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298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

《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采区设计说明书.docx

34采区设计说明书

 

永煤公司

 车集煤矿北翼34采区设计

 

 

编制单位:

车集煤矿

二0一0年二月

 

参加设计人员名单

 

矿长:

马立伟

 总工程师:

张健

采矿:

穆朝元

地质:

张昭年

测量:

张道德

通风:

王义民

机电:

李雪领

 

目  录

 

前 言

三煤组是车集煤矿的主采煤层,二2煤层地质储量仅为矿井总储量的26%。

长期以来车集煤矿所生产的煤层主要是二2煤层,伴随着车集煤矿矿井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二2煤的可采储量逐渐减少,为保证矿井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开采三煤组已经成为必然;同时由于三煤组的煤层薄、赋存稳定性较差、顶板砂岩水大等多种不利因素,预计开采三煤组将会使矿井煤质受到影响。

但在煤炭市场逐步好转大环境下,为三煤组的准备回采提供了市场条件和机遇,将34采区做为目前车集煤矿二2煤层的配采采区,对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及车集煤矿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采区位于24采区的深部,2006年八月车集煤矿已经进行过了34采区的初步设计,并已报送龙宇公司及集团公司进行了批复,其设计思路主要是利用24采区三条下山的上半部分巷道继续对34采区进行开拓延伸,34皮带下山已在24皮带下山内开口向下沿三3煤延伸了100多米巷道,后期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停止了对34采区的开拓工程。

由于三3煤煤层的顶底板岩性较差,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目前这部分34采区皮带下山的延伸巷道已基本压坏,不再具有修复利用的价值;现今24采区已全部回采完毕,24采区的三条下山已全部成为了车集煤矿26采区、28采区的并联回风上山。

近年来车集煤矿26、28采区的瓦斯涌出量逐渐增大,按采区回风系统必须独立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对瓦斯防治及通风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利用24采区三条下山的上半部分巷道继续对34采区进行开拓延伸的设计施工方案已经不能实现,为此车集煤矿重新进行了34采区设计工作。

按公司的要求,我矿编制了《车集煤矿北翼34采区设计》(含图纸及说明书等),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1、34采区三3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2000)

2、34采区15′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

2000)

3、34采区16′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

2000)

4、34采区17′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

2000)

5、34采区18′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

2000)

6、34采区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

500)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由于本采区北部未做三维地震勘探,采区北部可能存在隐伏构造,无煤区等。

2、本采区深部个别钻孔瓦斯异常,在采区设计和生产中应注意采取瓦斯防治的措施。

3、由于三22煤层与三3煤层间距较近,平均层间距仅4.9m,在进行采掘活动时,必须严格控制施工层位,以免发生“穿层”事故。

 

第一章矿井34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34采区概况

34采区位于井田北部的15-18勘探线之间,上部至北大巷保护煤柱,下部左翼以F5断层保护煤柱为界,右翼以三3煤层-680等高线为界;南部至工广煤柱边界,北部到18勘探线北100m;南北走向长2.0公里,东西倾向宽约1.0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

本采区与下部的36采区相邻;34采区中设计可采煤层三22煤层560.6万t,三3煤层463.63万t,煤层平均倾角为8--10°,采区内南翼比较大的断层有三条,都为正断层,分别是F68,落差为8m,倾角为63°;Fb3-5,落差为5m,倾角为68°;Fb3-6,落差为6m,倾角为66°。

地面地势平坦,标高在+32.23m-+32.98m之间,采区所对应的地表有赵小厂、陈庄、赵庄、张庄及潘庄等村庄,其中潘庄位于采区的采区南部,其余村庄均位于采区北部,地面无其它人文建筑物,均为农田和果园。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以往的地质工作

在详查和精查勘探期间,本采区内一共施工了11个勘探钻孔,钻孔密度为5.5个/k㎡,基本查明了煤层的赋存及构造情况。

为了精确地控制煤层及构造情况,在1992年9月对本采区进行了二维地震补充勘探工作。

补充勘探期间在原精查勘探线间布置了13条二维地震勘探线,较准确地控制了煤层起伏变化情况,查明了落差在10m以上的断裂构造的发育情况,提供了露差小于10m断点及其可能的延展方向。

