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4021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docx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

一中心小学“生成教育”课题研究汇报

在宝山区教育局提出“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这一理念指导下,我校提出了用“生成教育”的教育理念来办学校、搞教育。

生成教育就是:

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师生智慧和人格的生成。

“生成”一词是近年来在强调“关系”和“过程”的哲学中频繁使用的概念。

生成教育是强调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的教育,较能适合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所要强调的智慧和人格。

根据我校的现实状况,目前我校提出“生成教育”的基本理念有三条:

1、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智慧和人格的生成。

2、智慧和人格是在师师、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

3、互动的关键是学会独立与合作。

提出“生成教育”就是要抵制那种单纯追求考分、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又要体现我校和其他兄弟学校在同样实施素质教育情况下的不同特点。

“生成教育”总课题分生成性教研、生成性德育和生成性教学。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生成性德育

生成性教学

领域:

(保障)

生成性教研、生成性德育和生成性教学,三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统领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生成性德育”

生成性德育:

以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班队经营为主要形式,整合了道德教育、行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的方法强调学生自我教育和小组合作教育。

生成性德育的实施要领包括:

民主管理、了解学生、指导家教、学会交往、角色体验、自定规约、自我教育、岗位成人。

以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成性德育研究是一中心德育工作的特色,并成为一种文化,弥散在教育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

学校礼仪组的成员有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年级组长等,再加上全体班主任,组成了学校的礼仪教研组。

学校在教师中连续招募了几批教师礼仪志愿者,他们在“小小礼仪登塔行动”版面上郑重签名,承诺做全体师生的礼仪榜样;全体班主任被聘为“班级礼仪形象大使”。

“我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做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的、人际关系协调的、言谈举止受欢迎的人。

”成为学校礼仪教育的总目标,也成为每学期开学典礼上师生共同的誓词。

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自主拓展型课程,被正式地排入课程表中。

一至五年级每周一节礼仪课。

学校实施了由班主任和礼仪助教(礼仪实践研究组成员)共同执教的“双师制”礼仪课,确保了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市级课题《小学生礼仪及其文明素养培育的研究》的研究进程,老师们参考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内容,参照了符合课改精神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确立了以下目标:

礼仪教育目标:

1)了解我国礼仪文化,包括其他民族的礼仪文化,以及部分国际礼仪文化,懂得文明有礼的好处。

2)学会日常交往礼仪并能正确使用。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悦纳他人,关爱他人的健康情感,不断提升学生文明有礼的文明素养。

4)通过多种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提高交往能力,形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

一中心的礼仪教育是针对小学生礼仪行为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礼仪行为的问题而设置的,是由“小问题”而引起的“大礼仪”教育,具有生成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问题哪儿来?

就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来。

在区级一般课题《小学生生活中礼仪细节教育的主题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我们进行着礼仪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比如学校厕所的“脏、乱、差”一直是学校管理和教育中的老大难问题,礼仪组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进行“厕所里的礼仪”教育。

当然,学生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可能还挺多,那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寻找、发现、提炼一个又一个的有价值的“小问题”,然后进行礼仪教育。

如针对学生领奖时的种种失礼表现,设置了《领奖台上的礼仪》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用课间餐的问题,设置了《课间餐的礼仪》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电脑房的一些错误行为,设置了《使用学校设施的礼仪》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过了一个寒假遗忘了一些礼仪规范的问题,设置《开学第一天》教学内容等等,在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再将这些“小问题”序列化,形成真正的校本教材。

随着《两纲》精神的融入,我校的德育品牌——礼仪教育愈加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我们屏弃了原有自编的教材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去关注、寻找、发现、提炼一个又一个高价值的“小问题”,通过一次次精心设计的礼仪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大礼仪的教育。

在区级课题《小学生生活中礼仪细节教育的主题设计与实践研究》地引领下,目前,我们正在开发横向为“说话礼仪”、“姿势礼仪”纵向为“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1-5年级的课程活动学习包;通过一堂堂教学评优课,不断探索着“四步法”即“提出问题——联系自己——探索方案——计划实施”为模式的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校本实践。

