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转移价格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
《内部转移价格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转移价格的案例分析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部转移价格的案例分析报告
部转移价格的案例分析部转移价格制定的要求 部转移价格就是指企业各部门之间由于相互提供产品、半成品或劳务而引起的相互结算、相互转账所需要的一种计价标准。
转移价格广泛地应用在企业决策制定、成本计算、业绩评价等方面。
它与公司经营战略和公司的部控制、管理制度相关。
部转移价格系统在企业中能够协调部门经理的自主权与整个企业的集中决策,促进行为的一致性;能够与会计中的业绩评价方法相一致,进行有效的业绩考核;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各部门的责任和业绩;能够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
企业要充分发挥部转移价格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目标一致性。
采用部转移价格的各部门同属一个企业,总的利益是一致的。
制定部转移价格,只是为了分清各部门的责任,有效的考核评价各部门的业绩,根本目的仍是为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各部门经理应都选择能使公司总体利润最大的行动取向。
制定部转移价格的目标,就是为了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自主的部门经理作出有利于组织整体目标的决策。
二是准确的业绩评价。
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经理可以以牺牲其他部门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利。
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应避免主观随意性,客观公正地反映各部门的业绩,进行准确的考核和相应的激励,来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各部门服从整体利益,并以最大努力来完成目标。
三是保持各部门的自主性。
高层管理者不应干预各个部门经理的决策自由。
在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各部门有一定的作出决策的自主权。
公司高层直接干涉分部制定具体的转移价格并不可取,但是,由它制定一些通用的指导方法是适宜的。
部转移价格的形式 目前,制定部转移价格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计价基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转让定价。
在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般采用市场价格。
采用市场价格法可以解决各部门间可能产生的冲突,生产部门有权选择其产品是部转移还是卖给外部市场,而采购部门也有权自主决定。
如果与市场价格偏离,将会使整个公司的利润下降。
市场价格比较客观,能够体现责任会计的基本要求,但市场价格容易波动,在我国现阶段,信息处理能力较低,市场价格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受影响,甚至有些产品无市场价格作为参考,市场价格作为部转移价格有很大的限制。
另一类是以成本为基础的转让定价。
它包括完全成本法、成本加成法、变动成本加固定费用等方法。
这里的成本,不是采取公司的实际成本而是标准成本,以避免把转出部门经营管理中的低效率和浪费转嫁给转入部门。
这种方法应用简单,以现成的数据为基础,但标准成本的制定会有偏差,不能促进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容易忽视竞争性的供需关系。
还有一类是位于市场定价和成本定价之间,即采用协商价格。
协商价格是以外部市场价格为起点,参考独立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无关联的第三方之间发生类似交易时的价格,共同协商确定一个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价格作为部转移价格。
协商价格在各部门中心独立自主制定价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供需双方的利益。
这种方法运用恰当,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质量、数量、商标、品牌甚至市场的经济水平的差别使得与市场价格直接对比很困难。
同时它还有一些缺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一个部门经理通常拥有许多秘密信息,可能利用其他部门经理获利。
