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5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docx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5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5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2.通过阅读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图及工业结构的变化等,理解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重点)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①概念:
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②本质: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③衡量指标:
a.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b.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城市化
①概念:
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②本质: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③内涵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
城市化。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完全同步的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机制,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者关系可形象地比喻为“发动机”和“加速器”之间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前提条件,城市化是必然结果;二者相互促进,实现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进步。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特别提醒] 城市化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与乡村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因此城市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
3.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1)存在问题
①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一是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二是忽视“以人为本”,没能发挥“城市应最大限度地为人的生活和工作服务”的根本功能。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①发展前景
②主要措施
a.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b.“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e.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自主诊断]
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化无关。
( )
2.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 )
3.江苏省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
4.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 )
【提示】 1.×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
2.× 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辐射和带动作用。
3.√ 江苏省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4.×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就容易带来环境污染,但不是必然的。
[合作探究·攻重难]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图1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图1 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截至2015年末,江苏的城镇化率已提至6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图2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思考交流】
1.改革开放前后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各有何特点?
【提示】 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
2.促进江苏省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提示】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
3.江苏省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江苏省属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势平坦,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处开放的前沿,加上江苏省南部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其带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归纳总结]
1.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优势
因素
区位优势
位置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自然资源
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平原广阔,河湖众多
交通条件
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全,交通便捷
科技条件
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社会协作条件好
市场条件
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毗邻沪宁杭工业区,市场广阔
2.我国五种城市化典型模式
[方法技巧] 图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
(1)~
(2)题。
【导学号:
57522079】
(1)图中①②③④模式代表的地区分别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2)下列世界主要工业区中,可以为④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 )
A.美国硅谷
B.日本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C.德国鲁尔区
D.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1)C
(2)C [第
(1)题,模式①是利用对外开放政策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模式②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代表浙江温州地区;模式③是大城市的扩散,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代表江苏的南部,即苏南地区;模式④是由于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代表东北地区。
第
(2)题,德国鲁尔区最初的发展动力为资源开发,其模式与东北地区相似,因而可为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推进江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认为,多年来规模与速度导向下的城镇化之路也使得江苏省面临城镇化质量不高、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
材料二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
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
下表为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
土地价格
平均工资
环保门槛
苏南某市
5000万元
100万元左右
3000元左右
要求高
苏北某市
1000万元
20万元左右
1000元左右
要求较低
【思考交流】
1.材料一中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过多地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城市化率,忽视了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上投入较少等。
2.试述解决材料一中所述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
(1)“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2)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3)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4)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5)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加强学习,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内涵。
3.读材料二,分析苏南地区设置门槛较高的目的何在?
苏南地区迁走的产业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目的:
要求迁入的企业环境污染小,限制或禁止污染严重的产业迁入;要求迁入的企业具有一定技术含量,限制技术落后且难以升级的企业迁入等。
苏南地区迁走的企业具有劳动力和土地需求量大,投入较多的特点。
[归纳总结]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问题
原因
措施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①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城市化率,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城镇规模和具体项目建设上;②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忽视了“以人为本”
①加强学习,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内涵;②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工业化和城
市化过程产
生了环境
问题
①环境污染的治理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②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污染点增多、面积扩大;③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④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水污染严重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绿地,优化人居环境;②改造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①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很高;②浪费土地,增加道路、给水等基础设施投资;③缺少特大型城市,规模小,经济力量有限,难以治理污染;④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作用
①“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②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③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2.江苏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据此回答
(1)~
(2)题。
【导学号:
57522080】
(1)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 )
①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 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突出
③忽视了“以人为本” ④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益差
⑤城市优势显著,城乡差别扩大 ⑥特大城市多,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⑥
(2)下列不属于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的是( )
A.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
B.“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行政区划调整
(1)A
(2)A [第
(1)题,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城镇体系结构,城乡差别缩小。
第
(2)题,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有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
[图表解读·悟技巧]
[图表探讨]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年
2013年
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2.0∶51.7∶36.3
6.1∶49.2∶44.7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44.84%
93.84%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42.7∶30.2∶27.1
20.1∶42.9∶37.0
江苏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2000年
2013年
轻重工业的比重
43∶57
24∶76
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
17.2%
38.5%
全省人均收入(美元)
1422.13
4000.52
探讨1.2013年相比于2000年,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何特点?
