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4828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慈溪市、余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1.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材料反映了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2.史书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觅襦,小儿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5.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B.汉代商人已成为古代社会最活跃的人群之一

C.唐代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已十分兴盛

D.明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也开始发展迅速

6.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丝价竟何如?

”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7.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8.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

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9.18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诗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中写道:

“承担起白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

”这表明吉卜林

A.鼓励欧洲的殖民扩张B.认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C.反对种族歧视政策D.认为欧洲应该学习殖民地文化

10.有学者称:

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

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

”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B.原料的支持C.市场需求D.资本支持

11.19世纪上半期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

“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此话含义是

A.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B.批评英国是封建国家

C.肯定法国是民主国家D.批判法国贵族的特权

12.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中说: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B.我国商品经济在清初达到顶峰

C.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徽商的衰落D.道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4.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15.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16.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

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的”。

作者的观点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17.下表是1913~1936年我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所占比例(%)。

从这组统计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品种

1913年

1916年

1920年

1925年

1928年

1931年

1936年

原料

29.1

24.7

23.9

31.3

35.4

37.7

35.8

半制成品

38.7

43.2

37.5

38.9

34.8

32.5

23.2

制成品

12.2

11.0

14.6

13.8

13.3

13.6

16.3

①民族工业在总体上增长缓慢②民族工业中制造业相当发达

③一战之后民族工业发展依然较快④民族工业力量依然比较弱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有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④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19.下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①“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阳光灿烂”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③“冰雹无情”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四大家族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挤压

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道路曲折根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造成下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中国关税收入总额及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情况

收入

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914万元

41%

1929年

27554万元

51%

A.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1.某学者认为: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22.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

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由英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B.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3.资本主义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异化”。

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现自由竞争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D.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24.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评论:

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作用。

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B.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D.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25.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26.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7.“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重要条件的“政企分开”思想在中国最早提出于

A.十一届三中B.十二届三中C.中共十四大D.十四届三中

28.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

坚决制止!

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 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 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束缚着人们

④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

”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30.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31.欧盟条约由《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组成。

它的经济目标是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

政治目标是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

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和欧洲议会的权力,使其由原的咨询和监督机构变成部分的权力机构。

据此分析,以下对欧盟表述有误的是

A.欧盟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逐渐消失

B.欧洲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超国家共同体

C.欧盟成立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D.欧盟的发展方向是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的联合体

32.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由此可以判断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33.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变迁:

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一五”(1953~1957年)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年)

“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年)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B.“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

C.“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34.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

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该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亚太经合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D.欧洲联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题18分,2题15分,3题16分,共49分)

1.(18分)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

“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

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

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

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8分)

(3)材料三反映中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变化?

(2分)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分)

 

2.(15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也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

材料一  “行在”云者,法兰西语犹言“天城”……此行在城甚大,周围广有百哩……此城有12种职业,各业有12000户……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

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敏。

——冯承钧译、党宝海新注《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阶段……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

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材料三  近代天津是中外文化碰撞最为激烈、复杂的城市之一。

随着九国租界和现代工业的崛起,外国人眼中的天津形象逐渐脱离对北京的依附而独立存在。

天津民俗在吸收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风格,以文艺中的话剧和文明戏最为突出。

材料四 1978—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3个发展到9369个,城镇人口达9亿。

——《第二次改革——中国未30年的强国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行在”城的特点?

(3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的突出特点。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分)

 

(3)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分)扼要分析其成因。

(2分)

 

3.(16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

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6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2分)

 

慈溪市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A

B

D

C

B

D

A

C

A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B

B

C

C

D

A

A

B

B

D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答案

C

D

B

B

C

A

A

C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题18分,2题15分,3题16分,共49分)

1.

(1)赋税徭役、人情往、养家糊口的负担、自然灾害、高利贷的盘剥。

(4分)

(2)特点:

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

(4分)

影响:

冲击贱商传统;“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

(4分)

(3)变化:

生产的丝茶出口大量增加,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

(2分)

说明: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分)

2.

(1)特点:

规模大;人口多;工商业繁盛。

(3分)

(2)特点:

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沿海与中西部差距大);城市文化兼收并蓄,多样发展。

(4分)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工业的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西方文化的影响等。

(4分,答出其中4点得满分))

(3)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

成因: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

政府的积极的城市化战略;(2分)

3.

(1)主要因素:

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

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

(任答两点即可)(4分)

变化:

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分)

(2)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的节约与保护。

(3分)

观点: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1分)

认识:

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

(2分)

(3)原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