2002年10月在采区南部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布置了24条三维地震勘探线,更精确地控制了区内的构造情况及煤层赋存情况。

本采区三煤组的主要可采煤层为三3、三22煤层。

2000年至2002年度曾在F4断层上盘以东,利用24采区的生产运输系统布置了两个三3煤层的工作面,试采了3204、3202两个炮采工作面,2007年至2008年初,沿F68断层的西部布置了3401综采工作面。

从回采揭露的资料分析,三3煤层内的构造情况与煤层赋存条件比勘探所提供的资料复杂,尤其是三3煤层的稳定性较差,局部存在较大范围的无煤带,给34采区三3煤层工作面的布置及以后的回采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二、地质构造

34采区内地质条件较复杂,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尤其是南部已做三维地震的地段,落差小于3m的小断层大量发育,给以后的工作面布置带来较大的困难。

该采区煤层倾角较缓,起伏变化不大,煤层倾角在7至10°之间,属缓倾斜煤层。

该采区内已查明的较大断层如下所述:

F68号正断层:

位于采区上部及南部边翼,落差8m,倾向西,断层倾角

63°,走向基本和煤层走向一致,延展长度650m,该断层为二维地震控制。

Fb3-5号正断层:

位于F68号正断层东侧,落差5m,倾向西,断层倾角68°,走向基本和煤层走向一致,延展长度270m,该断层为三维地震控制。

Fb3-6号正断层:

位于南部采区中部,落差6m,倾向西,断层倾角66°,走向基本和煤层走向一致,延展长度380m,该断层为三维地震控制。

三、煤层赋存情况

本采区三煤组发育了三21、三22、三3、三4、三5等5个煤层,其中的主要可采煤层有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1)的三22、三3二个煤层。

各煤层层间距及发育情况叙述如下。

三21煤层:

位于三22煤层下部,基本倾向为东,煤层倾角6-10度。

三21煤层的两极厚度0-2.28m,平均厚度在0.5m,局部有分层现象,有1~3层夹矸。

三21煤层上距三22煤层在0.44~12m之间,平均4m。

三22煤层:

本采区内三22煤层基本倾向为东,煤层倾角6-10度。

煤层的两极厚度1.35-2.44m之间,平均厚度在1.85m左右,从本区内钻孔揭露的地质资料来分析,三22煤层是由2个分层组成,煤层内局部有薄层泥岩夹矸发育。

三22上距三3煤层间距在0.8-9.45m之间,平均4.9m。

三3煤层:

位于三22煤层上部,基本倾向为东,煤层倾角6-10度。

三3煤层的两极厚度0.94-2.37m之间,平均厚度在1.53m左右,局部有分层现象。

三3煤层上距三4煤层间距在1~14m之间,平均8m。

三4煤层:

位于三3煤层上部,距三3煤层1-14m,一般为8m,基本倾向为东,煤层倾角6-10度。

三4煤层的两极厚度0.34-0.9m之间,平均厚度在0.68m左右。

三4煤层稳定性差,平均厚度小于可采厚度,属于局部可采煤层。

三4煤层上距三5煤层间距在2.06~5.3m之间,平均3.6m。

三5煤层:

三5煤层的两极厚度0.19-0.45m之间,平均厚度在0.3m左右。

三5煤层稳定性差,大部分不可采,有时变成煤线,甚至尖灭以炭质泥岩层位出现。

三5煤层上距K5间距在12.3~31.5m之间,平均20m。

四、开采技术条件

(一)顶、底板岩性

三22煤层:

顶板以泥岩为主,厚度1.35-2.44m之间,局部为砂质泥岩,底板以泥岩为主,厚度在1.5-5.1m局部为砂质泥岩。

三3煤层:

顶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底板以泥岩为主,厚度在0.65-1.7m之间。

三4煤层:

