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缓的经济危机.docx
《延缓的经济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缓的经济危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延缓的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被延缓的危机
今年以来,GDP增速持续下滑,二季度更是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连续6个季度放缓。
很多企业发现,从三四月份开始,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订单短缺,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
或许可以断言:
我们的经济出状况了。
2012年和2008年何其相似:
欧美债务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艰难,政府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之间徘徊,学界也为要不要再来一个“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而争论不休。
在徘徊中,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基础建设项目的审批力度,而地方政府更是急不可耐地推出了自己的投资计划,7月以来总金额已高达7万亿元,一场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新一轮投资潮似乎来临。
上一个“4万亿”成功地稳定了增长,但也因此回避了结构调整和关键领域的改革,还让一些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有了喘息之机,出现一轮非理性成长,让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而一些需要升级的行业也因此得以喘息,延误了升级时机。
同样的问题,到了2012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次,我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重启“4万亿”的机会和条件,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条路。
面对虚弱的出口、快到极限的投资以及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原先我们30多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需要改变,中国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种动力可以是创新,可以是消费。
而类似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府职能转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等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将会释放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力。
“巨兽之口”张开了
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中国经济的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中央政府对国内经济现状的判断。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都没有能够对中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这次,发端于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却让高速增长的中国意外受挫。
文:
本刊主笔殷泽
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0个月内,第二次前往浙江调研经济。
这个屡屡创造财富神话的地方,近年来因为民间借贷崩盘、实体经济不振而屡遭质疑。
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的奠基者、楷模,沦落至此。
其间,温家宝的一句话广为传播:
“中国经济的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这被认为是中央政府对国内经济现状的判断。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没有能够对中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这次,发端于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却让高速增长的中国意外受挫。
全球化,让世界经济产生了共振,恰如“蝴蝶效应”,欧美感冒了,中国也会打喷嚏。
在江苏泰兴经营一家纺织用刀具厂的肖建和在无锡从事皮革机械制造的曹兴,都因为下游纺织品和皮革制品出口受阻,而陷入困境。
同样的状况也适用于东莞。
该市的传统支柱产业鞋衣帽,因为欧美市场持续低迷,出口企业普遍订单缺乏,倒闭关停企业不时有之;而也是在该市,全国知名服装产业集聚地之一的虎门镇,大部分服装企业因以内贸为主,而侥幸躲过灭顶之灾。
