国家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7)《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4)

(9)《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10)《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

(1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12);

(12)《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14)《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

(16)《关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7)

(17)《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

2.地方性法规文件

(1)《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5年);

(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3年);

(3)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4)《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管理的通知》(豫建(2011)39号);

(5)《社旗县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1年编制;

3.相关行业准则、办法和规范

(1)《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1984年);

(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4)《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4年)。

第三条指导思想

严格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深入挖掘赊店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积极保护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遗存,全面反映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的多重价值。

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历史文化名镇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

第四条保护范围

镇域层面:

整个赊店镇镇域。

镇区层面:

东至潘河以东的东滨河路;南至南外环路;西至建设路;北至恒山路,保护范围的面积为10.03平方公里。

第五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并与《社旗县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相对应,同步实施,确定规划期限是:

2016—2030。

近期为2016—2020;

远期为2021—2030。

第二章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评价

第六条历史价值及特色总结

1.城水相依,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藏风聚气,风水宝地”,水能聚气,特别是有水环抱之处最能聚气,而古镇就起源于潘河与赵河交汇处,充分利用由潘、赵两条河流环抱的优势,最初形成了“城水相依”的空间格局。

潘河、赵河孕育了古镇,见证了古镇的发展、繁荣,形成“城水相依”的格局。

庄子说: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伏牛山隐隐在北,潘河赵河逶迤而来,西边是丰饶的南阳盆地,东边是蜿蜒起伏的丘陵,赊店古镇的选址、发展可以说是齐聚天时地利人和,是现代研究古人城址选择的活的标本、典范。

2.水路枢纽,塑造了一个曾经的繁华巨镇

借河运之优,赖官道畅通之便,成为北通汴洛之动脉,南达襄汉之津渡,东衢闽越之咽喉,西连山陕之要道,南北水陆交通之中枢,号称“九省通衢”。

赊店是四通八达的水陆接运过载码头,为两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九省通衢,是“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的繁华巨镇,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说。

3.九门九寨,古代城郭规划建设的思想实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清末咸丰年间,为防御捻军入侵镇内,修建赊旗镇安全寨,城寨依河道及镇周地形依势修建,体现了商城之特色,寓含“如鱼得水”、“年年有余(鱼)”、“年年发财”之意。

赊店城垣建成其周长十八里,城周共开九座城门,每座城门楼前后都有炮眼和掩体,每座城门各有特点。

城开九门,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建制,可见当时古城发展之繁荣。

赊店古镇完整的城墙与九座城门的建制,见证了赊店古镇当时的商业的繁荣,同时为我们展示了清末以防御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和实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研究典范。

4.七十二街巷,商埠古镇历史脉络的有力见证

历经250余年的风雨沧桑,镇内的街巷胡同整合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之数,以祈求象征天罗、地煞的街道镇守古镇能永远安康、永远兴旺的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传统的人文哲学理念,将一些表示数目的数字赋予了特殊的吉祥含义。

赊店古镇形成格局正好是72条商业街道,36条胡同,历史上的赊店72条街道分行划市相聚经营,500多个商铺竞相争荣。

经贸十分繁盛,成为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商业名镇。

发展至今,有些昔日的繁华闹市已不复存在,但街道整体格局仍基本保存完好,并延续古老的街名。

其中仍有65条是延续历史上的街名及位置。

72条商业街,街街有胜景,且起名新奇,耐人寻味。

因所营专业市场定名,如瓷器街、铜器街、山货街等,直接叫晌所营专业,商业市场特色显明。

特别是瓷器街,至今风貌保存完好。

以街道地位含商业道德教化定名,如“天平街”;以树木定名,如“长春街”;因纪念人、事定名,如“福寿街”;以字号定名,如“五奎厂街”;因意定名,如“安乐街”;按方位定名,如“中心街”;以驻镇单位定名,如“公安街”;以治安形势定名,如“清平街”;以吉祥祈愿而名,如“兴隆街”;以建筑物定名,如“牌坊街”;以形定名,如“鸡爪街”;以庙宇定名,如“马神庙街”等。