二是业绩指标可能由于部门经理的协商谈判技巧而扭曲。
三是协商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资源。
部转移价格的运用 我国资本市场比较薄弱,市场经济水平不高,市场发展不完善,外汇管制也没有完全放开。
因此,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情况和经验,必须与我国特有的经济水平相关联。
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管理部门的目标来选择适当的部转移方法。
目前,在部转移价格方面,用的比较少,但也有运用比较成功的企业,比如我国钢铁行业中的钢铁厂、钢铁厂在过去就运用得很成功。
钢铁行业是多流程、大批量生产的行业,生产工艺环节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企业所采用的部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和责任会计模式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
目前国钢铁企业应用广泛的是邯钢模式,即采用“模拟市场价格、实行成本否决”作为半成品的转移价格。
攀钢从投产开始就制定了部转移价格。
由于市场变化很快,攀钢对部转移价格进行了多次调整。
攀钢现行转移价格管理制度是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经过多次完善而逐步形成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产品(半成品)转移价格,原材料、辅助材料转移价格,备品备件转移价格,劳务(收费)价格。
其中,备品备件转移价格按照采购成本进行结算,其余由财务部门制定明确的价格。
通过对攀钢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公司的部转移价格也阻碍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可见我国企业在制定部转移价格时,不应照抄照搬,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完善和规部管理制度,促使部各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部管理制度。
部转移价格制度将成为公司的基本管理规。
公司应充分挖掘部管理潜力,加大管理控制力度,制定和完善经济责任制考核,强化监督,深化企业的科学管理。
同时还应根据自身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目标,制定和调整公司的政策。
二是加强以市场为基础的部转移价格。
公司应对影响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如钢铁行业中的生铁、能源与其他原材料的价格,根据市场价格编制企业部转移价格,并定期进行修订,每次调整少数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的品种;对于品种规格繁多、市场变化较快的小材料、备品备件则采取放开政策,让部各部门适应市场的变化。
这实质上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调整部转移价格,并非实际意义上的以市场价格确定部转移价格,也不是完全按市场价格核算。
三是进行准确的业绩评价。
通过把产品成本、质量、资金占用、品种结构等因素纳入完整的考核体系之中,给各部门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使各部门在有限的决策权之下,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并进行准确的业绩考核。
国际“转移价格”转移价格(transferableprice)目录:
1什么是转移价格
2转移价格的构成
3构成转移价格的方法
4转移价格的形式与支付方式
5使用转移价格的目的
6转移定价的限制因素
1什么是转移价格 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目标,在公司部销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又称划拨价格。
它不受市场一般供求关系的影响,是跨国公司借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一种手段。
转移价格直接由公司上层人物掌握,一般经理人员并不知情。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跨国公司几乎仍可随心所欲地通过转移价格,对国外子公司进行控制,实现以上各种目的。
随着许多国家在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这些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对跨国公司加强了防措施,采用“比较定价”、“公开定价”等原则,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要求跨国公司重新报价,从而使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受到一定限制。
