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docx
《最新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品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篇一: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业上课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评语:
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公共行政学必修(√)选修()行管1302班于莹1330020197任课教师(签章):
年月日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一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职能的简称,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它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公共行政职能包括以下四层意思:
①公共行政职能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②公共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③公共行政职能的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④公共行政职能是完整的统一的权责体系。
二机构改革政府的机构是由政府的职能决定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的部门和机构实在社会需要的压力下被动的出现的,正是由于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增加,才使政府公共行政组织结构复杂化了。
现代政府的发展表明,公共行政组织的发展进程已经走出了自然发展的历史阶段,成为政府自身设计的过程。
政府机构的设置、规模的控制以及公共行政组织结构形式的安排,都可以看做是政府自觉设计的结果。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机构改革就是典型的公共行政组织设计。
所以,机构改革是指上就是要通过对行政机构的法定地位、职责任务、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单位性质、人员编制、经费形式等基本原则和制度进行重新设置、组合和规定、以便使行政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温家宝总理曾将政府职能明确界定为:
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职能定位正确与否,是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这既是改革的主题,又是改革的总体要求。
当前检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成效,既要看政府机构调整是否科学合理,更要看政府职能是否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应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而机构改革是指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党政机关的管理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这些机构人员的组合方式、运行机制所作的较大调整和变革。
由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含义可以看的出来,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
首先,行政机构改革的核心便是政府职能机构。
因为政府组织结构及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行政成本和管理的有效性。
把政府组织结构、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有效地使政府的行政具有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回报。
自1982年以来,我国共实行六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
1982年的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年轻化为目标的机构改革;1988年的以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为中心的机构改革;1993年的以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机构改革;1998年的以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为目标的机构改革;2019年的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廉名、、廉洁高效为目标的机构改革;2019年的国务院的机构改革。
从这六次大的机构改革来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了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有些政府机构设置的还有一点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机构改革,核心还是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其次,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是公共服务。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可以有政府的公用服务部门通过公共服务执行部门直接服务,也可以把公用服务外包出去,还有就是可以增加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提供者。
所以为了使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不出现人员冗杂职能交叉的现象还是需要政府的机构改革,比如有的公共服务是必须由政府做的就需要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从事这项公共服务;如果这项工作可以有有外面的公司承包,那么政府大可不必在设立职能部门,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最后,无论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是机构改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政府的一种“调整”。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不仅有联系,还有着许多的区别。
首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原因不同。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变化。
管理客体的变化使得政府在履行的职能与应履行的职能之间产生差异,客体变化越大,差异就越大,因而政府职能转变的范围就越大。
举个例子,我国五、六十年代人口问题不突出,还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生多少子女都行,政府并不管制,甚至有的家庭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就生上好多孩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问题逐渐的显现了出来。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的增长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实行对生育的计划管理,所以,政府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因此,计划生育就成了政府的新职能,所以政府就要转变自身职能,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推动机构改革的原因是解决政府管理体制的不足问题,行政机关成立多年来,必然会出现人员冗杂,机构臃肿,职能重复的现象。
所以,我们需要用机构改革这种方式来使冗杂的人员、臃肿的机构还有重复的职能重新变得高效,高回报。
还有,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目标也不同。
政府的职能转变是针对社会的,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某些职能已经不合时宜了,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而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的自我调整,因为政府机构臃肿,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因为政府机构的人员冗杂,大大的浪费了人力资源;因为政府机构职能的交叉,加剧了办事时的繁杂过程。
所以,政府机构通过职能的重新配置及对机构人员的调配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机构改革,提高管理或办事效率。
因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有着许多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进行机构改革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政府职能的转变,抓住两者的联系,发现规律,做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因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还有着区别,所以我们在机构改革的时候也要认清楚两者的区别,不要盲目借鉴,做一个工作效率高,工作回报高的政府。
所以,在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着全面,统一,精干,高效的原则,按照实施政务综合管理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要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稳步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篇二:
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政府体制改革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及我国加入从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代中国政府活动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政府生态的变化则从根本上导致了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发生和推进。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年里,我国已先后启动了五轮政府体制改革改革,即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19年进行了5次机构改革,其实践透射出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第一次即1982年的政府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其主因是倡导经济改革、推动官僚体系变革、选拔年轻化与知识化的干部。
“文化大革命”之后,基本坍塌的国家各级政府机构都面临着重建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大量在“文革”中受冲击的千部需要平反,需要回归,使得政府干部队伍迅速膨胀。
此次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
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机构数量和人员也按要求大幅度减少。
通过改革,下放了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建立起了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
第二次即1988年的政府体制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其原因在于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这次改革没有在地方推行,机构、人员的精简后来也有一定的反复。
第三次即1993年的政府体制改革,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
其具体要求是: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理顺国务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职责权限,避免交叉重复,调整机构设置,精简各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
这次改革历时近3年,国务院机构定员共精简20%左右。
第四次即1998年的政府体制改革,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其原因在于前三轮改革从某种意义上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出现了改革后的膨胀和反弹之势,所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再次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经过改革,国务院的机关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2万人减少为1.61万人。
截至2019年6月,经过4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5万名。
第五次即2019年的政府体制改革,其原因和第四次改革是一样的,改革的重点是: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共有28个。
这一机构改革方案既考虑到了国务院机构设置的总的格局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考虑到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启示经过5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体制建设上我们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没有到位,在机构设置、行政体制、管理方式、廉洁勤政、依法行政和行政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的战略任务,并具体提出了新要求新举措。
由此,认真总结前五轮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政府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如何配套和整体性推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以综合配套改革为特色,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各项体制改革将触及到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
