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098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docx

深圳九下世界现代史中考考纲

世界现代史

十四、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目的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两大侵略集团

三国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

英国、法国、俄国

导火线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爆发

爆发时间

1914年7月

爆发标志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加入国家

德国和英、法、俄很快卷入战争。

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后来,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而后中国也加入协约国,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转折点

1916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战场

东线、西线、南线(巴尔干)

结果

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战争性质

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影响

1、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①美日实力增强,英法被削弱;②欧洲出现了一些新的资本主义国家;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客观上刺激了科技的发展;

3、列强争霸的局面依然没有结束。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本句中的“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

“一粒火星”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阶段。

广义的帝国主义是一种支持扩张国家领土和同化其他民族的理念,这种理念通常通过武力实现,因此“帝国主义”一般是个贬义词。

十五、考点: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1919.1-6):

参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①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①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核心问题:

中国问题。

1签署的和约:

《四国条约》:

(英、法、日、美):

相约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

《五国条约》:

(美、英、日、法、意),规定了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例。

《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使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⑴构成:

由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一系列条约构成。

⑵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分赃体系。

⑶影响:

①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使世界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回复和发展;

②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激起了新的矛盾,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祸根)。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十六、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

1、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存的政权是: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

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

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性质是: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一、彼得格勒起义(十月革命的发生):

1、原因: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2、时间:

1917年11月6日—7日

3、领导人:

列宁4、起义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5、主要参加者:

工人阶级

6、最主要特征:

在中心城市(彼得格勒)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结果: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8、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2)经济:

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②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3)外交:

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军事:

加强红军建设;1918-1920年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性质)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4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启发:

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了胜利(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十七、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一、(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二、列宁的探索

(一)经济:

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⑵领导人:

列宁。

⑶开始时间:

1921年

⑷内容:

①农业: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

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商业:

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6)作用:

①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②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为后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政治:

苏联成立:

(1922-1991)

⑴时间:

1922年底;⑵国名: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巧记:

俄外乌白)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三、斯大林的探索

1、经济:

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作用: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政治:

通过1936年新宪法:

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基础上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⑴形成的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形成背景:

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⑵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①经济方面的特点:

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政治方面的特点:

权利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⑶评价:

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弊端。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⑤个人崇拜,民主法制不健全并随意受到破坏)

(4)启示(教训):

①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市场规律,既抓产值产量,也抓品种创新和质量;

③提高农民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5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等;

6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十八、考点: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简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特点:

1、范围:

首先发生在美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直接原因:

生产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3、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详读书P21表格)

★4、影响:

⑴经济萧条,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⑵垄断资本卷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产品,生产受到破坏;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二、资本主义各国的出路

(一)美国“罗斯福新政“:

⑴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实行新政。

⑵新政的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⑶新政的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⑷新政的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其它措施还有:

①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的信用;②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③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这些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便利了水上交通,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

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⑸罗斯福新政作用:

①美国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这是最深远的影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

(6)罗斯福新政的弊端:

新政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的启示:

①坚持改革开放;②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③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④强化金融监管力度,防止金融风险。

⑤重视农业,强本固基;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以工代赈;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社会;

(二)、德意日法西斯的建立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对外,法西斯政权都狂热地进行扩张和征服,梦想建立庞大帝国。

1、德国法西斯的建立

1)背景:

经济危机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引发政治危机。

2)建立: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国家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

标志法西斯的建立。

3)法西斯统治: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会,取缔除纳粹党意外的所有政党;③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④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⑤掀起反犹狂潮

4)影响:

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

1)背景:

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2)建立: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标志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法西斯统治: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扩张,梦想回复古代罗马帝国的疆界、地位和尊严。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1)背景:

世界经济危机大家下的日本,面临严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

2)建立:

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但是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

3)法西斯统治:

对内进步组织残酷镇压,对外1931年9月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4)影响: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十九、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

一、慕尼黑阴谋:

⑴背景:

①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制裁。

德国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和斯洛伐克。

②当时,英国和法国希望以牺牲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⑵含义: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约,规定捷克和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⑶影响:

①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②它使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⑴实质:

西方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以安抚侵略者。

⑵顶峰:

慕尼黑阴谋。

⑶影响:

①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②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三、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1、德国突袭波兰:

⑴概况: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⑵影响: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突袭苏联:

⑴概况:

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

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

⑵影响:

使二战的规模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

⑴概况: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

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⑵影响: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⑵直接原因:

1929—1935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等法西斯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⑶一些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而实行绥靖政策。

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⑴背景:

法西斯国家大肆侵略激起人民广泛愤怒。

美、英、苏等国家为对付共同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⑵建立标志: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

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⑶影响(作用):

极大鼓舞各国人民斗志,团结反法西斯力量,为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基础。

五、雅尔塔会议

⑴背景: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苏军解放全部领土,并从东面向德国逼迫;美英粉碎了西线德军的抵抗,解放法国,并从西面攻入德国。

⑵原因(目的):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⑶经过: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⑷主要内容:

①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⑸影响:

⑴积极影响:

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

⑵消极影响:

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如会议期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苏联提出的包括承认外蒙古独立,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⑹与巴黎和会的相似点:

①大国强权政治明显;②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版图;③都有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内容;④都有损害中国主权的做法。

六、斯大林格勒战役

1、概况:

1942.7~1943希特勒集中兵力进功斯大林格勒,苏联取得了胜利。

2、作用(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七、诺曼底登陆

1、概况:

1944年6月6日美苏等反法西斯盟国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上欧洲大陆。

2、作用(影响):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苏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八、柏林战役

1、概况:

1945年5月苏联军队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2、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标志: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九、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启迪:

⑴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⑵根本原因: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相互支持。

⑶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②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④国与国应该和平相处;⑤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二十、考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⑴二战后,美国要称霸世界;⑵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壮大。

(美国要争霸,苏联很强大)

★2、冷战政策的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标志:

⑴冷战开始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出台,杜鲁门主义内容: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⑵两极格局形成标志: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4、时间:

1947—1991年

★5、冷战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1)表现(或主要行动):

①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政治方面);

②美国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经济方面);

③美国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方面)。

(2)影响:

①苏联1955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导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②给美苏带来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美苏争霸

1、开始:

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

2、表现(或经过):

阶段

时间

特点

突出事件

美、苏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苏攻美守

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苏缓和

1989年苏联对阿富汗撤兵

里根

戈尔巴乔夫

3、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4、影响:

⑴两国军事负担沉重,阻碍经济发展;⑵极大危及世界和平安全。

5、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

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6、美苏争霸的实质:

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范围的划分。

二十一、考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

(1)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

①原因: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②主要特征:

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十二、考点:

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共同体

1、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成立时间:

20世纪60年代

3、发起国:

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

4、作用:

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5、目的:

保证自身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二、欧洲联盟

1、前身:

欧洲共同体(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

2、成立时间、标志:

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

2007年,它已经拥有27个成员国。

至2013年,已有28个成员国。

地位: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欧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或欧盟的主要规定)

⑴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⑵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一个成员国学习或居住。

⑶欧盟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4、意义:

⑴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⑵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提高欧洲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⑶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日本的崛起(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⑴美国在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