顶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厚度在0.93-6.27m之间。

底板以粉砂、砂质泥岩为主,厚度在1.56-3.42m之间。

(二)岩浆活动

根据精查报告所提供的资料,本采区内的三煤组未受到岩浆的侵蚀,但从3202、3204工作面的回采所揭露的资料来分析,在三煤组内局部仍然存在岩浆侵入现象,但由于在三煤组内的采掘工程较少,岩浆对三煤组的侵入范围、程度等规律需要进一步揭露和研究。

(三)水文地质条件

1.采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34采区三煤组的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充水水源来自三煤组老顶砂岩裂隙水,不受底板灰岩水的威胁。

2.采区充水因素

1三煤组顶底板砂岩含水层组(Ⅴ)

含水层组由中、细砂岩、砂质泥岩组层,一般厚度45m左右,其中含水砂岩一般在13.44m,占30%。

裂隙不甚发育,富水性较微弱,且不均匀,渗透系数0.0616-0.361m/日,水位标高25.49m,(85年资料),总矿化度3.054克/升,水温23℃,水质类型SO4-Na型。

地下水处于近封闭环境,径流滞缓,属弱含水层。

但是,该含水层库存量较大,不易疏干。

对工作面掘进及回采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2石炭系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组(Ⅶ)

该含水层组位于二2煤层之下50m左右,总厚度115m,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厚度55m,其中灰岩累厚32m,自下而上依次编号为L7~L12,全段以L9灰岩层最厚,厚度超过12m,L10灰岩次之,局部可达6m左右,目前车集煤矿注浆改造底板的目的层就选择到L10灰岩。

下沉情况下开采二2煤时,该含水层不会构成威胁。

3.充水构造

在本采区内较大的断层有3条,落差在5-8m之间,这些断层的存在,对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一定影响,在断层附近进行采掘活动时,可能将出现顶板淋水、涌水等现象。

开采三煤组时,太灰水充入矿坑的主要通道是断层及其影响带(破碎带)。

但从二2煤层采掘情况分析,断层基本不导水,由于在三煤组内大多数断层未被揭露,断层导水情况不明,因此,在三煤组内设计和采掘时,按要求在断层两侧留设适当的保护煤柱。

4.采区涌水量预测

㈠计算范围:

标高-540m至-680m之间,走向长2000m,倾斜宽1000m,平面积2.0km2。

㈡水文地质条件及计算公式选择

由于34采区在平面上呈近梯形,三煤组顶板砂岩水充水形式为承压转无压,根据经验,采用“大井法”公式进行计算应该比较接近实际。

计算公式如下:

Q=1.336K

式中:

K————渗透系数(m/d)

M————含水层厚度(m)

H————水头高度(m)

  h——— 坑道边界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R0———引用影响半径(m),采用R0=r0+10HK0.5

r0——— 打井引用半径(m),由于本采区范围为一近似梯形,所以r0取值采用公式r0=1.16×(长轴+短轴)/4,则r0=3405m

Q——涌水量(t/h)

㈢主要参数来源

(1)、渗透系数。

三煤层顶板含水层K值利用623、148、1103钻孔的抽水资料,与精查地质报告利用值相同;二2煤层顶板含水层K值利用632、803钻孔抽水资料,比精查报告利用值大些。

(2)、含水层厚度。

三煤层顶板含水层厚度为井田钻孔揭露伪厚的平均值。

(3)、水位降深值。

为-540到-680m标高平均值加上水位标高。

㈣计算结果

现将各含水层涌水量计算结果列于下表:

K

(m/d)

M

(m)

H

(m)

R_0

(m)

r_0

(m)

h

(m)

Q

(m3/h)

三煤层顶板

(-600水平)

0.221

13.44

425

5403

3405

130

275

 

㈤计算结果评述

做本采区水量预测时,仅考虑三煤组顶板砂岩的淋水量。

从计算结果看,正常涌水量为275m3/h,但当考虑生产用水及其它因素时,34采区正常涌水量取300m3/h,最大涌水量取400m3/h较为适宜。

因此:

