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7825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测试

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试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据此可知,分封制

A.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被征服”、“封地土著”、“突破纯粹的血缘”等信息可知,分封制是有着典型的地缘政治的特征,故A项正确。

西周时期分封制并不是延续商朝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

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

分封制没有突出突破血缘,并不是官僚体制的创新,D错误。

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据题干和所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排除。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3.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这些现象

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

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述之意为政府对土地买卖的频繁,职业更换的管理松弛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

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故A错误。

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古代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松弛,D错误。

4.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

“(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

”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C项正确。

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

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

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

5.徐中约说: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最能体现文中所述的中国历史时期是

A.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B.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

C.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

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可知,本题要找出中国社会在哪个时期社会力量最复杂交错,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力量、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处于社会转型的动乱时期,故C正确。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还没有出现民族资本主义,所以力量不够多元,故A、B项错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初期,三大改造逐渐完成,中国实现独立和初步建立计划经济,所以,力量的复杂性也不如二十世纪初,故D项错误。

6.有关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侵略者阻止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B.国民政府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围剿

C.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大败侵华日军

D.中共发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中有“台儿庄”、“临沂”等信息,即可得出此图是台儿庄战役形势图,台儿庄战役属于抗战时期徐州会战一部分,故C项正确。

日军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典型的冲突是“济南惨案”,故A刺配。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体在大别山,与地图中的地点不符。

故B项错误。

解放战争的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主要战役地点有“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故D项错误。

7.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指出,新中国在60年代的经济政策,“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

”这种政策反映了政府

A.依然严格地执行计划体制

B.强调消费资料的政策调整

C.物资管理引进市场调节机制

D.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流通的商品”、“像商业部门”、“搞活”等词语都反映了要更为灵活地进行物资管理的要求,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可知并不是严格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

“强调消费资料的政策调整”在材料中不能明确体现,B错误。

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8.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

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

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所述两次对外开放分别是1840年和1979年的开放,第一次是被动的开放,第二次是主动的开放,故A项错误。

第一次先是五口通商,天津开放则在北京条约之后。

第二次开放先是广东福建,1992年才有环渤海地区开放,故B项正确。

中国近代的对外开放虽然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主流,C项错误。

第一次是世界对中国的要求。

而改革开放更多地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要求,D项错误。

9.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

“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

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

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

”此种危机最可能是

A.公民精神沦丧

B.军事装备落后

C.社会秩序败坏

D.经济发展停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战争税”等可知,是城邦下的公民不愿意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而出现题干中的状况,故A正确。

军事装备落后只是危机的一个原因。

而秩序混乱则是危机带来的后果。

故B和C项错误。

经济发展停滞显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故D排除。

10.有史学家指出:

“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

(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与。

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自然平等的乐园。

”这场革命应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中“社会契约的实践”“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与”的信息可知是美国独立战争,故B项正确;因为英国的革命主要以清教为旗帜,不是社会契约思想运用,故A项错误;“避免过去错误”、“自然平等”强调对旧体制的否定,日本君主立宪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故C项错误。

二月革命后,只推翻沙皇专制体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故D项错误。

11.下表是1977年西方六国国有经济比重表。

根据呈现的内容,据此可知国有经济的比重(%)。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发达国家开始仿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尤以英、法两国最快

C.六国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以渡过经济困难

D.发达国家依然在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可知,1977年的西方六国,国民经济的上述部门依然是国家控制为主体,故D正确。

A选项中“开始仿效”的时间点不准确,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

B项中的结论在材料之中没有反映。

“混合经济”虽然时间上符合这一时期,但是材料体现的更多地是国有比重占100%、75%等等,混合经济主要应该以私有为主,材料反映国家的基础部门由国家控制,故C项错误。

12.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崛起国取代守成国时,自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混乱。

但是,二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

这说明

A.世界各国可以完全避免战争

B.修昔底德陷阱已经丧失作用

C.国际冲突能以和平方式解决

D.经济与科技实力可取代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论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世界各国可以完全避免战争”表述绝对化,故A错误。

在当今的时代,国家实力对比不断变动,所以国际局势的动荡混乱一直存在,所以“已经丧失作用”是不符合事实的,故B项错误。

D项中的表述说战争可以被经济科技实力取代,表述不准确。

美苏的冷战说明国家间的冲突可以有和平的解决方式。

英法复兴也是和平,所以,强调和平是解决国际局势变动的一种途径,故C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其特征有:

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主要特征为:

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

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

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

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

”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

”……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原因。

【答案】

(1)不同:

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因素:

国内:

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国际: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差异:

时间:

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

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

原因:

中国受到西方侵略,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解析】

【详解】

(1)不同:

依据材料一“20世纪清末民初”和“五四运动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依据材料一“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可知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依据材料一“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可知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依据材料一“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可知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因素:

国内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回答。

国际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回答。

(2)背景:

依据材料二“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的信息和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回答。

差异:

依据材料一和二从时间和内涵两个方面比较不同;原因: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以及近代化发展和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

“全”和“变”。

“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

“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

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变革,政治的变革也同样会促动经济的变迁。

中国民族工业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饱受压抑之苦的资产阶级渴望政治革命带来“产业革命”。

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使“当时人们特别感到解放的欢欣”,以为发展实业的最佳“运会”到来了,而且确曾为资产阶级发展实业提供了封建专制政体下所不可能有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说明: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出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或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放松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出现;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在华势力的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严重打击,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注意:

(每一项内容要求至少有对两点事实说明得得。

有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试题的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的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说明。

本题依据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变革,政治的变革也同样会促动经济的变迁”等信息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提取观点,说明依据所学可以从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入手。

阐述依据材料中“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产业革命”。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实业的最佳“运会”到来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

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中外通史纲要》上

材料二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成为这一制度最基本的职能和特征。

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

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致和生产职能。

——据XX文库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辽代政治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八旗制度历史作用。

【答案】

(1)特点:

因俗而治,设立两种官僚体制,分别管理中原汉族和北方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治中心不断转移。

(2)作用:

有利于女真族的团结统一;有利于女真族军事力量的提高,有利于对外扩张;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

【解析】

【详解】

(1)特点:

依据材料“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的信息可知是因俗而治;依据材料一“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的信息可知是设立两种官僚体制;依据材料一“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的信息可知是分别管理中原汉族和北方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依据材料一“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信息可知是政治中心不断转移。

(2)作用:

依据材料二“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信息可知有利于女真族的团结统一;依据材料二“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致和生产职能”的信息可知有利于女真族军事力量的提高,有利于对外扩张;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合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一战之后的凡尔赛条约上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并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

但德国拖延支付,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求延期支付其余款项。

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强烈反对。

于是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法国于是决定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十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

这就是鲁尔危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鲁尔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鲁尔危机”对主要当事国(英国、法国、德国)各自有何影响?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败,需要进行战争赔偿;一战对法国的经济打击尤为沉重;法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在欧洲的国际地位。

(2)英美:

掌握了赔款的主动权,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得以推行,美国开始向欧洲经济渗透;

法国:

处于被动地位,国际地位迅速下降;

德国:

取得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为德国的经济复兴和国家的崛起创造条件。

【解析】

【详解】

(1)主要原因:

依据材料“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合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的信息和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败,需要进行战争赔偿;依据材料“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强烈反对”的信息和所学可知一战对法国的经济打击尤为沉重以及法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在欧洲的国际地位。

(2)英美的影响:

依据材料“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的信息以及所学可知英国掌握了赔款的主动权,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得以推行,美国开始向欧洲经济渗透;法国的影响:

依据材料“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的信息可知法国处于被动地位,国际地位迅速下降;德国的影响:

依据材料“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德国取得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为德国的经济复兴和国家的崛起创造条件。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北周武帝宇文邑(543~578)是宇文泰的第四子。

武咸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

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独掌朝政。

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有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军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

建德三年(574)下令废除佛教和道教,捣毁佛像,焚烧佛经,沙门、道士还俗。

近百万僧尼、道士及依附寺院、道观的人口由此成为承担赋役的国家编户,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

建德五年(576年)十月,父领兵七路攻齐。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北齐,宇文邑在位期间,摆脱残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

宇文邑生活简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1)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指出,北周武帝执政时期的主要政治活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政治活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

(1)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统治处于北周和北齐的分裂时期。

活动:

政治:

诛杀权臣、限制佛教巩固统治;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发展封建经济;军事上,收回兵权,灭掉北齐。

(2)有利于北周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北周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统一黄河流域,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解析】

【详解】

(1)时代背景:

依据材料“北周武帝宇文邑(543-578)”的时间信息和所学可知此时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统治处于北周和北齐的分裂时期。

活动:

依据材料中“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独掌朝政”“废除佛教和道教,捣毁佛像,焚烧佛经,沙门、道士还俗”等信息从政治上可以归纳为诛杀权臣、限制佛教巩固统治;依据材料“后继续推行均田制”的信息可知经济上是推行均田制发展封建经济;依据材料“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北齐”的信息从军事上可以归纳出收回兵权,灭掉北齐。

(2)依据材料“宇文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