72街,36胡同形成了古镇特有的街巷肌理,见证了商埠古镇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古镇的空间形态,有很好的历史研究价值。

5.第一会馆,精雕细琢的历史魁宝

山陕会馆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山西客商为了“通商情、叙乡谊”所建。

会馆整体建筑布局严谨,排列有序,集宫殿、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之大成,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

其装饰艺术富丽气派,无石不雕、无木不刻,雕刻工艺精妙绝.造型奇特,气势恢宏,属全国会馆中最精美的。

(1)全国会馆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以其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好、建筑装饰工艺最为精湛,商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会馆”。

(2)琉璃照壁之最:

琉璃照壁规模之大,其装饰工艺最为独特,是琉璃照壁之最。

(3)铁旗杆之最:

铁旗杆是“武庙”即关帝庙建筑的特有装饰。

社旗山陕会馆两株铁旗杆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五万余斤,高二十余米。

就其重量、高度,形制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完美而言,全国同类建筑无出之右者。

由此可知,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堪称全国现存古建筑铁旗杆之最。

(4)戏楼之最:

悬鉴楼兴建于清嘉庆年间,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南为山门,檐廊宽敞,面北为戏台,这种勾连搭结构独具匠心,极富特色。

戏台上方悬匾之上又出一飞檐,形成八角高挑、飘飘欲飞之势。

(5)石雕、木雕艺术之最:

以石牌坊及各殿柱础为代表的社旗山陕会馆石雕艺术集中国古建筑全部石雕技法于一体,其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浮雕之素平、减地平级、压地稳起、剔地起突等技法,均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反复充分的展示。

另外,古镇现有中原第一家银行——蔚盛长票号,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税务衙署——厘金局,全国十大镖局之一的广盛镖局与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使社旗成为整治文化功能齐全的古代商业城镇。

其保护之完整,特色之鲜明,价值之高贵,在国内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原国家文物局长吕济民题词赞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己故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题词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国家建设部顾问、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题词赞为“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

6.文化深厚,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

(1)诚信文化

最能体现赊店商业文化的就是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又称山陕庙,庙里祭祀的是武圣关羽。

关羽“义冠古今”,作为山、陕商人崇拜的偶像,他所代表的“忠义”和“诚信”的美德,使这座商业会馆超越了“义”与“利”的争辩,打出了“诚信为本”、“义中取利”的商业道德宣言——这也是社旗古镇商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为了公平、合理进行商品交易,消除欺行霸市、囤积聚奇、以假充真、坑害顾客之商业弊端,各行商贾与会首多次齐集山陕会馆,商讨公平之道,公议后定下规矩,以资共同遵守。

现存《同行商贾公仪戥称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是中国民间商会历史源头的文物遗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商业行会商业规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商人的诚信宣言-—公平与仗义铸就赊店人文商业的“内核”。

赊店古镇是中国商业诚信文化的活载体。

南北商业文化交融,形成古镇重信崇义、合心经商的传统商业文化。

传承至今,可以约束、惊醒商人要诚信经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丰富的民间文化

赊店的民间艺术文化丰厚,遍布城乡,是广泛的群众性活动。

尤其是剪纸、泥塑、木雕、石雕、纸扎、编织等传统工艺盛行不衰、工匠荟萃。

古镇商业历史悠久、街市热闹,秧歌、独角戏、竹马、抵牛阵、农谚、土语等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厚重淳朴。

在赊店流行的曲艺有河南坠子书、三弦书、大调盐、鼓儿词、评词和山东快书等。

其中大调曲更是该镇最具特色、最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从而使之成为南阳大调曲的重要基地和重要流派。

(3)庙会文化

在明、清鼎盛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赊店人民为寻求精神寄托,保佑生意兴隆,先后兴建了许多庙、堂、观、阁等。

