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6489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docx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勤奋的可贵,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品质和不回避挫折的决心。

教学设想:

尽量针对学生作文,起点放低,争取有的放矢。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典故吧。

诸葛亮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之后,有一个名叫严峻的儒生提了一个带有刁难性质的问题,严峻:

孔明之论,都是强词夺理,皆非正论,不必再言。

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此时若如实以对,一来掉格,似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样,二来极易授人以口实。

聪明的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

何能经邦立事?

且古耕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兖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

——岂效书生,区区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对话打在课件上)

孔明的这一段话,当时便使得严峻“低头丧气,无言以对”。

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

是引经据典,使得他的“无须治何经典”力有千钧。

这就是论据的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二、论据的选择

1、确立了文章论点之后,紧接着就该构思成文了。

从总体上考虑文章“如何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如果不解决内容(材料)即“写什么”的问题,任你怎样设计文章的写法也只是“无米之炊”,徒劳无功。

古时有个秀才,临考前一天晚上思来想去总是写不出文章而老是唉声叹气,其妻不解地问:

“看你写文章这么难,好像比我生孩子还难似的。

”秀才愁眉苦脸地答道:

“比你生孩子难多了。

你生孩子虽然也难,但你肚子总归有啊!

可我现在肚子里空空如也。

”秀才肚子里“空空如也”便是没有写文章的材料。

2、议论文的材料便是论据的储备。

论据即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论据分两大类:

一类是理论论据,即用人们熟悉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的经典论述及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信赖的格言、谚语等来做根据;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

一类是事实论据,即用具体的、可靠的事实,或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或实践经验和统计数字,或从图画、图片、电影、电视、戏剧中搜集、积累的材料来做根据。

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

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

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论据要选得精,选得充分。

要恰当运用事实论据。

3、举例讨论:

(1)诸葛亮在我国文化史上是智慧的代名词。

他的智慧是怎么来得呢?

古来都讲他十载寒窗,勤奋得来的。

但这是不是首先是因为他有天资呢?

我们常常说:

要勤奋,勤能补拙。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德国马普学会日前发布新闻公告介绍说:

马普学会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合作设计的两个实验表明,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智力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而且,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弥补先天智力的缺陷。

是的,我们不必再犹豫了。

我们的智力可能是很普通的,但只要努力,我们便可以做优秀的学生。

我们便可以实现我们的宏伟的抱负的!

有同学以此为题作了一篇文章,选了这两个论据。

大家讨论,选择合适吗?

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

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

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

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

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

姚明训练可真刻苦。

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

论据①④合适,②③不合适。

因为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无粘边,也并没有能表明韦钰是“拙”的。

而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补了“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人的一生是必然会碰到挫折的,像我们,考试成绩不理想,做了好事不但没受表扬,反而挨了批评,受到老师同学的误会等,实在不太舒服。

大家说,挫折好不好啊?

那大家欢迎挫折吗?

那大家害怕挫折吗?

挫折对人生有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

俄国著名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师:

我们应该认识它的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不欢迎挫折,但应不应该回避挫折,畏惧挫折呢?

4、小结:

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因为运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运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要挑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再看下面三个材料:

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

他在《示儿》诗中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有着怎样细微的差别?

例1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

例2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例3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

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

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1;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2;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3。

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

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5、再举例

有同学以“我们可以不欢迎挫折,但不应该回避挫折,畏惧挫折”为话题,以“挫折铸造成功”为中心,选了下面的论据,大家思考合适吗?

挫折铸造成功。

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

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明确:

不合适。

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似乎不典型,还有体育似乎需要天资的,而女孩在被认为是“不适合这项运动”时,仍考进了足球队,只能说明要么老师说的不对,要么她开始只是没有发挥好。

她实际是适合这项运动的。

因此,用它做论据不典型。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论据选择不典型。

讲解: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

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

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

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

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请大家看这段文字: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

秦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

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

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

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6、(出示幻灯片)

……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

这是近几年深受大家欢迎的小作家韩寒的《三重门》里的句子。

大家都知道他应该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那么,他在这里讽刺什么呢?

学生作文论据陈旧!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论据选择不新鲜。

做一个练习:

假如以“只有懂理又懂文,成为全面发展之才,才能在事业上获得丰硕的成果”为论点,请在下面的论据中选出两个最好的。

A、数学巨匠华罗庚,从小喜欢文学。

他写过几百首词,还写过散文和许多通俗、生动的科普读物。

他19岁,还是个初中毕业生,就写出了有独到见解又颇有文采的数学论文,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B、李时珍到35岁时,已读了几千种书,其中医药书籍800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

C、天文学家张衡,是一个极为罕见的通才。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

他的《二京赋》是汉赋名篇。

另外还有23篇赋作传世。

明确:

选第一个。

第二项没有扣住中心。

第三项不够典型。

讲解:

现在非常强调创新,学生的作文也很重视有新意,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则可以通过论据的新来使文章增添新意。

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

不能一谈到身残志坚,就写到张海迪,一谈到革命纪律性,就写邱少云,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所以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新鲜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

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例如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写道: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们一直用这个事例,是因为它突出地反映了一种爱国思想,但是否能从教育子女的角度推陈出新呢?