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控制国外子公司,有时也会在其部引起一些矛盾。
2转移价格的构成 可变成本转移价格 由于一般产品的可变成本往往随生产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因而这种定价方法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
总成本转移价格 即以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作为基数而定的转移价格。
这种定价由于考虑了产品的全部成本,如果销售成功,则可保证各子公司自身有一定的盈利。
但这种价格由于忽略了外部市场,往往不够灵活和缺乏竞争性。
市场转移价格 即以外部市场价格作为基数而定的转移价格。
这是出于竞争的需求而定的,旨在争夺市场,扩大销售。
议定转移价格 由企业部贸易双方议定。
这种价格往往和国际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有关,是从企业的总体需要考虑的,所以往往并不反映外部市场的供求关系或产品的成本因素。
3构成转移价格的方法①通过控制零部件在不同所在国的子公司之间的部销售价格转移产品价值。
②过高或过低地规定子公司折旧费以转移产品价值。
③通过专利出口、技术和咨询服务、管理、租赁商标等劳务费用,影响子公司的成本和利润。
④通过提供贷款和利息的高低,影响产品的成本费用。
⑤利用产品的销售,给予子公司系统销售机构以较高或较低的佣金、回扣,以影响子公司收入。
⑥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较高或较低的运输、装卸、保险费用,影响子公司的成本。
⑦通过向子公司索取过高的管理费用,或将母公司管理费用计入子公司产品成本,以转移产品价值。
⑧在母、子公司间人为地制造呆帐、损失赔偿等,以转移资金,等等。
4转移价格的形式与支付方式 国际企业部的转移定价从形式上不仅包括有形资产的转移,还包括无形资产的转移;从支付方式上不仅包括贸易性支付,还包括非贸易性支付。
下面介绍一些国际企业常用的转移定价方式:
货物价格 在国际企业的转移定价中,货物价格的使用占了很大比重。
所谓货物,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制成品和机器设备等。
企业通过使货物价格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原则下的市场价格,实现利润的转移、资金的流动。
劳务费用 在国际企业体系中,各子公司之间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收取高额或低额服务费用来实现转移定价。
如通过收取劳务费用,由子公司替母公司分摊管理成本。
劳务费用有技术性劳务费和管理性的劳务费。
专利和专有知识 对技术特许权使用的支付,可以用单纯的形式或隐藏在其它价格中,由于专利和专有知识具有独此一家的特点,其有价格不可比性,所以国际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达到各种目的。
其它专利化的专有知识和技术、商业秘密、商业信誉等,也具有这样的性质。
这也是国际企业经常使用的转移定价方式。
贷款 在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贷款较之参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因为子公司用股息形式偿还母公司的投资,在纳税时不能作为费用扣除,但支付的利息则可以作为费用扣除,而且母公司还可以根据整个公司情况制定利息率的大小。
租赁 租赁是一项相对较新的经济活动形式,近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某些企业的工业、商业或科学设备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生现闲置,而另外一些企业又急需这些设备,就使得租赁可以临时性的非正式方式满足双方的要求。
随着租赁活动的发展,某些长期需要工业、商业或科学设备的企业发现利用租赁而不是购买这些设备具有财务上的好处,因为这样免去了筹资的负担,且风险小。
租赁可以作为转移定价的一种方式,在国际企业部将一个公司的资产堂堂皇皇地转移给另一个公司,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5使用转移价格的目的 国际企业通过转移价格控制它在国外的各子公司服从于其全球战略目标,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调节利润。
国际企业为了使它新建的子公司在竞争中具有较高的信誉,易于在当地销售证券或取得信贷,往往通过转移价格使它的子公司显示出较高的利润率。
反之,如果一家子公司在当地获取的利润较高,容易引起当地所在国政府和居民的反感,国际企业又可利用转移价格来降低这家子公司的利润率