对于困境,他们抱怨得最多的是“订单缺乏,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对于“霸占”上海80%钢材贸易市场的福建周宁商人来说,来自银行的逼债、融资困局,以及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则是他们的心病;同样得益于中国十年高速增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红火的工程机械企业卫华起重,与同行业的三一重工等企业一样,面临增长放缓、销售下降的压力,转型成为其当然之选;还有一类企业,叫做光伏,它们从事着最有前景的高科技、新能源产业,实质上做的却像是“低端制造业”,不仅利润单薄,还广受欧美市场“双反”打压,债务危机一触即发,行业破产也不能说是“危言耸听”。
企业转型、产业转移、结构调整,政府、企业都谈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年,但阵痛依在。
对于这一点,发制品行业似乎是个惊喜。
整个行业80%~90%的产品出口海外,2008年欧美经济危机前后,很多企业都已经调整方向,抓住非洲新兴市场,发力国内市场,部分生产基地转移东南亚、非洲等地,为自己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有人说,股市红火时,所有的人都是股神;同样,经济上升强劲时,所有的老板都叫企业家,所有的决策都是英明的;但在危机到来的时刻,才更加是考验企业家聪明才智的时候。
现在,这个时刻到了。
小企业“休息”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上半年GDP增速7.8%,二季度增速7.6%。
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同时也是3年来该指标首次破八,连续6个季度放缓。
与宏观经济走势下行压力增大相对应的是,众多企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企业订单减少甚至中断,销售下滑,工人放假,经营陷入困境。
“从去年开始,皮革机械行业形势就不好,但是没想到从今年三四月份开始更加糟糕,销量每个月都在下滑。
没办法,整个行业都不行,皮革厂的月开工率还不到一半。
”江苏省无锡市某皮革机械厂老板曹兴非常无奈地说。
皮革机械的行业环境在持续恶化。
“以前货款都是现金支付,现在100%的承兑汇票,要兑现还必须贴现3%。
”这让原本稀薄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资金周转困难是经常的事,银行很难贷款,要么向亲戚朋友借,月息1.5%~2.5%;要么就去借高利贷,月息更高达5%~10%。
“现在厂子就是在维持,想挣钱很难,工人不敢放假,一放假流失会很严重,尤其是技工,不好培养。
”
曹兴的厂处在无锡新区,周围多是机械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钢厂和筑路所用机械,这些小型企业今年形势普遍不好。
“能维持一个月不放假的不多。
”
而江苏泰兴生产化纤、纺织机械道具的肖建对经济危机的压力感受更深。
“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开始,纺织出口低迷,连带我们受影响,一直没缓过劲来。
相比高峰时期,销售下降60%以上,今年销售情况比去年更差。
”
“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我们过了一段好日子,那时候订单很多,工人加班加点都很难完成,一个月电费就有8000元左右,而现在每个月只有约2000元的电费。
”肖建去一个纺织厂看,工厂开工率只有1/3左右,工人放假,机器检修。
同样是在泰兴,这里是著名的减速机之乡,国内知名的大型减速机企业都云集于此,小型铸造加工厂更是多如牛毛。
某小型铸造厂的周厂长开玩笑说:
“以前厂里只要说停电,我都很着急,但现在巴不得停电,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给工人放假。
”
周厂长以前做钢铁贸易,后来发现铸造厂形势不错,在数年前投资建了一个小型加工厂。
今年以来形势非常不好,现在压在仓库里的货有60多吨,价值30多万元,这对于他这样的小企业主来说压力不小。
但即便如此,还得硬着头皮让工人生产,因为一旦工人流失,工厂将来可能无工可用。
其实上面形形色色的中小企业,就像是经济活动的神经末梢,每一个神经元都连接着中国经济的命脉。
目前,实业界对经济形势并不看好。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中小企业形势在急剧恶化,搞不好今年会有30%的中小企业退出舞台。
大企业、政府“节衣缩食”
其实,众多大型企业,甚至过去风光无限的能源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一路下滑,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员工几乎都有不同程度降薪增效。
就连山西、内蒙古的煤老板也吃不消了。
一方面,前期技改以及煤炭重组过程中大量投资,却赶上煤炭形势一落千丈,资金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煤炭价格下跌,开工就赔钱,不少私有煤矿干脆关门大吉。
就是一向财大气粗的央企也开始准备过冬了。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6月中旬的工作会上表示,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降低成本工作,不断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企业日子难过,政府日子也不好过。
由于企业经营困难,税收相对减少,地方财政也捉襟见肘。
在中部某省会城市的一些郊县,有一个县公务员工资已经数月未能按时发放,只能向房地产商和富商借钱度日,导致很多老板都跑到外地躲起来了。