镇内商、民根据各个行业的信仰,自发组织了数十个神社和里门公所。

这些神社和里门公所组织了各类各具特色的“社火”团队,每至庙会祭神活动时一起表演,从而使赊店全镇及周边各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文化体系——庙会文化。

(4)赊店酒文化

赊店老酒,天长地久,在白酒的大家族中,赊店老酒是一名古老的成员。

它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繁荣于现代,伴随着数千年华夏文明,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赊店的商城文化、民间艺术等文化是对赊店古镇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文化活的化石。

 

第三章保护原则、保护内容与保护重点

第七条保护目标

继承和弘扬赊店优秀传统文化,统筹保护与发展,完善名镇保护机制,促进名镇可持续发展,使赊店古镇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1.保护核心街区历史文化,打造古镇文化旅游名片

2.振兴传统商旅业态活力,营造古镇商旅文化客厅

3.传承弘扬传统商业文化,振兴传统诚信商业活力

4.保护古镇传统建筑风貌,展现古镇新的时代气息

5.提升古镇基础设施水平,促传统街区的社区建设

第八条保护原则

1.科学保护原则

2.特色传承原则

3.原真性原则

4.可持续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

第九条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

保护内容包括人工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三大方面,具体保护内容如下:

表3-1保护内容

人工环境

空间格局

东临潘河、南依赵河的城水相依格局

文保单位

山陕会馆(国家级)、火神庙和瓷器街两侧建筑群、彰新寨中原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旧址3处(省级)、喜军拉条店、百货公司、家具店、姜家大院、福建会馆等县级文保单位。

街巷肌理

72条街巷、36条胡同以及建筑肌理

特色构筑物

古城墙、城门、古码头、古井、古窑池、古树

自然环境

古镇外围地区

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历史格局等

古镇景色

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

河流

赵河、潘河

人文环境

赊店酒文化

“刘秀赊旗”、酒仙社、赊店老酒、“酒中之秀”、“中原之佳酿”

商业文化

“义中取利”诚信经商理念,分行划市的七十二条商业街

诚信文化

“诚信为本”、商埠诚信、商规

马帮文化

在马背上形成的茶马古道文化

茶道文化

万里茶道中转站

戏曲文化

河南坠子书、三弦书、大调曲、鼓儿词、评词和越调

庙会文化

关帝庙、火神庙、天爷庙、祖师庙、三皇庙、马王庙、老庙等,每到庙会祭神活动一系列的表演活动

历史人物

光武帝刘秀、慈禧太后等

传统工艺

剪纸、泥塑、木雕、石雕、纸扎、编织

民俗活动

秧歌、独角戏、竹马、抵牛阵、农谚、土语

风味小吃

油茶、浆面条、糊辣汤、牛肉汤、羊肉汤等

 

第四章总体保护策略与镇域保护

第一十条总体保护策略

1.尊重与保护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整体性及其空间肌理的原真性。

2.深化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和职能配置。

3.大力推进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健全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

4.加大对赊店镇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力度,同时应将周边历史建筑、文化空间及传统区域纳入保护体系。

5.加强对赊店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严密、完善的规章、制度、政策和规划。

严格执行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报批、备案流程。

6.增加赊店镇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提高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管、保护、展览、信息传播和科学研究水平。

7.强化赊店镇文物档案的收集、汇编、管理,包括历史文献汇集、现状勘测报告、保护工程档案、检查检查记录、开放管理记录。

8.强化赊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建档、管理,包括名录确定、相关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档案、责任人、管理记录等。

9.大力宣传普及赊店镇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提高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努力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

第一十一条保护思路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环境相结合。

2.整合历史文化遗产,合理调整资源结构。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相协调

第一十二条保护内容及措施

1.自然环境

保护镇域内与古镇关系密切的绿色生态区、森林公园、河流、基本农田,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生态环境,尤其需要重点保护镇域周边潘河、赵河、唐河等自然水体、岸线、护坡等,进行水体维护,禁止污染和违规利用水资源,尤其是要保护古镇周边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

