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196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docx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DOC

论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

第1章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概述

第二章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点

第1节数字化技术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第2节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第3节数码时代引领了全民“拍客”时代

第三章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缺点

第一节数字化照片处理技术让“造假”更泛滥

第二节数码时代的新闻摄影易产生侵权

第三节数字化带来的低门槛压缩了专业摄影人才的生存空间

第四节数码时代的便利造成其潜在的社会危害

第4章对完善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一些策略

第一节完善相应制度以避免“造假”行为

第二节增强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提高其职业素养

第三节充分利用数码时代的网络传播便利

第四节紧随社会风向,抓住新闻热点

第五章结语

第一章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概述

自20世纪50年代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的社会中各个领域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模式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的发展更是引领了全人类步入了数码时代。

数字化作为数码时代的根本既是将各种外部信息及内部数据信号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并以此为根据建立有一定规则的数字化模型,将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

在数码时代我们将各种以往用真实物质、物体表现的艺术形式转变为了0、1的二进制代码,由此使得各种艺术在创作手法、审美意识、评价标准甚至是基础理论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数字化大浪潮的推动下摄影这个自1839年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第一台照相机以来已有近200年历史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由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使用各种电脑程序作为修改美化工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路径。

摄影设备的数字化发展主要历程:

1969年10月由美国贝尔研究所研发的“CCD”(电荷耦合器件),作为以后数码相机的必需的感光器件开启了摄影的数字化大门,以此数字化摄影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1975年被称为“数码相机之父”的史蒂文赛尚制作完成了第一台最原始的数码相机的工程样机并用其拍摄了第一张数字化照片,一张小男孩与宠物狗的合影。

1981年索尼公司推出模拟式电子照相机“玛维卡”。

1986年柯达公司研发出世界第一块对光敏感的CCD(电荷耦合器件),代替了银盐胶片摄取图像,这预示着数码照相机的诞生,并与199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照相机,柯达S100,确定了数码相机的工业标准,由于数码相机相对与以往的相机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市埸的推动下数码照相机的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流行,1997年10月,由Adobe、惠普、佳能、IBM、英特尔、LivePicture、柯达、富士、和微软等9家公司共同成立了数字成像集团,统一制定数字成像技术标淮。

1999年,由于往年的技术积累及技术标准的统一,数码照相机的成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像素数超过200万大关其影像质量已达到以往普通相机的成像标准。

2003年8月佳能推出的EOS300D型数码相机其采用的塑料机身等各种新技术使其能有效控制成本而将售价压于1万人民币以下,从而使数码相机降到大众可以接受的价位使其在社会大众中真正普及开来。

数码相机因为其数字化的成像原理而与传统相机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不同的输入和输出方式,传统摄影方法的显像必须在暗室中经过化学处理,而数码相机不需要在暗室进行化学处理其本身的感光原件可以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再通过打印机和其它设备将图像输出到纸面等各种介质上。

2、影响的存储介质不同,传统摄影是运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在感光材料上保存图象信息,在曝光时其图像的基本效果已经定型不易被修改,而数字摄影通过磁介质储存图像信息不需要感光材料的化学反应,可以马上观看拍摄效果并易做后期修改。

3、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图像后期处理,传统摄影方法要进行图像后期处理,必须在暗室操作,有着非常严格的操作方式对人员技术要求高,还会留下图像处理操作的痕迹,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操作比较简单,处理效果较好。

数码时代离不开其互联网的支撑,同样数码时代的数字摄影同时也与互联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早在数字摄像技术还未成熟的1987年美国就出现了第一家走上网络的报纸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信使报》开创了数码时代新闻传播的新纪元。

在1998年英国的《摄影周刊》中伊恩.瓦兹的《落入网中》。

该文章预测到了互联网对于摄影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像新闻摄影师这样的专业摄影工作者的影响。

因为互联网为新闻摄影开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一名新闻摄影师无论处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有互联网的覆盖都可以将他拍摄的有价值的新闻图片通过网络发送的地球的另一边。