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说到这个论点,或者说到那个论点,都是常用的几个论据,让人味同嚼蜡。

曾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

在议论文写作中,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在论据的运用中,我们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银子,而不是石子。

7、关于由此及彼,正反对比

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也十分重要。

例如提出“人才重要”的论点,引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萧和追韩信的故事作论据之后,可以展开联想,接着选择相应的反面论据针砭时弊:

萧和慧眼独具,识才,荐才,而毫无嫉才之心。

由此,我又想起漫画《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识才或知才不用的领导还不乏其人,他们就和《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一样,比自己高的伙计“一个也不要”。

这岂非可悲而又可笑!

这里选择“武大郎开店”这个论据,恰当地引入文章,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不能不说是联想的作用,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就可以将有关的材料串联起来,拓宽议论思路,加强论点的说服力;有时选择了事实论据之后,可联想到相关的理论论据,引入文章,使议论更见深度。

如上面选择“图书馆大国”匈牙利作事实论据来说明加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是十分恰当的,如果我们在“因而有人诙谐地称匈牙利是个‘图书馆大国’”这句话后面,再联想到下面这个相应的理论论推进行补充,无疑可使立论更深刻:

写至此,不禁想起了一位老教育家的话:

“人才是多方面的,爱好、特长也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该让出更多的传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们看他们爱看的、有意义的各种读物,通过这些读物,促使他们手脑并用,来培养他们的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养成他们的创见与创造能力”。

而图书馆,正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啊!

……

这就进一步点出图书馆对培养人才所能发挥的巨大功能了。

8、真实

有一点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实论据要确凿,也就是说用作论据的事实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不能胡编乱造;如果是虚假的,或个别事实不真实,都会导致论点经不住推敲的结果。

所以,列宁说,论点“应该设法根据正确的和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统计学和社会学》,《列宁全集》第23卷)。

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论据靠不往,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对此,我们丝毫马虎不得。

9、总结(出示幻灯片)

关于议论文的论据的选择要注意五点:

三、论据的使用

1、有同学以“挫折磨砺人生”为分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

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他的丈夫居里先生因为车祸不幸去世,这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家庭和事业上的双重打击。

在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后,居里夫人虽然内心万分悲痛,但她以坚强的意志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她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

于是她更加起早贪黑,勤奋工作,经过数千次实验,她终于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

并且,她放弃了对镭的专利权的申请,将镭的提炼方法无偿公布于世,更显示出了她高尚的品德。

在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讨论后明确:

①语言罗嗦②中间叙述不准确,镭是她与丈夫共同提取的,提取镭用“几千次”也不准确③“并且,她放弃”这句话与中心没有关系④叙述之后缺少对论据的分析。

论据的使用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论据叙述的语言要简洁。

论据的使用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

论据的叙述要准确

论据的使用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

论据的叙述要扣住中心

论据的使用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

叙述论据之后要有分析说理的文字

2、浓缩:

不可细写,惜墨如金

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

更不能篡改材料。

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因此,引述论据时要贴切。

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力量。

引用论据还要简明概括,引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说理,这决定了论据的目的性、简明性、概括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把握好侧重点,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若叙述过细,则显得拖泥带水,杂乱无章,甚至会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我们应该明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

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练习:

如果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

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

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

“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

“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这段材料比较长,照抄显然不行,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

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

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

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

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

所以。

我们不妨这样叙述: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

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另外,有的同学叙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有许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

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

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

从头到尾地详尽描述,应该注意纠正。

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叙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3、侧重点

(1)同一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述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

例如,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如果要用它论证“基础重要”,我们就要从达芬奇的角度去述料,谈他认识到基础的重要,如何苦练画蛋基本功,以及画蛋与他后来成才的关系;如果要用它论证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们就要从达芬奇老师的角度去述料,谈他如何引导,如何教学有方,以及他的引导与达芬奇成才的关系。

我们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多个意义点构成的,这样的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用它论证观点时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找出切入点,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材料与观点粘在一起,使之高度统一。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面不出;贫者见这,挈妻子而去。

”(《庄子》)

这个故事的中心是东施胡乱模仿,变得越来越丑,使人望而生畏。

但是,如果从西施的角度去分析,西施的美在于天生丽质而不是颦,颦是因为她心口痛,但东施不明其理,误将表面的东西当作实质的东西。

这样分析可以论证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出错。

如果从东施的角度分析,东施变丑的原因是盲目模仿,这样可以论证盲目模仿要不得;东施模仿西施后,乡里之人都躲避她,但她仍在模仿,这样可以论证人要有自知之明。

从东施乡邻的行为角度去分析,东施乡邻像对待瘟神一样躲避她,而不是去帮助她,向她指出。

如果乡邻们能及时向东施指出并热情地指导她,悲剧就可以避免。

这样就可论证,我们不能像东施的乡邻,应热情帮助,关心他人。

相反,如果我们对东施效颦的故事不作分析引用这个故事就成为无的放矢,论证也就苍白无力了。

再如《滥竿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

“大锅饭”的弊端。

再如: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遂入见。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庄公。

他的一位同乡对他说:

“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去参与?

”曹刿回答说:

“有权住的人很浅陋,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见鲁庄公。

学生练习:

将上述材料作为论据,灵活剪裁材料,论证三个论点

①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

就是说,无职无权。

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②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

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

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

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

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③位卑末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

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由此可见,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选择论据的角度也有变换,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

有时候材料过于庞杂,就需要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候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以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分析引用,即把论据材料中的原话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

灵活剪裁的目的,就是为论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

(2)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