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途径.docx
《《现代教育管理》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管理》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途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管理》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现代教育管理》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现代教育管理》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
?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迅猛发展与高度繁荣,世界上经济实力较为突出、文化艺术成果交相辉映的国家都达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那就是:
要适应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就必须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惟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是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精通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型人才。
这种专门型人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说,在其所属的特定领域,他们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并能按照其专业方向在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教育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进行对口就业。
这种培养模式与就业方式长久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层出不穷的人才,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有序的发展与前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愈加明朗化,专门型人才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
很多专门型人才离开其熟知的领域便手足无措,甚至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这不仅限制了用人单位对其才能的挖掘,也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教育模式需要改变,教学内容需要革新。
?
?
?
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局势的发展与自身素养的提高也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本文即是立足于这个观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体会论述在人文社科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并尝试探讨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与途径问题。
?
?
?
一、回顾人文社科领域从培养专门型人才发展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一般情况下,人类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螺旋式循环上升发展的模式。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并对此种历史规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体现进行一番验证。
起初,培养专门型人才是为了适应如哈贝马斯所说的人类各种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的出现与确定而建立的相应的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也培养了一大批与社会要求、市场需求较为吻合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其对于教育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根据哈贝马斯所揭示的合理化分工机制的划分依据,人类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领域被区分为三大领域:
其一,关于人类的审美活动的符号表意领域即审美--表现领域,通常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其二,关于人类的认知与工具活动的认知--工具领域,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学、工程学、电子学及各种技术组织等;其三,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协调活动的道德--实践领域,包括历史、政治、法律、宗教、伦理、社会学等。
(依此分类,培养专门型的人文社科类人才则大体上只能接受审美--表现领域与道德--实践领域相关学科的专门性培养,其所接受的教育与认知-工具领域几乎没有多少联系,就是前述两个领域之间,甚至同一个领域的不同学科之间也鲜有涉及。
因此,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性与偏颇性便显而易见,如果长期接受这样专门化的教育,想要实现如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美的教育的设想而培养出完满的人,或者如马克思所希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则几乎是天方夜谭。
?
?
?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专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弊端日益显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综观中国实行高考制度这三十几年的教育历程,在初中小学教育理念中过早地灌输主科与副科的观念,导致学校教育只偏重于对主要科目的教授与培育,而忽视了对于所谓的副科的传授与引导,再加上主科教授方法长期填鸭式的培养模式,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本身失去了兴趣,限制了其个人才能的发挥,阻滞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便失去了动力性与自觉性,致使高分低能、厌倦学习的现象屡屡出现,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一旦在高等院校中再次加以强调,便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有的学生即便连自己主攻的专业领域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都知之甚少,更何况跨越出自己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看到了在不久的未来,专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无法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了。
?
?
?
其实,从事人文教育的工作者都熟知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文化的各个领域是打通成一片的,其时,现代性思想统摄下的学科分化制度还没有建立,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内部的各个分支还没有划清严格的界限。
比如,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诗歌、音乐、舞蹈是合一的,而文学、历史、哲学也是不分家的。
以文学为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而随着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在西方则远至16至18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的掀起。
再以一个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现象为例,发生在13世纪末意大利的各大城市,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l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文艺复兴运动就以倡导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完整的人为最高的目标。
其时,人文主义者在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沿袭下来的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七门自由人的学科即七艺的传统之外,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与近代自然科学等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教育。
在这种教育理念与人文精神的影响之下,涌现出了诸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哥白尼、牛顿、弗朗西斯培根等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等。
其中,列奥纳多达芬奇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培养全面发展之完整人才的教育理念的杰作,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绘画家的身份,他同时还是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等多重身份的复合体。
可以说,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文理兼通的不可多得的天才型的人物,也是历史上复合型人才的杰出代表之一。
?
?
?
如今,我们虽然距离文艺复兴的时代已经有好几个世纪之久,但是历史发展到现今,却巧妙地回归到了一个循环的起点,它在召唤着我们在新的更高的起点,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欣喜地发现,1880年创立于美国西岸最古老的私立大学南加州大学在斯蒂文桑普的带动下发起了文艺复兴学者项目(renaissancescholars),这项项目投入一笔专门的资金鼓励在校学生进行双学位的攻读,参与到主辅修制度的培养模式之中,并且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赏。
在其每个学年列出的位列该项目排行榜前十的学生名单中,这些榜上有名的学生在其大学学习期间攻读的专业科目平均数达到了2至3门,有些科目甚至是分属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两个差异较大的领域。
这说明,这项借鉴文艺复兴教育理念,旨在培育复合型的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改革项目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它也在向我们启示着,我们也可以尝试提出类似的教育改革项目,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
?
?
通过上文论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然清晰。
然而,应该如何在中国教育现有的环境与条件中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呢?
本文站在一位人文工作者的角度上,针对人文社科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
?
?
