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2816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

z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1安全生产需求安全管理学

1.安全:

不因人、机、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损失、人员伤害、任务受到影响或造成时间的损失。

2.安全生产: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安全促生产,生产必安全

3.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出案例分析题、填空题)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2)否决权的原则

(3)“三同时”原则。

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职业安全、卫生技术和环境等措施和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五同时”原则。

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5)“四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当事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事故责任人未收到处理不放过;

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放过;

(6)“三个同时”原则。

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技术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

4.安全生产的本质

(1)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

是安全生产本质的核心。

“以人为本”

(2)强调最大限度的保护。

从三方面分别为:

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政府层面;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企业层面;劳动者自身层面。

(3)突出强调在生产过程中的保护。

(4)突出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保护。

1.2安全管理概述:

指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系列活动。

1.安全管理的研究对象:

(1)人的系统。

人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它是一种反馈管理,也就是既要管理操作人(一线工人),也要管理决策指令人(领导)

(2)物质管理。

包括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机械环境、设备、工具、器件、构筑物、原材料、产品等一切物质实体和能量信息的载体。

(3)能量系统。

在安全管理中,要研究生产环境中的能量体系,对能量的传输,使用严加控制,一旦能量失控并超过一定量度便可造成事故。

(4)信息系统。

加强对信息获取、储存、分析、反馈的控制。

2.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积极采取组织管理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促进经济的发展。

(1)改善生产技术条件。

这种治本的措施是改善劳动条件的根本途径。

(2)采取安全措施。

如安装保险装置、连锁装置、防雷、防静电措施、限位、限负荷装置。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3.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结合案例分析出论述题)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

(3)有效的安全管理是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落实的保障

(4)在技术、经济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实现安全生产,更需要突出安全管理的作用

(5)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4.安全管理的研究方法

事后法(问题出发型)就是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

事先法(问题发现型)

方法步骤:

(1)发现问题。

即找出所研究的问题,“事后法”是指分析已存在的问题或事故,“事先法”

则是指预防可能要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确认。

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核查与认定,要查清何时、何人、何条件、何事等。

(3)原因分析。

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即寻求问题或事故的影响因素,对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原因评价。

将问题的原因按其影响程度大小排序分级,以便视轻重缓急解决问题。

(5)研究对策。

根据原因分析与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防治或预防事故的措施。

(6)实施对策。

将所制定的措施付诸实施,并从人力物力组织等方面予以保证。

(7)评价效果。

是对实施对策后的效果、措施的完善程度及合理性进行检查评定,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以寻求最佳的实施对策。

1.3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1.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风险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核心的原则。

(2)系统安全管理原则。

动态性原则(目标要求不断变化);开放性原则(不断向成功经验学习);环境适应性原则(避重就轻);综合性原则

(3)人本安全管理原则(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有时理解为“一切以救人为主”)

(4)权变安全管理原则。

(5)效益安全管理原则。

社会原则,通过各项管理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

通过减少危害和降低事故保障社会的平安、稳定。

安全生产管理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保障和前提

安全生产管理通过防损、减损(减少人员伤害、职业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而直接产生经济利益。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主体(出案例分析题)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企业主要负责人,法人,主要经理人员;所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既指专职又指兼职的;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企业各级生产技术管理人员。

(2)企业安全生产相关的人员。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如:

安监部门、公安消防人员、特种设备监管人员;安全中介机构人员,如: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人士、社会热心公众等;企业从业人员。

3.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手段

(1)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3)安全教育制度

(4)安全检查制度

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

安全管理:

指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2.1管理的组成要素及逻辑关系

管理者、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构成了管理的根本要素

1.管理者(主体)

(1)按管理层次分类。

高层管理者,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是组织中的少数人,但肩负着对组织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决策重任,他们关心的主要是抽象的战略性工作,是对组织总的长远目标和战略计划感兴趣,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依靠的是其丰富的人际技能与战略洞察力。

中层管理者,是指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他们主要责任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担负着上下层之间的信息传递工作。

他们更关心如何实现高层所制定的战略,把抽象的目标战略具体化、实际化。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他们更关心的是具体的战术性工作,即具体工作如何完成,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凭借的是其丰富的生产、销售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才能。

(2)按不同工作领域分类

2.管理对象(客体)

(1)人员

(2)物资

(3)资金

(4)信息

(5)技术

(6)关系

(7)时间

3.管理环境

(1)内部环境(可控的)。

(2)外部环境(不可控的)。

一般环境,宏观环境;任务环境,微观环境。

2.2管理原理

1.管理原理的定义:

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它是通过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管理原理的特点:

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3.管理原理包括的6大原理

(1)系统原理(采用系统的原则和特点来解决问题)

1)概念: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特点:

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3)要点:

整体性和功能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2)人本原理

1)原则:

动力原则。

物质原则;精神动力;信息动力

‚能级原则。

合理分配工作,使其能力最大化

ƒ激励原则。

人的动力来源:

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吸引力

2)人本原理的要点:

①员工是组织的主体——尊重人

②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依靠人

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发展人

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为了人

(3)预测原理

遵循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2)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

工程技术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强制Enforcement

4)“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

1)强制原因:

①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②人的冒险心理

③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根本原因)

2)采取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5)效益原理

1)概念:

在管理中,重视效益,追求效益,以最小的代价和消耗,获取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是管理的效益的基本要求。

2)体现的原则:

①价值原则。

效益的核心价值

②投入产出原则

③边际分析原则:

对投入产出微小增量分析来考察实际效益的大小,为决策提供依据。

3)运用效益原理注意的几点内容:

①两种效益要统一

②整体性原则

③讲实效

④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

4)效果、效率和效益

效果:

是指单位时间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

效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应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

效益:

是指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5)经济效益:

是以最小的代价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

6)社会效益:

是指劳动所产生的成果对社会产生有用的、积极影响的程度和作出的贡献。

(6)责任原理

1)责任原理的要点:

①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

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个岗位应负有的任务,这就是职责。

在分工的基础上确定职责时,需要注意三点内容:

职责界限要清楚。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越具体离实体成果越近,职责越容易明确;

职责内容要具体,并做出明文规定。

只有这样,才便于执行检查与考核;

职责中还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在规定每个岗位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作配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的整体的功能;

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没有分工的共同职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其结果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和效率的降低。

②合理进行职位设计和授权(择权相当,择利相当)

权限。

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一定的权力

利益。

合理授权只是完全负责所需的必要条件之一。

能力。

能力是能否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等边三角形定理。

即,责权、责力、责能

③奖惩分明,公正及时。

2.3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的类型和层次

根据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分为长期计划,短期计划

根据职能空间不同,可以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涉及时间长短和设计的范围广度),可以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根据明确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根据程序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2.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的不同

战略计划是为了致力于组织长远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它由高层管理者制定,决定着企业的长远目标。

作业计划是指提供每天公司作业战略所需的详细的计划,也就是通过日常活动来实施战略计划。

不同点有三:

其一,时间基准不同;其二,范围不同;其三,详细程度不同

3.计划编制的过程:

(1)明确目标

(2)认清现在

(3)研究过去。

演绎法,归纳法

(4)预测并有效确定计划重要前提条件。

德尔菲法

(5)拟定和选择可行的行动计划。

拟定计划,评估计划,选定计划

评估行动计划要认真考查每一个的制约因素和隐患;要用总体的效益观点来衡量计划;既要考虑每一个计划的有形的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来的因素,又要考虑到无形的不能用数量表示出来的因素;要动态的考察计划的效果,不仅要考虑计划执行所带来的利益,还要考虑计划执行所带来的损失,特别注意那些潜在的、间接的损失。

(6)制定主要计划(“5W1H”)

(7)制定派生计划(与主要计划向关联的计划)

(8)制定预算

4.目标管理

(1)特征:

层次性、多样性、网络性、时间性

(2)目标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1)目标管理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管理方法

2)特点:

①组织目标是上级与下级共同商定的,而不是上级下达指标,下级仅仅是执行者

②每个部门和个人的任务、责任及应该达到的分目标是根据组织的总目标决定的

③每个部门和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这些目标展开,这就使履行职责与实现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

④个人和部门的考核均以目标的实现情况为依据

5.预测

(1)概念:

预测就是对尚未发生或者目前还不确定的食物进行预先的估计和推断,是现实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进行探讨和研究。

(2)特征

1)由已知的来推断未知的

2)有确定的来推断不确定的

(3)预测的原理

1)惯性原理

2)类推原理

3)相关性原理

4)概率推断原理

(4)预测的方法

1)定性分析:

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

优点:

效果好,简单易行。

缺点:

受主观影响大,缺乏科学性

2)定量方法:

回归分析方法、平滑法、滤波方法

优点:

受主观影响小,较准确。

缺点:

不易灵活掌握,工作量大,信息资料要求高。

6.决策

(1)决策概念:

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与方法,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并组织实施的活动过程。

决策的特征:

超前性、可选择性、科学性、目的性、过程性

(2)决策的类型(出填空题)

1)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决策全局性不同)

1战略决策的特点:

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决策的重点在于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问题,注重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

战略决策属于组织的高层决策,是组织高层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责。

战略决策大多是定性决策。

2战术决策的特点:

又称管理决策或者策略决策。

具有局部性、中期性、战术性的特点。

这类决策大多数有中层人员来执行的。

决策的重点是对组织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利用,以提高管理效能,战术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可以量化。

3业务决策具有日常性、短期性、琐碎性的特点,属单纯执行性决策。

这类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具体而明确的,一般由基层管理者进行。

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常规性不同)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性不同划分,已知和未知)

4)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决策主体不同)

集体决策是指决策由有两个以上(但规模也不宜过大)的群体完成的。

五到七个人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最有效的。

群体决策的效率比较低。

在决定是否采用群体决策时,主要考虑是效果的提高是否足以抵消效率的损失。

(3)决策的程序:

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确定衡量效益的标准-比较和选择方案-实施方案-检查评估

(4)安全决策:

指人们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各种安全行动方案,并从中作出满意的选择,以更好的达到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三章安全管理方法与技术(六大)

计划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行为管理、决策管理、控制管理

3.1安全计划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1.计划的特征:

必须与未来有关;必须与行动有关;必须有某个机构负责实施

2.安全计划管理的作用(出案例分析题或简答题)

(1)安全计划是安全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

(2)安全计划是安全工作的实施纲领

(3)安全计划能够协调、合理利用一切资源,使安全管理活动取得最佳效益

3.安全计划的内容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目标。

安全工作目标是安全计划产生的导因

(2)措施。

安全措施和方法是实现安全计划的保证

(3)步骤。

步骤也就是工作的程序和时间的安排。

4.安全计划的形式

(1)按时间可分为长期(一般在10年以上)、中期(一般为5年左右)和短期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

(2)按管理层次可分为高层(战略性计划)、中层(战术计划或者业务计划)、基层安全计划(执行性计划)

(3)按安全计划实施力度分为指令性计划(强制性、权威性、行政性)和指导性计划(约束性、灵活性和可调节性)

5.安全计划指标的概念:

是指计划任务的具体化,是计划任务的数字表现。

计划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政策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的基本要求。

7.安全计划指标的分类

(1)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考核指标和核算指标

(4)指令性指标和综合指标

(5)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

8.安全计划编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统筹兼顾原则

(3)积极可靠原则

(4)弹性原则

(5)瞻前顾后原则

(6)群众性原则

9.安全计划编制程序

(1)调查研究

(2)安全预测

(3)拟定计划方案

(4)论证和择定计划方案

10.安全计划编制的方法:

定额法、系数法、动态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综合平衡法

11.安全计划检查与修订的目的

(1)计划的检查是监督计划贯彻落实情况,推动计划顺利实施的需要。

(2)计划检查还可以检验计划编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便修订和补充计划。

(3)计划的检查要贯彻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3.2安全目标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1.安全目标管理:

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对安全工作提出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开展有效的的管理活动。

2.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

(1)制定目标

(2)展开目标

自上而下的展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自下而上,层层互保。

“人人为班组,班组保车间,车间为厂部”

(3)实施

(4)成果的考核评价

3.安全目标管理的特点

(1)目标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

(2)目标管理是重视成果的管理

(3)目标管理是自我管理

4.安全目标及作用:

导向作用、组织作用、激励作用、计划作用、控制作用

5.安全目标管理的设定是安全目标管理的核心。

6.安全目标的制定内容:

企业总目标、目标指标、采取对策措施

调查分析——确定目标——计划对策措施——程序编制目标

7.安全目标管理的程序:

(1)调查研究分析与评价

(2)确定目标

(3)制定对策措施

(4)实施

8.目标设定应该突出的原则:

突出重点、先进性、可行性、全面性、尽可能数量化、目标与措施要对应、灵活性。

9.安全目标的实施

(1)目标实施中的控制(安全计划表、不随意干涉):

自我控制、逐级控制、关键点控制

(2)目标实施中的协调:

指导型协调、自愿型协调、促进型协调

(3)目标实施中的信息交流(建立良好信息管理系统)

10.安全目标的考核与评价

考核是评价的前提,是有效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目标考评是领导和群众依据考核标准对目标的实施成果的测量过程。

