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791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ocx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   引  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生业态,产业融合、跨界发展成为新常态,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代IT企业员工的标配(: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简“我校”)顺应时代的需求,提出了高职高水平专业群的规划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群”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高水平软件技术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助力产业升级,培养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群建设背景

软件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提供支撑。

2022年,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长12.4%,超过6.19万亿元;从业人员人数不断增加,达645万人,本专科学历为主体。

预计未来五年保持增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年增30%。

8.54亿网民、8.47亿手机网民,三年信息消费预计拉动产出15万亿元。

广东十三五规划中,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均进入十大万亿元产业行列。

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成为产教融合热点,软件技术近三年被评为麦可思高职高专就业绿牌专业。

学校“十三五”规划将软件技术专业列为龙头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数字媒体、计算机应用技术列为重点扶持专业。

学校“十四五”规划将软件技术专业群列为拟重点建设龙头专业群。

专业群招生人数14年增长10倍,合作企业与毕业生亮点纷呈。

3   专业群组群逻辑

3.1  专业群精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5G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作为大湾区内的高职院校,我校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建设高水平特色软件专业群为抓手,全力打造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

专业群包括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五个专业,可以培养紧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所需的软件、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对接关键岗位

面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岗位特点和岗位工作内容,融合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抓手,坚持“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重点培养从事软件产品开发、UI设计,产品的VR/AR应用,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云服务部署与运维,区块链技术应用,5G传输技术应用等工作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3.3  群内专业组群逻辑清晰适应职业标准

软件产业以基础软件为支撑,以应用软件、智能终端软件、移动应用软件推动各行业实现软件定义生态链,为专业群组建提供了产业发展逻辑。

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为专业群组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逻辑。

新业态、新技术岗位呈现专业化和泛在化,一专多能的职业岗位要求为专业群组建提供了人才需求逻辑。

专业群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把握5G通信技术、云架构、智能终端应用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趋势,坚持“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专业与主要就业岗位融合”的原则,围绕新一代软件产业产品开发、应用与服务,构建“软件技术专业对接软件产品(Web系统、移动平台、智能终端)的开发与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接软件产品前端開发,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对接软件产品UI设计、产品原型展示、产品VR/AR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接软件产品云服务部署与运维、区块链技术应用;通信技术专业对接新一代软件产业链中5G传输技术的部署、服务及应用”的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高度吻合。

4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主要内容

软件技术专业群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及软件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通过联合知名企业,政校行企共建专业群,实施“岗课训证精准结对”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引领”、专业建设和标准的“专业引领”、教学资源和教法改革的“技术引领”、产业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服务引领”,进行专业群建设及创新研发服务。

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4.1  搭建“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政校行企资源协同平台

基于“资源协同”吸纳多方投入,共建共享,合作共生。

以“校中厂”、“厂中校”等建设项目为载体,从学校层面创新实训中心投入共建体制,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多方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可自运营的实训管理云平台和制度文件。

与深度合作IT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打造课程资源协同、业务和设备资源协同、人力资源协同、职业技能鉴定协同等资源协同体,做实专业群建设中微观层面、基于利益捆绑的深度政校行企合作平台和长效运行机制,

4.2  创新“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及整体结构调研,了解人才市场职业岗位需求,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群专业标准、技能标准和评价标准;与广州漫游科技计算机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开展订单式学生培养;与1-2家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

总结经验,推广深化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在校内专业群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在省内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群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4.3  探索产教协调育人创新平台,搭建政校行企资源协同平台

根据软件专业群岗位需求,与职教桥、合作企业签订协同育人框架协议,共同制订产教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立政校行企合作机制,政校行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产教融合将开发的课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完善课程资源;定期进行经验总结、诊断与改进;建设项目结项后辐射推广。

4.4  创新实施“岗课训证精准结对、项目贯穿、分层递进、精细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匠”型软件技术人才

联合合作企业行业创新“岗课训证精准结对”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依托“课程理论知识够用、技术逐渐成型、技能达到纯熟”的理念,创新性提出了“岗课训证”的课程教学实践一体化模式,以培养“工匠”型可持续发展软件技术人才为目标,与东软集团、蓝盾公司等知名企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根据软件企业的需求,按照工程化的培养方向,形成一个理论教学、技能培训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体现学科发展趋势和满足软件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技能,参考IT企业布局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念,建成多个校内工作室,承接学校软件开发任务和项目。