“知礼碑”的落成揭碑,更是奠定了礼仪教育作为一中心的校园文化将“两纲”教育代代传承。

一中心小学把班队经营作为礼仪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即礼仪教育是在班主任的引导、点拨,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下进行的。

一中心小学的班级经营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以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班队经营的经营目标定位于学生与辅导员的“双发展”上,即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班级经营在少先队市级课题、区级一般课题《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研究中,不断发展、完善。

特别是2007年来在区文化方式课题沙龙组活动中,课题有了长足地进步。

26个班级人人展风采、个个有个性。

2007年4月,在上海市大队辅导员培训中,我校少先队市级课题《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汇报和中队经营故事的展演。

我们在“中队经营”创建这条突显以儿童为本、富有人性的少先队组织发展的科学之路和光明之途上不断探索,求真务实、勇于实践。

让领巾在我们小小的校园飘扬,让领巾照亮队员们金色的童年!

每学期在家长会上礼仪教研组都会通过礼仪展示课让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学礼仪。

2006年11月,我校代表宝山区接受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视导。

市教学专家在听了一年级的《课间餐的礼仪》,看了《礼仪教育专辑》,听了礼仪组的汇报后,对一中心的礼仪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领导初定于今年12月底来我校进一步了解和指导礼仪教育的开展。

2007年4月,一中心小学接待了来自上海市骨干辅导员研修班的辅导员以及我区大队辅导员干训班的辅导员们。

学校通过一台主题为“快乐·和谐”的“中队经营”小故事展演活动,向辅导员们介绍了目前正在一中心小学开展的校本化的快乐队建活动。

2006年至今,学校的生成性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礼仪及其文明素养培育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中礼仪细节教育的主题设计与实践研究》、《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等多个区教育科研一般课题、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上海市德育协会研究课题、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编写完成了三版礼仪校本教材,代表宝山区参加上海市拓展型课程展示活动获好评;总结提炼出了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礼仪课堂教学的“四步教学法”,经典课例《厕所里的礼仪》一课被宝山电视台教育栏目拍摄播放;学校以礼仪教育为特色的生成性德育研究,连续两次举行区级德育工作现场会,得到专家、领导和兄弟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打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品牌;《少年日报》、宝山电视台、宝山电台等媒体先后对学校的礼仪教育作了专题采访,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代表宝山接受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教学视导,学校的礼仪教育引起了专家们的充分关注,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亮点被写进了视导报告,之后,市教委教研室专家又专程到我校进行了以礼仪教育促两纲教育的专题研讨。

更可喜的是:

2006——2008课题研究相关成果先后荣获宝山区教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黄浦杯”长三角17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论文评比二等奖、华东师范大学普教论文评比一、二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教科研成果鉴定、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编辑出版了校刊《生成教育——礼仪教育专辑》;学校礼仪教育成果先后在全国骨干校长培训班、宝山区“两纲教育”推进会、宝山区后备干部培训班等作介绍,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学校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学校、宝山区优秀家长学校、宝山区德育工作标兵校,并以礼仪教育为特色,被推荐为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试点校。

比起这些成果、荣誉,更有价值的是,学校的礼仪教育在学生的外显行为上看到了实效。

(以上内容在叙述时,进行幻灯片显示:

2006年3月,宝山电视台《少儿频道》对我校的“小问题”、大礼仪“作了专题采访报道。

2006年3月,宝山电视台《金色年华》栏目组拍摄了我校的礼仪专题片。

2006年1月,《小学生礼仪及其文明素养培育的研究》获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三等奖。

华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一届普教科研大会二等奖。

2006年3月,《小学生礼仪及其文明素养培育的研究》获宝山区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6年4月,《少年日报》头版头条以《上厕所,有公约》为题介绍了“小问题、大礼仪”的一个专题“用厕礼仪”。