(1)深入挖掘整理赊店各水系航运段落的开挖与演变历史,严格保护历史河道的格局、走向、环境。

(2)严格保护河道自然岸线和河床,控制自然河道的“裁弯取直”等。

(3)严格控制滨水界面及整体景观体系,加强对河道两岸界面、景观环境的控制和引导。

(4)严格保护原有水系、农田等的生态系统,整理挖掘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生态环境的演变、传说等历史文化信息

(5)改善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水系统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6)严格保护因河而兴的周边村落及传统生产空间、传统风貌。

2.城镇空间格局

严格保护古镇区“城河相依”的独特城镇形制,充分展示镇区城垣与水系格局的相互关系。

整治沿线景观环境,保证水质,控制滨水两侧用地的建筑高度和界面(包括形式、体量、屋顶、立面、材质和色彩),展现赊店古镇的清晰轮廓。

第一十三条保护结构

赊店镇域整体保护结构为“绿、水、城”,其中历史镇区为核心,绿、水是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烘托要素。

水和绿:

以赵河、潘河、唐河为主体,重点保护围绕历史镇区为主体的周边水系。

城:

历史聚落保护,以赊店古镇为保护重点。

第一十四条保护要求

1.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赊店古镇区的保护与发展。

2.保护与展示古镇区整体格局与传统风貌,注重古镇水系格局保护。

3.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巷、重点地段、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等。

4.优化用地结构,延续传统商贸和居住功能,拓展文化展示及休闲旅游功能,保留一定的居住、办公功能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历史城区活力。

5.严格控制潘河、赵河两岸、历史文化街巷核心保护范围、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等重点地区的建筑高度、空间尺度、景观视廊等。

6.有效改善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改善人居环境。

7.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十五条保护体系

建立镇域——古镇镇区——历史街巷及历史环境要素——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方面的保护内容。

 

第五章古镇保护区划与保护控制要求

第一十六条保护范围的划定

东至潘河以东的东滨河路;南至长江路(最南端边界至南外环路);西至建设路;北至恒山路;控制面积为10.03平方公里(所指道路和河流是以道路红线的外边缘、河流水系的外边缘作为保护范围的外边界)。

保护范围划分为:

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之外划定环境协调区。

第一十七条保护范围划定

1.核心保护范围划定

其范围以山陕会馆、瓷器街、古码头为核心,延伸至火神庙、永庆街、东万成街、西阁内街、关帝庙街、老街等传统建筑集中分布区域。

核心保护范围:

东起福寿街、酒厂西墙;西至北骡店街、中骡店街、南骡店街;北起五奎厂街,南至南城墙外边界;核心保护范围总面积约为38.56公顷(所指道路和河流是以道路红线的外边缘、河流水系的外边缘作为保护范围的外边界)。

2.建设控制地带划定

赊店镇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西以城墙外边界为界,南以赵河为界,东到潘河,北至古镇北部城墙外边界,规划总面积为226.08公顷(所指道路和河流是以道路红线的外边缘、河流水系的外边缘作为保护范围的外边界)。

3.环境协调区划定

环境协调区在现有的建设控制地带上进行扩展,将潘河与赵河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进来,整体控制。

西至建设路,北至恒山路,东至滨河路,南至长江路、工业大道,面积为738.50公顷(所指道路和河流是以道路红线的外边缘、河流水系的外边缘作为保护范围的外边界)。

第一十八条保护控制要求

1.核心保护范围保护控制要求

(1)不得安排新建、扩建建构筑物,但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2)保护传统街巷的格局、风貌、尺度,严格控制沿街街巷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恢复街巷传统铺装。

(3)保持该范围内民居建筑以明清时期民居风貌为主,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延续明清时期的风貌,传承历史记忆。

(4)该范围内建筑分类予以保护、整治和改造。

历史建筑的修缮,不得改变外观特征;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必须保持原有体量和传统风貌。

