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887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6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

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蔗糖与磷脂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C.越冬植物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下降、结合水含量升高

D.哺乳动物缺少Ca2+会出现肌肉抽搐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不同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详解】A、蔗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磷脂都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A错误; 

B、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B正确; 

C、结合水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植物越冬时,自由水含量下降,结合水的含量升高,C正确; 

D、哺乳动物缺少Ca2+会出现肌肉抽搐现象,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固醇类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

B.质粒是独立于细胞核之外的单链DNA

C.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D.电镜下可观察到硝化细菌的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2、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详解】A、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而内质网与蛋白质和脂质合成相关,故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都很发达,A正确;

B、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的小型环状DNA,B错误;

C、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C错误;

D、硝化细菌是细菌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没有附着在内质网上,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脂质的分类、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有关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分子中有1个腺嘌呤核苷和3个高能磷酸键

B.细胞分裂过程中,甲过程与乙过程同时存

C.ADP彻底水解的产物中有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D.乙过程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化学能和热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

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详解】A、ATP包含一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

B、细胞分裂过程中,甲过程与乙过程同时存在,能相互转化,满足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B正确;

C、ADP彻底水解的产物中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错误;

D、ADP转化为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化学能或光能,不可以来自于热能,D错误。

故B。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结构,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场所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RNA病毒。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寨卡病毒的核酸中可能含有四种含氮碱基

B.寨卡病毒的3种RNA分布在拟核和细胞质中

C.效应T细胞可以直接清除掉该种寨卡病毒

D.可直接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寨卡病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寨卡病毒的核酸是RNA,可能含有四种含氮碱基,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拟核,B错误;

C、效应T细胞需与病毒侵染的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病毒,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C错误;

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病毒,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病毒的代谢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毒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区别以及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无生命活动的特性。

5.协同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其过程如下图所示.Na+进入细胞所需动力来自于膜两侧的浓度差,葡萄糖进入细胞是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进行的,而细胞内的Na+则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到膜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的载体蛋白无特异性

B.甘油分子、乙醇分子与Na+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同

C.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不消耗能量的协助扩散

D.图示协同运输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则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跨膜的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据图分析,与Na+结合的两种载体蛋白形状不同,说明蛋白质的结构不同,有特异性,A错误;

B、甘油分子、乙醇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与Na+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B错误;

C、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说明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C错误;

D、图示协同运输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

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不断增强

B.细胞分化,基因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发生变化

C.细胞衰老,细胞代谢减慢,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受阻

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详解】A、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膜面积增大,但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A错误;

B、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发生变化,B正确;

C、细胞衰老,细胞代谢减慢,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受阻,C正确;

D、细胞凋亡,有的基因活动加强,有的基因活动减弱,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细胞体积、相对表面积及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组织的细胞有丝分裂图像。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

1

B.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因DNA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细胞丁中染色体交叉互换导致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不同

D.细胞丙与戊中核膜、核仁结构及染色体形态变化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显微镜下观察用家鸽肝脏制作的临时装片结果,其中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处于分裂间期,丙处于前期,丁处于后期,戊处于末期。

【详解】A、细胞甲为中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

2,A错误;

B、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丁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不同,因为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

D、细胞丙(前期)和戊(末期)中细胞核结构及染色体形态变化相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有关DNA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提出S型菌有转化因子的观点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错误;

D、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甲、乙、丙、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图甲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变异类型的结果是能产生新的基因

B.图乙变异类型与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相同

C.图丙变异类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图丁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

1、甲图中出现了两个c,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2、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4、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A、能产生新基因的是基因突变,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与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相同,B正确;

C、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错误;

D、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与联系,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下图1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表是对该家系中1~4号个体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先用某种限制酶切割样品DNA,再进行电泳)得到的电泳结果(电泳时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移动速率不同)。

已知编号a对应的样品来自图中4号个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编号

a

b

c

d

条带1

条带2

条带3

 

A.由图1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由图1、表1可知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C.8号个体基因检测的电泳结果可能是编号b或c的条带类型

D.9号与该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5/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家谱图的分析和概率计算以及基因工程的酶的特点,难度较大。

考查学生识图、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详解】A、由图4号为患者,其父母1和2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4号是患者XaXa,其父亲1号应该XaY患病,而实际没有,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结合图2,abcd中abd都具有条带2和3,4号患病,是隐性纯合子,却有两个条带,故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1个切点,B正确;