(2)转移资金。
有些国家对当地子公司汇出利润有一定的限制。
国际企业就通过转移价格将它赚得的利润调回母国。
有些子公司因投资法令等原因的限制,在当地资金发生困难,国际企业就通过转移价格使它的子公司得到资金融通。
(3)控制市场。
国际企业利用转移价格来支持国外子公司的竞争。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地区,母公司向子公司供应原料、零配件或成品时往往给以极低的价格,使子公司在价格竞争中击败劲敌。
反之,母公司对于那些少数股权控制的子公司往往索取较高的价格,以限制这些子公司的活动。
转移价格可以作为加强企业对市场渗透、对付激烈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
(4)逃避税收。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因而各国间税率不等,税则规定也有差异。
而且,即使在同一国家中,对资本、红利、利息、专利权使用费的计算也有不同的课税方法。
①针对有关公司税。
国际企业的子公司遍布世界,而各子公司所在国的所得税税率和税则的规定有所不同。
国际企业可以利用转移定价,通过低税国子公司以高转移价格向高税国子公司出口或低转移价格从高税子国公司进口,把利润从高税率国子公司转移到低税率国子公司,降低整个国际企业的纲税总额。
这种转移,并不一定是货物的实际转移。
②针对关税。
国际企业利用转移定价可以减轻关税的负担。
国际企业体系部频繁的交易,在跨东道国和母国的国界时都要交纳关税。
国际企业对设在高关税国家的子公司,以偏低的转移价格发货,减少纳税基数和纳税额。
一般来说是降低了进口子公司的从价进口税,因为出口一般是免征关税的。
(5)逃避风险。
具体包括:
①外汇风险。
近一、二十年来,世界外汇市场动荡不定,各国货币比价波动很大而且频繁。
这使得在世界各地设立公司的国际企业,暴露在很大的外汇风险之中。
国际企业不仅面临着贸易中的交易风险,还面临着资产的外汇换算风险(TranslationRisk)。
通过转移定价,国际企业可以避免或至少减缓外汇风险。
②通货膨胀。
很多情况下通货膨胀使该国的货币贬值,使国际企业蒙受损失,因为通货膨胀使得公司的金融资产购买力下降,所以国际企业通常都是尽可能快地将多余资金或利润转移回母国或位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这就又要依靠转移价格手段。
另外,子公司在国外取得的利润必须在年底结算后才能汇出,通过转移价格,就可以提前转移公司的利润,避免货币贬值的影响。
③政治风险。
如果国际企业的子公司面临东道国政治动荡的风险,这时,国际企业就可以通过转移价格将容易被充公没收的物资转移出该国;以高价卖给该子公司商品,索取高昂的服务费,将资金转移出该国。
从而耗空子公司的积蓄,使其陷入财政赤字状态,达到从东道国调回资本的目的。
6转移定价的限制因素 企业制定转移价格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下环境因素:
市场状况;购买者支付能力;竞争状况;利润转移规则;合资企业合伙人之间的矛盾;租税;关税等。
另外,需注意的是,当企业跨国经营时,转帐常常受到检查,并受那些与企业存在利益冲突的税务机构的调查。
有形财产转移还必须通过海关机构。
为提高当地企业收入,高进口价格使外国企业交税较多,这样政府即可得到税款收益。
公司限制 试图以转移价格来减少纳税数额,会造成企业虚报其收入和利润。
有些企业上报的利润可能是由于低税地区低转移价格造成的虚假结果,也可能是由于高税地区高转移价格造成的虚假结果,这二者都会使损益平衡情况与真实情况相背离。
因此,必须把这一情况计入监测控制系统。
关税限制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反映进口关税率,关税越多,越希望低转移价格。
高关税对保持低转移价格产生了一种刺激。
低收入税率对企业将收入撤离高税地区产生了推动力。
政府控制现金支付要求经常限制进口方。
这意味着企业不得不在一个时期无利息地存放资金,以便于进口国外货物。
这种情况刺激已进口产品的价格降至最低。
转移利润的规定限制企业利润转出一个国家的条件,其他政府控制包括在特殊行业中进行调查研究的规定和定价规定。
企业部银行一、企业部银行定义企业部银行是引进商业银行的信贷与结算职能和方式于企业部,来充实和完善企业部经济核算的办法。
在运用和发展责任会计基本功能上,将“企业(基础)管理”、“金融信贷(银行机制)”、“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三者融为一体。
一般是将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统筹运作,在部银行统一调剂、融通运用,通过吸纳企业下属各单位闲散资金,调剂余缺,减少资金占用,活化与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与目标成本管理、企业部经济责任制有机结合,并监督、考核、控制和管理办法。
二、企业部银行的职能部银行引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结算、监督、调控、信息反馈职能,发挥计划、组织、协调作用,并成为企业和下属单位的经济往来结算中心、信贷管理中心、货币资金的信息反馈中心。