Q正常=300m3/h,Q最大=400m3/h。

5.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瓦斯:

根据勘探资料,34采区深部,个别钻孔瓦斯异常,采掘期间应注意观测。

煤尘:

根据勘探结果及相关试验,煤尘无爆炸性危险。

自燃发火倾向:

根据勘探结果及相关试验,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

五、储量计算

综合考虑本采区煤层厚度上的差异,自然倾角等因素,经过计算,获得地质储量:

三22煤层560.6万t,三3煤层463.63万t,三4煤层205.05万t。

参数如下表:

34采区储量计算表

   参数

煤层

平面积

(m2)

倾角

(°)

平均煤厚

(m)

地质储量

(万t)

可采储量

(万t)

三22煤层

2001367

7

1.60

480.3

384.2

三3煤层

2001367

7

1.55

465.3

372.2

三4煤层

2001367

7

0.68

208.05

166.4

合计

6004101

1153.7

922.8

第二章34采区开拓方案的确定

第一节  境界及储量

34采区位于井田北部的15—18勘探线之间,上部至北翼大巷保护煤柱,下部至F5断层保护煤柱,南部至工业广场煤柱边界,北部至18勘探线。

采区南北走向长1.9-2.3km,东西倾向宽0.8-1.0km,平面积2.0km2。

地面地势平坦,标高在+32.23m-+32.98m之间,本采区三煤组的可采煤层有三22煤、三3煤及

三4煤,三4煤层位于三3煤层的上部,平均厚度0.73m左右,煤层的稳定性极差,平均厚度小于可采厚度,属于局部可采煤层,故在进行采区设计时主要考虑对三22及三3煤层进行回采。

各煤层储量计算参数仍按精查地质报告确定的原则,计算储量时采用真厚度、倾斜面积。

储量Q=S÷cosβ×h×γ

其中:

S——平面积

cosβ——煤层倾角余弦

h——煤层厚度

γ——容重

通过对三煤组的储量计算,各种参数及及计算结果如下表:

   参数

煤层

平面积

(m2)

倾角

(°)

平均煤厚

(m)

地质储量

(万t)

可采储量

(万t)

三22煤层

2001367

7

1.60

480.3

384.2

三3煤层

2001367

7

1.55

465.3

372.2

三4煤层

2001367

7

0.68

208.05

166.4

合计

6004101

1153.7

922.8

第二节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设计年工作日300d,每天提升时间按14h。

设计能力为70万t/a,日生产能力2500t,北翼34采区服务年限7.7年,其中三22煤3.8年(储量备用系数取1.4)。

第三节方案确定

一、方案说明

(一)、方案Ⅰ

由于要利用22采区上山的巷道作为34采区的回风巷道,掘进过程中还得利用22或24采区的部分巷道作为34采区的施工巷,故在设计过程中34采区的主要巷道的施工方位与24采区的下山巷道所处方位存在一定的夹角(9°)。

34皮带下山:

在24皮带检修通道内开口施工24皮带机头硐室与34皮带机头硐室的联巷约15m,联巷施工完毕后,施工34皮带机头硐室70m;34皮带机头硐室施工一段距离后,先施工34采区煤仓,由于24采区已回采完毕,利用24煤仓以作为34采区的分矸仓,对于煤质较差的34采区提高采区生产煤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接着按16°的下山施工34皮带下山斜长260.8m(平距为250m)揭露三22煤层,之后巷道沿三22煤层顶板进行掘进,施工斜长为571.65m(平距为566.67m),之后变为平巷施工179.5m与34采区下部联巷相连。

34轨道下山:

在22轨道下部车场内开口施工轨道上部绞车房通道、绞车房、轨道上平台及轨道上部绕道等工程平距约180m后,按24°下山施工斜距155.57m(平距为142.21m)进入三22煤层底板下约14m的空间层位,接着按7°37′50″的下山坡度进行施工斜距399.81m(平距为396.28m),最后施工轨道下部石门及车场318.67m与采区下部联巷相连。