而有的郊县,因为财政收入无法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中巨额的拆迁补偿费,只能让各单位公务员分摊引资、拉存款的任务。
在湖南,长沙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重大推介项目投资额为8000多亿元,但截至6月底,重大项目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额还不到60亿元。
经济形势不好,政务、商务消费的规模、档次、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某国内知名高端白酒代理商表示,今年以来,茅台、五粮液等一线白酒品牌都有大幅降价,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
而他们本身的白酒销量已经比往年同期下降30%还多。
“我们进入市场就处于高端白酒的增长期,还没有应对危机经验,无奈之下,只有减少库存,向厂家申请少打款。
”
各种困难
说到经营难,每个老板心里都有一肚子苦水。
不少老板抱怨说,很多人光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产品恶性竞争降价、订单缺乏、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连年持续上涨、招工难、资金借贷难、税收高,等等,如果你愿意听下去,他们能讲出很多。
曹兴感叹,2000年前后是皮革行业的黄金时期,钱赚疯了。
1米革的成本在15元左右,企业还能赚15元。
生产线一般都是24小时运转,一条线一天能生产1.5万~2万米皮革。
但现在由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大幅上涨,成本已经上升到每米18元~20元,只能赚2元左右。
以锅炉用煤为例,2005年前后每吨只有600多元,近两年却涨到1000多元。
而工人工资每年也以10%左右的幅度上涨,从2005年下半年的日薪75元涨到现在的110元左右。
成本上升,终端价格下降,让皮革厂吃尽苦头,行业过度竞争也是不得不提的原因。
国内皮革生产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以浙江为例,2000年前后才有大小皮革企业30多家;而现在拥有8条生产线以上的规模企业就有上百家之多。
“为抢市场,大家竞相压价,陷入恶性竞争。
”皮革行业不景气,当然影响到上游的皮革机械制造企业。
恶性竞争的背后,是供应过剩,或者是需求不旺,总之是供大于求。
因为,很多老板突然发现,订单减少,甚至是没有订单了,仓库压货成为常态。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江苏等地考察时指出,工业产值和利润下降,不完全是因为市场份额减少,更重要的是某些行业产能过剩。
没有订单,对于出口型企业的影响似乎更加明显。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和如今的欧盟主权债务危机,让欧美两大市场持续低迷,严重影响国内的出口企业。
根据海关广东分署新近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广东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波动明显。
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额,分别是146.1亿美元、68.1亿美元和55.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0.7%、1.8%和2.4%。
在东莞,1~6月,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速甚至出现6.7%的负增长。
东莞虎门,是我国服装业的重镇,依靠临近港澳的信息和交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富民服装商厦为中心的服装加工、批发集散地,目前集中了2000多家服装企业。
从去年开始,这里一些搞外销的服装企业,已经开始陆续倒闭、停业。
这种局面,今年还在持续。
“好在虎门由于历史原因,出口型服装企业仅占10%左右,大部分都是做内销的企业。
”虎门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长键说,即便搞内销的企业,也面临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举步维艰。
王长键介绍说,原材料不仅价格上涨,过去的账期也不存在了,供货商要求现金交易。
一方面是因为汇率波动大;另一方面是经营环境不好,害怕企业关停,老板跑路。
而在劳动力方面,2002年普工的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现在涨到1800元还请不来人。
服装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在虎门,保守估计劳动力缺口有5万~6万人。
“内地城市发展好了,很多打工的都回去了,宁愿少拿钱也要就近打工。
而且很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打工者都回乡了,留下的80后和90后更重视工作环境和物质享受,越来越难管了。
”
采访中,很多老板都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招不到合适工人的问题深有感触。
而这恰恰是过去很多人认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之所在。
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
没有廉价、充足劳动力的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未来怎么办?
