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470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docx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

第四单元

【单元概览】

在本单元中,你将通过学习《短新闻两篇》、《包身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三篇文章来初步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种新闻文体。

《短新闻两篇》一课包含新闻特写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是最别致的一篇。

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亦齐聚香港。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以此篇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捕捉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

阅读时请注意本篇别致的新闻标题,别致的新闻视角,别致的新闻镜头组接和别致的表情达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史上的佳作。

罗森塔尔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作者自己就在参观者之列,既是亲临者,观察者,又是忠实的记录者。

他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浓烈的个人情感,传达出参观的每一个有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正是这一写法如神来之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是真实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

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的特点,即必须真实、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文学性特点,报告文学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政论性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作者可以在人物事件的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政治观点,也可以直接发表议论。

夏衍的《包身工》写于1935年,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作者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使文章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新闻不仅记录了“神舟”五号升空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进行了梳理与回顾,让读者从今昔的对比中,感受到中国航天人步履的艰辛,看到中华民族的进步与腾飞。

总之,新闻是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常用的一种文体,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了解一些新闻文体的构成,把握新闻的特点,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这对我们每个人都大有裨益。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

(1)了解新闻文体的特征和结构,培养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处理、分析新闻中所用到的事实材料、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更深入地把握新闻作品的思想内涵。

了解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

了解新闻的定义:

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准确、真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包括:

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了解新闻的三特点:

真实、准确、及时

了解新闻的结构:

五部分:

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三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倒金字塔式结构:

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前面,其次是对这一内容的展开,最后是必要的补充。

10短新闻两篇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上读音,并朗读两遍。

婆娑()嬉笑()凋谢()撰写()

窒息()祈祷()颠覆()步履()

噩梦()追逐()雏菊()剥光()

2.根据读音在横线上填出正确的汉字,并认真辨析这些同音字。

(1)kěn______求开____________诚中______

(2)cuì纳______憔______纯______荟______

(3)xiànɡ想______录______相______照______

(4)xiánɡ______细端____________和安______

(5)yīn绿草如______绿树成____________氲______凉

(6)bì家徒四______金______辉煌白______无瑕躲______

(7)yì翻______演____________站

(8)jiǎo______猾______子______刑______洁

______链____________者

3.请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多音字标出正确读音。

(1)载载歌载舞______载入史册______

(2)鲜屡见不鲜______鲜为人知______

(3)供供认不讳______供不应求______

(4)处处心积虑______大处着眼______

(5)数擢发难数______恒河沙数______数见不鲜______

(6)解浑身解数______苏三起解______解铃系铃______

(7)塞敷衍塞责______塞翁失马______塞住缝隙______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澳门回归祖国,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这是______的。

(2)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______难忘。

(3)考古专家已经开始了对这座古建筑的______工作。

A.无可辩驳终身复员

B.无可辩驳终生复原

C.毋庸置疑终身复员

D.毋庸置疑终生复原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许多港督曾对这个1885年建成的港督府进行过大规模扩建、装修和改建。

B.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C.奥斯威辛大约有近12000多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D.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了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6.下文横线处的句序已被打乱,请重新调整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实验。

7.填空。

新闻(消息)是报纸、电台常用的一种文体。

它要求______而______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有时还会有______和______。

新闻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

把______部分放在最前面,其次是对这一内容的展开,最后是必要的补充。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阅读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文体是新闻,请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概括全文内容。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在叙述新闻事实的时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的?

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介绍每一个仪式之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试举一例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新闻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这篇新闻的标题很有特色,请选出对标题理解正确的选项()

A.作者没有说“再见”,而是“别了”,这是中国对殖民者、对殖民管制坚定的拒绝,是对中国保持国土完整的坚决态度。

B.船曾经是大英帝国的侵略工具,而“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担任着这次交接仪式的重任,可以说是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一个象征。

C.“不列颠尼亚”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而英国在香港的管制也是在1997年结束,这一巧合暗示着大英帝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D.这个题目虚实结合,既描述了事实,又揭示出深刻的寓意。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么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6.为什么作者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尾处作者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开头结尾处都写到了如今的奥斯维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画线部分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布热金卡应该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能否去掉加点词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第三段压缩成一个单句,不超过40字。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12.新闻往往是报道最新鲜的事实,而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连题目也在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为什么这样的情景使人们终生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

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

4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

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

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

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

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词。

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

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

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

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

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

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

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

1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

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

夙愿已了!

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

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

查尔斯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

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________,同胞团聚。

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

(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

15.在这则新闻的开篇,记者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去描绘会场的布置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米字旗降落了。

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请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记者多次强调“掌声”,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倒数第二段中画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A.破镜重圆B.金瓯无缺C.金瓯补缺D.香港回归祖国

19.对这篇新闻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新闻特写,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B.这篇新闻采用了倒叙手法,真实记录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C.“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一句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

D.“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一句语意双关,一方面是写实,记录了仪式前的准备情况,另一方面旗帜即将变更,也标志着政权的交接。

【探究应用】

1.根据新闻内容,试为《别了,“不列颠尼亚”》重新拟一个标题。

与同学交流一下,品评其优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

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请你认真阅读“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中报道的具体内容,为香港回归写一副贺联。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美国《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下面是颁奖词: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请参考上面的颁奖词,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拟写一段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