2006年5月,原创礼仪儿歌《美丽的校园我的家》获宝山区少儿童谣创作表演一等奖。

2006年11月,《礼仪教育专辑》出版。

2007年4月,学区赛王雅静老师《用筷礼仪》

2007年11月学区赛诸晓燕老师《校园行走礼仪》

2007年11月《小问题大礼仪》在全区中学政教会上介绍经验

2007年9月3日一中心《知礼碑》落成揭碑典礼宝山电视台新闻报道

2007年6月学校在宝山区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经典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2008年1月学校在“创和谐迎特奥献爱心讲文明”2007“宝山区中小学生学礼仪”主题实践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2008年1月,严薇副校长《现代礼仪教育的研究》一文荣获第十三届华师大普教研究基地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入围宝山区第九届教科研成果评比。

一批学生设计的礼仪活动方案、礼仪童谣等获区等第奖。

复旦大学于海教授这样评价:

“一中心小学的礼仪教育立足于小事,但又不拘泥于小事。

从小处、实处入手,培养习惯,同时连着理想,培养大气的人格。

”高校的专家们则认为,学校的德育研究与实践为突破当前德育实效性瓶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理论上实现了发展,在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是让学生亲历独立和合作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生成智慧和人格。

实施要领:

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利用差异、学会合作、研究作业、不断反思。

我校潘小明校长是全国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宝山区首批名师,成立了“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他在从事数学教学的20余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数学教学。

在名师的引领、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实践中,一中心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得到深入地研究。

我们得到了以下的收获:

1、“数学生成性教学”是在互动中展开的。

人的智慧和人格,是天生的,但又不全是天生的,是环境塑造的,但又不全是环境塑造的。

而是生下来作为一种潜能,潜藏在每个人的身上,教育和学习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

这种潜能的开发是由别人提供一种合适的情境,在别人的引导和帮助下,由他自己来开发。

别人可以启示他、辅导他,但最终还是要他自己来做。

这种开发的过程可以称为“互动”,就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就是积极的相互启发,和交往、交流、沟通、对话是一个意思。

“数学生成性教学”的展开关键要解决“对话”的问题。

2、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关注到学生的终身学习,就应该更多地关注支撑着显性知识(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即数学的隐性知识。

我们的“数学的生成性教学”就要拿这个来对话。

因此,在进行“数学生成性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做好一件事——教材分析。

把教材中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想清楚、想明白,有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确定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隐性知识,以此作为本节课对话的主要话题和线索。

我们做教师的,要紧抓住话题或线索来组织教学,通过学生围绕这个话题的对话还生成问题。

这样,对话一定是丰富的、深入的。

3、对话应该是“倾听——唤起——表达——碰撞”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是与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展开对话。

因为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智慧和人格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构建,所以提高互动即对话的质量就是关键。

提高对话的质量的基本途径就是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添上每个人的互动合作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中,必须学会耐心等待,努力创设“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

在讨论时,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同时,还要用宽容的态度积极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并把各种意见和自己的意见综合比较、判断,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优劣选择,提出更合适的意见。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调动智慧的生成。

我们的实践在不断地深入,有纵向的,更有横向的——涉及语文、英语、音乐、信息等各门学科的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每月的案例记载我们实践中的感悟。

在“学校特色与校本研修暨宝山区校本研修基地学校第一次研修活动”,周丽琴老师在主题为“生生互动,走向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课堂展示。

2007年4月,在宝山区“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交流活动”中,潘小明校长进行了示范课展示,并进行了“数学生成性教学”的专题讲座。

2007年5月,在“以任务驱动为目的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题市级教学观摩活动中潘小明校长代表学校做了“生成教育”交流,程育青老师代表上海市名师后备高级研究班进行了“生成性课堂教学”展示。

在“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中,我们的课堂实例、我们的教学反思登载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

2006年2月,周丽琴老师撰写的《三角形的关系》课堂实录登载于《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1、2期。

2006年10月,《小学数学》刊登了潘小明校长撰写的《智慧和人格在数学活动中生成——从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谈起》、《“数学生成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2006年10月,吴华老师《正手发球》一文发表在《宝山区二期课改教案集锦》。

2006年10月,须美芳老师《Parksandplaygrounds》一文发表在《宝山区二期课改教案集锦》。

2006年10月,黄燕轶老师撰写的《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一文发表在《宝山区二期课改教案集锦》。