如1984年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用“马维卡”相机拍摄了美国洛杉矶的第23届奥运会的照片并实时通过互联网传回到大洋彼岸的日本,这在数码时代之前运用传统相机是不敢想象的。

随这世界范围数码时代的来临我国在数字化摄影上也紧随世界的潮流,随着2000年5月,号称“中国最大的图片动态社区”的第一家基于互联网的图片库“Photocome"成立,我国的数字化摄影及在线图片库发展正式步上正轨,随后国内又涌现了很多大规模的在线图片网站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中国图片总汇(www.photoniall.info)、中国新闻图片网图片库()、东方IC图片中心()等。

在数字摄影已经完全替代传统设备的今天,对于其与至密切联系的新闻摄影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及互联网的快速壮大,新闻摄影已经完全脱离了以前的模式,这其中既有其先进技术带来的高效率、低门槛等优点,又有其因处理图像的随意性,而给新闻照片的真实性等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第2章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点

第一节数字化技术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新闻界有这样的观点:

无论新闻事件多么的轰动,与多么著名的人士相关,新闻的价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是增加收视率及发行量的关键所在,时效性的两个关键首先是要及时迅速并在内容上简短明了。

新闻的时效性在理论上讲是指事实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同新闻报道后社会的反响的相关量,就是新闻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时距限制。

在数字化摄影技术兴起之前,新闻记者需要采取在暗室处理底片,成像之后再由编辑予以选择。

因为底片的运输及暗室处理所需的时间延长了整个流程的时间,使得照片自拍摄至发布一般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的时间,这种当时技术上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

自进入数码时代,许多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等,而这些新技术的进步增强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新闻摄影记者只需按下快门就可以得到数字照片,在通过互联网络实时发送至编辑手中大大缩短了照片自拍摄至发布的时间。

正是数码时代的各种技术相互协调运作实现了新闻摄影的流水化作业,通过缩短中间环节的时间达到时效性的要求。

第二节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效率

在数码时代之前的胶片时代,拍摄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对摄影师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摄影师在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还要精确地把握好曝光时间,光线的捕捉,对焦和色温的控制及精确的构图。

拍摄完成后也只能在暗室通过熟练的技术人才进行裁剪及有限的处理,整个过程对于摄影师及配套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非常高,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数码时代新闻摄影师通过数码相机的自动模式就可以拍摄到近乎完美的照片,完全省略了复杂的调整过程,摄影师可以通过数码相机配置的液晶屏立即查看拍摄的照片效果,并以此进行实时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摄影记者可以将拍好的照片通过互联网迅速发稿,图片编辑在收到图片后可以在第一时间予以选择并通过现在非常成熟的图片编辑软件予以裁剪编辑,最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第三节数码时代引领了全民“拍客”时代

在数码时代随着互联网及数码产品在大众中的普及,当达到两个要素即一个为通过网络带来的公民发言权,普通大众可以通过网络即QQ、微博、各大论坛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拍摄的第一现场照片与别人分享,第二随着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数码产品的成本越来越低,从而使它的价格能被平民大众所接受,从数码相机到可拍摄的手机已经从几十年前的高消费奢侈品变成了每个家庭甚至人手一部的产品。

当两个要素具备后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拍客”拍客指的是使用数码相机,手机,DV等装备,随时随地、随心所欲拍下身边发生的事件,并将影像上传到网络共享的人。

拍客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摄影记者有着天生的优势,首先在于覆盖面上据国际电信联盟最新的统计报告全球的手机用户约50亿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而且现在的手机都有高清摄影的功能,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潜在的拍摄者。

而且因为其巨大的潜在数量,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因为其本身就是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受影响者由此往往有着专业记者所不能比拟的敏感度,而专业新闻摄影记者由于长期从事新闻摄影职业,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困倦,没有当初刚从事这个职业时候的激情,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也会迟钝,而拍客因为其只是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所以能得到第一手的新闻照片。

