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永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永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永州市2018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公元前9世纪前后,周宣王出兵鲁国,干涉其君位继承,引起当时诸侯的集体不快。
经此事件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
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A.体现家国一体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王权与族权相结合,体现为家国一体,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B;由材料“诸侯的集体不快……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可见周王无力有效管理地方,结合所学,在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D,选C。
2.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
下列属于后者的措施是
A.汉代实行中外朝制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明朝设内阁
D.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或“中朝”,让他们参与到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中,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不符合题意,排除A;唐朝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属于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符合题意,故选B;明朝起废除丞相,明代内阁大臣和清代军机大臣均没有实权,无“宰相”之实,排除CD。
3.宋真宗《励学篇》写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真宗这样说是基于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
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绝佳的一条出路,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到财富,可见宋真宗是在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利禄。
科举制度主要以考试成就作为选官标准,故选D。
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和族望,故排除ABC。
4.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这种智慧体现在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的文言大意是:
要使天下安定,就建立小而多的诸侯,力小就没有反叛之心了。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诸侯国实力就被削弱,故选B;分封制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排除A;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材料中的叛逆事件就是郡国并行制的结果,排除C;行省制度是元代创设的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5.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C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D
万民法的形成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排除A。
《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平民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诞生的成文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外邦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排除B。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如公民平等,法律至上,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选C。
《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
6.在古雅典,如果一位公民的名字被大多数人写在陶片上,他将被放逐。
这种情况开始于
A.梭伦执政时期
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D.苏格拉底执政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公民的名字被大多数人写在陶片上,他将被放逐”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
结合所学,梭伦改革没有陶片放逐法的内容,排除A;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实行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监督的机制,故选B;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不符合“开始”的限定,排除;苏格拉底是教育家和思想家,不是政治家,排除D。
7.183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俄国沙皇长子相爱。
英国议会对此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告终。
议会对女王婚恋生活的干预表明
A.英国议会改革迫在眉睫
B.议会权力至上原则的确立
C.传统的等级观念依然浓厚
D.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1832年英国议会已经改革了,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传统观念十分浓厚,故C错误;由材料“1839年……英国议会对此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告”,结合所学,由于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故国王的婚恋问题上升到国与国的关系问题,故议会对国王婚恋生活进行干预,故选D。
8.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禁穆令”(暂停中东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被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予以终止。
这反映出美国
A.司法权制约行政权
B.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
C.联邦法院权力大于总统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禁穆令”违背了宪法,所以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并予以终止,体现了美国司法权制约行政权,故A项正确;不能因为司法权制衡行政权而认为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排除B;美国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体制,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平等的,排除C;材料的做法遵循分权与制衡机制,排除D。
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
下列有关德意志议会叙述正确的是
A.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大
B.帝国议会凌驾于联邦议会之上
C.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D.联邦议会由选举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帝国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联邦议会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故排除AB,选C;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排除D。
10.“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指英法联军)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它使中国被迫签订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交战双方是中国和英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交战双方是中国和英法,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北京天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故选B;甲午战争不是从广州开始的,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是直接侵犯北京天津,侵略国不只是英国和法国,排除D。
11.学者陈晓楠曾说:
“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
”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施政纲领,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排除A;从材料“充满时代气息”“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可知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故选B;《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部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排除CD。
12.下图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
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
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中列强仍站在“中国长城”之外,同时都在幻想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说明列强想灭亡中国,而欲灭亡中国政府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
鸦片战争涉及中英两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涉及中国与英法,甲午中日战争涉及中日之间,故排除ABC。
1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时毛泽东说: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你认为这28年开始于
A.1911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27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时”当指1949年,故“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可见起点年份是1921年,故排除ABD,选C。
14.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中共“三大”的召开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八·七会议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反映了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中共开始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故B正确;A是1923年,C是1927年,早于遵义会议,排除AC;D是1949年,晚于遵义会议,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5.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造型虽有差别,但永恒不变的是其中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其中“八一”是为了纪念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属于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无关,排除AB;狭义的秋收起义是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区领导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发生于秋收时节,故名秋收起义,事发南昌起义之后,排除C;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
后来,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故选D。