把项目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分段递进的活模块、职业化课程体系,并将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层精细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实施弹性学制、学分置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4.5  優化专业群“活模块、职业化”课程体系

构建教学内容活模块,实行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形成7个专业方向、16个教学模块。

自选专业方向实现分类培养,在基础、核心、实训、证书、选修等课程中实行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5%的课程实现专业群共享,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课程实现分级培养,3个专业拓展模块满足专业深造、高薪就业或自主创业个性化成才选课需求。

满足联合培养本科,中高职衔接,社会人员自主学习以及现代学徒制的需要。

选择1-2家软件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专业群特色课程,将1+X试点证书的核心知识内容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中。

4.6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完善毕业生跟踪服务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竞赛,以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打造技术技能强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以参加高级别技能竞赛获奖、获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目标,自由参与授课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发。

同时完善技能竞赛体系,组织专业群5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和创业创新大赛。

建立过程考核管理机制,强化过程性考核,牢固把握人才培养中间环节,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建立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共同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模式,实现人才培养需求与供给结构预测、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同步,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5   结  论

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灵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大力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为软件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在软件企业高速发展时期,软件人才缺口较大,据工信部和相关行业预测,今后数年内中国软件人才每年需求30万人,而其中对“软件蓝领”人才的需求为每年20万左右。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人才市场中,软件人才已成为IT行业的第一需求,但目前IT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仅缺少高级IT人才和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更加缺少大量从事基础研发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IT蓝领人才,因此,“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体系经过不断修改优化,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行业改革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和提高。

不少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情况:

一方面,少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尖子生轻轻松松能找到对口的工作,甚至很多是高薪岗位;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较难找到对口的工作,不少的学生毕业后须经过企业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较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人才培养供需不匹配。

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知识结构与相关产业、行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目标“脱靶”度较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

二是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片面,为追求大而全,开设课程数量较多但深度不够。

三是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部分高职院校是在中职、中专和教育学院等基础上合并成立的,合并前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而新引进的专任教师则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和项目实际研发经验。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每学期课时达到300+,几乎全部精力都用在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基本没有时间搞教研科研和参加各种培训进修来提升自己。

长此以往,教师疲于教学,知识逐步与社会脱钩。

四是实践教学有待改善。

部分高职院校为节约开支,导致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不够,缺少行业和产业真实项目完整的教学和研发,使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五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由于扩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逻辑思维能力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学和英语普遍不好,综合素质不高。

这些硬伤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碰壁,碰到困难就想放弃,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毕业生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不高,专业对口率不尽如人意,同时企业也招不到其迫切需要的人才,形成“就业难、招工难”的怪圈。

六是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校企合作双方中仍然是以学校为主,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切入点和契合度不够精准,部分合作流于形式。

二、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技术专业群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专业群的组建不够科学合理。

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并不一定是基于产业链组建的,而是在若干个专业经过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产业行业领域,以学校现有的特色或优势专业为核心,融合其他几个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群。

这样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重视每个专业的个性,导致专业群内数个专业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二是强调专业群的共性,过于强调核心专业的建设及辐射作用,忽视了非核心专业的个性。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群而不合、合而不力的局面。

其次,专业群的管理有待完善。

专业群建设因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需要不同部门之间高度协作。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是采用专业群的建设模式,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仍沿用原来的管理思路,忽视了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和要求,要么缺少专业群建设的管理机构,对专业群的引导协调作用不足;要么专业群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不一致,岗位职责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

最后,专业群的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专业群内的各个专业仍然存在资源整合度不高、共享程度差、利用率低、评价指标不够精准等问题,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因缺少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团队的凝聚力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导致行业企业的指导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专业群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形成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不良局面,无法充分体现专业群的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三、大数据时代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探讨

针对专业群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信息技术与相关专业技术的支撑下,各个行业包括高职教育领域所产生的数据都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和应用将会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和财富。

因此应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新机遇,加快高职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改变乃至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引领教育转型和变革,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大數据在高职教育领域应用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以崭新的视角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展示以前无法观察到的教学层面,实现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学业表现的提升。

在数据采集方面,与采用传统手段收集教育数据相比,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数据优越性体现在数据规模、实时性、真实性和决策性等方面。