而“拍客”的经典案例就是2005年7月9日发生在英国伦敦的地铁爆炸案,当爆炸发生时,乘客客亚历山大.查德威克使用手机拍下了紧急疏散的混乱场面。

当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在头版头条采用了这张由非专业拍摄记者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这是手机照片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的头版,这一天被称为“改变新闻摄影历史的日子”在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新华社通讯社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的新闻照片也是用非专业人士使用手机拍摄的并通过彩信的方式传输的。

第3章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缺点

第1节数字化照片处理技术让“造假”更泛滥

数字摄影己经取代传统的胶卷摄影成为新闻领域的主要拍摄方式,于此同时,借助最常用的专业图像处理利器之一——AdobePhotoshop图片的后期操作也从暗室走向了明室,人们体会着用Photoshop(简称PS)这个“数字暗房”进行照片修改带来的简便。

而这个简便的技术却直接引发很多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迷失,也导致“照相”演变为“造相”。

“照相”与“造相”主要差别在于,“照”——对于被摄物体的再现;“造”——不仅仅是记录的过程,还包括某种制造、创造的成分。

国内的新闻摄影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就是“假铃羊”事件。

《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拍摄的一张题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照片,曾在2006年入选“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年度图片”,并获得了“CCTV年度新闻图片”铜奖的荣誉。

青藏铁路上的火车和野生动物通道上的藏玲羊在同一个时候出现在这张图片的镜头之中,火车快速经过的瞬间,大群藏玲羊从铁轨下有秩序的奔跑而过。

《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莰奖照/刘为强摄“

2008年2月,网友透过对这张照片拍摄数据的分析,指出该照片存在的三大疑点。

随后网友还发现了《南方日报》摄影记者郎树臣的一幅名为《藏玲羊穿越青藏铁路》的照片。

郎树臣与刘为强在同一现场,拍摄了同一藏玲羊,拍照时间仅差一秒,却“有藏玲羊没车”

《藏誇羊穿越青藏铁路》/郎树臣摄

2008年2月16日刘为强在“色影无忌”论坛上发表文章承认造假并道歉。

刘为强称造假的原因是“有一颗常人的虚荣心”,再加上“有羊没车,有车没羊,有车有羊我都经历过,但画面都不是很理想”,因而“心急之下合成再现了情景。

刘为强供职的《大庆晚报》的编委会18日通过互联网发表了公开道歉声明。

刘为强“藏羚羊”图片造假,从被网友质疑,到当事人停职,当事人所在报社道歉,所在报社总编辑引咎辞职。

2007年10月1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七组村民周正龙,于10月3日在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旁,用胶片和数码照相机同时拍摄到两组清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真实的。

从而宣告失踪了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新被发现!

两天后的2007年10月15日,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

》,帖主“党指挥枪”在文章里提到“陕西出现华南虎”的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之后,也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质疑声音中,主要是针对老虎图片的6个疑点,并指出,该新闻所配的老虎图片有PS之嫌,并要求网友们都来帮忙鉴定。

此后的发展一波三折,简而言之先是有陕西省林业厅专家跳出来信誓旦旦保证照片是真的,又有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到现场考察,然而,到了11月17日,一张年画照片的出现令整个事件开始清晰起来。

此后在各方努力之下,到了8个月之后的2008年6月,陕西省林业厅终于承认周正龙所拍摄华南虎照片系作假,并且对相关的13名责任人作出了处理。

2008年4月3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向媒体宣布,饱受网友质疑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确系人工合成作品,因此取消其获奖资格。

摄影作者张亮的供职单位哈尔滨日报集团当日中午表示,已作出解聘张亮的决定。

至此,从2005年到2008年,历时三年才水落石出的广场鸽作假事件终于圆满的画上了句号。

张亮被报社解聘。

2008年4月6日张亮在《人民円报》记者对他的采访屮说,看到画面左侧天空比较空,为了让照片看上去更完美,就用photoshop软件把右侧那只鹤子复制到左边来了。

“有一些新闻摄影界的同行也有把图片上的电线、烟肉、风筝抹掉,有的在天空中复制烟花等场景,我当时就认为只要不违背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这种修饰无伤大雅。

