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331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违背人伦礼仪B.不利于社会进步C.重视尊卑贵贱D.有利于凝聚宗族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4.(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指包括实行分封制等制度创建C.“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B“共主”是指周王室已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5.“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这反映了礼乐制度(  )

A.明确权利义务

B.具有神权色彩

C.维护社会秩序

D.体现教化功能

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

A.宗法制和郡县制B.分封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7.《明史》记载: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该制度

A.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B.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C.保证了地方整治廉洁

D.有利于加强监察权

8.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9.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对于明太祖废除丞相,黄宗羲的评价是()

A.产生了长久的危害B.不是理想的统治方式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明朝由此开始政治腐败

10.“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11.史学家钱穆指出:

“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

12.汉代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他转达。

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如景帝时的晁错、武帝时期的张汤等。

可见御史大夫

A.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

B.是内外朝制度的具体体现

C.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

D.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3.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民主决策

14.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15.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16.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

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

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17.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C.清朝设置军机处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1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0.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这项事务的会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

21..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

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其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世卿世禄制的废除B.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

2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24、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鼓励臣民建立军功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5、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隶属于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中书门下

26、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

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

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D.甲乙对,丙丁错

27.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8.《十二铜表法》规定: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这一规定旨在

A.保护私有财产B.保障平民利益C.促进社会公平D.维护法律尊严

29.马克思说:

“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30.下列措施包含了官署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内容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贵族无功不授爵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宋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④元在中央设中书省 ⑤清设内阁后又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⑤B.②③C.②③④⑤D.①②③

31.“梭伦和伯里克利所进行的改革,不仅导致了新的统治形式的建立,而且还导致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至少对雅典的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文中“新的统治形式”指                

A.君主制B.中央集权制C.民主制D.联邦制

32.有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33.“法律条文没有做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34.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

“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3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36.“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

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37.《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

以下关于唐朝中央决策机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A.唐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统六部

B.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以及执行

C.以皇帝和中书、门下两省为核心

D.皇权至上,完全不受相权的制约

3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晋在太原时近狄,迁绛之后,距敌较远。

和楚竞争的‘黎’、‘越’二族,和齐竞争的莱荑,都不是强敌,比不上犬戎。

秦国和犬戎竞争最烈,以磨砺而强”。

其意在说明

A.秦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

B.秦国能灭掉六国的原因

C.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D.民族间的战争促进了国家统一

39.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

据此可知,元代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40.柳宗元《封建论》指出:

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两者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C.两者观点有一个是错误的

D.黄宗羲主张以法治国

 

二、材料解析(共40分,其中第41小题20分,第422小题2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

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在闭关自守时期,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

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

材料二、多年来,针对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现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

﹣﹣《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

《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立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

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

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

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

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

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ABC6—10:

BDAAB

11—15:

BACCD16—20:

CCCDC

21—25:

ACCCA26—30:

BDADB

31—35CBACB36—40:

DCBCB

二、材料解析

41.

(1)特点:

有选择性的学习,非全盘西化;学习目的是增强民族力量;学习内容全面;在原有基础上学习,侧重自然科学;学习有计划、有步骤.

(2)分析:

康有为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正统思想浓厚,无法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因而不能与时俱进,最后导戊戌变法百日夭折.福泽谕吉变法态度坚决,思想坚定,有步骤有计划,而且能够不断地追随世界潮流进行学习,使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1)演变:

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

(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42.

(1)变化:

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

(2)关系:

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