通过考评使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

为做好安全目标管理考评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考评要公开、公正

(2)以目标成果为考评依据

(3)考评标准简化、优化

(4)实行逐级考评

1)确定各目标的得分比例

2)对确定项目进行打分(达到程度、努力程度、目标困难程度等)

3)达标项目得分*比例再加上其他得分

4)目标成果得分=各项目得分之和

5)有效性和得分情况

12.安全目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各级人员对安全目标管理的认识

(2)企业要有完善的、系统的安全基础工作

(3)安全目标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4)安全目标管理需要责、权、利相结合

(5)安全目标管理需要与其他安全管理方法相结合

(6)其他

3.3安全组织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一方面,组织代表某一实体本身。

另一方面,组织是管理的一大职能。

1.建立安全组织架构的基本要求

(1)合理的组织结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明确责任和权力

(3)人员选择与配备

(4)制定和落实规章制度

(5)信息沟通

(6)与外界协调

2.安全组织的构成:

安全工作指挥系统、安全检查系统、安全监督系统。

3.安全组织的设计

安全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安全组织管理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安全管理职能、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安全组织设计的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责权对等原则、柔型经济原则

4.安全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型。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缺少较细的专业分工,管理者决策失误就会造成较大损失。

所以一般适合于产品单一、工艺技术比较简单、业务规模小的企业。

(2)职能制结构。

这种形式有利于整个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发挥企业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减轻各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负担。

它的缺点是,由于实行多头领导,,往往政策多门,易出现指挥和命令不统一的现象,造成管理混乱,因此现实中应用较少。

(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这种形式既保证了命令的统一,又发挥了职能专家的作用,有利于优化管理者的决策。

缺点是,各职能部门在面临共同问题时,往往易从本位出发,从而导致意见和建议的不一致甚至冲突。

(4)矩阵制结构。

其优势在于能够使组织满足环境的双重要求。

劣势在于,员工受双重职权领导,易使人感到阻力和困惑。

(5)网格结构。

优点有较大适应性,缺点是难以监管和控制。

5.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错误和违反

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疏忽和遗忘

3.4安全行为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安全行为管理理论中的四个主要步骤:

识别关键行为、收集行为数据、提供双向沟通、消除安全行为障碍。

3.5安全决策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1.安全决策者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进行并实施安全决策。

安全决策贯穿于整个安全管理过程,安全决策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2.安全决策:

是指人们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各种安全行动方案,并从中做出满意的选择,以更好地达到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

3.安全决策的特点:

程序性、创造性、择优性、指导性、风险性。

4.安全决策的作用:

(1)安全决策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

(2)安全决策决定企业的安全发展方向

(3)安全决策是各级安全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4)安全决策贯穿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5.安全决策应具备的条件:

(1)科学的安全预测

(2)健全的安全决策组织体系

(3)素质优良的安全决策工作人员

3.6安全控制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1.安全控制的类别

按照其控制对象,安全控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管理控制、行为控制和技术控制。

其中管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属于宏观层面的控制,间接地控制危险。

而技术控制属于微观层面上的控制,可以直接控制危险。

2.安全控制的基本策略(结合案例分析出论述题)

(1)建立本质安全型系统

1)防止危险产生条件的形成

2)降低危险的危害程度

3)防止已存在危险的释放

4)改变危险源中危险释放的速率和空间分布

5)将危险源和被保护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上隔开

6)将危险源和需保护对象之间设置物质屏障

7)改变危险物的相关基本特性

8)增加被保护对象对危险的耐受能力

9)稳定、修复和复原被破坏的物体

(2)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第四章安全生产事故管理

4.1事故管理概述

1.事故:

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事故的特征:

(1)事故的因果性(直接/间接)

(2)偶然性+必然性=规律性

(3)潜在性(安全隐患)、再现性(相同类事故)、可预测性(了解、预防)

3.事故管理:

是指事故的抢救、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处理统计、建档、制定预案和采取防范措施等一系列工作与管理的总称。

4.2事故致因理论

1.海因里希的事故连锁理论5大因素:

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2.博德的事故因果链锁理论(5大内容):

管理缺陷、个人及工作条件因素、直接原因、事故、损失。

3.能量转移理论

第一类伤害:

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过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而产生的。

如割伤、刺伤

第二类伤害:

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而引起的伤害。

如窒息、中毒、冻伤

(1)影响伤害的因素:

能量大小、接触时间频率、能量集中程度、基础的部位和器官

(2)预防事故伤害的方法和步骤:

1)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