”`

2003年,拍摄这张英国士兵帮助伊拉克平民隐蔽的是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洛杉矶时报记者布莱恩·瓦尔斯基。

该照片刊登后瓦尔斯基即被解雇,因为报社主编发现这张照片是由两张不同照片拼接而成。

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中造假事件也时有发生,2010年第53届“荷赛”I5体育新闻特写类组照三等奖《街头格斗手》也被发现造假而取消获奖资格,原因就是组照中有一张照片中作者将拇指和食指之间的一小块白色阴影抹去了。

俄罗斯新闻社摄影师StepaiiRudik也和刘为强一样认为抹去一小块阴影不是_面主体,没有关系。

而“荷赛”的规则中明确规定“图像在最终提交的图片范围内不得添加或删除其中的任何元素。

美国《新闻日报》摄影部主任詹姆斯.杜利(JimDooley)于2004年到人民大学讲座。

在讲课过程中他说,一位摄影师为了净化照片的背景,将原始照片中的墙上的时钟,还有闪光灯的投影都用图片软件修改掉了。

杜利问这样是否改变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有同学回答说没有,因为时钟和投影不是新闻主体,这样做也没有影响照片内容。

但是杜利说他已经改变了新闻事件原发地的场景,这样做已经违背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可见,任何新闻事件原发地点元素的增加或者减少,无论这个元素是小到一个阴影,都是对新闻摄影真实性的改变,摄影记者应该在观念上对此重视,不能认为增加或减少一个小元素对新闻主体没有产生影响就不算改变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也许增加或减少一个元素对于生活摄影来说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完美,但对新闻摄影来说,真实和客观是其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不能进行任何的画面更改,摄影记者应该尊重画面本来的样子。

第二节数码时代的新闻摄影易产生侵权

新闻媒体和从业者要避免出现新闻侵权,就要做到:

一是媒体必须遵循新闻规律,正确处理好新闻与市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严格把好出版关。

二是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把好新闻的采编关。

并要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第三节数字化带来的低门槛压缩了专业摄影人才的生存空间

曾几何时,摄影记者这个职业让无数人羡慕,高收入,背着镜头,在各地采访,发现新鲜的事物。

但在数字时代当一个摄影记者,曾经的辉煌己经不再。

外有“拍客”对整个专业新闻摄影记者队伍的挑战,内有因为网络冲击带来的传统媒体收入的下降。

“收入下降的趋势非常严重,媒体世界显然处于一种绝望之中。

”随着传统媒体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传统媒体里面摄影部门的经费也一再下降。

报社专职摄影师和签约摄影师还有基本的经济收入保障,而自由摄影师们拍照的差旅费和伙食费要完全自己承担,如果没有媒体买,就等于白拍。

摄影师这个职业可谓是内忧外患!

就目前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问题,来自英国的自由摄影师BorisAustin,他从事摄影己经有10年了,于2008年来中国大连进修多媒体新闻摄影专业的硕士。

他曾参与拍摄汶川地震,他的图片发表在英国的报纸和世界各地的杂志上。

他说:

“人们可能羡慕我的工作,但是我每天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因为我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保障。

现在报社或者杂志给的报酬都很低,一张图片五百到一千块,很少有能超过三千块的。

太多的人在拍照片了,几乎人人都能拍照片,如果你拿着尼康D90,即使你是个初学者,你也能拍到报纸、杂志需要的照片。

现在的竞争和压力对自由摄影师来说非常大!