34回风下山:

在22轨道下部车场内开口施工回风上部平台及回风联巷等工程平距约125m后,按21°下山施工斜距161.72m(平距为150.98m)进入三22煤层底板下约14m的空间层位,接着按8°16′26″的下山坡度进行施工斜距406.53m(平距为402.3m),最后施工回风下部石门353.32m与采区下部联巷相连。

主要生产系统如下:

运煤系统:

34采区生产时煤炭经采面运输顺槽进入34皮带下山,最后进入34煤仓,矸石经分矸后进入24煤仓,实现了煤矸分流。

运料系统:

由-550水平大巷进入22采区轨道下部车场,经22采区轨道下部车场进入34采区轨道下山上车场,再进入34采区轨道下山。

通风系统:

34采区生产时,通风巷道布置为两进一回(轨道下山与皮带下山为进风巷,回风下山为专用回风巷)。

一部分新鲜风流经-550轨道运输大巷进入34采区轨道下山上车场及轨道下山,另一部分新鲜风流经22轨道上山、24皮带检修通道进入34采区皮带下山,回风经34采区回风下山,22采区回风上山(及22轨道上山上段并联回风),北一风井排至地面。

排水系统:

水流经三条下山水沟流入34采区下部水仓,最后集中排入北翼-550水平大巷水沟。

(二)、方案Ⅱ

本方案与方案Ⅰ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三条下山同样按与24采区三条下山为9°夹角的方位进行施工,34皮带下山开口位置及施工层位完全相同,34采区轨道下山及回风下山主体巷道的布置层位相同,都是布置在三22煤层底板之下14m的空间层位;不同之处是34皮带下山下部不再施工平石门,而是一直沿三22煤层进行延伸,为将来对34采区深部的36采区延伸创造条件,减少了岩巷工程量,34轨道下山及34回风下山上平台的开口位置不是在22轨道上山下部车场内,而是在北翼大巷内进行开口。

生产系统和方案Ⅰ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运料系统直接由-550水平轨道大巷进入34采区轨道下山,其余相同。

二、方案选择

方案Ⅱ和方案Ⅰ相比较,方案Ⅰ在施工中利用了22轨道上山下部车场的部分巷道,轨道、回风的施工与皮带施工可以相互独立进行,互不造成影响,同时工程量对于方案Ⅱ减少了部分巷道的施工,但是方案Ⅰ的轨道及回风下山由于开口位置离三煤组较近,在满足于施工及运输需要的同时,巷道必须施工穿过三煤组进入三3煤层顶板,最后再下山施工进入三22煤层底板岩层之中,巷道穿越三煤组的距离较长,同时主体巷道分别处于三3煤顶板之上及三22底板之下的工程量都相应较大,于采面的整体布置及掘进支护工作极为不利;同时34采区的深部大量的开拓延伸工程与34采区巷道的稳定性关系极大,此故选择方案Ⅱ。

三、下山巷道空间层位的确定

在布置34采区皮带下山过程中,由于三22煤层平均比三3煤低4.9m,将巷道布置在三22煤中,顺槽与皮带下山间采用小煤仓进行搭接,不仅有利于保证采区通风系统的可靠,减少岩巷工程量,同时有利于对三22煤层的回采工作;将34皮带下山布置在三22中,便于探明三煤组的煤层赋存情况,有利于指导34轨道下山及34回风下山的层位施工;34煤仓的施工保证了煤矸的分装分运,有利于提高采区生产煤质,同时在掘进过程中在皮带下山内铺设皮带进行运矸,利用34煤仓进行储矸,可以大大提高掘进效率,提高单进水平;由于三煤组的煤层顶底板岩性较差,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底板多为泥岩,同时顶板砂岩水较大,在34采区的深部还需开拓延伸平距2000余m,故将34采区轨道及回风下山主体巷道布置在三22煤底板岩层之中;为保证支护的可靠将34轨道、回风下山的主体巷道布置在三22煤层底板之下14m的空间层位。