C、1号基因型为Aa,2号基因型为Aa,5号是A_,由于5号和6生了一个患者7aa,故可推知5基因型为Aa,8号基因型是1/3AA,2/3Aa,8号个体基因检测的电泳结果可能是编号b或c的条带类型,C正确;

D、9号基因型是1/3AA,2/3Aa与Aa结婚,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D错误。

​故选D。

11.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下图是细菌抗药性逐渐增强的部分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抗药性的逐渐增强是抗生素对其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人体内菌群失调从而导致内环境紊乱

C.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D.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抗药性细菌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产生了耐该抗生素的菌群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导致内环境紊乱,B正确; 

C、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C正确; 

D、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④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可感受刺激并产生渴觉

B.从寒冷环境进入炎热环境,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C.④中胰岛素含量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利用的比例增加

D.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艾滋病都是由③内代谢障碍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①是淋巴,②是组织细胞,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①、③、④组成内环境.。

【详解】A、渴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A错误;

B、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达炎热环境,身体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增加,B错误;

C、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利用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对糖的利用减弱,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C正确;

D、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而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体稳态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水平衡、体温平衡调节的过程,区分调节中枢和感觉中枢,识记人体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致病机理。

13.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物质.下列有关叙迷错误的是

A.图中细胞Ⅱ、Ⅲ、Ⅳ、Ⅴ、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图中细胞Ⅳ和Ⅵ能迅速增殖分化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d、e、f和抗体g.

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为:

(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据图分析,Ⅰ为吞噬细胞、Ⅱ为T细胞、Ⅲ为效应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其中Ⅶ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作用,A错误;

B、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迅速增殖分化,Ⅳ为记忆T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B正确;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d、e、f)和抗体(g),C正确;

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明确免疫调节是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之一;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该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

C.该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

D.该实验只能以幼苗是否向光弯曲为观测指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化学物质可以透过明胶,不能透过云母片,因此选用明胶和云母来验证这种化学物质是否能运输到尖端下部,A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B正确;要证明苗尖是感光部位,需要设立对照试验:

一组的尖端用不透光的金属小套遮挡,让其不感受到光;另一组尖端以下部位用不透光的金属小套遮挡,让其不感受到光,C错误;云母阻挡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作用于尖端下端,该实验还可以以幼苗是否生长为观测指标,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相关结论的理解、记忆,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5.下到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可能受到天敌迁入的影响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査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D.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色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A、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A错误;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査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B错误;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正确;

D、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但生态瓶的容积有限,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齐全,以及它们的营养关系,D错误。

故选C。

16.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菌需经过一段调整适应期,导致初始阶段数量增长缓慢

B.实验过程中对酵母细胞计数后可用数学模型Nt=Noλt表示其种群数量

C.在40~50h期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K值约为120000个,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

图示为酵母菌种群增长的“S”增长曲线,第50小时达到最大值,K值为12000个/mL×10mL=120000个,据此答题。

【详解】A、种群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A正确;

B、“S”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不能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B错误;

C、在40~50h期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种群仍在增长,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正确;

D、K值为12000个/mL×10mL=120000个,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D正确。

故选B。

17.下图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培养基中只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不含其他有机物

B.③中的细胞进行脱分化并以减数分裂方式不断增殖

C.调节④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影响植物细胞分化发育方向

D.⑤植株根尖中分生区细胞与成熟区细胞的全能性表达程度相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

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过程。

【详解】A、②试管的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有机物等,A错误;

B、③试管中的细胞能进行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B错误;

C、调节④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诱导产生根和芽,C正确;

D、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⑤植株根尖中分生区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大于成熟区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的能力。

18.下图为哺乳动物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此图表示桑椹胚,可作为胚胎移植的材料

B.此图中细胞还没有分化,图中①为透明带

C.胚胎从①中伸展出来的过程叫做孵化

D.进行胚胎分割时,一般取③中的细胞做性别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囊胚期胚胎示意图,其中①为透明带,在囊胚期后期会破裂;②为滋养层,将来分化成胎盘和胎膜;③为内细胞团,将来分化形成各种组织。

【详解】A、此图为囊胚期,A错误; 

B、囊胚时期细胞已出现分化,B错误; 

C、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C正确; 

D、对移植前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时,宜取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进行鉴定,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囊胚期胚胎示意图,考查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胚胎分割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胚胎发育过程,能准确判断图示胚胎所处的时期及其中结构的名称;识记胚胎分割的对象及注意事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接种前要了解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可接种蒸馏水来培育检测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前者是指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后者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详解】A、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