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825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doc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保护视力色】【打印】【字号大中小】作者:

2011-12-28

序言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遗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从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

特别是公共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欢迎,对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10年,全国依法注册的博物馆3415个(含民办博物馆456个),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83个、二级博物馆171个和三级博物馆288个。

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

除基本陈列外,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超过10000个,年观众达5亿余人次。

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

博物馆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研究、展示、教育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我国博物馆事业及其文化价值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发展,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日趋激烈,尊重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更加重视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传承和发展,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也给认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更新创造了必要和可能。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的推进,都给博物馆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博物馆的专业化品质、社会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与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尚有不小的距离。

博物馆体系结构需要优化,品类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藏品保护基础工作仍较薄弱,研究能力、科技支撑和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不高,博物馆教育尚未能制度化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体制机制不完善,运行活力不足。

  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博物馆事业的方向和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改革创新,激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博物馆大国向博物馆强国迈进,致力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旨在明确未来十年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十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各地区各部门发展博物馆事业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国情,把握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博物馆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实现各类博物馆又好又快协调发展为主线,完善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建设博物馆强国。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

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

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鼓励公众参与博物馆事业,维护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质量优先。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注重博物馆内涵发展。

建立以提高博物馆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博物馆资源配置和博物馆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博物馆功能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来,鼓励博物馆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坚持服务优先。

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博物馆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决破除束缚博物馆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博物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博物馆制度,激发博物馆的活力。

二、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实现博物馆管理运行的现代化,基本建立运转协调、惠及全民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文化深入人心,进入世界博物馆先进国家行列。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明显提高,从4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发展到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

  ——科技、(当代)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性博物馆和生态、社区、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得到充分发展,博物馆门类更加齐全,类型结构趋于合理。

  ——中西部博物馆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中小型博物馆展示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博物馆的区域分布和结构逐步优化。

  ——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环境优化,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比例逐步达到20%,涌现出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强的优秀民办博物馆。

  ——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的比例达到并稳定在30%,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馆,形成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网络。

  ——国有博物馆一二三级文物藏品的建账建档率达到100%,国有博物馆风险单位的防火、防盗设施、藏品保存环境达标率达到100%。

  ——完成100个包括文物保护综合技术中心、文物保护修复区域中心、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和成果推广服务站在内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架构体系建设。

  ——博物馆教育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

除基本陈列外,博物馆年举办展览数量达到3万个,展示水平显著提升。

博物馆年观众达到10亿人次。

  

(二)发展战略

  一是推动博物馆体系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博物馆类型、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

  二是引导博物馆合理定位,强化各具特色的办馆理念,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呈现优势,争创一流,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博物馆群体。

  三是加强博物馆能力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使博物馆“收集和保护”、“教育和研究”、“开放和服务”三种内在职能统一化、组织化,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准。

  四是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博物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五是改革博物馆发展体制机制,按照文化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完善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博物馆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环境。

  六是着力培育一批博物馆发展的示范工程、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博物馆事业整体繁荣。

第二章发展任务

一、博物馆体系建设

(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博物馆分类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博物馆类型、层次结构,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博物馆体系。

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博物馆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提升水平。

(二)优化区域布局结构。

加强标志国家及地方文明形象的重点博物馆建设。

实施地市级及文物大县博物馆建设计划,重点向中西部博物馆文化服务资源短缺地区倾斜。

鼓励东部地区博物馆率先发展。

加大东部博物馆对西部博物馆对口支援力度。

2015年实现每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拥有1个以上功能健全的博物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县级博物馆实现现代化。

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县级博物馆的现代化。

  (三)推进各类国家级博物馆建设。

整合具有中华文明象征意义的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科技馆等国家级博物馆资源,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资源,以及我国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资源,形成充分涵盖和全面反映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国家博物馆群体,发挥博物馆事业的改革发展核心作用。

  (四)大力发展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建设好纪念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反映人类文明进步成就的专题博物馆。

加强艺术类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服务公众美育。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依托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好各类专题自然科学博物馆。

地市级以上中心城市逐步建立自然科学或科技博物馆。

建设好国家民族博物馆,支持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发展,实现每个民族的文化遗产都能通过博物馆的方式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

  适应考古事业的发展,依托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古代遗存建设遗址博物馆。

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

加强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近现代工业厂房建筑、生产设备等实物资料的保护和利用,建设反映工业文明的工业遗产博物馆。

  (五)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

加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标志中华文明形象的重点博物馆建设,加大“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建设力度,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并带动我国博物馆整体发展的综合资源共享平台。

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鼓励博物馆优势领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文化、自然遗产合作行动计划,与境外高水平博物馆建立协作机制。

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博物馆文化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的积极性。

优化保障民办博物馆持久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规范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健全对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化建设扶持机制,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专业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民办博物馆建设率达到10%。

二、博物馆藏品收集保护

  

(一)充实藏品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激励办法和机制,支持博物馆树立符合博物馆学原理和规律的收藏理念,根据自身使命和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收藏政策和具有前瞻性的体系化的长远收藏规划,完善征集程序,不断增加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

加强近现代文物、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实物资料的收藏。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载体和信息载体的收藏。

加强自然历史标本、科技发展物证的收藏。

加强民族民俗文物的收藏。

加强当代各门类艺术品的收藏。

  积极开拓收藏渠道和途径。

把捐赠作为博物馆获得藏品的重要途径,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系和服务工作,鼓励社会收藏群体捐赠藏品或委托博物馆保管利用。

进一步完善考古出土文物管理,做好考古发掘品的依法收藏保护。

创新馆际藏品资源交流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