在教育反馈方面,传统的教育反馈一般是通过标准化测试获取学生的学业表现,教育几乎是单向度的,即从教师和校方指向学生和家长。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相关反馈数据既可用于现有教学内容的修改和调整,也能在实时分析的基础上,自动为学生推送满足个体需求的学习内容。

在教育预测方面,依靠大数据技术和相关工具采集到的教育数据,在数据规模、真实性和决策性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其概率预测将不再依赖教师凭借以往经验做出判断,能够从随机的、动态的数据中挖掘预测对象的整体变化趋势,得到精准度和稳定性更高的预测结果。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群就是以软件技术专业为龙头,包含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相关专业。

面对上述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做到有效对接

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与地方产业群的对接,逐步推进专业群设置与行业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企业研发过程、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技能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让专业群设置更加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专业群内的专业实施动态调整,加速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关停并转力度。

例如我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是在服务与对接江门、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上组建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分析与合理预测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已关停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增开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不断提升和优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专业工程性特色鲜明,除了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外,建议与知名IT公司或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不定期安排教师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行业产业真实项目的研发能力,积累研发经验,第一时间了解行业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

对新引进的教师,除了考虑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问题,更要注重产业行业研发经验。

平时多聘请产业行业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校友等为师生授课,全面指导和帮助师生的实际操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实施“宽进严出”制度,让学生学有所成。

(三)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切入点,加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

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提升技能、取得成果和发扬特色的关键环节。

以实训基地“小切口”,撬动产教融合“大改革”,采取共建共享原则,充分调动政校行企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教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专业群师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建设成果多赢的局面。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传递-接受”式,即传道、授业、解惑。

该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教师组织、实施和管理课堂教学。

但“填鸭式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对象和知识及经验的存储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已达千万以上,但专任教师却不到一百万。

面对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高职院校教师若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很难满足当下的需求。

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它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墙”,推动师生间的交互式学习。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新兴技术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深远,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使传统课堂向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长效发展,让“应用上台阶”,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健全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使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成为教师日常教学模式的选择。

一、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源丰富和知识量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通过互助、互动可以培养协作式学习,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等。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拥有传统教学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调动更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构建一个信息量大、知识丰富的学习环境。

此外,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等特点有利于更方便地创建情景式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

采用信息化教学,教师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信息化教学的难点在于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假若教师操控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应对课堂上突发情况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就很有可能出现无法控制课堂的局面,容易发生教学事故。

尽管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已取得不少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信息化教学的建设为例,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现状,深入探讨软件技术专业群信息化教学的建设。

(一)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备的投入不够

软件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对硬件的要求高,不少高职院校投入不足或更新换代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软件技术专业群信息化教学的推进。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信息化教学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为新兴产物,部分高职院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鲜事物,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导致信息化教学推广和适用不力,运用不够广泛。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不少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技术手段就是信息化教学,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和非理工类的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加工和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在图像处理、音频和视频剪辑、动画制作和系统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较多,操作相关平台和软件时不够熟练,数字化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四)缺少完善的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

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为信息化教学的普及营造了不错的氛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却为了拿奖,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可见信息化还没有完全真正地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制度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完备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激励奖励机制。

不少高职院校尽管分类、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培训,但由于培训组织单位彼此间相互独立,导致培训内容和方式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统一,容易出现浪费资源、信息传递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等现象。

而且,不少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只需上交一个培训报告,没有与校内其他教师进行探讨交流,培训成果无法实现分享和扩散,培训的目的很难真正达到。

(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推广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数学和英语能力欠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欠缺,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不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学生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易形成恶性循环,为信息化教学的推广增添了不少阻力。

二、大数据在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信息化教学探讨

面对信息化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领域所产生的数据都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挖掘、应用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价值和财富。

因此,抓住大数据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尽快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采用大数据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数据采集而言,与采用传统收集数据相比,在数据规模、实时性、真实性和決策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2)在教育反馈方面,相比传统的教育反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其反馈数据既可以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也能在实时分析的基础上,自动为学生推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学习内容;(3)就教育预测来说,其概率预测将不再只依赖教师过往经验做出判断,能够从随机的与动态的数据中挖掘出整体变化趋势,得到精准度和稳定性更高的预测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