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6633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docx

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

2008-2012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选编

上海市吴迅中学朱幸福

一、选择题选编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重庆市试卷)

《宋史》记载:

“会元昊请臣,朝廷亦已厌兵,屈意抚纳”。

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①重开边境贸易  ②割让幽云十六州

③约为兄弟之国  ④封元昊为夏国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1山东省高考题

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3、2011山东省高考题

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探究学习,其探究主题应该是()

A.手工业成就  B.印刷术推广

C.商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4、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浙江省试卷)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化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浙江省试卷)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6、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湖南省试卷)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7、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湖南省试卷)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8、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湖南省试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历史试题(江苏省试卷)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0、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天津市试卷)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天津市试卷)

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

“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12、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安徽省试卷)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13、海南省2008高考试题习题

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14海南省2008高考试题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5、海南省2008高考试题

“奉法者强,是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16、江苏2008高考试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17、(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2012年海南卷历史,3)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19、(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

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20、.(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2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

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2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24、(2012年海南卷历史,5)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

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6、(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7、(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28、(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9、(2012年江苏历史,4)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30、(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1、(2012年海南卷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32、(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3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

“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

34、(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35、(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3)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36、(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37、(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38、(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

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

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39、(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40、(2012年海南卷历史,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

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二、材料题选编

4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历史试题(江苏省试卷)

材料分析(10分)

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考古文化遗存

标本编号

标本年代(公元前)

龙山文化晚期

SA98122

2030~1965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XSZ104

1880~1840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ZK5253

1685~1610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ZK5249

1610~1555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ZK5255

1560~1529

(资料来源: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 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

 ……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请回答: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

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3分)

42、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历史试题(江苏省试卷)

材料分析(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冶和“理想国冶;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冶和“仁冶在构建“仁—礼社会冶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3分)

4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历史试题(江苏省试卷)

材料分析(13分)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44、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天津市试卷)

材料分析(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分)

45、江苏2008高考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

三、参考答案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题(重庆市试卷)答案B

2、2011山东省高考题答案B

3、2011山东省高考题答案D

4、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浙江省试卷)答案B

5、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浙江省试卷)答案D

6、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湖南省试卷)答案B

7、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湖南省试卷)答案C

8、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湖南省试卷)答案B

9、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历史试题(江苏省试卷)答案D

10、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天津市试卷)答案C

1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天津市试卷)答案A

12、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安徽省试卷)答案D

13、海南省2008高考试题习题答案D

14海南省2008高考试题答案A

15、海南省2008高考试题答案D

16、16、江苏2008高考试题答案D

17、【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故选C项【答案】C

18、【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

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

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9、【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20、【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诸侯不得参与政事,这实际上削夺政治权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

【答案】C

21、【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结合题干可知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B项【答案】B

22、【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图片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

【答案】C

23、【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杜如晦认为科举制强调以文笔(文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忽视了品行,这容易导致官员因品行差以致危害民生。

可见杜如晦实际上强调选官要注重品行,故选D项。

【答案】D

24、【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