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三期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练习.docx
《全国各地高三期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三期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练习.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三期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18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杞,字伟长。
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
强敏有才。
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
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
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
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
杞言: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
”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
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焚光化军,署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
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
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
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次宜州,蛮无至者。
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
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
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
杞谓将佐曰:
“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
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
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
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右安抚使、知庆州。
杞上言:
“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
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
”因为行赏。
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
杞言:
“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
”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
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
“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
”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B.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C.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D.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取得做官的权利。
B.“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权等。
C.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
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也可以解释为发布檄文,发布文告。
D.夏,唐朝中和元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封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
后来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
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
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
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
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
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
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
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答案】
1.C
2.A
3.B
4.
(1)行旅驻扎在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
(2)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使他们被感化),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
学科@网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
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杜杞字伟长。
父亲杜镐,杜杞靠父恩荫补任将作监主簿,任建阳知县。
聪敏有才能。
闽地风俗,老年生子就不抚养。
杜杞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有再发生类似情况者处重罪。
多次升职为尚书虞部员外郎、横州知州。
当时安化蛮人侵犯边境,杀掉宜州知州王世宁,朝廷派兵讨伐。
杜杞上奏:
“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
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
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阯。
希望挑选机智权变而又熟悉岭外事务的文臣,担任长官,负责边境事务。
”改任通判真州,调任解州知州。
京西出现强盗,抢掠商、邓、均、房等地,焚烧光化军,朝廷任命他为京西转运、按察使。
任职数月,盗贼被平定。
学科.网
恰逢广西区希范引诱白崖山蛮蒙赶反叛,有数千人,攻进环州、带溪普义镇宁三寨,岭外骚动。
提升杜杞为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
行旅到达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
入驻宜州,蛮没有一个前来投诚的。
杜杞找到州中军官,放出狱中囚犯,去掉他们身上的刑具,派他们到洞中去劝说贼人,贼人仍不肯听从。
于是率兵攻进白崖、黄坭、九居山寨及五峒,焚毁了囤积的物资,斩首一百多级,收复环州。
贼人四散逃走,区希范逃往荔波洞,杜杞派人诱降,蒙赶前来投降。
杜杞对将佐说:
“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
”于是杀牛马,酿曼陀罗酒,在环州大聚会,伏兵发动,诛杀七十多人。
三日后,又捕获区希范,乱刀剁死后送给诸部蛮人,因年老有病而被释放的,才一百多人。
御史梅挚弹劾杜杞杀害降兵不守信用,朝廷诏令他引以为戒,担任两浙转运使。
第二年,调任河北,担任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庆州知州。
杞上奏说:
“杀掉降兵的是我,犯了过错不敢推诿。
将吏们有功劳却没有登录,我不能接受任命。
”朝廷因此而进行赏赐。
蕃人首领率领一千多人投奔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夺取牛马,朝廷下诏责备杜杞。
杜杞说:
“他们违背盟约发动战争,酋长不能交给他们。
”就用文书通知夏人,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不久夏兵也就撤走。
杜杞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晓阴阳数术,自己说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了。
一天在厕所,见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斥责道:
“你们狂妄僭越,背叛王命,依法当杀,还敢诉冤!
”不久去世。
二、【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
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
“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基辞。
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
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
太祖有难色。
基从后蹋胡床。
太祖悟,许之。
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
“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
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
“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又问胡惟庸,曰: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帝曰:
“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基曰: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后宪、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明年赐归老于乡。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
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
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
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
“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
”忧愤疾作。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
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B.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C.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D.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卜象吉凶预兆等。
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B.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便是此意。
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
D.顿首,古时的一种最重的拜礼,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及地即起。
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间的敬礼。
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臣子上朝见君王时所用的拜礼,拜师礼、拜祖,民间的拜贺、拜别,也用此大礼。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结尾。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通关节,对此太祖十分生气,刘基暗地踢胡床提醒后,太祖终于答应。
B.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C.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柱木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
D.胡惟庸拿一块地做文章,唆使一些官员在太祖面前诋毁攻讦刘基,皇上虽然没有罪怪,但心存芥蒂,停了刘基的俸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②太祖曰: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
吾行相君矣。
”
【答案】
5.C
6.D
7.A
8.①译:
我过于憎恨坏人坏事,又忍受不了繁琐的工作,如果当了丞相,将辜负皇上的隆恩。
②太祖说:
“他多次想害你,你竟然为他的处境着想吗(或为他说话)?
我将要拜你为丞相。
”
【解析】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
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6.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D项,“顿首是古时最重的拜礼”错,还有“稽首”;上朝臣子见君王、拜师礼、拜祖礼等正式场合行“稽首”礼。
本文太祖与刘基私下谈话,在非正式场合,故可“顿首”。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
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
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
行省征召他,他推辞离开。
刘基见识广博,通晓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
学科.网
等到明太祖听说刘基和宋濂等人的名声,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
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
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
明太祖大喜,修筑了礼贤馆来安置刘基等人,他受到很高的礼待和尊崇。
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气焰十分嚣张,诸位将领有议论投降的、也有议论逃跑退守钟山的,刘基睁着眼只是不说话。
太祖把刘基召入内室,太祖说:
“先生的计策怎么谋划?
”刘基说:
“贼寇骄狂,等他们深入的时候,埋设伏兵拿下他们,就容易了!