16.新版教科书把原来的八年抗日战争修订为十四年抗日战争,其中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武装侵华,所以九·一八事是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起点,故选A;.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军事冲突,华北事变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时间均晚于九一八事变,排除BCD。
17.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写道: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其中,“打到外线去”开始的标志是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解放战争第二年”、“全国性的反攻”和“打到外线去”,联系所学,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故选C;AB项是在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排除;D是在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排除。
18.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
为此,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B.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D.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建立工农联盟策略的信息,排除A;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从材料“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
为此,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可见巴黎公社是要砸碎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C;从材料“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可见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故选D。
19.列宁曾经提出俄国革命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理论出自
A.“四月提纲”
B.《告士兵、工人和农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答案】A
【解析】
【详解】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A。
1917年11月7日,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告士兵、工人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通过的《和平法令》强烈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滔天罪行,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排除BC。
1917年9日,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土地法令》。
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排除D。
2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毛泽东所说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不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排除;多党制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并立、互争政权的政治制度,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排除B;“几个党好”意在强调中国要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C;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排除。
21.下图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幅宣传画。
画中蕴含的对台政策,说明当时
A.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B.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海峡两岸之间终于实现“三通”
D.香港回归祖国,为解放台湾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图片中的“一定要解放台湾”,说明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告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所以漫画大致是1979年前。
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时间不符,排除B;2008年海峡两岸之间终于实现“三通”,时间不符,排除C;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而且我国对台湾基本政策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排除D。
22.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C.中苏关系正常化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间是1971年10月,不能解释加拿大、意大利和奥地利与中国建交问题,排除A;由于美国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阵营的超级大国,所以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的建交高潮,故选B。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苏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时间不符,排除C;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才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D。
23.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B.古巴导弹危机
C.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D.欧洲联盟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它们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故选A。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时间不符,排除B;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不符,排除C;欧洲联盟的建立是1993年,时间不符,排除D。
24.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
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
对此解读正确的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会谈双方都尽量避免冲突,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故选A;美国作为当前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B;朝鲜是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排除C;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其中,第25题14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
)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内阁的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
【答案】
(1)差异:
依据不同:
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
方式不同:
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2)性质: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内侍机构、顾问机构)。
作用:
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答到简、密、速等方面亦可给分);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可见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主要方式是世袭。
由材料“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职业官僚”可知郡县制的主要依据是军功、主要方式是选贤任能,君主任命。
(2)第一小问,由材料“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可见明代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第二小问,由材料“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可见军机处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对盟友让步的经济政策。
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
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从某种意义上看,尼克松的“越顶外交”可以说是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把其盟友日本抛在了身后,这必然对日本的外交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和三次外长会议,在恢复中日邦交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对此,美国不得不正视这种现实,以谋求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之中,虽然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始削弱,但是这种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
然而,从实质上看,当时这种三角关系又是不均衡,不等边的。
——摘编自王云翠《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互动态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对盟友让步、对中国封锁禁运的原因,据此分析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缓和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美日三角关系缓和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控制亚太地区;遏制中国;寻求霸权。
特征:
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
(2)表现: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影响:
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可见控制亚太地区;由材料“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可见遏制中国;由材料“美国的主导地位”,可见寻求霸权。
第二小问,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尖锐对峙。
(2)第一小问,由材料“尼克松的‘越顶外交’”,可见中美关系正常化;由材料“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可见中日建交;由材料“美国不得不正视这种现实,以谋求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可见中美建交。
第二小问,可以从中国出现新的外交高峰和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两个方面归纳。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
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最后,1787年宪法规定:
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黑人按人口的3/5计算。
——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与王权妥协的表现并分析这种妥协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两对矛盾。
指出1787年宪法调和这些矛盾的表现。
【答案】
(1)表现: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
(或答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
影响:
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维护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2)矛盾:
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
方法:
①中央与地方:
采用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大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