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2863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FH奥尔波特(1924年)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社会心理学家CA艾尔乌德(1925年)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1936年)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B=f(P,E)中,E表示(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6、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8、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

9、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EP霍兰德(1976年)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一般认为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

2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统计法)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关于问卷法,错误的说法是(问卷涉及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广一些,要弄清被调查者的所有信息)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问卷设计的基础原则不包括(系统性原则)

26、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和现在)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叫(档案法)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救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8、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是(勒温)

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奥尔波特)

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3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不包括(集体潜意识)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39、“集体潜意识”概念是(荣格)提出来的

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41、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42、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44、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4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过程中没有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46、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观念)

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48、“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49、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不包括(国家认同阶段)

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51、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

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

53、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

54、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角色间冲突)

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

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

58、詹姆士(1890年)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

59、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

63、个体在已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称为(自我图式)。

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64、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65、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67、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首因效应)

68、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

7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74、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76、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

77、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这是(加法模式)

7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

79、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80、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

81、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这是(印象管理)

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83、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84、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这种做法被称为(自我抬高)

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

86、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体特征,属于(行为内因)

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8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

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点)理论

9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93、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

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

94、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这种人是(内控者)

95、其态度与行为方式均符合社会期待的是(内控者)

96、海德(1958年)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

97、折扣原则是归因现象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

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98、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99、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100、行动者和观察者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

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10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这种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104、失眠者往往认为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有可能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105、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动机)

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

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

10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

110、亲合起源于(依恋)

11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强)

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

113、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沙赫特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弟妹妹(强)

114、亲合动机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

115、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16、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的状态转换到满足的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11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成就动机)

118、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

119、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称为(权力动机)

120、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及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都是(挫折)

121、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22、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

123、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124、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

125、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

126、社交情绪是人际效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127、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属于(嫉妒)

128、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羞耻)

129、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是(内疚)

130、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称为(态度)

1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用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132、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133、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指(认知)

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

1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认知)功能

13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深度)维度

137、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且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138、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

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140、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型

14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43、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他人)

14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14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有无媒体的中介)

146、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147、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不包括(认知)

148、正式沟通网络形式不包括(集束式)

1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目光)

1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个人)距离

151、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是(目光)

152、除了目光外,(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153、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154、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姿势)

155、霍尔(1959年)对美国白人中产阶段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12—25英尺)

156、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

157、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这种沟通网络是(全通道式)

1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159、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

160、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自我暴露程度)

161、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得等于失)

162、被动包容式的人际关系取向是(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163、主动支配式的人际关系取向是(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164、基本的人际需要不包括(认知需要)

165、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爱情)

16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167、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168、良好人际关系原则不包括(强化原则)

169、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是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170、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171、美国学者舒茨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

172、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使之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

这说明,舒茨提出的(支配需要)的重要性

173、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

174、人际关系的三维一时半会是由(舒茨)提出来的

175、“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这指的是(人际吸引)

176、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被称为(人际互动)

177、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合作)

178、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竞争)

17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多伊奇)提出来的

180、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来源之一的是(人格品质)

181、在喜欢的影响因素中,(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182、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183、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

184、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社会影响)

185、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

186、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3—4人)时,影响最大

187、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188、性别与众众之间的关系是(没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189、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社会促进)

190、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

191、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结伴效应)

192、“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优势)反应易于表现

193、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反应称为(优势反应)

194、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模仿)

195、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个体对本土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被称为(先内后外律)

196、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暗示)

197、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包括(暗示者的血型)

198、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反暗示)

199、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社会感染)

200、社会感染的特点不包括(全面性)

201、“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这说明社会感染具有(爆发性)特点

202、“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利他式)的爱情

203、“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这是一种(游戏式)的爱情

204、“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的夫妻属于(建设型)的夫妻类型

205、婚姻的主要动机不包括(学习)

206、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

207、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208、作为一个群体,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这指的是(家庭)

209、在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浪漫爱)

210、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幼儿也有爱情体验)

211、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爱情)的特点

212、“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这是(占有式)的爱

213、处于(激情爱)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帝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

214、孕育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包括(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

215、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心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21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澳尔波特(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形式包括(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

217、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

218、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219、社会心理学领域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两位先驱是(特里普力特;莫德)

2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它们包括(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221、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22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223、关于观察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

”及“数量”的信息;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224、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

225、属于精神分析论的概念包括(生本能与死本能;本我、自我与超我;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

226、在态度测量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包括(瑟斯顿;李科特)

227、问卷法的主要特点包括(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

228、问卷的构成成分包括(指导语;问题及其备选答案;人口学记录;结束语)

229、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230、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231、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联想;强化;模仿)

232、霍曼斯(1961)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这些命题包括(成功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价值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233、符号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