1.结算职能
--部银行对下属各核算与其之间的经济往来,诸如:
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产成品与半成品的转移、劳务提供、器材设备的供应、商品采购、库存、销售、服务与营业费用发生,以与各种费用支出、解缴,资金调拨,都运用企业部结算价格和相应的部支付手段,与时准确地进行部核算。
--效果:
对原来部各单位相互经济往来,缩短了结算时间,尤其原各单位在社会上的银行多头开户,结算时间长的局面大为改善,活化了资金,减少了在途资金占用。
通过强化部结算纪律,解决部资金相互拖欠问题。
原来企业部单位之间实物形态转移,体现为企业部一切经济活动。
通过部结算变成模拟外部市场核算的商品交换、结算关系,树立直观的价值观、成本观、商品观。
2.融资信贷职能
--以资金有偿占用的原则,引入信贷机制,运用利息杠杆调节作用,促进企业部资金使用效率、效益。
--集中和吸纳企业下属各单位的货币资金,利用信贷杠杆进行部资金融通,并尽量减少对外借款。
--效果:
改变了原来部各单位分头向银行贷款、部不能相互融通的情况,改进了资金多余与紧缺、苦乐不均的局面,减少了对外贷款,节省了对外银行贷款利息。
发挥横向拆借和纵向调剂职能,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促进各下属单位精打细算、少贷、早还,提高企业支付能力。
3.监督控制职能
--监控职能主要通过企业核实的各项资金定额、财务收支计划、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结算制度、结算程序、部结算价格体系、部合同、经济纠纷仲裁制度等实现。
--效果:
通过监督、控制,使许多不合理开支、资金外流问题、乱纪现象得到遏制和改善。
通过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核算进行全过程管理,弥补传统财务会计事后算帐的不足。
4.信息反馈职能
--通过部银行核算资料,准确反映企业和下属各单位的收入、支出、节余情况和经营业绩,加强信息反馈,与时为企业领导决策和调整信贷计划提供依据。
--效果:
对各下属单位收支、结存情况反馈与时。
公司通过建立资金收、支、存制度,每天对各单位资金收、支、存情况统计上报,与时掌握各单位资金动态、销售经营情况。
三、适用围一般而言,企业部银行适用于具有较多责任中心的企事业单位。
一般不推荐给小企业或责任实体少的企事业单位使用。
--企业集团。
包括覆盖整个集团全资企业,控股、参股乃至关联企业。
这是企业集团时下不能建立集团财务公司,而加强财务管理、塑造部融资机制的最佳方法。
--大中型实体性企业。
包括大型联合企业(钢铁厂、化工厂、化肥厂、石化厂、机械总厂)、矿务局、港务局等企业,覆盖其下属各个生产分厂、车间、三产企业、合资企业乃至职能部、室。
--控股性总公司。
对下属控股、参股形成的企业群体建立部银行,作为管理控制的一种手段,如农工商总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行业控股公司。
--大型事业单位。
如高等院校、、科学院、研究所,主要对下属各部门、机构和科研开发公司的事业经费、科研经费和企业资金的统盘管理。
四、组建部银行的原则和策略
1.要与现行财务制度相衔接遵守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与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制相结合,发挥事前、事中控制作用。
如果完全脱离现有财会体系另搞一套,将增加企业管理难度和复杂性。
2.企业部银行运作的工作量和成本要适中企业部银行新组建和运作将增加额外管理工作和运行成本。
在设立前,须对其本身进行成本枣效益分析。
如果部银行的体系、机构搞得过大,程序过于复杂,会减缓经营决策速度,反而得不偿失。
3.合理划分出下属责任单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一个倾向是在企业部划小核算单位,甚至大量划出独立核算单位,实行自负盈亏,其目的是增加下属单位激励机制和经营压力;但其副作用是企业部出现本位主义,出现诸侯割据的现象。
盲目自求发展,反而损害整体利益。
从这个角度讲,企业部核算单位并不是划得越细越好。
企业须适当划分下属责任单位,合理区分部独立核算(法人型下属单位)和非独立性核算,尤其对工序相关性的联合生产企业,更不宜划分出独立核算单位。
对非独立核算单位,可以采用“模拟法人”核算经营。
因为下属责任单位均须在部银行下户,下属责任单位数量与部银行工作量成正比,应考虑合理设立责任单位。
4.遵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家、政府还未出台对部银行的专门的监管法律、法规,还须遵守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文,在现行法律环境围合法运行。
尤其是部银行的各项职能须严格限定在企业边界,不能任意在社会上乱集资、乱融资和乱投资。
要认识财务公司与部银行的根本区别。
5.与企业层次结构相匹配一般而言,一个企业具有二级、三级管理层次。
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而言,甚至可能有四级、五级下属单位。
那么部银行是否囊括所有层次的下属企业呢?