现阶段我国改革面临着三个重要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这就要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越来越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体制改革的配套,越来越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其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部门化”倾向十分明显,。
一些部门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借改革之名,争取本部门的权限和利益,这种“部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第三,在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方面,国家层面如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应该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因素。
由于政府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政府对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直接干预太多,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而政府应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就影响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具体来说,如果政企、政资、政事不分的问题不解决,企业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如果行政垄断不打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难以真正形成;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不转变,也不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何适时适度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促进全面改革的整体推进,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难度也很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选择在天津、上海、深圳三个地方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具有深远的全国性战略意义。
2.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如何超脱部门利益十七大提出了“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今天,大部体制改革方案已出台。
然而,大部门体制将直接影响到现实的部门利益,这也将是此项改革面临的最大阻力和难点。
事实上,正是由于部门利益作祟,在我国多次行政机构改革的历程中,“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循环往复,过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重要原因就在于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即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而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治理政府部门利益膨胀是改革所需要直面的难题。
而大部门体制如能推行,对部门利益有釜底抽薪的味道,因此其难度可想而知。
大部门体制改革首先从职能交叉突出一些部门开始。
比如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等的整合,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的整合,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的整合,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的整合,卫生部、人口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整合,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的整合等等。
从更深层次来看,大部门体制改革将涉及和涵盖党政、人大、政协等系统,涉及到人大权力和政府权力如何对接、党的权力与政府权力如何厘定等问题。
所以,应当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纳入政治体制改革框架中,这样更能从结构上进行深层次调整,因而更具有长远性。
3.推进政府转型过程中如何迅速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和期待我们正处于人均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
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
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
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
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4.如何协调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协调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回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一方面,宏观调控的权力在中央,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发挥地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要做到这样,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正确处理和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合理性问题、制度性问题及规范性问题等。
而解决这些问题,既涉及党政关系,政企、政资、政事、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关系,也涉及机构设置和减少行政层级等问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统筹兼顾。
5.政府如何改革自身新形势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成了改革的对象,对政府自身的要求高了。
长期以来,政府处于主导的地位。
随着改革的深入,角色发生了变化,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需要大幅度地减少和放弃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因为,改革越深入,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就越高,政府的形象和绩效不是由政府部门自己决定的,而是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
如果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不依法行政,或者滥用权力,人民群众就会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切入点。
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要着眼于完善这一目标模式。
从政府管理的本质属性来讲,我国政府的实质是服务型政府,所以,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方式,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深化政府体制改革重点中国整体改革的逻辑顺序已表明,必须抓住整个改革的关节点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即中国社会的组织者、指挥者、管理者政府本身的改革。
因此,今后我国改革首先应着眼于政府内部的整合,首先从政府体内入手,自上而下,解决政府行政机关内部问题,消除腐败,裁减机构和冗员,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使政府机关的运转规范化、高效化,政府行政人员高品质、高素质、专业化、知识化,使政府的决策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和健全,强化政府管理社会能力,从而重振政府的权威,重塑政府的形象。
1.转变职能:
政府体制改革走出困境根本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是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重要所在,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已日益显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市场的公正和校正市场配置的失误。
但是,由于我国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其显著特点是:
一是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使得政府承担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并且,两种角色之间是冲突的。
二是政府对经济的规制又是依靠行政审批制度来实现的,在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审批制的范围大而无边,既无效率也无责任,从而限制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竞争,也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制度成本。
三是由于利益驱动,一些部门和地方又在法律之外创设审批,“寻租”现象比比皆是,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上述的这些问题,都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造成的,不坚决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形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市场法则和国际规则的要求,对政府职能的范围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
主要是转变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即:
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包括市场权利,企业权力和个人权利)的重新配置;政府内部职能的重新配置;政府内部机制的重新设置;政府职能行使方式的重新界定。
要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细职能、大政府”向“宽职能、小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符合民主法制要求和精简统一、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勤政廉洁的政府。
2.制度创新:
政府体制改革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行政改革要走出精简和膨胀的怪圈,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其长远目标和最终选择。
一要从制度创新的高度,把行政改革的重心放到政府功能提高与治理方式的转变上,即在与市场关系的调整上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职能的重点放到保持宏观经济平衡、建立保障市场经济运作的法律基础、保护产权、加强公共设施建篇三:
象市镇深化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象市镇深化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慈利县委、慈利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慈发?
2019?
号)精神,全面推进我镇机构改革,结合我镇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化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本镇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重点;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积极稳妥,确保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
二、科学定位政府职能,着力推进职能转变乡镇是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三农”工作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现阶段主要职能: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和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本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服务;保护基本农田,组织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抓好粮食生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
加快新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优抚安置、扶贫救济、养老保险、老龄服务和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组织开展村级新农村建设,改善人畜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培训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拓展服务渠道,推行“一站式”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方便群众办事。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
着力增强社会管理职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实行群防群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维护农村社会公共秩序;加强农村信访、法律服务、法制教育和人民调解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及时化解处理土地流转、土地征用、水权配置、林权改革等方面的矛盾和纠纷;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和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稳定;推进依法行政和农村依法治理,强化涉农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健全维护农民权益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配强配优村级班子;加强乡镇人大、群团、国防教育、征兵等工作,保障基层政权功能;指导村民自治,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培育农村服务型、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三、机构设置和机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