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2301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docx

地质编录培训简明教程

第一部分

1、职业要求

1、树立集体、机(班)组意识,提倡爱岗敬业,服从领导和组织机构的管理,认真配合钻探机(班)长的生产工作。

2、以事实为依据,跟班作业、实地调查。

3、培养认真保管好第一手资料和样品的习惯,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团队的荣誉。

4、对外业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正确性承担主要责任。

5、准确理解并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树立“下道工序即用户”和对勘测质量负责到底的观念,树立“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查出来”的观念。

6、努力学习地质勘察知识、技术、工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2、工作内容、程序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总则要求: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此处的程序,就是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其工作内容要求要有所区别。

2.1勘察阶段

岩土工程勘察按工程建设和勘察阶段的要求进行,要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其灾害,提出评价正确,资料完整的勘察报告。

⑴ 可行性研究勘察;

⑵ 初步勘察;

⑶ 详细勘察;

⑷ 施工勘察;

分清不同勘察阶段的目的及与之对应的任务。

1、可行性研究(选址)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

2、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

3、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4、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

5、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

6、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2.2工作内容

1、熟悉勘察大纲,理解工程勘测的技术要求,检查机组各类测试设备是否齐全、完好;检查记录表式及技术要求是否齐全、符合工作要求;

2、编录人员负责场地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等调查,核查勘探点位是否符合要求;

3、收集场地或附近的已有勘察资料,在此基础上负责施工现场地质编录;

4、编录人员和机班长检查岩、土、水样品取样操作是否规范、样品封存和运输是否符合要求;

5、检查孔内原位测试操作是否规范;

6、承担机组原始资料的整理、编制图件、统计计算等内业工作;

7、机班长有责任指导、督促和检查钻探报表的记录工作,对钻孔的终孔深度、孔径、回次进尺、岩芯采取率、水位量测等应严格确认后并在责任栏上签名;

8、编录人员和机班长对机组各类资料进行自检,当确认资料完整、准确且签署齐全后交付项目技术负责人;

9、对机组所产生的重大技术、质量问题与技术负责人沟通。

2.3工作程序

地质员在野外工作的主要六个步骤

1、第一步是如何正确的确定钻孔孔位。

①大的方面首先应清楚施工场地的行政地理位置:

省、市、县、镇、村(组),要记录详细。

②其次利用实地标志物确定,实地标志物包括建构筑物的拐点、道路中心线、测量人员留下的木桩、红线等等。

③通过访问调查、了解,由设计人员或现场技术人员带领确定。

④画示意图:

在图纸上标注上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分清主要地形地物,将可以识别的实地标志物画在图纸上做为标识,然后标记上孔位。

以利检查人员按图核实孔位,确认是否有效。

⑤利用地形图上的标识,结合①、②、③、④几项内容综合确定孔位。

⑥应了解工程使用的坐标系统,有当地坐标(如1954年北京坐标系、某某城市坐标系)、国家地理坐标等。

⑦钻孔高程也有几种确认方法。

⑴利用仪器测量:

有渤海高程系统、北京高层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1985年国家高程系统等等。

(1985年国家高程系统于1987年5月开始起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0.029m;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同时废止,但目前有的工程还在延用!

⑵以实地某一假定参照物为基准点,确定孔口高程,此适用于对高程精度要求较低的项目。

⑧勘探点定位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简单场地且放样精度要求较低时进行勘探点定位;二是对勘探点位进行核查。

采用的放样工具主要为卷尺(皮尺、钢尺),放样方法为直线直角坐标法。

主要注意以下方面:

  a、检查下达的勘探点位(坐标或里程)表是否正确、与现场所需是否吻合;

  b、现场引测点、桩号等是否标识清晰、有无被移动、平面图是否有清晰明显的地物;

c、检查卷尺是否超限变形、刻度是否清晰;

  d、注意上、下游及线路左、右的区分;

  e、丈量时注意严格掌握‘三点一线’及方位,无法掌握时不得放样、须有专业测量人员放样;

f、定位丈量过程应记录、以备检查;

g、当有疑问时应及时与项目组联系。

2、第二步是根据工程的技术要求选配合适的钻具,了解工程中使用各类钻具的基本配置;知道此次勘察将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配合机班长预先准备好合适的钻具:

如针对松散层的钻具、基岩的钻具、砂性地层或砂砾石层的钻具(包括各类取土器、贯入器、不同规格和口径的岩芯管、钻杆长度)等等。

3、第三步是掌握各类样品的采集和包装:

如粘土、软土、砂土及砂砾石、岩石样、水样的采集要求和包装规格都有其具体的规定,不可乱来,以免成废样。

4、第四步是熟悉岩土野外识别的要点,能够较准确地给各类岩土定名,并能够正确地按步骤描述:

如顡色、湿度、状态、结构、主要包含物质,对基岩还要求描述产状、风化程度、矿物成分,涉及到力学结构面的,如断层,还应描述岩芯的破坏程度、破碎状态。

岩土的现场识别一般可通过观察、手感、辅以贯入试验等加以综合判断。

5、第五步是学会正确地观测和测量地下水位,分清初见水位、静止水位;潜水位、承压水位等。

6、第六步是能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正确地记录班报表、记录地质卡片、填写送样单,及时将这些资料上报给技术负责人。

2.4勘探、取样和原位测试的基本要求

⑴勘探、取样和原位测试必须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和勘察纲要的要求进行,施工人员不得自行变更。

⑵ 工程地质钻探与编录

a工程地质编录应由编录人员按岩土工程勘察钻探记录表逐项填写。

备注栏内应记录钻探方法、钻具、钻头及其长度,套管、取土器类别,钻进过程中孔内情况的变化(如漏水、卡钻、掉钻等)。

工程地质编录人员须取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证;

b记录中有关岩土描述的内容可参照下述3.3节内容;

c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0—2.0米,但不得超过钻具的有效长度,并应按回次逐段编录,不得合并回次进行编录。

岩(土)芯盒内应填写回次进尺岩心卡片;

d当一张记录表不够用时,可使用续页。

续页的表头可以简化,一般只需注明工程编号、孔号和页次即可。

当钻孔终孔时应标明“终孔”字样,并及时装订,以免丢失。

⑶ 岩、土、水样

a岩石、土、水样应注明取样深度、孔号、样号、岩土名称、编录员与取样日期、样品质量等级等,同时应在原始编录上记录有关内容;

b土试样采集在编录中,应注明土试样质量等级;

c岩样标签应填写一式两份,一份封闭在包装内,一份标识在包装外面;

d水样标签应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编录员、用途等内容;

e所有标签应用不退色的笔墨填写,一般应刷蜡保护,以防止浸水后字迹不清。

⑷井探、槽探、洞探的编录可以利用岩土工程勘察钻探记录表,也可对表头、备注等内容适当增删。

3、基本知识

3.1场地的概念

何为"场地",场地的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区域范围。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场地的解释是建立在抗震条件相差不大的条件下的,“场地”除需要考虑“范围”外,还应考虑地质条件、地震作用对地基及建筑物的影响。

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及各土层组合的地层条件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首先要了解的,一次工程中的设计钻孔深度,往往也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

参考内容:

建筑场地的形成是内力地质作用(地球自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气温、雨雪、山洪、河流、冰川、风、生物等对母岩产生的风化、剥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建筑场地类别根据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及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确定。

3.2地层分层

分层是一种分析手段。

3.2.1分层的目的

因为需要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承载力和压缩指标,野外多以土质的软、硬状态与以初判,即力学指标常放在第一位;其次如物理指标和年代不同可进一步细化(前提条件是能在地质编录上自圆其说)。

3.2.2分层方法

在地质图上,是以地质年代和岩(土)性为主分层的。

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按沉积规律分层,有的按测试指标分层。

① 从大的方面来说,应首先考虑按地层沉积规律(沉积韵律)分层,因为地层形成时的地质环境等不同。

按沉积规律分层,颜色、岩性及组合条件是主要参考依据。

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层的时代和沉积环境(不能因Q4和部分Q3的物理力学指标差不多就分到一层里)。