(5)该范围内建筑的整治、改造,应坚持渐进式的保护与更新模式,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维护传统格局,延续历史风貌。

(6)整治后的建筑应基本维持原有建筑风貌。

新建建筑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7.5米(建筑檐口高度)以下。

(7)严格保护街道空间格局和风貌,采用石材修补石板路、台阶,保护道路街巷的尺度、宽度与临街建筑界面,严禁开辟新路。

(8)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处、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所在地由政府主管部门设置标识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识牌。

(9)保护现存的大树、古树。

提高院落内部的绿化水平,增加部分街巷的行道树。

(10)增设公共厕所、垃圾箱、公用电话亭与休息座椅,要求其形式美观并符合整个文化氛围,符合当地的特色。

(11)整治电线、天线、门牌、路灯等和户外乱堆乱挂现象。

对危房建筑进行拆除,进行建筑整合设计和局部环境改造;恢复重要历史建筑;对影响风貌景观的新建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2.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控制要求

(1)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现存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应按照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要求进行重点保护。

(2)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现存废墟,以及质量较差、风貌较差的建筑所在区域允许适当进行改、扩、新建活动,但新建建筑应严格按照本规划控制要求,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

(3)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破坏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在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上严禁乱涂乱画等;不得改变现有街道的宽度和长度,开辟新的道路(恢复原72条街除外);不得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4)新建建筑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9米(建筑檐口高度)以下;建筑风貌应与赊店镇整体的传统风貌相协调。

建筑应为瓦坡屋顶或采用其他当地民居常用屋顶材料。

(5)整治建设控制地带的环境,增加绿化,加强环境卫生治理,严禁随意倾倒垃圾等行为。

(6)加强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修复,重点整治潘河、赵河沿岸,营造良好的水岸空间。

(7)建设控制地带内各种维修、改建、扩建、整饰等建设活动应严格按照报批程序经上级部门审批后,以保证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以及构造装饰与名镇整体风格的协调一致。

3.环境协调区保护控制要求

(1)环境协调区内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建筑檐口高度)以下,建筑风貌与古镇风貌相协调。

现状超过24米(建筑檐口高度)的建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需经过改造使之与古镇建筑风貌相协调。

(2)保护赵河、潘河河道环境、古镇的风水格局,保护赊店古镇所依托的河流、田园风光。

严禁在赵河、潘河河道及河道两岸进行破坏自然和历史景观遗迹的建设活动。

(3)根据历史记载和考证,恢复古码头水域、清理后河,水利部门对此设立专项研究,制定相关两河治理规划。

疏通潘河与赵河水系,严格控制码头潘河水位及流量,以确保赊店古镇安全。

(4)培育提升赊店古镇内和城墙内外绿化,保护好古镇滨水景观及生态环境,再现古镇历史景观风貌。

控制城市干道两侧建筑的建筑风貌,与古镇整体建筑风貌协调。

(5)保护并加固城墙,城门遗址建设的环城公园,升华古镇环境景观,丰富旅游资源,塑造特色旅游休闲景区。

(6)优化排污系统,严禁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古码头所在的内河、环绕古镇的赵河和潘河。

第一十九条建筑强度控制

结合《赊店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规划当中建议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高度控制以1-2层为主,容积率不得超过1.2。

结合《赊店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规划当中建议建设控制地带容积率不得超过1.5。

第二十条建筑密度控制

根据保护范围之内的用地性质和功能特征,保护范围内建筑密度应控制在50%以下,同时增加赊店文化广场、火神庙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

根据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用地性质和功能特征,其建筑密度应控制在50%以内。

第二十一条建筑高度与视线通廊控制

1.建筑高度控制

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应按现状建筑高度加以控制,对于区内超过7.5米的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应拆除或按传统风貌加以改造。

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9米以下。

现有三层及三层以上的现代建筑应加以改造,使之与古镇建筑整体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