四、采区深部主要硐室

采区中部设一中部变电所,采区下部按有关规定布置下部变电所、采区泵房、水仓、管子道、下山下部联巷等巷道及硐室。

第三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采区布置

一、采区设计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

34采区设计为双翼下山采区,采区内同时布置2个综采工作面进行生产,每个综采工作面的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同时布置掘进工作面4个,掘进煤量按15%进行计算,设计采区生产能力70万t/a。

二、巷道布置

34采区的皮带下山和轨道下山在同一方位上分别为以34采区的回风下山向南向北平移47.696m、25m,回风下山通过联巷与24采区回风下山上段进行连接;34轨道下山及回风下山施工时,直接从-550水平大巷内开口,施工34采区轨道上部车场、绕道、上部绞车房通道、绞车房、回风下山上部平台及回风联巷等相关工程;34采区轨道下山及回风下山的主要巷道布置在

三22煤层底板岩层之下14m的空间层位,34皮带下山施工完70m皮带机头硐室后,直接按16°的下山坡度施工进入三22煤层之中,最后一直沿三22煤层进行施工。

第二节采煤方法

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局部特殊地点可采用倾斜或伪倾斜长壁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采煤机:

MG200/456-WD,采煤高度1.2~2.45m,刮板运输机:

SGZ-730/400,运量700吨/小时,转载机:

SZZ-630/90、700T/h,带式输送机:

SSJ800/2*75、600T/h,液压支架:

ZY3400-10.5/25、支架采高:

1.05~2.5m。

第四章通风与安全

第一节 概况

据矿井井田地质精查勘探资料,34采区深部个别钻孔瓦斯异常,在采掘过程中需加强通风管理和瓦斯监测。

根据勘探结果及相关试验,三煤组煤尘无爆炸性危险,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为三类不易自燃。

在采区设计未考虑防灭火注浆管路系统和隔爆设施。

根据井田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煤层地温变化正常。

第二节 通风

一、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设计,34采区为车集煤矿北翼采区,设计为双翼开采,所采煤层为

三22、三3煤。

通风方案定为34采区轨道下山和34采区皮带下山为采区进风巷,34采区回风下山为采区回风巷。

通风系统见附图。

二、前期与后期的最大通风阻力路线

根据34采区设计开拓布局,34采区最上部的采面回采时为该采区容易时期的最大通风阻力路线,34采区最下部的采面回采时为该采区困难时期的最大通风阻力路线。

1、容易时期的最大通风阻力路线

主(副)井→北大巷→34轨道车场→34采区轨道下山→3402综采工作面→34采区回风下山→24回风上山→22回风上山(轨道上山)→北翼总回风巷→北风井

容易时期的最大通风阻力路线长度为7548m,经计算(见附表),摩擦风阻为0.6800N•S2m8。

2、困难时期的最大通风阻力路线

主(副)井→北大巷→34轨道车场→34采区轨道下山→3416综采工作面→34采区回风下山→24回风上山→22回风上山(轨道上山)→北翼总回风巷→北风井

困难时期的最大通风阻力路线长度为9298m,经计算(见附表),摩擦风阻为0.7159N•S2m8。

三、开拓掘进时期的通风与硐室通风

34采区掘进时先掘进34采区回风下山,再利用联巷和24采区回风下山沟通,形成独立通风系统。

34采区轨道下山及34采区轨道下山回风均可通过此联巷回风。

轨道及联巷后期通风可根据巷道掘进情况进行调整,保证通风系统简单合理、可靠安全。

开拓掘进期间的开掘工作面通风采用压入式机械通风,通风设备采用矿用隔爆对旋轴流式局部通风机。

排水泵房、机电设备硐室设计采用全风压独立通风。

四、采区风量、风压的计算

1、采区风量计算

在34采区形成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后,风量计算按最多两个综采工作面、四个煤巷掘进工作面、一个采区变电所、一个排水泵房计算。

(1)采煤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根据井田精查地质报告和矿井初步设计,三煤组个别钻孔瓦斯异常,采面配风要考虑能够有效稀释瓦斯,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