2006年10月,毛纪红老师撰写的《分一分与除法》一文发表在《宝山区二期课改教案集锦》。

2006年10月,顾俊蓉老师撰写的《小冰熊》一文发表在《宝山区二期课改教案集锦》。

2007年3月,《中学数学研究》刊登了潘小明校长撰写的《生成性数学课堂资源:

分析理解和开发利用》。

2007年9月,《中国青年报》对于我校的“数学生成性教学”做了整版地介绍。

2008年2月,程育青老师撰写的《我所追求的数学课堂》登载于《名师成长与教学创新》一书。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南师大郑毓信教授在阅读了《小学数学》2006年第10期上刊登的我校潘小明校长撰写的《智慧和人格在数学活动中生成——从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谈起》一文后,十分赞赏潘小明校长在设计相关教案时所采取的立场,并在他的所撰写的《再谈“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小学数学》2007年第一期)一文中直接引用了潘小明校长的对于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智慧和人格的观点。

对于“数学生成性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维向纵深发展”,让学生能“深深地体悟到”方法比答案更重要”。

“生成性教研”

概念的界定:

生成性教研旨在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生成性教研,而且试图通过教研活动中有效的互动,生成教师的智慧和人格,达到“团体学习”的境界,促进教师的群体成长。

我们将学校管理要考虑的教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也一并纳入“生成性教研”来考虑。

生成性教研的内涵有如下表:

 

形式

人员类别

学习类别

教研内容

目的

教研组

同学科

教师

合作学习

选择适当主题,对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法)进行研究与探讨

教师智慧和人格的生成。

态度塑造人格,方法形成智慧。

态度的改变和方法的改进。

备课组

同教材

教师

合作学习

对个人的具体教案进行交流与切磋

个人

教师个体

独立学习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水平知识。

广泛参照和比较各种教学法。

设计教案。

围绕着市级课题《生成性教研中高价值研究点及研究活动的探索》,我们归纳了“生成性教研”的7个环节:

“生成性教研”是在学校生成教育研究背景下对于教研活动不断反思和改进后的产物,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概括出了七个环节的实施要领:

 

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有着自己的实践体悟。

这是一次语文大组的教研活动,在前一次教研大组教研活动,大家通过讨论、分析实际,大家确立了学期教研活动的研究点——解读教材。

以下是我们语文大组的一个教研案例:

“鱼缸教研”

又是一次语文教研活动,老师们在教室门口领了红、黄、蓝、绿四色卡纸,卡纸的一面写着数字,一面写着字母。

今天的教研内容是“分析二年级教材《小毛虫》”。

本次活动前一周,每位老师都拿到了《小毛虫》的课文,事先从“主题、结构、语言”三方面独立对教材做了分析。

今天将在徐家良、徐鹄两位语文教学专家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教材分析,进一步学习“怎样读懂教材”。

老师们先按颜色分成4组,每组5-6人,开始第一次讨论。

议题是围绕“主题、结构、语言”三方面“说说你的教材分析”,得出小组的共识和分歧。

10分钟后,第一次讨论结束。

老师们再按字母分组,每组5-6人,组员没有和颜色组重复的,第二次分组讨论开始。

这次讨论的议题是“把颜色组的共识和分歧在字母组内交流”,了解更多人的看法。

10分钟后,第二次讨论结束。

拿到数字“3”的5位老师作为各字母组的代表围坐成一圈,成为内圈。

其余老师围坐在外圈。

内圈多放了一把空椅子。

第三次讨论的规则是:

内圈老师带着2次讨论后的观点大声发言,外圈老师屏息聆听,不许打断,不许插话。

外圈老师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内圈组长(拿黄色卡纸的老师)同意后,可以坐到内圈的空椅子上发言。

第三次讨论开始了……

走出教室,每个语文老师都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样的教研活动形式新颖,针对我校教研时间短(2节课)、参与人员多(25人)的情况,可以让每个老师都有发言机会,也有聆听更多意见的机会。

而颜色组、字母组的不断组合,使小组成员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可以有效破除思维定势,大家的意见在分散的基础上逐渐集中。

最后的内圈发言、外圈聆听,使所有的看法在一个空间里交流,同时有效吸纳补充意见,这,就是“鱼缸效应”。

语文大组的“鱼缸教研”的故事登载于2007年?