转型不易
2011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下滑,经济学者、郑州大学EMBA中心主任刘伟等人认为,本次危机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场中长期的危机,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
马光远认为,如今真正的解决危机之道,是提升对经济减速的宽容度,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减轻企业负担,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
温家宝总理除了强调稳投资之外,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把稳定投资与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统一,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转型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谈何容易。
浙江丽水某大型皮革生产企业,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太薄,一方面是给企业找出路,另一方面也是经不起高额利润的诱惑,先后涉足房地产、太阳能和绿色环保革领域。
但是由于对房地产和太阳能领域不熟悉,企业占压资金较多,盈利甚少;而绿色环保革本是合成革中的高端产品,按理说市场前景无限,但是由于价格高昂,市场接受度比较低,再加上新产品质量不稳定,最终也搁置了。
“如果安心做皮革,虽然利润比较薄,只有10%左右,但还是能够维持的。
”知情人士分析说。
而在去年陆续倒闭的温州江南皮革和江苏宝业皮革,更是多元化投资失败的惨痛案例。
对于东南沿海的服装企业来说,一方面通过转内销,打自主品牌,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想将产能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但是却尴尬地发现,现在内地的工资也不低了,而且地方政府对“占用资源多,财政贡献小”的服装行业,也没有前几年的热情了。
在发制品行业,也在悄悄进行着转型。
这个行业是出口主导型产业,国内生产量的80%~90%都是供应出口,它们却受影响甚小,而且年平均有着20%左右的增长率。
“之前发制品基本上是向欧美国家出口,但是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后,各大发制品企业就已经将市场重心向潜力巨大的非洲和国内市场转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对于转型,企业和政府都有着主动或者被动的愿望,但有的时候却也很无奈。
周德文说,在温州,环境倒逼下,企业不是不想转型升级,而是很难做到。
他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例子,温州一家颇具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2009年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上马多条流水线,生产能力达到之前的10倍。
但随着银行信贷收紧,银行相应收紧了信贷支持,使得生产线的投资未能回收,无奈之下只能借高额利息的民间资金,利润无法覆盖高额财务成本。
这是一轮艰难的转型周期,老板们不约而同地变成了“祥林嫂”,逢人便说,做企业太难了。
中国经济似乎又出现了与2008年相似的一幕。
人们担忧,这次危机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能像2008年一样安然度过吗?
上一个“4万亿”保住了GDP的增长目标,却让深化改革的机会白白错过。
也许,我们真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中国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文:
本刊主笔殷泽
时隔四年,中国经济似乎又出现了与2008年相似的一幕:
GDP增速下降,出口大幅下滑,企业大面积面临困境。
人们惊呼,经济危机又来了,而且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
大家的担忧在于,这次危机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能像2008年一样安然度过吗?
2008年有4万亿振兴计划,2012年会有吗?
人们对此有期待,也有忐忑。
但更多人开始反思,中国经济怎么了,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另一个“4万亿”?
经济学界有两种思路:
一是希望救市,通过救市的方式把增长速度稳定在7%以上,目标是7.5%;另一种思路是借这次机会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
经济学者、郑州大学MBA中心主任刘伟认为,上一个“4万亿”保住了GDP的增长目标,却让深化改革的机会白白错过。
中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黄金快速增长期,也许我们真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中国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被延缓的危机
回到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
会议认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央政府匡算的是4万亿,但最终撬动了更多的地方资金。
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根据对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合算,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
当时,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经济大幅下滑,政府才果断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入全球政府的救援行动当中。
效果也非常明显,在2008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8%,增速创下七年新低后,2009年、2010年经济增速开始大幅提升,甚至出现经济过热苗头。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投资去向,4万亿计划中有近一半流入“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建筑建设、机械设备、钢铁水泥、煤炭石油等领域率先复苏。
在全球危机、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政府寄希望于通过投资迅速拉动内需。
但反作用也同样显著。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前两年的刺激政策,回避了结构调整和关键领域的改革,只是让一些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有了喘息之机,像房地产、钢铁、造船等行业出现了一轮非理性的成长,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而一些需要升级的行业再次获得喘息,延误了升级时机。
“政府当时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出台刺激计划,保增长;另一个是借机深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
政府选择了保增长。
”刘伟认为,本轮危机,固然有欧债危机等外部原因,但国内经济深层次的矛盾爆发则是根本原因,“一定程度上,4万亿计划延缓了经济危机总爆发的脚步。
”
因此,他判断,这次危机绝不仅仅是暂时的,而将是长期的危机。
出口受堵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消费不振,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这既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也为如今的经济结构矛盾留下伏笔。
加入WTO的十年,是中国黄金发展的十年。
但刘伟说,加入WTO本身,也是无奈之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工业化遇到极大的挑战,国内需求不足。
一方面,农村人口靠农业,收入低,根本买不起工业品;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医疗、教育、养老有后顾之忧,为生计、为未来谋,除了刚需外,消费很少,很多收入都转化为大量的银行存款。
中国工业化怎么走?
