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8387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docx

完整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

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  白描和细描的区分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

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

“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

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

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

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

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

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四、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

绝句  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16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虚实、比喻、夸张、象征、衬托、拟人、用典等方面在分析手法的典型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想像空间及其它们跟作者情感的契合点。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2)这首<鹧鸪天•送人>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赏析题目讲解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便觉伤感无限。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

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

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山雨□宋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

2、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3【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为后两句作者抒发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诗人雨前心旷神怡、雨中喜雨、雨后“奇”雨之情。

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4分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4分

4【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

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

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

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

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

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

②烘托。

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

或顶真、反复。

“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分

2、有人评价说“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

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

5【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从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些具体意象入手②立足全篇整合信息对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有一个宏观把握③体味意境梳理意象在画面与氛围中体会主要意象的意义④联系作者的身世、阅历与志趣情操体味诗句表达的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4分

6【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

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

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

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答案】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

3分

【解析】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

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

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禹庙①□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

【注】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杜甫在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禹庙。

②四载传说大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木累合称“四载”。

③三巴指四川的巴郡、巴东、巴西。

1这首诗前四句中的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

8【答案】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十分荒凉的禹庙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的歌颂之情情绪昂扬豪迈。

2分2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

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3分【赏析】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希望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发扬大禹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

首联开门见山写禹庙的森然、肃然之貌颔联写庙内之景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颈联写庙外之景画面壮观透出无限的力与美尾联意蕴含蓄流露出敬佩之情。

抑扬相衬手法的使用将荒凉之景与昂扬豪迈之情统一了起来。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夏夜追凉□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作者是如何表达“静中生凉”这一意趣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

4分

【答案】1、“静中生凉”是本诗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而用“不是风”三字精妙点出。

既然不是风那么“微凉”从何而来呢结合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意象可知所谓“微凉”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罢了。

这样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意味。

2、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

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

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

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

【赏析】本诗的突出之处在于撇开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

其中有皎洁的月色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这一切很好地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

诗人置身其中凉意顿生所以结句才会引出“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

《石遗室诗话》中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

”这正是杨万里诗歌的特点超出习惯性思维方式巧妙地表达出静中生凉的旨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