第四节数码时代的便利造成其潜在的社会危害

基于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作为新闻图片发布者的传统媒体,同时也变成了新闻图片的接受者;与此同时,作为新闻图片接受者的受众,则一跃变成了新闻图片的发布者。

例如,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可以将其拍摄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图片通过网络进行随意发布,虽然图片本身也许是真实的,但却不利于社会舆论的引导,甚至涉及到泄漏国家机密。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互联网络成为不法分子手中的有力工具,恶意传播非法照片、虚假照片,从而误导公众舆论、破坏社会和谐、制造公共危机。

2008年初“艳照门事件”照片在网络上的迅速蔓延,正是这一危机的具体体现。

第4章对完善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一些策略

第一节完善相应制度以避免“造假”行为

要加强新闻图片核发制度化建设,加强新闻媒体内部的真假新闻图片监察和核发力度。

要建立和完善原始档制度,用来约束每一名摄影记者和每一名图片编辑的拍摄和编辑行为。

加强图片编辑和总编辑辨别真伪的能力,要有核实的意识和求证的功夫,这已成为当下对编辑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照片的审看要细之又细,辨别其是否有修改或合成的痕迹,对过于“精彩”的数码照片,编辑一定要查验“电子底片”—raw原始档。

数码时代,raw原始档被称为是“电子底片”,也是可以证实影像真假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再次,要加强摄影报道的制度性建设,加强社会监察和读者评查制度,对那些制造和发布假新闻照片者要有相应的法律对其实施制裁,使造假者不敢轻举妄动,以切实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在国外,一些著名的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照片进行后期加工的当事记者通常会采取严厉的处理

第二节增强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提高其职业素养

现代社会,随着“全民摄影”的兴起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虚假新闻摄影事件不断发生,这不仅仅是对单一虚假新闻图片的质疑,更引起了人们对大众新闻媒介的信誉和权威的质疑。

数字化时代刚刚起步,如何正确运用数字技术是保证新闻摄影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应该积极完善相应新闻摄影制度和新闻图片使用规则,尽可能避免新闻摄影业遭受重大的损失。

此外,摄影记者应该加强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不能让其他任何因素影响到自己的拍摄工作,谨守新闻工作的原则和底线。

相对于数字媒体来说,尽管传统纸媒存在着许多值得深思改进的空间,但其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力、深刻性,仍然是数字媒体难以企及的。

第3节充分利用数码时代的网络传播便利

数字化新闻摄影,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以往传统摄影时代的特点,当下摄影记者已经不是单单依靠体力就可以胜任的职业。

多种传播手段、多样化的受众需求,以及对新闻事件故事性和深刻性更为专业的审美要求,这都代表着摄影记者要告别以往单纯记录事件的模式,成为一个会用作品说话的人,学会用图片来讲故事,用照片来完成一篇语句优美、逻辑严密、内容翔实的文章。

与此同时,网络平台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闻摄影中来,但毕竟大部分人是不具有专业素养的,而这并不妨碍新闻摄影记者从他们所发表的作品中截取灵感和题材,网络平台应该成为新闻摄影记者的“眼睛”和后备素材库。

第四节紧随社会风向,抓住新闻热点

把握好新闻图片的拍摄,地方媒体的记者还应该积极结合地方发展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拍摄角度和拍摄内容。

地方新闻摄影记者应该熟知本地的特色,并且能在作品中给予表现,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应该将新闻摄影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例如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民俗风俗、文化习惯等。

由于地方摄影记者所服务的对象是本地读者和受众,他们乐于看到新闻图片中有自己所熟悉的而未曾注意到的东西。

摄影记者应该注重把握拍摄的时机,例如十八大号召加强新农村建设,在新闻“落地”上,记者应该敏锐地去搜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概况,应该重点选取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报道内容,并积极根据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报道事物,通过对当地热点新闻的报道,能够保证新闻图片的刊发率。

第5章结语

数码技术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应用经历了两个阶段:

起初是怀疑,人们对它的可信度和影像质量多有疑虑,后来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在应用过程中人们更加体会到它带来的便捷,数码技术在新闻摄影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时效。

不过,在进入新闻摄影数字化时代,我们同样也应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数码技术,并不断地从困境中寻找新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