对二、三级企业(群体),当所有下属责任单位数量不多时,可设立一级部银行。
对具有三、四层的大企业、集团、下属责任单位庞大时,可设立二级部银行。
第一级为集团级部银行,第二级为子公司级部银行。
例如,在矿务局,可设局级部银行和矿级部银行。
6.考虑与现行企业管理体制接轨部银行的组织机构、核算办法心量简化、实效化,与现行组织系统相衔接。
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实施策略:
一种是整备好企业基础管理工程再实施企业银行;另一种是待条件基本具备时即以实施,一边运行部银行,一边反向拉动管理体制趋于完善。
7.选择最佳功能组织结构部银行具有结算、信贷、监控、信息反馈四项职能,对不同企业组建部银行。
这几项职能的重要性不一定均衡、同等权重,有的企业侧重于结算,有的企业侧重于部资金融通。
因而,企业可根据自身目的,选择自身部银行的功能结构。
当然,在不同的运行阶段,可适时调整其权重结构。
8.参考和吸收先进经验国外具有组建企业部银行的较多经验,应充分吸收这些典型的合理性和成功之处,在融合贯通基础上创新和结合实情操作。
9.考虑部结算以市场价格优先的“双轨制”制企业部银行对企业各下属单位的部结算价格制定须以市场价格为依据。
如果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买方单位受到损失;卖方觉得成本比市场高也可以销售出去,感觉不到降低成本、改进自身生产管理的压力,从而也就削弱企业竞争力。
实行“单轨制”制(如在日本索尼集团),就是当企业部价格高于市场价时,买方单位有权可从外部市场挑选采购,不必从本企业购进。
五、运行模式设计和选择
1.运行模式从我国现有企业的部银行实践出发,总结出三种运行模式:
平台方案1:
“双轨制”企业部银行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与部银行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相互独立,各自平行地开展核算。
前者侧重于企业实际经营效果的真实反映和对外报告财务信息,后者侧重于对责任单位部经济责任业绩的反映、核算。
--特点:
部银行核算的财会信息属商业秘密,没有义务向社会公开。
双轨制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设立两套核算体系、甚至两套机构人员,加大日常处理工作量,造成许多重复劳动,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对现行财务信息和制度的硬约束和对部银行的软约束,可能造成对部银行缺乏应有的重视,部银行运行效果不甚理想双轨制中,部银行运行对原有财务体制不构成影响
--适用场合:
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人为划分多个责任单位核算的企业平台方案2:
“单轨制”企业部银行部银行帐务组织与原有财务会计核算帐务组织融为一体,一般是在国家规定的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准则的会计科目基础上,增设部分责任会计核算科目,将部银行会计核算纳于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形成统一的一本帐核算制度。
--特点:
单轨制会计制度同时具有对外、对报告的双重职能简化会计帐务处理业务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
--适用场合:
管理基础较高的企业。
平台方案3:
“银企联合”部银行企业与在其开设基本的商业银行,联合开办部银行。
部银行的对外业务:
为企业财务部和下属单位开立、发放贷款、办理结算和票据承兑贴现,代理发放债券、股票等。
对业务:
对企业下属责任单位开设部结算,进行部经济往来结算。
--特点:
具有对结算和对外结算的双重结算功能能发挥金融机构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银企关系需要当地人民银行和其他上级机关的批准需要银企双方确定部银行运行的规章制度
--适用场合:
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2.模式选择不同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运行模式。
--对管理基础差的企业,可首先选用“双轨制”试运行,当企业管理基础和条件具备时,转向采用“单轨制”。
--大多数欲建立部银行的企业,可一步到位采用“单轨制”。
--在我国金融、信贷体制改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