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2552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ocx

精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民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

但是,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首先,是关于此计划的制定背景。

如何理解制定《行动计划》的国内外宏观背景?

国内背景:

江泽民同志指出: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展望21世纪,知识经济既不同于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农业经济,也不同于依赖于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以知识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源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系为后盾,以信息密集和不断创新为特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

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格局,将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这一挑战的严峻性主要体现在,我国是农村人口比重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自然资源不太充裕,综合国力还不够强,而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一环境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得不面临着生产力水平落后、资源能源不足、资金短缺浪费并存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有些产业技术含量低下、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往往与劳动力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有直接关系。

这样庞大的人口群在没有充分开发之前,只能是十分沉重的负担。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状况,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高标准需求相比,当然存在着更为显著的差距。

我国的教育事业,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要为迎接下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早作准备,因此,全面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将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国际背景:

跨世纪的国际发展趋势表明:

教育投资成为国家和社会最必需和最有效益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教育将在更高普及程度的基础上,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把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培养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合作态度和人文修养摆到突出的位置;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将引起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

近年来,许多国家政府都把发展和振兴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面向21世纪的基本国策。

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要把发展教育作为任期内的首要任务,为了使美国下个世纪能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他呼吁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和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增加联邦政府教育拨款,资助一系列全国范围的计划。

日本前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将教育改革与行政、财政、社会保障、经济和金融的改革并举,强调人才是日本的唯一的资源,教育改革是国家政治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对下个世纪的投资,没有什么比知识更为重要。

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就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这些动向预示着国际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社会的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力度,实质上是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争先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

我国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和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经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将越来越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尽快完善这一教育体系,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的差距,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因此,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振兴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中华民族顺应21世纪时代要求的历史选择。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

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

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行动计划措施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这,是“重中之重”。

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

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4、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

2001年,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和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5、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

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的欲望。

重视特殊教育,努力为广大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6、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促进各民族素质的共同提高。

基础教育阶段,要继续办好内地为边疆少数民族举办的教学班(校)。

内地高等学校要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专门人才做出更多贡献。

要重视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

8.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

3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

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

9.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0.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

2000年前后,要通过提高学生教师(包括职工)比重、下岗、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提高办学效益。

同时,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

鼓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到中小学任教。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1.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

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

要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人员聘用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

12.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

从1998年起,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中,设立一批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设立专项奖金并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相应设岗奖励。

13.全国高等学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万名骨干教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

设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

  14.高等学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业务费用。

15.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增设博士专项奖学金。

要稳妥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规模。

1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除按现有留学基金制度继续派遣短期访问学者外,由国家资助,选拔大学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

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

还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或以其他方式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贡献力量。

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17.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8.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在少数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19.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

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

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

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22.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

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

23.改变落后、低水平重复的远程教育软件开发制作模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竞争和市场运作机制,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

注意引进国外优秀现代远程教育软件。

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要发挥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26.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

27.在高校周围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要创造条件在高等学校周围,特别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科技园区,成为有目的地吸引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窗口。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八、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0.切实落实《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的规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为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

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

31.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

除少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以及行业性很强需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外,其他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由省级政府管理或者以地方为主与国家共建。

中央财政继续拨款鼓励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高等学校布局。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32.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

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素质。

33.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要从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公平选拔合格人才、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原则出发,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分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特点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

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经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国家继续安排资金资助特困生,地方财政和学校相应配套资助。

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学生贷学金等多种助学制度的试点工作,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34.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

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35.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推行聘任制,减少冗员,精简高校职工队伍,使学生与教职员工之比、学生与职工之比、专任教师与职工之比均有较大提高;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

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

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36.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实行弹性选课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

37.

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下岗和转岗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或正规教育,为再就业工程服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38.加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39.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40.社会力量办学要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

社会力量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鼓励滚动发展。

41.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

基础教育阶段要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为对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

十一、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是要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

十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6.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47.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新方案。

48.加强高等学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业余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9.加强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要进一步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理论研究和教学优秀成果奖,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50.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使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