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5511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1个考点解析

 

                   

对于考小学教师资格证的同学们来讲,整个知识体系显得有点杂乱,我们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在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内容之后的体系又显得不够清晰,因此如果想在考试中一次性通过所有科目,那么必须对科目二内容进行重点把握。

考点1:

课程的分类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

代表人物是怀特海。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

代表人物是杜威。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共同性和发展性,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机构为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

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编制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练习题: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属于()。

A.国家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隐性课程

【答案】C。

考点2:

教学原则

 

练习题:

“开其意,达其辞。

”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

【答案】C。

解析:

孔子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

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意思是说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

故选C。

 

考点3:

教学评价的分类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宜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或者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

定性评价是凭借评价者的洞察、内省或移情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

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

练习题:

对刚刚步入六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测验,以掌握其五年级知识的学习情况。

这属于()。

A.诊断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过程性评价

【答案】A。

解析:

在教学过程开始时进行的教学评价是诊断性评价。

考点4:

品德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考点5: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多动症

多动症也称“儿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

(1)活动过多。

(2)注意力不集中。

(3)冲动行为。

2.学习困难综合症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

缺少某种学习技能,包括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3.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考点6:

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2.榜样示范法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4.指导实践法

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养好良好的品德习惯,增强品德意志,从而培养品德践行能力。

5.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练习题:

“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作用”。

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榜样示范法

【答案】C。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模拟题7:

教学方法

 

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知识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练习题: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

A.练习法B.实验法C.演示法D.实践活动法

【答案】C。

考点8: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练习题:

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孟母三迁”D.“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答案】D。

解析:

A.B.C.三个是环境对人的影响,D是遗传对人的影响。

 

考点9: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练习题:

人的语言、思维的发展都分别存在着关键期,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答案】C。

 

考点10:

新课程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课程结构: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自主学习、探究自主学习

教育评价: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学行为: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课程设置: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练习题:

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是()

A分科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C综合课程为主D.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答案】C。

 

考点11:

教学设计

 

(1)学科知识

语文:

包括文本写作特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数学:

数学思想、数学算理与算法、《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课、巩固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