期的《现代教学》,并作为案例在全区的区级重点课题的交流会上进行了汇报,为大家所熟知。

数学大组的“生生互动,走向实效”的教研活动更是作为宝山区的代表在“学校特色与校本研修暨宝山区校本研修基地学校第一次研修活动”向全市进行了展示。

英语、音乐等学科他们也不甘落后,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得到了教研员们的一致好评。

具有校本特点的“生成性教研”正在不断的进行中。

有过区内的“生成性教研”展示活动,也有过相关的研究论文相继发表。

在不断学习、反思中,我们发现两三个人的备课组活动由于涉及人员少,备课组组员相对集中又教授同一个年级,往往能开发出“令人吃惊的潜能”。

备课组是一种双向交流式的学习,两三个人坐在一起不是闲谈,而是有目的有准备的交谈,这平等的交谈是双方共享对对象的理解,和与之相关的思想资源,是双方能找到达成共识的路径和证明某种主张中隐含的逻辑前提。

当这个前提得到双方认同时,双方就有了共识。

在交谈中,双方都必须聆听对方,并向对方开放,否则就无法交流。

所以交流就是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相互聆听、相互开放的关系。

“开放”不是完全接受对方的观点,而只是了解对方,知觉对方之所知,但“开放”意味着必须接受或理解某种和自己不一致的东西,至少不能忽视这些东西的存在。

而且也只有在与这些东西的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

因此不同观点的教师在备课组中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交流,既可以评估自身在个人备课思考时的优缺点,又可直接体验别的教师所持观点的内在逻辑。

双方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总是既统一又有差距的,也只有这样,交流才能进行下去。

因此交流既不是不同观点的对抗,也不是一方强加于对方,而是丰富双方的观点,使双方都超越自己原初的视界,达到既非自己的观点,也不是某种共同的东西。

这种两三人交流也更适合传递个人的“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那种可以用文字或语言表达的那种明确而规范的知识,但每个人在生活中又往往借助于个人不同的体验、知觉和洞察力。

获得一些私人的特殊的个人“隐性知识”。

个人隐性知识虽然也是团体学习“丰富不竭的源泉”。

但个人隐性知识的分享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它通常来自于个体的经验,不容易用语言来表达,往往只有在两人面对面交谈时,才能全方位地感受对方肢体和情绪的各种反应。

个人隐性知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被分享。

在实践“生成教育”的三年来,

2005年5月,学校特色与校本研修暨宝山区校本研修基地学校第一次研修活动在我校举行,百余名与会教师参加了主题为“生生互动,走向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会议上周丽琴老师进行了课堂展示,校长汇报了生成性教研研究近况。

2007年6月,严薇副校长在宝山区“提高教研有效性”的会议上,作了题为“生成性教研进行中”的汇报。

潘小明校长在2007年7月在宝山区进修学院全员暑期大培训中作了“生成性教研”的介绍。

作为宝山区的代表,多次向来自云南、福建、山东等外省市教师进行培训,并提供参观和介绍。

在“生成性教研”的研究中,笔耕不辍的教师们将他们的感悟、体验记录在了校刊《生成教育——生成性教研》丛书中。

2006年1月,《宝山教育》对于我校的生成性教研进行了专刊报道。

登载了潘小明校长《“生成性教研“初探》、严薇副校长《说说我们的教研故事》、胡旭春老师《独奏与交响:

教研活动的体会》等7篇文章。

2007年2月,严薇副校长撰写的教研案例——“鱼缸教研”登载于《现代教学》2007年第1、2期。

汇报至此,我们的“生成教育”仍在进行中,因此,我们的思考也仍然在进行中。

在总结了我们实践“生成教育”几年来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我们作了以下的反思:

1、在实践“生成教育”的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也归纳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如何进行科学地总结和提炼,以此进一步带动“生成教育”的深入研究?

2、在“生成教育”的研究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做法,发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们,如何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优秀教师的做法进行推广,从而促进“生成教育”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