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第一、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
第二产业(工业)产值比重的上升,说明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加快。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带动了当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探讨2.2013年相比于2000年,江苏省工业结构的变化有何特点?
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重工业的比重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上升,反映江苏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读图方法]
阅读上表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明确三次产业所指含义:
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2)明确与地区城市化有密切关系的是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3)了解工业内部结构的状况可以反映地区工业发展的水平。
(4)注意上述两表主要反映江苏省2013年相对于2000年产业和工业的一个变化。
[读图训练]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
读图,完成
(1)~(3)题。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1990年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2)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是(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以劳动力指向型产业为主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是(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地区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1)A
(2)B (3)B [第
(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指向型向技术指向型、资金指向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商贸、金融等为主,各产业在不同时期变化速度是不同的。
第
(2)题,外商投资规模小、以低端产业为主是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3)题,200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环境有所改善。
]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固双基]
考查点1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
下图为江苏省制造业部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
57522081】
1.1999年至2003年,江苏省四个主要制造业部门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
A.化学工业
B.冶金及延压工业
C.运输设备制造业
D.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江苏省工业发展最不利的条件是( )
A.资源缺乏 B.劳动力素质不高
C.资金严重短缺D.对外交通不便
1.D 2.A [第1题,分别读出四个部门1999年和2003年的工业总产值,然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增长速度,比较后就可得出答案。
第2题,江苏省经济发达,资金充足,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科技发达,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但资源缺乏,在发展工业时,要从外地大量调入。
]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①—城市人口比重 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4.图示曲线反映了( )
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②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③1988年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④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3.D 4.B [第3题,江苏省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结合图可判断①对应第二产业产值比重,④对应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且三次产业比重之和为100%,故③对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②对应城市人口比重。
第4题,结合第3题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较小;城市人口比重20世纪90年代末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1988年相当,之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较小,而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
考查点2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
“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
据此回答5~7题。
【导学号:
57522082】
5.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地形平坦
③处在季风气候区 ④海运便利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6.关于目前江苏省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②三个都市圈全部在我国南方地区
③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④省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7.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
①建设发达的交通网,干线尽可能经过市中心区
②加强规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
③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
④提倡居民购买私人小轿车,减轻公共交通压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5.D 6.C 7.D [第5题,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季风气候显著,但三个都市圈并不都临海,矿产资源贫乏。
第6题,江苏省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省内城市化水平也不均衡,淮河穿越江苏省,并不是所有的都市圈都在南方地区,如徐州在北方地区。
目前城市化正在加速,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第7题,干线不能穿过市中心,应该从城市附近穿过;不提倡购买私人小轿车,以减轻环境压力。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9题。
材料一 江苏省大力推进产业转移,采取了“苏南腾笼,苏北引凤”的措施。
材料二 下面为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
土地价格
平均工资水平
环保门槛
苏南某市
5000万元
100万元/亩左右
3000元左右
高
苏北某市
1000万元
20万元/亩左右
1000元左右
较低
8.“苏北引凤”的最大优势是( )
A.交通便利
B.市场广阔
C.技术水平高
D.劳动力、土地价格低
9.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的影响是( )
A.不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B.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C.不会对苏南、苏北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D.促进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降低了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8.D 9.B [第8题,从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苏北地区劳动力、土地价格低,这成为吸引苏南地区产业落户于此的最大优势。
第9题,苏北为落后地区,其劳动力价格低,承接苏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后,可促进两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改变了两地的地理环境,促进了两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65探索
【提示】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002年,中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为15.4%,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但从更为重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2年,中国农业就业人数为3.69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50%,远高于20%以下的国际标准;2002年,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
可见,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要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降低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教材P71复习题
【提示】 1.江苏省为推进城市化进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全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平均人口由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45%。
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聚集,原来222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着力发展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四个中心城市,构建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
(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2.工业发展对城市化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工业企业为寻求协作利益和增强竞争能力,在地域上往往出现相对集中的倾向。
这种倾向直接影响到城市内部的扩展形式和城市的区域分布格局。
例如,英国是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在工业革命摇动下,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
从1801年到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到265个。
城镇人口比重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