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021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

《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①请见,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②。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①仪封人:

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

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

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

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

“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

“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

“夫执舆④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

且而与其从辟⑥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⑦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⑧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长沮、桀溺:

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②耦而耕:

两个人合力耕作。

③问津:

津,渡口。

寻问渡口。

④执舆:

即执辔(pi)。

⑤之:

与。

⑥辟:

同“避”。

⑦耰:

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⑧怃然:

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

“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

”子路说:

“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

“你是谁?

”子路说:

“我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

“是的。

”桀溺说:

“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

”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①楚狂接舆:

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①。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②,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③而食④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①蓧:

,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

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③黍:

黏小米。

④食:

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

“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

“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

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5.子路宿于石门①。

晨门②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①石门:

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②晨门:

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

“从哪里来?

”子路说:

“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

“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①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①多:

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

“(这样做)是没有用的!

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

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

“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

”子贡说:

“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评析】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

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

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3.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卓尔:

高大的样子。

末:

没有。

由:

途径。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

“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

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

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抑:

只不过是。

云尔:

这样说。

【译文】孔子说:

“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

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

则可以这么说。

”公西华说:

“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

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6.子曰:

“二三子①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①二三子:

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孔子说:

“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

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

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注释】①武城:

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

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

“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

“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8.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

夫子矢③之曰:

“予所否④者,无厌之!

天厌之!

【注释】①南子:

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②说:

音yu,同“悦”。

③矢:

同“誓”,此处讲发誓。

④否:

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

“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

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

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

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

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9.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

贤哉回也。

【注释】①箪:

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②巷:

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③乐:

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10.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曰:

“亡之③,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①伯牛:

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②牖:

窗户。

③亡夫:

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④夫:

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

“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

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11.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

“唉!

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12.颜渊死,子哭之恸①。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②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①恸:

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②夫:

音f,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跟随孔子的人说:

“您悲痛过度了!

”孔子说:

“是太悲伤过度了吗?

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

“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子曰: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

’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

“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

“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

“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

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曰:

“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

“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

“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

孔子说:

“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

“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

孔子说:

“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

”子贡说:

“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军事。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衣食。

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

“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

“时光如流水!

日夜不停留。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

"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

"请问其详?

"孔子说:

"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

"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

2.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

"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

"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

3.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智,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

"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

"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

"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

"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

"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

'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

"这话很深刻!

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

4.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子贡问:

"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

"孔子说:

"那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

5.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译文】子贡说:

"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

可算仁人吗?

"孔子说:

"岂止是仁人!

必定是圣人!

尧舜都做不到!

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

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

6.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

【译文】孔子说:

"仁离我们很远吗?

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

7.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译文】曾子说:

"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

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

8.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译文】孔子说:

"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

9.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

【译文】孔子说:

"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子曰:

“富①而可求②也;虽执鞭之士③,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①富:

指升官发财。

②求:

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③执鞭之士:

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

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2.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

“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

“以④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

“其然?

岂其然乎?

【注释】①公叔之子:

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

谥号“文”。

②公明贾:

姓公明字贾。

卫国人。

③夫子:

文中指公叔文子。

④以:

此处是“这个”。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

“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道:

“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

“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3.子曰:

“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①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②曲肱:

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5.子路问成人①。

子曰:

“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①成人:

人格完备的完人。

②臧武仲:

鲁国大夫臧孙纥。

③卞庄子:

鲁国卞邑大夫。

④久要:

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说:

“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

“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6.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

“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

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7.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③之与比④。

【注释】①适:

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②莫:

疏远、冷淡。

③义:

适宜、妥当。

④比:

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孔子说:

“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8.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

“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答道:

“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①徙:

音xǐ,迁移。

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孔子说:

“(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10.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①鬼:

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

这里泛指鬼神。

②谄:

谄媚、阿谀。

③义:

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孔子说:

“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

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六.有教无类

1.子曰:

“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

“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

“闻斯行诸①?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