”太祖用他的计谋,诱使陈友谅军队到来,然后打败了他,并且把攻克敌军的奖赏赏给刘基。
刘基推辞不受。
(不久)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安庆,太祖想要自己带兵讨伐他,向刘基征询意见。
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太祖亲自带兵攻打安庆。
从早晨打到黄昏一直攻克不下,刘基请太祖直趋江州,捣毁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得以西上。
陈友谅出乎意料之外,带着他的妻子儿女向武昌逃奔,(接着)江州投降。
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
太祖感到为难。
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
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
之后太祖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不久,太祖拜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
“李善长是功勋老臣,能够协调诸将德关系。
”明太祖说:
“他多次要陷害你,君却替她说话?
我要让你做丞相。
”刘基叩首说:
“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如果用小木头,房子马上就会塌的。
”后来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
杨宪一直和刘善德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说:
“就像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拉翻。
”皇帝说:
“我的丞相,实在是没有超过先生你的。
”刘基说:
“我太过于疾恶如仇,又经不住繁杂的事物,如果做了丞相会辜负了您的恩德。
天下不愁没有人才,只要明主尽心寻访,眼前的几个认真的是不能胜任哪。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身败名裂了。
洪武三年,刘基任弘文馆学士一职。
十一月,皇帝大封功臣,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官禄二百四十石。
第二年皇帝恩赐告老还乡。
胡惟庸刚好当左丞相执掌省事,挟着以前论相的怨恨,于是阴使官吏攻讦刘基,说谈洋之地有王气,刘基企图在这里做墓,百姓不同意,就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平民百姓。
皇帝虽然没有降罪于刘基,然而听后心有所想,最终剥夺了刘基的爵禄。
刘基内心恐慌上朝谢罪,就留在了京城,不敢回来。
不久,胡惟庸为宰相,刘基十分忧伤地说:
“假使我的话没有应验,那是苍生的福气啊。
”由于忧虑愤恨不过刘基身体疾病发作,洪武八年三月,皇帝亲自写了诰书赐给他,并派使者护送他回家乡。
刘基回来住了一个月就病逝了,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在京师生病期间,胡惟庸曾派医来,刘基吃了他的药,感觉有拳头大小的东西积聚在腹中。
后来中丞涂节首先告发胡惟庸谋逆大罪,曾说过他用毒药害死刘基等等的话。
三、【18届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世延,字子敬。
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
弱冠,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
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
十年,除安西路总管。
安西,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延佑元年,省臣奏:
“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
”帝曰:
“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
”遂拜中书参知政事。
明年,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居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罪,逮世延置对,至夔路,遇赦。
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
帖木迭儿遣使督追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
会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
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
未几,帖木迭儿死,事乃释。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
“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
”帝曰:
“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
”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
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
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
至正二年,谥文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B.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C.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D.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指任命官职,选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朝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佑”“仁宗”“至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世延年轻有为。
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赵世延怜惜百姓。
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担保,希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C.赵世延备受重视。
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D.赵世延屡遭陷害。
帖木迭儿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他自己也向皇帝诬告赵世延有罪,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答案】
9.B
10.D
11.C
12.
(1)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后,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
(2)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
【解析】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断句。
先找文中的名词,因为名词在句中不是作主语就是作宾语。
如“世延、
参考译文
赵世延,字子敬。
世延天资聪慧,朝气蓬勃,喜爱读书,专心推究儒家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学说。
二十岁时,世祖召见,让他进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年仅二十四岁。
元贞元年,授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由于亲丧,未赴任。
十年,授安西路总管。
安西,过去是京兆行省与御史台衙门所在地,号称会府。
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
陕民闹饥荒,省台决定请求朝廷赈灾。
世延说:
“救灾如救火,应先开仓赈济,以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还。
”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救活的人很多。
延佑元年,省臣奏:
“近奉诏汉人参政用儒生,赵世延为适当人选。
”帝说:
“世延确实可以用,但他祖先雍古氏,不是汉人,其官职应该居右。
”于是授中书参知政事。
第二年,仁宗驾崩,帖木迭儿又居相位,他极力报复世延,叮嘱他的同党何志道,诱导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有罪,逮捕世延并指对,至夔路遇赦。
世延因病到荆门并留下就医。
帖木迭儿派使者强迫他至京师,并让他的党羽罗织罪名,陷世延于罪。
适逢有旨,终于赦免,不再问罪。
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
中书左丞相拜住屡次说世延无罪,得旨出狱,回家养病。
不久,帖木迭儿死,这件事才罢休。
至顺元年,诏令世延与虞集等人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多次上奏:
“臣衰老,请求解除中书政务,专心纂修。
”皇帝说“:
老臣中像你这样的人才没几个了,求退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
”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
这年秋天,因病给中书省写信谈辞去官职的事。
元统三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至正二年,谥号文忠。
四、【18届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
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彪性沈重好古。
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
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
嚣问彪曰:
“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
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
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
愿生试论之。
”对曰:
“周之废兴,与汉殊异。
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
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
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
”嚣曰:
“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
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
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
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
“所上章奏,谁与参之?
”融对曰:
“皆从事班彪所为。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
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
彪上书奏,帝纳之。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B.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C.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D.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隋唐以后简称“辅”。
B.征、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