首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不断增加和扩大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科目、范围的前提与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近年来,这种教育理念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很多高校的人文社科类的院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读一到两门理工类的基础课程,而理工类的院系也要求本院系的学生在校期间也至少修读一到两门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从事行业的意向选修更多的跨专业科目。
以本人所任职的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高级文员专业为例,近年来,我们不断地在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的研讨,从最早地有意尝试培养出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别的高级文员方向的专门性人才,到近来重提回归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培养文秘专业的高级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系列举措,适应了从专门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该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在大学一、二年级修读包括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等基础性学科,而且也必须同时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基础性学科,在此基础上,从大三、大四开始便重点修读秘书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科目,大四下半年便进入社会实践的环节,开始进入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轨道,从而为即将到来的毕业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观该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式,从培养专门型人才转型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路与做法一目了然。
可喜的是,毕业于该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事业单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宗旨。
?
?
?
其次,开启科技教育与艺术修养双结合的教育理念,并且在此理念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选修与本专业跨度较大的专业。
长期以来,科技人才与人文艺术人才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均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也找到了自身的位置。
然而,从高中教育便开始实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使得文科大学生不仅受到的人文教育不很完整,更缺乏科学素质的培养;而理工科大学生不仅受到的科学教育不很完整,而且人文修养更需要极大的提高。
这种教育制度的弊端长久发展下去将阻碍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拉大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文化强国的差距。
?
?
?
翻开世界文化史,历史上一直不乏有精通科学与艺术多门学科的多才多艺型人才存在。
例如古希腊时期的亚里斯多德,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爱因斯坦等都是精通不止一个领域的杰出性人物。
小说家斯诺说过:
真正的出路是设法填平这两种文化(科学与文学)之间的鸿沟,使之相互补充和丰富。
具体说来,文学家应该认识到,科学不仅能满足我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还能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帮助。
反过来,科学知识分子应该受到人文知识的教育,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解决战争问题和饥饿问题。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斯诺看来,想要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就要既学习科学知识,又要接受艺术熏陶。
爱因斯坦自己也明确表示过,在他发现相对论和光的波粒二重性时,美学概念起着主要的作用。
对他而言,自然法则是艺术的,美学就是数据,极简主义是一条原则。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科学与美学、艺术的碰撞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回顾历史,展望现今,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议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教授施大宁先生,身为一名传统理科教育出身的学者却一直没有忘怀对艺术的挚爱和热情,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个人艺术情怀和人格魅力的指引下,开始致力于研究物理与艺术的关系,并且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一门物理与美术相结合的选修课,其潜心多年研究成稿的《物理与艺术》在科学界、艺术界均产生了轰动效应。
再如深受广大电子产品爱好者喜爱的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知名的发明家、企业家乔布斯在其生前设计苹果产品品牌时就传达出其产品的设计遵循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理念。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苹果品牌设计出的ipod、ipad、iphone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疯狂追捧,其销售业绩更是打败了几乎各大电子产品品牌。
由此可见,科技与艺术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产生的不但是巨大的精神能量,还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这正是用科技拓展艺术的发展空间,用艺术的情怀升华科技的世俗力量所带来的变革,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已经有意打破两者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鸿沟,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批批文理互通、科技与人文相融的复合型人才。
?
?
?
再次以本文作者所在的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高级文员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大一修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也要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及像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文艺鉴赏美学、音乐、美术这样的文化艺术类课程,到了大二大三则必须修读经济管理类、秘书学的相关主干课程,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秘书学等。
这样,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规定修读的课程就涉及到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领域中的相关科目。
从大一到大三的寒暑假期间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在大四一整年的时间里,让学生走向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各种岗位。
在近年来整理的高级文员专业学生就业部门与岗位的反馈资料中显示,该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不错,就业渠道畅通,所从事的工作也应有尽有。
有考上公务员的,考上研究生的,也有在企业、事业单位中担任文秘、管理、教师等职务,还有个别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应该说,该专业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还是具有可行性与借鉴意义的。
?
?
?
总之,想要成为一名既有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又有人文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从观念上明确这种教育与教学理念,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跨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这也是上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模式的可行途径;其次,学校可以根据教育资源、教育需要、人才培养以及市场的需求,施行双学位与主辅修制度,对那些在攻读本专业课程之外还有兴趣、有能力攻读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并且根据其修读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授予相应的学位。
以上述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文艺复兴学者项目为例,该校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人才进行双学位的攻读或者在完成核心课程与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再进行辅修专业的修读。
此项项目每年都投入一大笔资金资助在该项项目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复合型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荣登该项目排行榜前十的学生均在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多种领域中有不俗的表现,成为多才多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再次,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观念与趋势传达给广大的学生与家长,使其从中小学阶段始,便注重发展自身的学习兴趣,不做分数的奴隶,不局限在课堂的知识之上,开阔视野,增加见识,为日后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从而在大学读书期间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内涵,拓宽日后选择就业行业的广度与深度。
?
?
?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炉的复合型人才不但会涌向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发挥自己的各种才干,而且这样的人才如果继续深造将会是为国家、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主力军与红旗手。
因此,从现在就开始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其培养方式与途径仍然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
?
?
本文是节选自《现代教育管理》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