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176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B.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二十四节气发展沿革,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主要历法,说明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故C项正确;古代历法完全按照农民经验总结,并不是严密的,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节气确立,并没有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历法再不断总结中定型,并不是因循守旧,故D项错误。

2.司马迁《史记》记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漕渠

D.白渠

【答案】A

【解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蜀守冰凿”可知该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位于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故B项错误;漕渠和白渠都是汉代修筑,位于现在陕西西安附近,故C和D项错误。

3.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诗中写道: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

A.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B.严格市场的管理

C.局部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

D.草市已经出现

【答案】C

【解析】“夜市千灯”“如今不似时平日”说明扬州城市商业活动不在局限于白天,体现出唐朝部分地区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城市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夜市的出现,说明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并不是相当严格,故B项错误;草市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材料描述的是夜市场景,故D项错误。

4.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之后,秉性端正、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

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C.明代商人更注重道德修养

D.传统观念受到社经济变动的冲击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小说中对于商人形象描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当时士人主流价值仍然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商人重视道德修养的信息,故C项错误。

5.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D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

6.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这一谚语反映了当时的西班牙

A.世界中心地位确立

B.出现了“商业革命”

C.出现了“价格革命”

D.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入西班牙从而造成了白银泛滥,导致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要,这就是“价格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非世界中心地位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故B项错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

其表现是: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

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

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

7.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机驱动轮船,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1811年,英国人造出了自己的汽船。

于是,一次次预定日期和远洋航线的航行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促进各地区之间的贸易。

这反映了

A.交通运输业因专利技术迅速发展

B.跨越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线已开通

C.英国将成为海上强国和殖民霸主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答案】D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影响是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远洋航线的航行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促进各地区之间的贸易”说明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发展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交通工具对于世界市场的作用,故A项错误;汽船刚刚产生不可能导致跨越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线的开通,故B项错误;英国将成为海上强国和殖民霸主是18世纪后期,故C项错误。

8.杨宁一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

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这说明

A.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B.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C.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

D.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科学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技术发明,故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根本矛盾是否变化,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是美国和德国为主,故D项错误。

9.下列是关于近代中国上海外贸状况的统计表,这种现象反映出

年份

进口额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390.8万元

54%

34%

6%

1870年

6457.4万元

34%

50%

6%

 

A.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B.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C.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D.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棉布进口比例逐渐上升到50%,这将大大冲击国内家庭手工业,导致小农经济加速解体,故B项正确;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是甲午战争之后,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中国仍然在外贸中处于被动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只是冲击传统手工业,并不是导致手工业的消失,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近代中国上海外贸状况。

看尾———1850,1870.

②项间比;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依据数字可知显示棉布进口比例逐渐上升到50%,这将大大冲击国内家庭手工业。

10.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重要业,其章程规定:

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

这段材料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制度在洋务民用企业中有所显现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C.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资本

D.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洋务民用企业中,开始按照股份公司的运作方式经营,说明洋务民用企业开始具备了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洋务企业实行股份制管理,并不是引进西方管理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洋务企业资金的来源,故C项错误;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仍有官府控制,故D项错误。

11.有同学收集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素材,其中涉及“张謇”“短暂的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内容。

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D.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四个阶段分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黄金时代、较快发展和日益萎缩四个阶段,代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不是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涵盖整个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故B项错误;C项属于思想解放,不符合材料经济主题,故C项错误。

点睛: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受空前的洗劫和破坏

“冬”——解放战争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

12.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

这些内迁企业

A.平衡了地区间发展差异

B.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保障

D.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8至1940年间”“民营工厂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内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日本侵略对民族工业造成破坏,但更重要的是对抗战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内迁可以推动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是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排除A;民族工业内迁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无关,排除B;D显然不是材料中企业内迁的主要原因,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1938至1940年间”“民营工厂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民族工业内迁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放弃“左倾”错误路线

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答案】B

【解析】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出现在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过程中,为此当时党中央针对“缺点和错误”,进行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调整,故B项正确;“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是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缺点和错误”之前,故A项错误;当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左倾错误思想,后来发动文革就是例子,故C项错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1958年,故D项错误。

14.歌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

“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

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

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以上歌词最可能选自

A.《我生在1978》

B.《Again1977》

C.《恋曲1990》

D.《相约1998》

【答案】A

【解析】1978年中央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安徽农民首先开始分地,故A项正确;1977年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1990年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故C项错误;1998年不符合材料中“分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

15.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特区名称改变反映了

A.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

B.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

C.突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答案】B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项错误;突破了计划经济束缚是是1992年南方谈话,故C项错误;出口特区和经济特区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形式,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题眼是“‘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16.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中现象表明

A.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B.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C.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D.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出近代中国轮船、铁路和公路都是伴随着外国侵略情况下产生,说明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故C项正确;外国侵略同时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中国近代交通产生的原因,并不是被外国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发展原因,不是发展的快慢,故D项错误。

17.《中国青年报》

(2008)11月15日报道:

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上网成瘾列为一种临床精神疾病的国家,并计划率先向世界卫组织申请登记。

这主要说明

A.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B.网络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C.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造成传统产业的衰落

D.沉迷于网络会给人们身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答案】D

【解析】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会导致青年人沉迷网络导致身心健康不良发展,故D项正确;信息技术并不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失去活力,故A项错误;网络只是导致精神疾病原因之一,不是重要愿意,故B项错误;信息化并不会导致传统产业的衰落,故C项错误。

18.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B.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C.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D.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答案】B

【解析】“创立资源保护队”、“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说明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B项正确;社会救济并不能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故A项错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也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理念,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经济危机,不是资源保护,故D项错误。

19.二战后法国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障立法;密特朗上台后,又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对大型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

这说明法国

A.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国有制为主体

D.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保障立法”和“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可知,是国家在分配和生产领域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在工业、金融等领域对大型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不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属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采取的是国家干预,故B项错误;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是私有制以外的一种经济形式,逐渐形成了“混合经济”,而非国有制为主体,故C项错误。

20.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

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

这表明苏联

A.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B.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可知,西方正爆发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而苏联正值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才会出现“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现象,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契机建设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苏运用联一直实行斯大林模式经济,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苏联建设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契机,不是直接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并不缺乏人才,材料主要说明借用经济危机时机进行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

21.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

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B.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C.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答案】C

【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在美苏争霸时期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勃列日涅夫受到欢迎,体现出苏联人民想重回大国的愿望,故C项正确;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只是航天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拖垮了苏联的经济,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体制,故D项错误。

点睛: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22.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向世界某机构申请长期贷款,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山西扶贫、秦巴山扶贫等项目。

提供贷款的机构应该是

A.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盟

【答案】A

点睛: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两大机构的不同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体系,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并且世界银行的宗旨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23.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时指出:

“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

”材料认为

A.欧盟是以尊重各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十分艰难曲折

D.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体现了欧盟的多样性;从材料“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欧盟的统一性。

所以答案选D。

欧盟目标是促进欧洲经济发展,A错误;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4.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

这种现象

A.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答案】A

【解析】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需要建立,故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指出古代农业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

综合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经济的哪些特征?

【答案】

(1)变化:

农业的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和产区增多。

(每点,因素:

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农业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新农作物品种的引入;商品经济发展.

(2)变化:

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每点,特征: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农业产区主要在黄河流域,且相对较少,明清时期农业产区主要在长江流域,且分布相对广泛,由此可以得出两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问可以转化为经济重心难以的原因,以及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原因,结合所学加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等信息即可以得出答案。

进而总结出明清经济的特征。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

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

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

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患。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

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

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