有时当单层较厚,分段取芯特征不明显时(比如10米,在野外特厚,肉眼无法分层,但根据其它指标,其物理力学性质是不同的),应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划分比较合理;在现场配合静探或贯入试验加以判别(例如对碎石土进行力学分层,一层碎石土,上部为中密碎石,下部为密实碎石,界线可根据野外鉴别或动探贯入指标划分)。

② 常常野外结合试验指标(包括静探、动探、物理力学指标等)分层,是因为地层形成时并不是完全均匀的,某个地段指标可能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根据个人经验判断区分了。

试验指标分层与很多原因有关,试验方法、操作规范性、同一层试验位置不同等,最明显的是对一个钻孔内同一地层的不同位置进行取样或试验结果,从上到下是不同的,有时差别很大。

但原则上,大层~区域层位不要错,对细部可细分(也可根椐勘察阶段或技术要求阶段粗分),将其做为局部沉积时不均匀考虑。

总之应野外鉴别、原位测试、土工试验等综合起来考虑,与地质体有关,与区域范围有关,岩体还相对好说,主要是Q4等松散层,与沉积环境,人类活动和自然等因素有关。

参考内容:

在野外,对第一个钻孔的分层是否准确、合理,常会影响到对后续几个相连钻孔以及整个剖面的认识;现场若干相连钻孔的剖面划分是否合理,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

因此地质编录人员应养成在现场随手勾划简单地层剖面的习惯,以助于对自己现场分层编录的判读和及时检查,并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层水平。

★ 对厚层的卵石土进行有效分层宜用人工地震波速划分。

3.3岩土的分类、描述、鉴别

工程上的地层分类划分的两大类是岩石和土。

3.3.1土的分类和鉴定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一般分为六类:

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①土的分类

按地质成因分类:

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和化学堆积土等。

按工程特性分类:

软土、膨胀土、湿陷性土、混合土、盐渍土、填土、污染土、红粘土、多年冻土。

按颗粒级配及塑性指数分类:

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

根据时间成因,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

②土的鉴定和描述原则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⑴常见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于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淌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⑵土的野外(定性)鉴别方法与描述

               覆盖层土地质勘察分级        表3.3.1-1

级别

简称

每级有代表性的岩土

   软塑的粘性土(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有机土(淤泥、泥炭、耕土)人工填上(含硬性杂质10%的内岩)

   可塑的粘性土(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新黄土、人工填土(其中含硬性杂质25%的内岩)、粉砂、细砂、中砂、

砂碎石

   硬塑、坚硬的粘性土(粘土、亚钻土、亚砂土)、老黄土、残积土、粗砂、砾石、砾砂、轻微胶结的砂层、石膏、褐煤、软烟煤

砂砾石

   冻土、冻结砂层、粒径20~40毫米,含量大于50%的卵(碎)石层

卵砾石

   冻结砾石层、粒径40~80毫米含量大于50%的卵(碎)石层

漂卵石

   粒径大于80毫米含量大于50%的卵(碎)石层、漂石层、半胶结的卵石层

               

               粉土、粘性土的物性鉴别        表3.3.1-2

土 类

干强度

摇振反应

光泽反应

可塑性

韧性

国标

粉土

无-稍有

粉质粘土

中等

中等-无

稍有

中等

中等

粘土

高-很高

光滑

参考内容

美国ASTM分类

砂质粉土

无-很低

无-稍有

弱-软

粉土

低-很低

无-稍有

弱-稍软

粘质粉土

中-高

慢-无

稍有

稍有-中等

中硬

砂质粘土

低-高

慢-无

稍有

稍有-中等

中硬

粉质粘土

中-高

慢-无

稍有

稍有-中等

中硬

粘土

高-很高

光滑

很硬

有机粉土

低-中

稍有

稍有

弱-软

有机粘土

中-很高

光滑

中-高

中硬

a干强度

捏土成团,风干后特征:

           土的干强度特征      表3.3.1-3

干强度高

干强度中等

干强度低

用力才能捏碎

稍用力能捏碎

易捏碎或捻成粉末

b搓条试验

含水量稍大于塑限的土,手上搓条表现出的特征:

           土的塑性特征       表3.3.1-4

塑性高

塑性中等

塑性低

直径<1mm

直径1-3mm

直径>3mm

c韧性试验

含水量稍大于塑限、柔软而不粘手的土团,揉捏均匀后搓成3mm条,再捏成团,再搓条:

             土的韧性特征       表3.3.1-5

韧性高

韧性中等

韧性低

能搓成条,捏而不碎

能揉成团,捏碎易

勉强或不能揉成团,稍捏即碎

d摇振反应

在《土的分类标准》中:

对于含粉质土类是很重要的特性之一,目的是在现场代替仪器测定土的塑性。

在手中将含水量接近饱和或软塑~流塑状的土搓捏成小球团,一手摇动,另一手敲击,土中自由水渗出,球面出现光泽;再用二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上述渗水和吸水的反应快慢分为:

快、中等、慢、无。

此为与颗粒有关的液化反应,反映迅速的表示粉粒含量较多,反之表示粘粒含量较多,如含水量很低的粉土,摇震反应描述多为中等~迅速。

           土的摇震反应特征       表3.3.1-6

反应快

反应中等

反应慢

无反应

立即渗水、吸水

吸水、渗水中等

吸水、渗水慢

不吸水、不渗水

详见《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第4.1.9条摇震反应试验。

e、光泽反映

对于“光泽反应”的理解:

光泽反应是指野外采取的原状土样刀切面的光滑程度,用小刀在土样上切割一个断面,并用小刀抹过土面,观察土有无光泽以及粗糙的程度,所表现出的感觉划分为---光滑、较光滑、粗糙、较粗糙。

例如:

对于塑性指数较高且比较均质的粘性土(没有什么包含物)的光泽反应就是光滑;粉质含量较高,塑性指数较低的粘性土的光泽反应就是稍有光滑;粉土(塑性指数为5.0或<10),描述时常是无光泽;粉质粘土(塑性指数为10.1),为稍有光泽或光滑。

参考内容:

光泽与光滑是两个不同概念。

在矿物鉴定时,光泽是描述矿物特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矿物在自然光照射下的一种特定的反映,如:

油脂光泽(如石英的断口)、玻璃光泽(如长石的晶面)、金属光泽等等(可参考矿物学中的结晶学部分)。

  在野外勘探时,“光泽”是土的一种直观反应,是对土自然断面上颗粒的描述:

从粗糙(无光泽)→稍有光泽→有油脂光泽(或光滑)→光滑的渐变,有强弱之分。

一般对于粉土则提有无光泽,对粉质粘土、粘土则用光滑描述。

比较规范的描述:

粉土,土面粗糙;粉质粘土,稍有光泽;粘土,土面光滑(有油脂光泽)。

光滑更接近于感觉,如若遇到有粘性很高的纯粘土,刀切面光泽度高,即光滑(手感),与普通粉质粘土对比就很清楚了。

在野外和摇震反应描述相似,这些都是编录人员的一种感性认识,各人的标准不尽一致,就如同对岩土颜色的认识一样。

⑶野外经验鉴别方法:

a粘土:

搓条试验,用手可搓成条状,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

参考内容:

在有的行业规范中,根椐其液限(wL)的大、小细分为中液限、高液限或很高液限的粘土,对应的旧式定名则为轻粘(亚粘)土或重粘(亚粘)土;所谓“轻、重”,意指土中粘粒含量的多和少,如下表:

           公路勘察规范中土的常用分类与判别    表3.3.1-7

分组土名

土 名

老土名

颗粒组成

塑性指数

液 限

砂粒

粘粒

砂 土

粗、中、细砂类

>80

0-3

<2

<16

砂性土

低液限粘土类

亚砂土类

50-80

3-10

粉性土

粉质低液限土

粉质亚粘土

20-50

0-10

>2

16-28

粉土

粉土

<20

粉质中液限土

粉质轻亚粘土

粉质重亚粘土

<45

<40

10-20

20-30

>10

>18

28-38

38-50

粘性土

中液限粘土

轻亚粘土

重亚粘土

>45

>40

10-20

20-30

>10

>18

28-38

38-50

高液限粘土

轻粘土

<70

30-50

>26

50-70

重粘土

很高液限粘土

重粘土

<45

>50

>40

>70

b粉土和粉质粘土:

可用手指搓揉土样至失水状态,通过手感粘性程度大、小加以简单判别。

粉质粘土有少许粘性,粉土则基本上无粘性。

c软土:

野外现场标贯击数通常≤1~2击左右时常归类为软土。

d粉砂:

野外用手指搓揉土样砂感明显,土样搓揉破碎后,有明显的粉粒从手指间漏下。

参考内容:

粉土(砂)是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类,其特征与砂和粘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差异,较粗的接近砂土,而较细的接近于粘性土,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针对纯净砂土或是粘土得到的参数。

粉土和粉砂工程结构性较差,在取土采样、运输过程中极易扰动失水,从而使室内试验结果失真。

粉土的工程特性:

颗粒细小、渗透性小、塑性小、稍有粘性、压缩性大、地震时可液化。

在GB50021-2001中粉土是介于粘性土与砂性土(粉砂、细砂)之间的一类土,其密实度分类采用指标主要是孔隙比e;在有经验地区,野外可考虑用原位测试手段鉴别,但一般因各地差异大(主要为第四纪全新统地层中的正常固结土和欠压密土类),故不能用标贯指标进行密实度划分。

 

②土的室内(定量)鉴定

a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下表进一步分类:

              碎石土分类表      表3.3.1-8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块石

棱角形为主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碎石

棱角形为主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角砾

棱角形为主

  注:

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b砂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下表进一步分类:

              砂土分类表          表3.3.1-9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砾 砂

粗 砂

中 砂

细 砂

粉 砂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

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注,定名时应根据赖拉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c粉土: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

d粘性土:

指塑性指数>10的土;当塑性指数>10,且≤17的土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17的土定名为粘土。

注:

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仪沉人士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③土的综合定名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4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l/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当土层厚度≥0.5m时,宜单独分层。

④几种特殊土的鉴定

⑴人工填土

a、素填土:

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土等组成的填土。

b、杂填土:

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等杂物,未经专门压实的填土。

c、冲填土:

由吸泥机等排放的泥水冲填沉积下来形成的填土,含水量大、沉积年代不长,常处于欠固结状态。

d、压实填土:

经分层压实的填土称为压实填土。

⑵软土

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包括:

淤泥(天然孔隙比大于1.5)、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3.3.2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①岩石分类

⑴岩石的分类可从工程角度和地质角度两方面划分。

按工程分类则主要根椐岩体的工程性状,使工程人员了解其工程特性的分类。

按地质分类是根椐成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等分。

⑵按成因分类(三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

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浅成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辉绿岩等);深成岩(花岗岩、正长岩、流纹岩等)

沉积岩:

碎屑岩类(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等,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粘土岩类(泥岩、页岩等);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等)

变质岩:

片理状岩类(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等);块状岩类(大理岩、石英岩等)

⑶按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分类(略)。

②按工程分类

岩石(体)工程分类及野外鉴别方法:

按坚硬程度分类(五档):

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

按完整程度分类(五档):

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

按岩层厚度分类(四档):

巨厚层、厚层、中厚层、薄层。

按岩体结构类型分类(五档):

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状结构、散体状结构。

按岩土可钻性级别分类。

按风化程度分类(六档):

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残积土。

宏观上常见的硬度分类,完整性等分类:

             软质岩石和硬质岩石          表3.3.2-1

岩石类别

代表性岩石

硬质岩石

花岗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