这就成为摆在当时中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1年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提到,加入世贸组织前,中国的国有企业中最困难的就是纺织企业,因为出口受限,国内销毁了1000万纱锭,有120万人失业。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很快享受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并成为最大的受益国。
2010年中国的出口总额是2000年的6.3倍,外资直接对华投资增至2000年的2.6倍。
中国的出口年均增长率为21.3%,大大超过9.5%这一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世界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加入WTO后的前5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
200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首次超过50%,达到51.9%,2006年达到67%,较2001年提升28.5个百分点;此后平稳回落,但基本在50%以上,2011年的外贸依存度是50.1%,外贸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从鞋袜、玩具到轮胎、光伏产品,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正受到“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损失惨重。
在国内出口产品中,有一半是低端的加工出口,而加工出口的绝大部分又是由外商直接完成。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廉价劳动力成为过往,不少加工产业已经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
多年来,动辄20%、30%的出口增长率不可持续,靠出口拉动经济已经难以为继。
投资受限
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拉动经济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速为13.3%,而个人消费年均增速为7.8%。
同期,个人消费占GDP比重从46%骤降至34%,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则从34%上升至46%。
而在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2.3%。
延续投资拉动经济的投资效率问题已经不可回避。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经过上一轮的财政刺激,多数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过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西部地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产出的GDP已经从2000年的2.8元下降至2010年的1.32元,内蒙古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之比只有1:
1.31,宁夏只有1:
1.17。
中西部地区已经建成的70%的机场和超过50%的高速公路项目亏损,这意味着这些项目建成后没有给地方政府带来任何经济回报,反而是要维持这些项目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地方政府继续的财力投入,而这些项目80%的投资资金则要靠银行。
这样的高投资、高负债、高亏损率、高转移支付并存的建设模式,掏空了中西部多数地方政府的财力,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变得很难看。
从国家投资的领域可以看出,更多投资在房地产、铁公基、重化工等领域。
自1997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十年间,GDP中占比超过10%。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家放松了对房地产的调控,反倒在四万亿刺激政策以及天量流动性释放中,房地产行业获得更快发展,由此也把中国经济与房地产越来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从另一个角度讲,房地产已绑架了国内的经济,房地产泡沫也在加大,使得中国的产业结构极度扭曲。
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对国内经济的打压将是致命的。
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随着外围环境的恶化,国内出口也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产能过剩局面更加严重。
内需不足、外需不振,投资继续扩大的经济模式,将难以为继。
改革是必须的
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我们还要再出一个“4万亿”,依靠投资再次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下定决心以此为契机,进行全面的经济、社会改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魏杰认为,政府已经没有救市的能力,因为救市的两个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上一轮危机当中已经使用过度,空间有限。
“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已经暴露,救市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延缓问题,而且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将来一发不可收。
”刘伟也不赞同救市。
经济学界人士普遍认为,深化改革才是当前良策。
刘伟表示,要想让经济提振,进行深化改革,就需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完善社保体系,消化重复建设的产能以及加强企业创新,否则再来4万亿也无济于事。
魏杰认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从城乡价格体制一体化、城乡民生享受一体化、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三个方面着手。
“现在还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二元经济的解决过程,也是体制释放增长的过程。
”
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个要素出口、投资以及人口红利已经逐步消失,下一步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找到新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
魏杰教授给出的答案是:
内需、技术创新和消费。
刘伟认为,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和企业普遍创新乏力。
“西方国家通过200多年积累的工业化成果,通过产业转移,30年间就在中国实现。
由于之前国内一片空白,很多企业照搬西方的技术和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